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三个要素(收集5篇)
时间:2024-09-07
时间:2024-09-07
关键词:因子分析;细分市场;目的地选择
一、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问题,研究比较深入,成果也丰富。就旅游市场而言,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的认识。国外学者针对旅游细分市场的研究深入,gladwell[1]等(2004)探讨了55岁以上照顾家人者(caregivers),因需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家人,而具有的特殊休闲旅游方式;reece[3]等(2004)提出了影响老年家居者(seniorhouseholds)和非老年家居者(non-seniorhouseholds)旅游行为的房屋类型和距离两个因素;lee[3]等(2005)研究了韩国60岁以上老年市场对休闲旅游的态度。scott等[4](2005)提出将生活形态(lifestyle)应用在旅游市场的细分方面。
我国旅游学界也比较注重市场细分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旅游规划工作比较注重依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在旅游规划研究报告中表现明显,也可以从一些论文中看出。wwW.133229.coM更多的研究是选定一个特殊的客源市场群体,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潜力的探究,从年龄方面着手是一个常见的研究模式,其中老年旅游市场和青少年学生市场是研究的热点,成果非常多。还有从其他特殊视角审视细分市场的,例如:郭鲁芳等[5](1999)、陈凯[6](2006)对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研究,李永红[7](2004)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周翀燕等[8](2004)对农民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探讨。在旅游市场研究中,依据职业类型进行分析,也有相应的成果,代表性工作是吴必虎等[9](1997)就上海市民的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所进行的调查分析中,从年龄阶层和职业类型两个方面对上海市市民的出游力进行了深刻分析;专门针对一些职业类群进行市场特征方面研究的成果也有报道,例如杨学燕[10](2005)对农民职业群体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仲红梅[11](2005)对白领阶层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的研究;许春晓等[12](2006)对不同职业人群旅游需求的分异研究。此外学者从旅游产品角度对相应的细分市场进行了研究,如张晓燕等[13](2006)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王莹[14](2006)对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了调查。
客观上,人们对旅游具有一定的偏好,具有特定旅游偏好的人群,在旅游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意义大。以怀化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抽取其对旅游产品偏好作为类群划分的依据,进行细分市场的分层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边区,2006年末全市人口为37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2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58元。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研究经验及怀化居民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为出游意向的测量;第三部分为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测量,共包含21项因素。调查采用社会科学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s)进行定序测量,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设计成表格,让受访者根据对每一出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在相应的等级下做出标记,最后按照非常重要=1分,重要=2分,一般=3分,不重要=4分,很不重要=5分赋值并计算。特意设计一道旅游偏好属性的选择题,涉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休闲度假等几个方面的偏好选择项,用于对人群进行类群划分。
基础资料采用在怀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10-15日进行,调查采用区域控制方法在怀化地区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90.8%。
笔者采用excel2000软件的分层方法对自然风光型、文物古迹型、休闲度假型旅游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属性特征及出游意向之间的差异;利用spss13.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旅游者选择目的地影响因素的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对不同市场类型的属性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其特征。
自然风光型偏好者:女性比例为60.34%,远大于男性的比例37.97%,说明女性更偏好自然风光型的旅游目的地。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上中老年比例高于文物古迹及休闲度假市场的比例。职业分布来看,自然风光型旅游者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25.82%、公务员22.18%、服务或销售人员17.45%、专业技术人员15.64%,占了总人数的81.1%,其中农民、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家庭人均收入比例依次为1000-1999元(47.16%)、500-999元(18.44%)、2000-2999元(13.12%)、3000元以上(12.41%),其中500-1999元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文化程度上比例依次为大专或本科(55.93%)、中专或高中(30.91%)、初中8.47%、研究生3.73%、小学以下1.36%,其中初高中学历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家庭结构方面的比例为三口之家6.84%、单身20%、两代同堂11.93%、三代同堂11.58%、两人世界10.88%。
文物古迹型偏好者:男性占45.28%,女性占51.28%;年龄方面的比例为25-44岁(49.04%)、15-24岁(40.38%)、45-65岁(9.62%)、65岁以上(0.96%);职业分布方面比例为学生28.87%、公务员28.87%、服务销售人员18.56%、专业技术人员10.31%、工人4.12%、其他4.12%、企事业管理人员3.09%、离退休人员1.03%,其中学生、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收入方面比例依次为1000-1999(44%)、3000以上(21%)、500-999(13%),小于500(11%)、2000-2999(11%),其中小于499元的低收入及大于3000元的高收入比例大于其他群体;文化程度方面以高中以上的中高学历为主,比例依次为大专或本科67.92%、中专或高中25.47%、初中3.77%、研究生1.89%、小学以下0.94%;家庭结构方面比例为三口之家39.39%、单身21.21%、三代同堂13.13%、两人世界12.12%,两代同堂9.09%、其他5.05%,其中两人世界、三代同堂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
