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教学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5-10-11
时间:2025-10-11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题材;激发兴趣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怕上作文课,更怕写作文。即使写出了作文,也是七拼八凑,错别字多,语言枯燥,结构呆板,不能正确明白表情达意。导致农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视野狭窄,作文题材贫乏。农村地处偏远地带,生活条件落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信息传媒更加滞后,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接触社会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二是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在教学时生搬硬套,造成学生丧失写作欲望,对作文望而生畏。
我认为激发农村中学生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易于操作的途径有下面三条:
一、巧设命题,激发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厌恶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脑子空空如也,既没有话题可写,也没有技巧可用,更别说有强烈的的写作冲动,表现欲望。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的特征。倘若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他们从心理上会感到很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在命题时,可以拟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思考。如《耕耘一定有收获吗》、《近墨者一定黑吗》,或者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命题,如《学校看门人》《同桌二三事》等。这些命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思考,又可以让学生贴近身边事,身边人,从而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在这方面,我国许多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就有人提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学生自己命题写作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以“我手写我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了。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的空间和自由进行思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如此巧设命题,学生自然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写作了。
二、注重导写,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这里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作文课上教师的导写;二是引导学生写随笔。
作文课上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发兴趣。在导写中,教师要变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达到从容成文的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愚公可敬吗?令你可敬的地方有哪些?你是怎样看待愚公的这些做法的?你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学习愚公的精神?大家经过讨论,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内容可写,一吐为快。在激发了写作兴趣之后,从写作思路和技巧方面进行导写,告诉学生,读后感可以从“引议联结”四个方面结构全文。学生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下笔自然就有话可说,又法可依了。此外,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时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学生觉得“有得写”,就会“乐于写”,就不再视写作文为难事了。可以说,教师的导写,要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进行,不但要导清楚有哪些内容可写,还要导清楚有哪些方法可用。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随笔。所谓“随笔”,就是让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可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也可随手摘抄报刊的佳词妙句。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引导学生写随笔,其实质就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描叙身边的见闻,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的过程。
三、引导修改,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评改是教师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校乃至家长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精批细改。遗憾的是这把“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这样的精批细改,已经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养成了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两者毫无联系,互不相关,学生做学生的,教师做教师的。离开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批改,即使教师批改得再详细,学生又如何能掌握写作文的技巧呢?学生又如何能从实践中提升写作文的能力呢?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
1.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
我用叶老等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曹雪芹先生在修改文章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文从改中出”的真味。
2.教会学生怎样改
做法上,我是在通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选出一至两篇有代表性且有修改价值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性的导改,然后,组织学生互改。学生上交作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定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老师提出要求,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下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改,又可以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积极性。
3.小结提升
每一次引导学生自改或互改之后,都要求学生自己或担任组长的学生进行小结,对本次作文的得失进行较详细的得失分析,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的每一次自我批改或互改都有收获,都能知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找到发扬和改正的地方。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作文是苦差事的畏难情绪。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然后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或某一方面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体会、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
二、作文训练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
要打破作文中的“一贯制”,就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教师首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选材、立意,不论体裁、文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其次,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写作前,给出一个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该题目怎样去立意,怎样去选材,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在发言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产生了非辩不明、非吐不快的强有力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去探索、去争论、去构思、去表达。然后以学生口头作文为载体,促进书面作文的提高。
三、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并合理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词语或句段,写读后感等等。通过这种训练,日积月累,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这样,就能够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内容]
“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曾在2所城市中学、8所农村中学,近二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十多次学生座谈会上,向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
“没有什么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我们。有这种苦恼的学生,初一年级占接受调查人数的72.4%,初二年级为73.6%,高一年级为78.1%,高二年级为77.7%。这种苦恼不仅农村学生有,城市学生也有;一般学校有此反映,重点中学学生也有同感。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课业负担重,学生感到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浸泡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打趣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几何题’,家庭——学校两点联成一线,或寝室——教室——食堂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有的学生痛苦地说:“我们是一头负重的牛,有苦难言。”
沉重的课业负担给作文教学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是缺乏生活乐趣,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反映自己的生活、赞美我们的时代:二是人与人之间往来减少。大家都闷在作业里,连说句笑话的时间都不多;三是活动太少,有的学校连课外文体活动都取消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压抑。不少学生说,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叫我们写什么呢?
