门诊病案管理制度(收集5篇)
时间:2024-09-06
时间:2024-09-06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哮喘之家”对哮喘儿童的建档管理、健康宣教、规范治疗对于提高儿童哮喘治疗质量的意义。方法:在惠阳三和医院儿科“哮喘之家”建立惠州市惠阳区不同年龄段哮喘儿童的临床资料数据库,通过数据的信息对惠阳区哮喘儿童进行定期电话追踪、随防宣教、发放宣传资料、医院网站宣教及督导用药等工作,项目运行一年,运行后与既往儿科传统门诊治疗哮喘病人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社会效益和治疗质量。结果:“哮喘之家”规范化管理的哮喘患儿比儿科传统门诊的哮喘患儿的误诊率降低,复诊率及临床控制率提高,再次入院率降低,以及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上升,P
关键词:儿童哮喘;哮喘之家规范化管理;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55-02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1]。哮喘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我国约占儿科门诊量的3%~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哮喘的世界分布特点是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温暖地区高于寒冷地区[3],哮喘是有遗传背景的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长,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只有通过哮喘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哮喘,而哮喘教育则是哮喘管理成功的关键[4]。目前,哮喘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如上海市宝山区支气管哮喘患病率为1.92%,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89%[5]。我院儿科于2010年8月成立“哮喘之家”对哮喘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哮喘儿童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定期电话追踪、随防、宣教,发放宣传资料,医院网站宣传,通过医患良好的沟通,讨论病情,对治疗目标达成共识,加强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儿和家长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坚持长期、规范、持续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儿和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达到儿童哮喘成功控制,不易复发。对提高儿童哮喘治疗质量有深远意义。
我院2010年8月前儿科传统门诊200例儿童哮喘患儿病案资料统计结果显示: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的占18%,因用药以及方法不当导致治疗失败的患儿占33%,因疗程不足自行停药的占44.5%,25.5%的儿童哮喘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出现喘息但未得到重视,经常使用短效以及中效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的占40%,在200例患儿中仅有不到40%的患儿得到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鉴于惠阳区大部分儿童哮喘未能得到规范化治疗,我院成立了儿科“哮喘之家”,对哮喘儿童进行分级规范管理,研究“哮喘之家”模式管理对提高儿童哮喘治疗质量的深远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并建立档案的200例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成立“哮喘之家”建立资料库后的20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两组患儿均符合哮喘诊断标准[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和家长文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儿科门诊管理组的管理方式为:接诊医生按常规询问病史、书写门诊病历、口头交代病情、药物使用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建立档案并备注联系方式,要求患者自动建档后每个月来院复诊1次,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情况。“哮喘之家”管理组的管理方式除儿科门诊管理组的接诊方式外,对建档患儿定期进行复诊督导以及集中宣教,对旧病人采用定期电话随防的方式了解其用药情况,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哮喘患儿家长哮喘防治经验座谈会,5岁以上患儿定期测量呼吸峰流速(PEF)值,部分患儿进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以了解患儿的过敏状态,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两组患儿的误诊率、复诊率、临床控制率、再次入院率及患儿家长对管理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理;投诉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7-02门诊输液护理患者人数受季节变化影响,季节变换阶段输液患者会明显增多。门诊输液护理的服务对象范围较大,由此个体血管差异性较大,部分护士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常出现护理失误,导致医患纠纷而引发投诉情况[1]。本研究针对门诊输液护理中投诉的原因,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
1门诊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部输液室接到的21起患者投诉,其中8例由护理失误导致,5例由静脉穿刺不顺利导致,4例由护士服务态度不佳导致,2例由医患关系不佳导致,2例由护理方式不当导致。
1.2原因分析