休闲度假型偏好者:男性占40.63%,女性占59.37%;15-44岁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占了95%以上的比例。职业上看,公务员36.78%、学生22.99%、服务销售人员17.24%、专业技术工人11.49%、工人4.60%、教师2.30%、其他2.30%,其中公务员、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群体;家庭人均收入方面比例依次为1000-1999(45.74%)、2000-2999(15.94%)、小于500(15.94%)、3000以上(13.83%)、500-999(8.51%),其中2000-2999元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文化程度方面以高中以上的中高学历为主,比例依次为大专或本科65.63%、中专或高中27.08%、初中5.21%、研究生2.08%、小学以下0.00%;家庭结构方面比例为三口之家42.39%、单身22.83%、两代同堂13.04%、三代同堂9.78%、两人世界7.61%,其他4.35%,其中单身、三口之家、两代同堂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
(二)出游偏好
1.信息渠道
居民对休闲信息渠道的偏好较高的有亲友传言、网络。比较三类人群,可以发现自然风光型更加注重亲友介绍,占25.90%;文物古迹型相对比较注重旅行社、旅游宣传册;休闲度假型最注重网络(22.50%),其次是亲友介绍(20.63%)。这表明亲友介绍在旅游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旅游产品及文物古迹型产品宣传应重视口碑的作用,以良好的产品服务赢得良好的口碑;其次,网络在休闲度假型人群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产品宣传应重视网络的作用(见表1)。
2.出游方式
居民对出游方式偏好较高的为亲友结伴、同家人一起、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相对而言,自然风光型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文物古迹型相对更偏好旅行社组织、一个人及单位组织;休闲度假型相对其他人群更喜欢与亲友结伴出游,最不喜欢一个人出游(见表2)。
3.交通工具
居民出游偏好的交通工具仍以火车、长途汽车为主。比较三类人群,自然风光型旅游者相对其他类型更偏好火车、摩托车、公交车;文物古迹型相对更偏好自行车、长途汽车及单位车,休闲度假型更偏好自驾车、出租车(见表3)。
4.住宿
城市居民较偏好的是一般旅馆及星级宾馆。比较三类人群,自然风光型较其他类型更偏好居住在农家;文物古迹型最偏好一般旅馆及亲友家里;休闲度假型最偏好星级宾馆(见表4)。
5.出游季节
城市居民均认为春秋季节是最好的出游时节,其次是夏季。自然风光型最不喜欢冬季出游;文物古迹型最偏好秋季出游,比例为48.92%;休闲度假型最偏好春季出游,相对其他类型,夏季出游的偏好最高(见表5)。
6.旅游花费
可以看出,怀化居民的旅游花费多在2000元以下,水平较低。其中自然风光型旅游花费小于999元的比例在三类人群中最高;文物古迹型4000-4999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休闲度假型花费高于5000元的比例在三类人群中最高(见表6)。
四、结论及讨论
(一)结论
自然风光型旅游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老年比例较高,信息渠道上更加注重亲友宣传,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相对其他类型在交通工具上更偏好火车、摩托车、公交车;居住在农家;最不喜欢冬季出游;旅游花费小于999元的比例在三类人群中最高。影响目的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安全状况、可进入性、旅游花费。
文物古迹型旅游者中学生、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其中两人世界、三代同堂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信息渠道方面相对其他类型更偏好旅行社组织;交通工具上倾向选择自行车、长途汽车及单位车;住在一般旅馆及亲友家里;最偏好秋季出游;旅游花费4000-4999元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影响目的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吃住与行游、娱购与个性、质量与安全、交通便捷性。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公务员、教师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群体,单身、三口之家、两代同堂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信息渠道方面最注重网络,其次是亲友介绍;相对其他人群更喜欢与亲友结伴出游,最不喜欢一个人出游;交通工具上更偏好自驾车、出租车;偏好住在星级宾馆;最喜欢春季出游,相对其他类型,夏季出游的比例最高;花费高于5000元的比例在三类人群中最高。影响目的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安全状况、形象感知、个性需要、景区服务。
旅游者都较重视安全因素,说明所有的旅游目的地在安全方面应加大管理力度,在营销手段上突出安全保障,吸引旅游者。交通便捷也是旅游者重视的因素,应当大力改善景区的可进入性;自然风光型旅游者旅游花费较低,相对其他旅游者较重视旅游费用,因此自然旅游景区应努力降低成本,为大众所接受。文物古迹型旅游地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方面要努力改善,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者为高端市场,旅游花费较高,对景区形象质量及个性要求较高,因此休闲度假景区应努力打造高品质、高档次的特色产品。
(二)讨论
笔者研究的结论只能代表怀化这类城市居民选择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的特征,而是否适应其他类型城市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gladwell,nancy,bedini.insearchoflostleisure:theimpactofcaregivingonleisuretravel[j].tourismmanagement,2004,vol.25issue:number6p685-693.
[2]reece,williams.areseniorleisuretravelersdiffer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august01,2004,vol.43issue:number1p11-18.
[3]lee,sunhee.understandingattitudestowardsleisuretravelandtheconstraintsfacedbyseniorkoreans[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july2005,vol.11issue:number3p249-263.
[4]scott,noel.lifestylesegmentationintourismandleisure[j].journalofqualityassuranceinhospitality&tourism;march2005,vol.5issue:number2-3p121-139.
[5]郭鲁芳,史之英.试论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1):23-25.
[6]李永红.上海女性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吴必虎,方芳,殷文娣,刘波.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1997(1):17-23.
[8]杨学燕.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46-149.
[9]仲红梅.上海白领旅游消费偏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许春晓,张欢,城市居民城郊旅游需求的职业分异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6(9):75-78.
[11]陈凯,王莹,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121-124.