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不够,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座谈时,学生都说,老师叫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我们很少观察,懒于思考。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一是课业负担重,没有心思观察;二是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观察的,每天都是走重复的路,做重复的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没有了;三是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遇事很少盘根问底,一看了之,过身就忘了。四是不会观察,有的说老师没有教我们观察的方法;有的说,老师讲了观察的方法,但真正观察时又忘了。
读书量少而面窄,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三个原因。多读书是丰富写作内容重要途径之一。可是我们的学生,读的课外书不多,而且偏重于作文选,升学考试指导书,武打言情小说之类。
学生之所以阅读量少面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业负担重,时间紧,无暇顾及课外书;二是心理上压力大。别人都在紧张地学习,自己却在看课外书,似乎不时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看本课外书像做贼一样,得偷偷地看,三是书少。我们随机调查了21所农村中学的藏书量,平均每一师生为1.89本。其中6所没有一本书,7所只有对教师开放的少量书,4所因无房子暂不开放:就是说,这21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的学生借不到书,占80.95%。学生借不到书;书贵也买不起。四是相当部分的家长和教师不准学生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看野心”“分散精力”,只有课本才是“正经书”。有的教师和家长只肯看习题解答、作文选之类书籍,其他均在禁阅之外。
老师命的题难写,指导不力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四个原因。据调查,有些老师命的题大致有这样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陈旧不堪。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经常出现。学生说看了这些题目,感到厌烦、勾不起一点写作欲望,只好提笔勉强凑上几句,以塞其责。二是限制太死。学生的经历不同,见闻不同,感受各异,但有的老师的命题,圈子小,范围窄。学生说,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点选材的自由?三是大而不当。“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观《大决战》有感”,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四是逼人编造。有的学生说,猫捉老鼠多在黑夜,亲眼所见者不多,而老师却以“猫捉老鼠”为题让我们记叙其过程,我们不编造怎能完成任务?
学生希望老师加强指导,指导他们审题,指导他们选材。他们认为,如果老师指导得法,他们也不会为作文“没有什么写”感到特别苦恼。
学生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写”,是个带普遍性的现象。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通过三千多篇作文详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作文内容(主要是观点和材料)弱于表达(主要是语句和条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语言表达基本功极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无法卒读的毕竞是极少数,前者占1.2%,后者占1.6%,学生一般都尚能表达一定的意见,但内容却每每单薄,空泛,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第35页)内容单薄,空泛,证实了学生反映的“没有什么写是写作中最大困难”确系事实,并非无病。学生的意见,切中了作文教学的要害,值得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会感到“没有什么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里既有其外部原因还有作文教学本身的原因。就后者来说,我以为有几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欠妥。下面就其内部原因作点浅显的分析:
一、一般文章的写作与学生作文
所谓一般文章,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应用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不能与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等量齐观,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高的要求,有的将一些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名词术语运用于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不是曾用过“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去评析学生作文?不是曾要求学生“讴歌我们的时代”“抒人民之情”?有的对学生作文过高的评头品足,要求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语言不只是通顺,还要求准确,生动;立意要精巧,要站得高,看得远,这不是把学生作文当成作家的创作,违背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学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没有什么写”或“不好怎样写”呢?
可是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和一般文章产生的过程却又应该是相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应该与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学生作文应该朝着这个理想境界去努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般文章的产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感知、然后对感知的事物进
行筛选、加工、提炼,最后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把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外化为作者奉献于社会的精神产品。从信息论角度来说,就是要经历“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加工——信息的输出”这样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被简单化了。作文教学一般都是从命题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一两个题目,学生略加思考就得动笔写,至于写作前的指导、观察、体验、思考,不少教师全然不顾。何况有的教师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强,不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实际,让学生搜肠刮肚,写得出得写,写不出也得写,两个钟头交卷。腹中空空,笔下自然无言。
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我国封闭性的八股文写作教学传统的沉积。科举取士时期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两闻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写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以应付科举考试,考中了好作官。其文章内容僵化,结构呆板。当前我们不少学校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每天只是读书、做作业,以对付升学考试,不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感到生活枯燥,思路狭窄,没有什么可写,难道我们不可以从中看到八股文教学的阴影?