1.2.1护士服务态度与水平问题:秋冬换季阶段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发病增加,门诊输液患者突然增加而增加护士工作量,护士与患者沟通时间仓促,对患者咨询问题回答简单,缺乏耐心,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门诊输液的护士较多为年轻护士,对静脉穿刺技巧掌握不够精确,增加患者多次穿刺痛苦;还有难穿刺的儿童需长时间找静脉,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起纠纷。
1.2.2门诊医疗环境与设施问题:随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升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选择权也愈发扩大,流行性疾病多发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对门诊输液环境抵触情绪较大,不配合护理与治疗方案。门诊输液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大多患者无法静卧休息,影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导致患者对门诊输液护理依从性较差,引起护理投诉[2]。
1.2.3护理方案与方法不当问题:由于门诊输液护理的服务对象范围较广,门诊输液护理中对老年与儿童患者的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无差别,未考虑到老年与儿童患者对门诊输液护理的特殊需求,导致老年与儿童患者护理效果不佳,护理失误频发,是引发门诊护理投诉的重要原因。
2门诊输液患者投诉防范措施
2.1护士服务态度与专业技术全面提升:门诊输液室管理人员需对护士进行思想指导,使其在护理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及时和患者沟通。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掌握小儿头皮穿刺的技术,操作规范熟练,举行技能操作训练及比赛,进行一定奖励,培养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病人的意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
2.2门诊输液护理的医疗环境与管理优化:门诊输液护理医疗环境与管理制度是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另一主要因素,在秋冬季节,门诊输液室患者较多,管理人员应当适当调整患者的休息区域,实行弹性排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必要时还可从其他病房空闲床位进行适当调配,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才可提高患者对门诊输液护理的满意程度,减少护理投诉情况。门诊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可设立意见箱和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的形式,询问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改进意见,征询患者对门诊输液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将患者反映较多的问题反馈与实际护理工作中,避免护理失误,从而提高门诊输液护理水平。
2.3不同年龄、特点患者护理方案合理化:门诊输液护理工作应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如老年患者应选择合理的血管穿刺方法,减少老年患者在静脉穿刺时的痛感,提高门诊输液静脉的安全性,并在输液中配合适当的心理护理,缓解老年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情;患儿应着重加强护理干预有效性,为患儿选择合适进行静脉穿刺,为患儿提供玩具、小红花等吸引注意力,避免输液中乱动情况影响治疗,减少由静脉穿刺失误引发的护理投诉;合理安排人力,在儿童输液区每天增设巡视班。门诊输液护理中还应在患者护理中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宣教力度,指导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减少流行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护理工作中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医疗环境与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与方法几项优化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门诊输液患者投诉情况,并相对提升门诊输液护理水平与效果,树立医院良好信誉。
参考文献
[1]刘敏.门诊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淮海医药,2011,29(02):173-174.
【关键词】新病案首页;信息;互通
【中国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2)02-0337-01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的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都脱离不了病案资料的支持,病案信息已经成为医疗改革的一块基石,被医院内外广泛利用,病案首页是病案中信息最集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标准的部分,旧病案首页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为适应医疗机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完善病案管理,为付费方式改革提供技术基础,修订病案首页势在必行。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的病案首页。
新病案首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除了具体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对资金管理尤其是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与医院的内部系统HIS、LIS、EMR等进行衔接,病案首页对住院费用统计项目进行了调整归集,统一标准,与新会计制度相对应,同时也可以与外部系统如政府预算、决算报表等系统进行衔接,实现数据协同、信息交换与共享。
2为加强医院日常监管与评价、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数据库