[12]周翀燕;李祝舜,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旅游学刊,2004(4):23-27.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设计的“钻石模型”,帮助人们理解一国在某产业或行业中拥有的竞争力程度。该模型指出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情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政府)决定一国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包括遗产性生产要素和创造性生产要素)是一个产业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情况,是一国产业发展坚实基础,需求会有助于促进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创新。相关支援性行业,其优势地位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如休闲娱乐业、零售业、会展业、地产业、演艺业、工艺美术等行业开展都会给旅游业带来支援和补充。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包括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作为行业秩序主要维护者,其通过竞争法规、行业补贴、融资优惠等方面的政策直接与间接影响企业和产业的竞争。机遇是那些超出目的地控制范围内的偶然事件,是指重大技术变革、汇率调整、重大政治、文化与经济事件、自然灾害等都会给一国产业发展带来形成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将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作出深入、科学、严谨地分析。
二、瓷业古镇旅游竞争力
(一)旅游要素条件
作为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古镇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等称号于一体。就旅游资源赋存而言,陶瓷文化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根基与土壤。古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等,处处都蕴含陶瓷文化,是江西乃至中国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轴与中心之一。截至2013年,古镇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部级水利风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个。
(二)旅游市场需求
客源市场规模与构成是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关键,对其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旅游发展优化与提升找到切入点。2013年,全国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收入26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同比下降2.5%。在全国整体经济稳健增长的环境下(2012与2013年全国GDP同比增长分别7.8%、7.7%),古镇旅游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三年持续保持两数的增长比率:如2010年国内外游客1324.5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2242.4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20.19%;2010年境外旅游人数19.49万人次,2013年数量达32.1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19.9%。2010年旅游创汇6484.11万美元,2013年达11326.2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1.12%。古镇旅游客源市场98.5%来自国内。首先,江西本省游客近年50%,是其主要客源市场,包括南昌、九江、上饶、宜春、赣州等地,说明省内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还应该是景德镇的主要推介市场,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其次,省外市场主要来如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周边省份,南方游客比例高,北方游客比例低,这主要受制于其现有的交通条件。此外,入境客源市场分为港澳台和外国市场两部分。港澳台游客是古镇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所占比重近70%,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的亚洲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40%,美、英、法、德等欧美市场在外国市场中所占比重为50%。古镇旅游发展仍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相反,其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低,市场结构过于依赖港澳台市场,外国市场极不发育,国际性品牌与高丰度的旅游资源与其影响力严重失衡。
(三)相关支援性行业
关键词:夜间旅游;旅游环境;游客感知;泉州市
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闽台非传统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R006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实证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引言
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通过直接体验描述方法研究人类环境和空间行为,用以解析人地关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成为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旅游地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以及人地关系协调的支撑和研究热点。兰克福德(LankfordSV.,1994)、塞瓦特托森(CevatTosun.H,2002)、阴(UmS,2006)等国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和旅游地吸引力等方面;卢松(2005)、陈金华(2007)、梁旺兵(2010)等国内学者主要从游客或居民环境感知角度研究某旅游地的市场营销、环境管理、景观建设、旅游安全等问题,对旅游环境系统研究较少,对夜间旅游环境感知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
夜间旅游作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延展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已引起许多旅游城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夜间旅游开发明显滞后,夜间旅游品牌、旅游氛围和夜间旅游精品线路尚未形成,夜间旅游环境亟待改善。因此,本研究拟构建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模型,以泉州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进行分析,为旅游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城市形象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一、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
