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作文三年级下册(收集5篇)
时间:2024-09-07
时间:2024-09-07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138-02
AbstractPlantresourcesandgrowthadaptabilityofSanmenjiangNationalForestParkwereinvestigated.Thereweretotally26speciesofrareandendangeredplantsbelongingto22families,but23speciesexisted.Mostoftherareandendangeredplantscouldadapttotheenvironmentandfloweringandfruiting,afewspecieswerecapableofnaturalregeneration.Finally,combinedwiththecurrentsituationsoftherareandendangeredplantsandthreats,someappropriateprotectivemeasureswereproposed.
Keywordsrareandendangeredplants;resourceinvestigation;SanmenjiangNationalForestPark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和自然群落持续生存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工业原料等直接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1]。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过度的人类活动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重大威胁,造成大量珍稀物种消失,使其中的遗传信息丢失,且这种人为破坏加快了珍稀树种消失的速度。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珍稀植物资源的调查。
1调查地概况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东郊(东经109°26′~110°48′;北纬24°10′~24°27′),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距柳州市中心6km;海拔一般为200m,最高海拔556m;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7℃,平均日照时数1410h,年总积温6250℃,年平均降雨量1450mm;土壤以砂岩、砂页岩、硅质岩及泥页岩等发育的红壤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石灰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库,据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62科435属8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2科26属26种。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桂政发〔2010〕17号)[4]的分级标准,对所调查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
3结果与分析
3.1园区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及前引有的部级重点保护植物共26种,其中部级保护植物18种,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植物17种,广西地方文件规定保护植物5种(表1)。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原生植物仅6种,其余20种都为人工栽培。
3.2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适应情况
三门江部级森林公园中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毛狗、桫椤、樟树、红椿、白桂木、香果树为当地自然生长植物,在其适生环境中生长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成为主要草本植物;樟树在酸性土较肥沃地段成为常见种;红椿则主要分布于沟边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常见高大乔木;白桂木、香果树则多为散生状,较为罕见;桫椤则仅分布于沟边等阴湿处。
三门江部级森林公园中珍稀濒危植物中的苏铁、莲、福建柏、水杉、金钱松、长叶竹柏、银杏、蝴蝶果等为传统园林植物,在当地生长较好,多能结实并繁殖苗木。但银杏在当地虽已引种40余年,树体生长良好,但尚未见结实。龙眼、荔枝、杜仲、喜树为重要经济树,在柳州有较大规模的栽培,但在森林公园内由于气候条件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较差。龙眼、荔枝虽可结实,但产量较低,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冻;杜仲由于高温气候条件,生长较差,且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喜树则由于栽植于疏林下,光照不足,生长差,逐渐死亡。
秃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顶果木、降香黄檀等为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的造林树种,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也有规模引种。秃杉、南方红豆杉为山地树种,喜温凉湿润环境,连续多年引种均失败。任豆为强阳性树种,引种时栽植于疏林下,生长势弱,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鹅掌楸、油杉、格木、顶果木、降香黄檀则在森林公园内生长良好,顶果木五年生树高12.4m,胸径16cm;鹅掌楸十二年生,树高12m,胸径15cm,表现极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黄檀则为珍贵用材,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也较快,可作为普通造林树种规模发展。
4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我国近年来颁布了环境和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文件,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其次,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的法制观念;再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对破坏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5]。
4.2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定期对森林公园内的保护植物开展普查工作,特别是濒危的乔木种。要查明现状,了解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3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保护的最主要方法。针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坚决不再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对旅游路线之外的地带实行封山育林,避免人为破坏,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是植物保护的另一种方式,公园自建园开始规模引进区内外的濒危植物,观察生长发育情况,探索栽培技术[6]。
4.4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
珍稀濒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多数濒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发,使其遭遇灭顶之灾[6]。因此,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使之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即保护、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顺应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潮流,推动生态旅游的市场,增强公园的经济活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园更好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园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其繁殖、栽培技术,通过人工栽植扩大其种群数量;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条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术工艺,研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
5参考文献
[1]邹新慧,何平,陈建民,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939-944.
[2]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M].北京:国家林业局办公室,1999.