通过政府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以诊断相关分组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为基础的医院绩效评价,构建效率与质量指标对医院进行评价,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数据来源就是病案首页库。诊断相关疾病组DRGs主要特点是以病例的诊断和(或)操作作为病例组合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了病例的个体特征如年龄、主要疾病、并发症和伴随病,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历分到同一组(DRG)中,卫生管理部门通过DRGs系统分析,实现上级卫生组织对各级医院日常监管与评价,使医院监管与评价更加真实、客观、及时。降低专家团对医院的评审中人为因素评审的弊端,由主管印象评价走向客观数据评价。如:通过医疗服务广度与整体技术难度指标,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危急重病例救治能力等评价区域内医疗中心的服务绩效。临床重点专科评价等。
新首页中增加了"新生儿入院体重",医疗结果把以前主要以医生主观判定的疗效修订为客观表达的了"离院方式"等,修改与增减病案首页内容使利用DRGs分组系统进行监管与评价更为有效。
3为医保、农合等付费方式改革提供技术基础
3.1以"预付制"代替"后付制",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按服务项目后付费的方式是造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与资源浪费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从单一后付费制度转向预付费制度,其中DRGs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竭力推荐的一种支付方式。这也要求病案首页必须进行修订。对控制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DRGs管理医疗费的原理与方法:按疾病诊断分组的预付费制。同类型疾病的服务强度和复杂程度相近似,因而被人为成本相近,所以付费地额度应该是一致的。1970年代,开始在美国应用于医疗付费。目前世界上超过30国家和地区使用DRGs管理医疗费,根据住院病人的病案首页信息按照ICD-10的诊断码和操作码,以出院诊断为基础,综合考虑、次要诊断以及年龄、性别、手术、并发症等资料将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相同和医疗资源消耗相似的住院病人归类到同一组内,并以此确定费用标准的一种病例组合模型。
3.3新病案首页增加的相关内容:疾病分类编码是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重要信息保障,新病案首页增加了门(急)诊诊断"疾病编码"、调整"出院诊断"表格,增加"其他诊断"的填写空间、增加了损伤和中毒的"疾病编码"、增加了"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统计项目等反映医疗资源的使用等信息的项目。
4提高医疗机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4.1通过及时评价与监管,医院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医院在本区域内的位置。同时为医院开展科室之间医疗质量的监控和整体评估,提供依据。新病案首页增加了内容,扩大了信息量,病案首页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
4.2病案首页为临床科研提供的依据项目提高了病案首页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4.3病案首页是医疗统计的直接数据来源,这些标准规范的信息,使统计报表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为医院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全面数据信息。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5居民医疗档案和健康档案的整合是必然趋势,病案首页是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中医疗服务部分的重要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更新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卫生服务记录,基本信息更新很少,修订后的病案首页内容更符合居民健康档案的要求。增加了"健康卡号"、"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入院体重""药物过敏"增加了"有、无"选项等信息,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整合信息阶段,由于信息量大,工作量巨大,标准化的病案首页,使两者之间更容易兼容,兼容整理使用将大大降低成本,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
6小结
新一轮医改中《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6]。"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交叉、又紧密衔接,通过整合各类系统、综合集成,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病案首页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杜宇录,刘杰.医院会计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亚舜.论病案首页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J].哈尔滨医药,2010,30(6):35.
[3]朱尚然.从病案首页看医疗体制变迁[J].中国病案,2011,12(2):68.
[4]秦安京.疾病分类编码准确是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保障[J].中国病案,2007,8(7):10.
Abstract
Wehavebeguntoactualizethecontrollingofstandardcostfrom2005inordertostrengthenthehospital’scostaccounting,improvethehospital’sincome,anddeclinethepatient’sexpenditure.Namely:Establishthecostcriterion,progresscostdifferenceprompting,analysisandcostdifferencecontrollingetc,formingasuitofcontrollingsystembyfeedformercontrolling,accountingfunctionandfeedbackcontrollingofthecost.Bycirculatingforoneyear,wehaveobtainedfavorableeffects.