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是旅游环境感知量表设计的基础。梁旺兵(2010)建立了由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导游服务等人文环境为核心的游客――环境感知模型;胡茂川(2011)考虑到自然环境要素并设计了由基本环境要素和营建环境要素组成的白鹭岛旅游度假区感知环境要素体系。
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系统,除了包含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等硬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城市形象和旅游休闲氛围等软环境要素。游客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感知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游客在客源地通过多种渠道对城市旅游地夜间旅游环境有一个期望感知――重要性评价;第二个阶段游客通过夜间旅游体验之后获得一个实际的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游客在比较前后不同的感知差异后,会对旅游地夜间旅游做出一个总体满意度评价。结合我国夜间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层面建立由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构成的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包含软硬环境18个环境因素,强调了旅游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运用环境感知方法对夜间旅游环境特征进行测度提供理论支撑。(图1)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闽南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夜间商贸氛围浓郁,而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地域特色鲜明,夜间旅游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源和1916创意园、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T淘园等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发展起来,与万达广场、丰泽广场、中山路、东街、西街、文庙、东湖公园、西湖公园、电影院等商贸及文化场馆共同构筑泉州市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夜间旅游休闲网点。但是,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光明之城”夜间旅游休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游客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测度量表。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采用封闭式选项来测试被调查者的意愿,夜间旅游环境满意度感知测度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以5表示“很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2表示“不满意”,1表示“很不满意”;描述感知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时,以上5个分值分别表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为直观反映游客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感知评价结果,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运用以下公式求算:
■j=■■xi(1)
式中,xj表示第j项环境要素指标的重要性或满意度平均分值,xi表示该指标的游客感知评分,人数,M表示被测试的游客总人数。
项目组一行6人于2013年3月25日至4月6日,在泉州市领袖天地、万达广场、美食街、丰泽广场、中山路、源和1916、开元寺、西湖公园、锦绣庄、六孔井等地对旅游者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1.5%。借助SPSS14.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变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α系数0.915,量表信度较高。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从样本统计结果可知,受访者以福建本地人和中青年为主,个体户、行政和管理人员居多,文教和商贸服务人员次之;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以中等偏上收入者为主,见表1。这些特征与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民营特区”与“品牌之都”、客源市场以泉州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以及本研究调查时间等情况基本是相符合的。(表1)
(二)游客出行特征分析。受访者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目的,旅游者选择万达广场、美食街、中山路作为旅游休闲场所的居多,选择领袖天地、东湖公园或六孔井的次之,夜间出游清源山、森林公园、崇武古城的极少,见图2。可见,近年来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夜间旅游的吸引力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而2013年开业的万达广场吸引力却超过传统的景区和商业街区。(图2)
受访者夜间出游大多与朋友和家人结伴出行,占受访者的91.34%,选择陪客户和个人出游的占受访者的3.8%和4.8%。可见,夜间旅游活动大多具有休闲性和自,商务应酬较少。受访者夜间旅游休闲活动人均消费以50~300元为主,其中,人均消费101~300元者占39.4%,人均消费50~100元者占36.5%,说明泉州夜间旅游游客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三)环境要素重要性分析。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环境要素在游客心目中的重要性程度,通过调查游客对各环境要素重要性的感知情况,见图3。(图3)
图3中各项指标的标准差均为1左右,说明游客对这些指标的认知内部一致性较高,样本具有显著代表性。停车场位置合理性指标的标准差最大(1.111),笔者分析这项指标是由于拥有私家车的本地游客车和外地游客之间存在不一致的认知;场馆建筑风格标准差最小,说明游客对夜间建筑风格的重要性程度认识比较一致。除了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个指标外,软环境的其余5个指标综合平均值均大于4,说明游客对软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对夜间旅游的软环境非常重视,尤其是对社会治安和环境质量表现极为关注,而对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项软环境要素的重视程度略微低些。在硬环境要素中,夜景工程、环卫设施、公共厕所、交通条件4个指标综合平均分值大于4,说明游客对夜间旅游的这4个硬环境指标极为关注;停车场位置、活动项目多样性、活动场所网点位置、项目文化内涵、场所建筑风格的指标平均值介于3.5~4之间,说明游客对这5个夜间旅游硬环境要素也比较关注;标识系统、活动场所聚集程度的综合平均值均小于3.5,说明标识系统和活动场所聚集程度在游客心中的重要性较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的重要性综合平均值分别为4.05、3.69、3.73、4.04、4.11,均介于3.5~4.5之间,说明游客对这5个维度的环境要素都比较看重,尤其是对旅游氛围、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极为关注。