[3]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委员会.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1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部分课文过长,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课文中,长篇课文不少,翻译的外国作品也很多,而且普遍较长。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中,《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虽然是中文作品,也达到了全文33个自然段。而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翻译的课文竟然达到了47个自然段。这么长的课文,让我们成人来理解也要费一番心思,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更不要说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去学习课文。如果教材在编排时能选取一些同样主题但是篇幅较短的文章,或是选取了较长的文章进行删改再做为主体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清楚明白,学得轻松愉快,也能学有所获。
1.2小学作文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作文要求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鸟,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①我熟悉的一种鸟;②我见到过的鸟;③我养过的一只鸟;④我想象中的鸟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习作。对于现实中的孩子,虽然都见过鸟,但是对鸟并不熟悉,更没有条件去观察鸟,了解鸟,那么前三个题目会无法下笔,第四个题目,因为欠缺对鸟的了解,也会很难在鸟的特征的基础上去展开想象。
同样的问题,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的主题为马,单元作文要求有三个:①搜集有关马的作品,选出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②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牧区,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③想象作文:未来的马。这三个题目,只有农村或牧区见过马的孩子还能写出一些来,而城市的孩子,很少见到马,那只能写第一个题目或写马的故事,但是这些都只能从网络上摘抄,并不是习作。第三个题目也只有少数极有想象力的学生能写出来。
如果这些单元能改为以动物为主题,选几篇写各种常见动物的课文给学生做范文,作文要求设置为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比如猫、狗、鸡之类,那么,学生可写的小动物会很多,对这些小动物也比较熟悉,并有条件去观察了解,写这种作文题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我认为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在身边找到要写的事物,能亲身去体验,然后写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才会有物可写,下笔有据,才能学会怎么写文章,把文章能写清楚、写好。
2.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在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学生才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3.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学以致用。
我认为,对于每学期考试的的科目,应当设定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比如及格率达到95%,优秀率达到百分之85%,平均分达到85分至90分,就可以评定成绩合格。而不是由于一味追求高成绩,导致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及格率、优秀率,把对老师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只定位在掌握课本知识上。我们也常常强调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考试科目上的成绩差异呢?美国教育家库姆斯说:“教育不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之间作出选择。”而应试教育往往把有灵性的人训练成适应环境的庸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应以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品德课程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责任担当、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品德课程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表述明确。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以教材的学习主题为入口,拓展学习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合作探究,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品德课程里,有不少主题有关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搜集、阅读、整理资料,汇报学习结果,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科技领域的前沿、伟大人物的生命轨迹等。或者围绕主题进行科技小制作,开展创意小发明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挖掘创新潜力、培育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等主题时,我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围绕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探究学习,小组制作学习主题画报,再在班级展示。有小组选择“黄河”作为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个小组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搜集有P黄河地理和生态方面的资料,一人整理描写黄河的诗词乐曲,一人整理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一人负责搜集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资料。探究活动历时一周,这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非常全面,极大地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组员自身的收获更大。组员们还讲述了如何整理出这些资料,从探究的方法、内容的筛选、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效果非常好。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主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技巧等核心素养,这是品德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
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主题下有“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自己种植一些豆子和花生,并拍下不同阶段的照片。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豆子、花生和一个小花盆,上课的当天带回学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种植的豆子、花生,让学生看它们生长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豆子或花生种在小花盆中,摆放在班级的环保角上,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全体孩子兴致很高。他们按组别把花盆有序地摆放好,还商量哪些同学哪些时间段负责浇水等。接下来的日子,环保角总会聚集不少的孩子,他们经常边观察边讨论,及时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见证并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还探究植物不发芽或发芽慢,长得快或长得慢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全都自主写观察日记,及时分享种植感受,孩子们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当种植观察这个主题学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要求在花盆种上其他植物,慢慢地,班级环保角绿意盎然,教室增添了几分的优雅。另外,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开始关注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有些孩子开始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这一切表明,由于教学策略得当,种植主题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延伸到课外,渗透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情怀,成为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友爱残疾人》《我们遵守规则》《我心中的老师》等课文,也可采用创设情境、模拟角色策略,通过模拟残疾人、不守规则者、小老师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角色、了解学习内容、内化优良品格、培育核心素养。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可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良品格的培育,要回归生活。实践活动是最彻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责任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着“家乡”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围绕“美丽的家乡”主题,教师发倡议书,倡议家长周末带学生回家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物产风俗、历史掌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确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二年级上册“怎样做好事”,也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教材,围绕“善良”“助人”“自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价值观。