Keywords
standardcost;hospitalmanagement;costaccounting;hygieniceconomic
摘要:为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增加医院收入、减轻患者负担,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标准成本控制管理。即制定成本标准,进行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和成本差异的控制;通过成本的前馈控制、核算功能及反馈控制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套成本控制系统。运行1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标准成本;医院管理;成本核算;卫生经济
近年来,医院的发展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导致病人看病费用明显增加。“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对医院的全面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全国现代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会议可知,当前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门诊、临床科室基本上是亏损的,经营成果好的医院亏损科室占79%,经营成果差的医院亏损科室占94%;医院的生存主要依靠药品和检查,但医疗成本高。因此,新的发展形势客观上要求医院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建立优质、高效、低耗和集约化的科学管理模式[1]。我院在成功开展《406医院三级成本核算办法》[2]、《合理用药评估办法》[3]和《合理检查评估办法》[4]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始实施标准成本控制管理,即制定成本标准,进行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和成本差异的控制;通过成本的前馈控制、核算功能及反馈控制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套成本控制系统。运行1年来,成效显著。现将我院标准成本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介绍如下。
1建立标准成本控制制度
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降低医疗成本。要控制医疗成本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单病种控制。单病种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诊断,所以我院在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的同时,首先要明确诊断,以便对费用控制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
1.1目的医院依据标准成本来考核实际成本,把过去以考核医疗收入为主的核算模式变为以考核医疗成本为主的核算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收费,从而有效地遏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2相关指标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核算功能及反馈控制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控制3部分。
2成本中心的成立
标准成本的首要问题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绩效,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责任单位,它有3个特点:一是要确定责任区域,二是要在一定主管控制下,三是它成为最小成本责任中心。我院在开展三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施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因此,一级成本中心是医院,二级成本中心是科室,三级成本中心是单元(即医生组、护理组、检查诊室或个人)。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区分为住院成本中心(临床科室)、门诊成本中心(门急诊诊室)、辅成本中心(辅诊科室)和管理性成本中心(机关部门和职能科室)。我院在考核标准成本时,主要考核三级成本中心,从而达到降低二级成本中心和一级成本中心的医疗成本。
3标准成本制订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制订标准中,我们实行门诊与住院分开、药品与医疗分开、单病种分开的原则,不同病种制订不同的标准。因此,制订标准是标准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成本的形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我院在制订成本时,对单病种的变动成本分为药品消耗成本、辅诊检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固定成本为医疗管理成本。因此,在制订单病种标准成本时,我们组织医院各科室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依据目前成熟的治疗方案提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专家组审定后,由核算部门根据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计算出各单病种的药品消耗标准成本、辅诊检查标准成本和医疗服务标准成本。由于医疗管理成本属于公共消耗成本,它由核算部门根据历史数据和病源结构直接计算而得。药品消耗标准成本是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药品消耗量同这些药品的标准价格的乘积之和;辅诊检查标准成本是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检查项目及次数同这些检查项目的内部转移价格的乘积之和;医疗服务标准成本是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其他医疗服务同其相应的内部转移价格的乘积之和。将药品消耗、辅诊检查和医疗服务的标准成本相加,即得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标准成本,再加上医疗管理的标准成本,即可得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单病种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单病种标准成本制订还需要根据年度实际核算和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4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