(四)环境要素满意度分析。通过游客对泉州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调查描述性分析结果见图4。(图4)通常5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分值4~5之间表示满意、3~4之间表示一般或中立、2~3之间表示不太满意。由图4可知,除了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项要素评分值低于3以外,其他的15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评分值均大于3,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评价基本是满意的,但是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和文化氛围等要素满意度较低。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看,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均值最高(3.19和3.18);规划布局和旅游氛围的满意度均值次之,分别为3.053和3.057;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2.93);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城市形象、旅游产品、规划布局、旅游氛围的满意度感知评价比较高,对基础设施条件的满意度评价一般。
从标准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游客对交通条件的感知评价结果差异性较明显,其标准差为1.191;游客对商业氛围的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其标准差值为0.765;其他因素的满意度感知标准差接近1左右。
(五)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分析。通过建立二维坐标图描述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游客感知的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关系,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环境要素的满意度和重要性感知评分值。(图5)根据环境要素所处的不同象限,提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来改善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质量。图中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环境要素与图1一致。图中黑色垂直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满意度的均值为3.078;图中黑色水平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重要性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重要性的均值为3.946。环境要素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分值线把整个二维坐标划分为4个象限,以逆时针方向分别标注为Ⅰ、Ⅱ、Ⅲ、Ⅳ,各个象限均有环境要素对应。
第Ⅰ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高区域,主要环境要素有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除了夜景工程属于硬环境要素外,其余的4个因素均属于软环境要素,说明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在游客心目中非常重要,而且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对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旅游与相关部门需要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和发展提升。
第Ⅱ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高、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低区域,是重点改善的方面。处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包括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其中文化氛围属于软环境要素,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卫状况属于基础设施类硬环境要素,说明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在游客心目别重要,但是现状满意度较低,要求业界加大力度改造提升夜间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设施,并加强文化氛围营造。
第Ⅲ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低区域,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这个区域的环境要素,只需根据实际情况稍加采取应对举措即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标识系统的重要性在游客心中重要性和满意度均比较低,可能与游客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有关,对泉州市夜间旅游场所比较熟悉,但仍需加大力度改造提升。
第Ⅳ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评分值低、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高区域,包括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除了景观资源属于软环境要素,其余的均为硬环境要素。理论上,这一象限的要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财物进行改造,只需继续维持。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单项性分析结果可知,游客对不同的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不同。游客非常重视城市夜间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尤其是对社会治安、环境质量、服务氛围、文化氛围、商业氛围等软环境要素以及交通条件、夜景工程、环卫状况、公共厕所等硬环境要素极为关注;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为一般,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不太满意,其余的15个因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一般或中立。从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调查综合分析可知,游客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结果可划分为4类:一是重要性强、满意度高的环境要素,如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这类要素以软环境要素为主;二是重要性强、满意度低的要素,如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三是重要性弱、满意度低的要素,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四是重要性弱、满意度高的要素,如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泉州市夜间旅游处于发展阶段,游客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出游目的,总体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基于以上感知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完善。