成人写作,特别是作家的创作,一般都是深思熟虑,往往有个提纲,而不少学生作文,缺乏认真构思和编写提纲的习惯。写完以后,也不像成人写作一般性文章那样反复修改,有的连检查一遍也顾不上,就匆匆交卷。
叶圣陶先生把学生作文与一般作文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看成是一种“理想境界”。我想何日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没有什么写”的痛苦的就会大大减少。
二、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
写作实践和理论指导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从古到今,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
古人提倡“多读多写”。多读,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起着积累知识,摄取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作用。可以说,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是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多写”,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练习,没有认真的、反复的练习,知识不能转化为技巧,形成为能力。这条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古人注意了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古人的“多读多写”又往往忽视写作理论的指导和写作训练的科学化,鲁迅先生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二心集·“做古人与好人”的秘决》)鲁迅先生的话正是古代作文教学生动而具体的描写。学生是读了做,做了又读,老师不予指导,任你在“暗胡同”里“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事实上从“暗胡同”里摸出来的也有,鲁迅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但费时费力,大家都像个瞎子在“暗胡同”里摸索,恐怕多数摸不出去。
今天我们作文教学情况怎样呢?有人说,古人重实践,轻理论;今人重理论,轻实践。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确是存在着写作方法讲得多,练得少的情况。每学期只写六、七篇作文,课外就不动笔了,可以说这是轻实践的表现吧,但也存在着盲目练习的情况,尤其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搜集各种作文题,硬逼着学生写,“决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将学生丢到“题海”里,这多像古人一样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不管是重实践,轻理论,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都将导致学生没有什么写。因此,我以为当前需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写作训练和理论指导的关系,重视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东西可写。
三、思维训练和写作技能教学
写作教学当然要教给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知识和技巧。然而,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劳动,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活动,是运笔行文的先导。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它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指导和制约写作活动,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单纯的写作技能,只是静态的、表层的、外在的。重写作技能,忽视思维训练,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又一带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发出“没有什么写”的?一方面是生活枯燥、单调,找不到可写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并不一定都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思维水平低,不善观察,懒于思考,思路狭窄,认识肤浅,“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
因此,作文教学固然要重视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不可忽视思维训练。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学生会感到“不好怎样写”,但如果思维能力低,学生不仅会感到“不好怎样写,”尤其会出现“没有什么写”的困惑。当前活跃于中学作文教学领域的观察——分析——表达等体系,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重视观察和思维训练,把解决学生“写什么”问题摆在突出重要地位,这是作文教学科学化序列化迈出的可喜的一步。
四、写作教学的主体写主导
现作学认为,写作的主体是作者,作者是写作中心,离开了作者就没有文章。中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教师,但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写作,而是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是领着学生走出“胡同”的“向导”。因此,作文教学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既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更有不顾学生是写作的主体,造成主体地位失落的情况。前者如放弃对学生应有的指导,有的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就叫学生拿出作文本来写,连几句简单的启发、诱导的话也没有,更不要说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有的批改作文只是打个分数,签个日期,又无别的措施保证批改质量。后者如有的教师命题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如前所说,题目或因袭陈旧,或大而不当,或偏怪狭窄。有的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路,强而为之,把学生的求异创新当成异端邪说,学生不能调集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更不能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作文批改全由老师包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作文讲评只听老师哇啦哇啦,学生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等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削弱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写作策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应作出怎样的回应呢?那就是必须努力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新的时代能学会学习,以便适应社会。
要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摆脱传统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灌输结论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目前语文教学界提倡“学法”研究,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提出,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目前的语文教学,尽管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多还停留在单纯技能的操练上,而在能力的培养上则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为使学法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必须把学习策略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它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比“学习方法”要深广得多。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如果把学习方法作为“战术”的范畴,那么学习策略则应列为“战略”的范畴。有人说,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这是很道理的,而这正是学习策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较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级:
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策略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单就阅读而言,载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就有:略读精读的方法、圈点批注的方法、做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写读书心得笔记的方法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方法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习策略的运用就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
二是学习方法的选用和调控,这是学习策略的关键。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这一过程又可划分为具体操作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前者指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提取和反应等;后者则是对前者起支配、控制、监督和调节等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策略性加工。实践证明,在知识结构相近的同类群体中,其学业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策略加工水平的高低。有的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有些彝族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策略上出现了失误。因此,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并随时加以调整、控制,是优化学习策略的关键。
三是反审认知,这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反审认知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是如何运用策略的策略。如前所述,学习策略(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取决对策略(方法)的选择和调控。而反审认知则决定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的策略作出适当性的评价,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从而能够正确归因,避免机械地、盲目地运用策略,甚至能够在没学过某种策略的情况下,填补策略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反审认知能力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尝试”,要让学生不断用学习结果来反审学习过程,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而“语文学习最适合错误尝试的原则。因为语文学了部分是属于知识的范围,还有相当的部分则是技术的锻炼与习惯的养成。这一切,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其间要不知经过多少次错误,才能达到完全正确和熟练的地步。”
学习策略是当今教育界相当重视的新课题,它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可以按不同的角度作一些粗略的划分,如按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分,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一)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注意策略、知觉策略、记忆策略、概念学习策略、规则学习策略等多种策略。由于学习策略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调控的本能,可以有一套或数套操作的步骤,阅读策略也是如此。如国外较流行的SQ3R阅读策略,就由如下几个步骤构成:
1.浏览,略读全文,把握大意。2.就阅读材料的关键部分提出问题。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4.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每一个问题。5.尝试回忆已阅读过的有联系的材料。叶圣陶先生有更精辟的见解:“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读的是什么,……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了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工夫。”这段文字,把怎样阅读、怎样自我控制,阐述得十分清楚。
(二)写作(作文)的策略
作文是彝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练习活动。学生的作文过程,大致可分为“审题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几个步骤。围绕这几个步骤,各有各的方法。语文教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深人的研究:如何审题、怎样开头、中间如何展开、结局怎样点题等等。如果将这些研究收集起来,必将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仅注重这些方法技巧的运用,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难免会有拼凑的痕迹,或言之无物,或矫揉造作,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写作策略的研究不是这样,它既要研究这些具体方法,更要研究学生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并能在运用中实现自我监控和调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跟学生的写作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凑效。因为研究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信息的本身”,离开具体内容的单独的策略教学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把“写什么”的问题和“怎样写”的问题提剑同一水平的高度来研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了“专题作文”的写作策略的设想。所谓“专题作文”,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把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作文。大致可以这样展开:
只要放开视野,拓宽思路,这样的专题俯拾皆是。例如课业负担问题,这是学生长期浸染,身受其害的问题。如果围绕“课业负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何影响”,“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调查、讨论、反思,那么,他们在作文时,一定会应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还会有不乏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组织讨论,完成作文前两步,解决了“写什么”的主体问题,这里进入“怎么写”的过程。所谓“怎么写”,就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把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整理,把要表达的事实和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写什么”和“怎样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策略的形成。
学习策略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划分。如按学习心理分,可分为:(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重组信息等);(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如分析课文内在逻辑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5)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
学习策略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策略自身的规律。在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一)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策略,虽然任何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但学习策略不能作为孤立的课程来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策略能力不像其他认知能力那样,可以直接训练,必须通过教材内容迂回教学。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夸美钮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应该结合阅读、写作,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关键词:三思教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所谓的“三思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要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一起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共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三思教学法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在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过程中,就教师而言,搞清楚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就学生而言,弄明白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共同实现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正好对应了“学(教)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好对应了“为什么学(教)”,“方法过程”正好对应了“怎么学(教)”。下面笔者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来谈谈“三思教学法”的实施。
“三思教学法”的实施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导学课”,而高级阶段则是“展示课”。
一、导学课
导学课是实施“三思教学法”的初级课型;是“师导生学”型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学”在后;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通过研究学情,钻研教材搞清楚了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确立了“三维目标”,编写好了“导学案”,明白了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逐步完成“导学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生最终明白“学了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一般来说,六年级学生的字词掌握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所以,还须重视字词教学,积累课本中的生词;六年级学生文学知识积累少,所以,应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六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少一定的写作技法,所以,要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突出的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求知欲旺,表现欲强,但基础能力存在差异,有互补性。所以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宜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其次,钻石教材,搞清楚课本中“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然后在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目标”:(一)知识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小思。(3)理解掌握对比、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和首尾照应的手法。(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的写作能力。(二)方法过程:(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2)教法:引导法、点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在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基础上,编写好导学案。课堂上,依据导学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一步通读感知,弄清“写了什么”,读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在通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顺便勾画住生字词。在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的前提下进行第二步细读深思,搞清“为什么写”。第三步研读细究,发掘“怎么写”,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精湛的写作手法“小试牛刀”,以培养其写作能力。在导学过程中,遇到难点,如果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不了,就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老师就进行必要的点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鱼渔并授”,既教知识又教学习。
导学课的实质就是借助理解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一媒介,教师先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以此为钥匙,开启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智慧大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意味着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是否与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成功对接。
二、展示课
著名的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先生说:“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体,双方在各自承担的不同活动中又互为主客体,教育活动的另一要素――教育内容则是纯客体。”经过一段时间导学课的训练,学生一旦训练有素,就不再借助“导学案”这辆“学步车”了,也不再依赖老师了,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做事。面对教材,学生就会自己去钻研,去搞清楚“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会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讨论。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就实现了互换,学生成了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客体。
展示课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转换,是“导学课”的反转。课前,由教师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编写好导学案变为学生自主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课堂上,由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变为学生一步一步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报告并加以讨论,变做题为做事,变讲坛为论坛。课后,由教师批阅作业反思得失改进教学变为学生反思得失并加以总结改进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体,而是转变为客体;学生的角色不再是客体,而是转变为主体。
总之,三思教学法实施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乃至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怎么总结工作情况(收集5篇)
下一篇:先进数字化技术(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