接着,开展“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发放“‘日行一善’行为记录表”,记录每天哪怕一个微小的善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学生通过实践,体会精神成长的自我责任,慢慢确立起朴素的观念: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三年级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个主题,渗透着义工服务、注意从小事中关顾身边人的感受等品格的培育,采用实践教学,也是必然与应然之选。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把品格的培育放回到生活本身,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策略围绕源于生活的学习主题,模拟现实或直接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内化价值观。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三种形式,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不同表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丁世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5(12).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八册)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
环境与生活:
1.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气,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水重量的4倍。
1
2.血液里绝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头里─是水,
4人体是个“大水桶”。
3.一公顷生长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气。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1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药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药物直接从植物
4中提取或以植物为原料。
环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
1.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占世界陆地─的土地却要养活超过世界─的人口。
11
105
2.一只燕子在6个月里可以吃掉50万只害虫,一头猫头鹰一年中会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掉2吨粮食,一只灰喜鹊可以保护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虫的侵害。
3.最近,新疆罗布泊地区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达452立方米,为当地矿产、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1997年,宁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创汇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环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剧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使沈阳4天内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人才不会受伤害。
3.去年北京市洗车用水就洗掉了13个昆明湖,造成首都饮用水紧张。
4.目前太空有2000个废弃卫星,1400个用过的火简助推器和1100个游弋的小型物体,这些太空垃圾随时会撞坏卫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信息时,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要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一、利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科学学科中有一些抽象概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第13页的插图,插图展示有:水稻、稻螟虫、蝗虫、田鼠、青蛙、小鸟、蛇、猫头鹰、黄鼠狼、老鹰、水草、虾、鱼、白鹭等。插图还展示了“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这一条食物链。如果教师让学生补充插图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并鼓励学生完善食物链,学生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他们会发现自己画出的多条食物链互相交错成网状。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出“食物网”的概念。这样,就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了学生对食物网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又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第14页的插图展示了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和池塘中的非生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插图发现:池塘中的某些植物是池塘中的某些动物的食物,池塘中动物的粪便是池塘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水生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等,池塘中泥土、岩石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学生认识到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很自然地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样,就利用插图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再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0页展示“菜粉蝶的一生”的插图和“蝗虫的一生”的插图,能促进学生对“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47页的插图能促进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概念的形成和理解等。
二、利用插图,指导实验
在科学教材的插图中,有不少是实验性插图。这些插图是为指导学生实验而设计的,能为做实验的学生提供直观、便捷的帮助。小学生由于自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自己做实验的盲动性很大,而通过插图来显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避免了语言叙述的烦琐。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第24页的插图展示了滤纸的折叠方法以及过滤实验所需仪器和过滤实验操作方法。通过插图的直观作用,学生能学会滤纸的折叠方法,学会仪器的组装,能认识到漏斗末端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能认识到玻璃棒的末端要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能认识到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能认识到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能认识到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等。
又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中第6页的四幅插图,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学生通过插图显示的实验操作,对实验一目了然。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插图1的连接方式能使小灯泡亮,插图2的连接方式不能使小灯泡亮(短路),插图3的连接方式能使小灯泡亮,插图4的连接方式不能使小灯泡亮(断路)。学生在插图的启示下还能发现其他连接方式。
再如: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一课中第55~56页展示“造一张纸”的插图;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中第13页展示“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的插图等。
三、利用插图,指导制作
“制作”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通过制作,将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又在实践中促进了自身理论知识的丰富。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中第32页的几幅插图展示的是简易潜望镜的制作,插图展示了制作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制作的过程,从插图中可以看出,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是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是平行的,镜面是相对的。制作潜望镜是将光的反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表现。学生通过制作潜望镜能深刻认识到,只有当镜面与盒底边成45度角,两块镜面平行时,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再全部发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又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第78~80页的几幅插图展示了指南针的制作,插图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制作指南针要有磁针,磁针要能自由转动,还可以有方位盘。第78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摩擦钢针做磁针的方法,第79页的插图提示学生怎样检测磁针的南北极,第80页的插图展示了四种使磁针能自由转动的方法。这样,学生利用插图制作指南针并进行实验,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制作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指南针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上一篇:植物的作文(收集5篇)
下一篇:肝脏对身体的重要性(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