国内早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于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很少考虑旅游者旅游休闲的需要。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主要围绕本地居民和文化遗产保护而进行的,距离旅游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是游客感知旅游环境最重视的一类因素,在图5中,落入第Ⅱ象中的4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属于基础设施类要素,可见,改善夜间旅游休闲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泉州市夜间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有:一是为整合夜间旅游活动聚集区,如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资源,科学规划夜间游览线路和夜间公交线路,改造和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并实施夜间交通管制,实现顺畅、便捷和高效地进入夜间旅游活动场所;二是系统规划建设与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如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及女厕所蹲位比例,配备足够工作人员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与服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和居民开展城市环境教育与宣传,教育市民树立文明城市公民的意识,以建设美丽干净的泉州市和卫生的夜间旅游休闲活动场所;三是遴选若干街道,实施临街建筑物入夜景观亮化工程,进一步美化市容市貌,并完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夜间景观效果和提升城市品位,让泉州更宜游。
第二,以软实力建设为内容,持续推进软环境优化与提升。软环境是我国旅游发展的“软肋”,也是城市夜间旅游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图5分析可知,旅游软环境的要素在四个象限均有分布,其中环境质量、社会治安、商业氛围、服务氛围属于第Ⅰ象限,文化氛围属于第Ⅱ象限,公共服务属于第Ⅲ象限,景观资源属于第Ⅳ象限,说明不同的软环境要素在游客心中的期望和满意度感知评价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由于软环境的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因素、多环节,需要系统规划和持续推进,而且其改善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密切配合。本研究提出泉州市夜间旅游软环境优化的三项举措:一是尽快把社会服务体系、旅游氛围和城市形象建设内容纳入泉州市城市规划修编、泉州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和泉州市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二是建立由交通、环保、城建、旅游、安保等多行业、多部门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体制,从培养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入手,重点做好城市环境质量监控、社会治安管理和旅游相关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及其标准化建设,引导服务企业走规范化经营;三是挖掘泉州地域文化内涵,整合泉州古城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夜间休闲、娱乐和餐饮项目,深化旅游购物活动,形成有丰富的活动空间、活动项目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延伸夜间旅游休闲活动时间和提升夜间旅游消费水平。
第三,以集约化为原则,尽快落实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房地产项目和商服网点等不断扩张对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破坏,使得城市旅游休闲空间趋向破碎化趋势,从而降低了城市夜间旅游品质及其集聚效应。从图5分析可知,城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的3个要素在游客心中重要性程度较低,活动场所的集聚状况满意度高于平均分值,而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活动场所的位置合理性2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分值低于平均值分值,说明泉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亟须调整和优化,夜间旅游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应对举措有:一是加快以中山路及其周边的街巷综合整治,构建由步行街、酒吧街、文化街、自行车慢行道路、旅游休闲服务点组成的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夜间旅游项目聚集区,促进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辐射功能,促进旅游集聚和集约化发展;二是根据夜间旅游集聚区内夜间旅游休闲节点的分布并考虑服务节点的服务半径,加快完善服务节点的布局和推进产业融合与功能完善,以实现夜间旅游集约化经营及其综合效益。
第四,以体验性为视角,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与白天旅游相比,夜间旅游更关注游客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除了满足本地市民休闲需求外,主要针对外地的旅游者。从图5分析可知,旅游产品的3个因素均分布在第Ⅳ象限,说明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活动场馆建筑风格和活动的文化内涵满意度较高,但资源整合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特色吸引力缺失,因此亟须进一步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打造泉州独特吸引力的夜间旅游品牌。本研究提出产品开发与创新建议有:一是深化闽南文化、海丝史迹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以泉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为核心,中山路步行街为主轴,按照夜间旅游规律组织地域特色的夜间旅游线路,开发综合性夜间旅游产品;二是依托泉州美食街,引入台湾美食和小吃品牌,开发夜市型旅游项目;三是整合环清源山的景区、景点资源,配套夜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景观型旅游产品;四是挖掘泉州文化资源和传统制作工艺,开发文化创意体验类和旅游商品类产品,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增强游客体验性和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五是挖掘闽南文化内涵和融合外来时尚文化内涵,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夜间生活休闲品牌,推出泉州地域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演艺类旅游产品;六是配合侨乡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开发自驾车风情小镇、房车营地和露天影院等特色夜间旅游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1]LankfordSV,DRHarward.DevelopingaTourismImpactAttitudeSca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4.21.1.