4.1成本差异计算我院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以后,成本核算工作进一步细化。成本中心以单元为最小单位,成本对象以单病人为最小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第一步,我们以单病人为起点,首先计算每一位患者实际发生的变动成本,即:根据患者药品的实际使用量和药品的标准成本计算药品消耗实际成本;根据患者实际做的检查和这些检查项目的内部转移价格计算辅诊检查实际成本;根据为患者提供的其他医疗服务和这些医疗服务的内部转移价格计算医疗服务实际成本。第二步,把患者进行分类汇总。把患者按科室和单元分类,按单病种进行汇总,汇总后,依据药品消耗标准、辅诊检查标准和医疗服务标准按单病种分别计算各成本中心的单病种的药品消耗标准成本、辅诊检查标准成本和医疗服务标准成本。第三步,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各种成本差异应分别计算和归集,以便于分析、控制和考核各种成本指标。即:药品消耗差异=药品消耗实际成本-药品消耗标准成本;辅诊检查差异=辅诊检查实际成本-辅诊检查标准成本;医疗服务差异=医疗服务实际成本-医疗服务标准成本。
4.2成本差异的揭示及分析
4.2.1成本差异分为消耗差异(项目差异)和价格差异。
药品消耗差异=标准价格×(实际药品消耗-标准药品消耗)(式1)
辅诊检查项目差异=实际检查项目×标准价格-标准检查项目×标准价格(式2)
医疗服务项目差异=实际服务项目×标准价格-标准服务项目×标准价格(式3)
价格差异=实际消耗×(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式4)
4.2.2成本差异的揭示差异等于实际成本减标准成本,负差为有利差异,正差为不利差异。差异揭示出来后,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标准不够准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生产操作或管理产生的。对于不够准确的要加以修订,对于由于生产操作管理产生的要具体进行分析。如我院2004年12月泌尿外科组的急性阑尾炎成本差异分析,按单例计算:药品消耗实际成本为1585元,标准成本为700元,药品消耗差异为885元;辅诊检查实际成本为499元,标准成本为250元,辅诊检查项目差异为249元;医疗服务实际成本为1755元,标准成本1700元,医疗服务项目差异为55元。分析其原因:药品消耗差异的产生是由于过多使用高档药品所致,按照专家提出的急性阑尾炎术后抗生素类药品一般用头孢三嗪钠比较适合,而当时泌尿外科组实际使用的抗生素类药品以头孢哌酮钠为主,这是形成药品消耗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要求泌尿外科组改用头孢三嗪钠为主的治疗方案;辅诊检查项目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在检查项目选择上,有75%的患者进行了彩超检查,检查阳性率仅为62%,低于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对三级医院评价指标参考值彩超检查阳性率≥70%的要求。进而要求对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前,通过B超检查能够诊断的病例,不再进行彩超检查。医疗服务项目基本没有差异,基本说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实践中得出这样一条经验:成本差异的分析一定要由成本中心的医生、护士、技师和卫生经济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分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5标准成本的控制
5.1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使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提高了全员成本意识对于变动成本,我们按单病种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范围进行监控;对于公共消耗成本,我们按单元(或科室)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范围进行监控。我们制订的合理范围为标准成本上限的10%,下限的25%。脱离标准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当脱离标准差异为负数时,我们认为标准成本控制合理,但负数超过15%时,我们必须提交专家组和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分析是否存在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问题;当脱离标准差异为正数且超过10%时,我们认为标准成本控制不合理,据此计算差异率,差异率=脱离标准差异/标准成本,把差异率作为质量考评的扣减权数,质量考评分总数为100分,如果某工作单元的质量考评分为98分,差异率为5%,质量考评最终分为98×(1-5%)=93.10分。根据三级成本核算的要求,单元超劳补贴=单元贡献×提成比(%)×考评分(%)。
5.2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能够找到成本管理的根源,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以专家制订的标准治疗方案予以指导,对实际检查、用药应以专家倡导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标准加以控制。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我们运用“例外管理原则”把控制重点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专家倡导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的关键性差异上。要追根寻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专家组和医疗管理部门。专家组根据实际诊断和治疗情况,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并将新的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反馈给相应的工作单元和卫生经济管理部门。专家组认为单病种标准治疗方案符合实际诊断和治疗的,由医疗管理部门对其科室和工作单元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6效果
我院从去年实施标准成本控制制度以后,大幅降低了医疗收费和医疗成本。仍然以我院泌尿外科组的成本差异来分析,按2005年12月急性阑尾炎病例计算:药品消耗实际成本为652元,标准成本为700元,药品消耗差异为-48元,与去年相比,药品成本降低了58.89%;辅诊检查实际成本为255元,标准成本为250元,辅诊检查项目差异为5元,与去年相比,辅诊检查成本降低了48.90%。由于医院的单病例医疗费用明显降低,2005年度的医疗数据统计显示,收治住院伤病员3142人次,医疗费用平均降幅33%,为患者节省费用累计达400多万元。同时,医院的门诊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4%,住院病人增加了35%,利润率比往年提高了2%。说明我院实施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的事,单病种费用明显降低,病人的满意度显著上升,就诊率和收治率大幅度提高,给医院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总之,实施标准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谊,孙汉堂.关于军队医院强化医疗成本核算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5;24(8):71.