[2]CevatTosun.HostPerceptionsofImpac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1.
[3]UmS,ChonK,RoYH.Antecedentsofrevisitinten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6.33.4.
[4]卢松,陆林,王莉等.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
[5]陈金华.游客对海岛旅游环境的感知研究――以东山岛为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2.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之一,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为了充分反映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基本情况,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旅游行为特征,笔者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其分析的基础上,就旅游企业如何开拓高校教师的旅游市场,进而设计出有利于高校教师消费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影响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
从消费者的旅游意识被唤醒,到做出旅游消费决策、形成旅游体验和评价,在整个旅游消费过程中,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心理层面上的因素;另一类是职业、文化群体等影响潜在旅游者的环境因素。
(一)影响高校教师出游的消费心理因素
1、旅游动机
动机是激发人的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持续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去旅游,它是其旅游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大部分教师出游的目的偏向于增加阅历,因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则增加阅历、见识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高校教师承担科研、晋升和家庭方面的压力,暂时摆脱日常环境,这成为教师外出旅游的又一动机。
2、旅游态度
随着高校教师收入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选择旅游和赞同旅游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因此高校教师对旅游行为的认可是肯定的,旅游的态度是积极的,只要旅游市场营销做的到位,高校教师的旅游市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二)影响高校教师出游的环境因素
1、充裕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和较高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自从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来,高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拥有暑假和寒假近90天的宽松闲暇时间,还有70多天的周末及“十一”黄金周等固定假日。高校教师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充裕和可支配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高校教师外出旅游的需求。
2、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指的是个体在形成购买决策时,用以作为参考、比较的群体。在购买和评价旅游消费产品和服务时,消费者往往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要尽量与身边的人一直,以获得所在社会群体的认同。因此,当高校教师身边的某某同事外出旅游后,也会带动其身边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之中。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行为特征分析
(一)出游时间的选择
高校教师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下旬和1月中旬到2月下旬是他们常规的暑假和寒假休假期。因此,他们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表现出了群体的一致性和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士的特殊性。80%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这种选择跟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选择在“十一”期间出游相比有着明显的倾向差异,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比其他行业的人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理性地避开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二)旅游信息渠道的选择
因高校教师属于高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旅游信息渠道的选择也与其他消费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校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朋友同事和相关书籍三种方式获得旅游信息。(三)出游方式的选择
高校教师群体外出旅游首选方式是与家人一起或是单人自助旅游,高校教师一般不选择参加旅游团,主要原因是目前旅游团的服务质量不能让高校教师满意。
(四)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
火车是高校教师群体出游的首选交通方式,因为,火车要比飞机更加经济实惠,比汽车更加安全可靠,而高校教师在消费中比较理性。再次,目前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出游时会选择自驾车出游,体验自驾游的乐趣。
三、对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高校教师旅游市场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个相对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并且这个市场还会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断的壮大。目前,很多旅行社都想开发高校旅游市场,但是一直很少有企业介入,并且真正掌握这个市场,通过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对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做好旅游市场细分,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需求
高校教师旅游属于特色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一个分支,属于细分市场,这个市场相对封闭,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旅游企业要开发这块市场,必须重视这一市场,通过充分的调查来了解高校教师群体与其他消费群体存在的差异,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水平,配备高素质的旅游营销和导游人员
上一篇:肝脏对身体的重要性(收集5篇)
下一篇:保洁的工作要求(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