2钱存荣,闫双银,赵东莉.我院三级成本核算中劳补发放的计算项目和方法.天津药学,2006;18(3):69.
1规范、及时书写病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主要环节病历书写的项目繁多、内容复杂、技术及理论性较强,其在整个医疗工作的环节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要,书写完整规范的病历是培养临床医师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临床医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病历的书写要求是使用医学术语、要有逻辑性和科学性、文字通顺、真实完整、不得随意涂改,只有在病案形成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规范化的书写,才是控制问题病历的关键。运用规范、统一的疾病名称,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变化动态,组织临床医务人员学习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并制定相关科室的专业名称,为规范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建立科学的网络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临床医生在患者出现危重病情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抢救患者的生命,因此不可能及时书写病历,可以在抢救结束以后及时补记、认真书写,完整记录有关抢救过程等有关资料,并注明抢救完成的时间和补记时间,这符合医学科学的特点和规律,也避免了因病历书写的不及时和缺漏而影响医疗质量,更重要的是避免因发生医患纠纷时出现被动局面。
2加强病历书写基本功是提高病历质量的基础
作为第一线的临床科室,是病历的重要来源,病历书写是否符合规范病案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如何提高下级医生病历书写基本功和质量与科主任及上级医师的带教和督促有关。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在查房后,可根据疾病案例对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讲解本专业病历的正规书写及本专业病历的特点、要点和难点,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负责检查,对不合格的病历限期修改,对于书写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医师要多提指导性和引导性意见,对典型、疑难、临床少见病例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避免因措词、用句不当而引发为医疗纠纷,要把病历的书写质量当作医疗质量考核体系中一项重要指标,从而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认真书写病历的意识。
3规范、认真、严格下工夫抓好病历质量
3.1建立健全门、急诊病案管理机制: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门、急诊病历作为患者初诊时情况和治疗经过的描述与住院治疗过程病历的可信度和法律效力是一样的,都能给司法部门、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可靠的依据。门诊病历的特殊性表现为患者就诊时间集中,医生更替频繁,有的检查当天不能出来,由自己保存原始的门诊病历有时忘带,影响门诊病案的完整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诊断和检查前来就诊的大量患者,又要结合检查书写门诊病历,还要出具治疗方案和措施,这的确是一项强脑力和体力的劳动,更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同样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急诊病案的管理仅限于对留观和死亡病人的资料有所记录和保存。急诊病案的特殊性表现为昼夜患者多为急、危、重者和突发事件如中毒、车祸、打架斗殴等。在繁忙的抢救工作后,还要及时、完整、准确的完成急诊病案,这些都给门、急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作为制约和考核的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门、急诊病历管理制度,收集和保存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指定专人负责整理、存档,设置固定统一的模式,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丰富门、急诊临床资料,便于给科研教学、传染病疫情、季节性疾病发病期跟踪调查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病历的质量,也是医院发展的需要。
3.2强化医务人员岗前病历书写培训:从上岗前的病历书写培训开始,临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基地,每年都有很多新分配和进修、实习的医生,除了学习临床医疗方面的知识,还应将病历的书写纳入到教学质量中,抓上岗前的病历书写培训,意在培养一种良好的病历书写习惯,不仅临床医生要书写规范,而且护士也应进行岗前培训,规范各种护理表格和护理记录,并制定相关考核办法、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方式,确保做到医护记录相符一致。对新分配和进修、实习医生应实行有计划、有步骤、长期和短期的方式进行病案书写规范的基本功练习是抓好病历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预防校园欺凌讲课稿(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