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分析范例(3篇)
时间:2024-03-07
时间:2024-03-07
以杨小凯教授为主要代表人物而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其思想萌芽于中国本土,其体系则形成于美利坚和澳洲大地,而今已成长为一颗枝繁叶茂的理论大树。近几年它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在青年学子中激起了热烈反响,并得到迅速传播。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小凯“使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这句话点出了杨小凯教授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要领略新兴古典经济学之美,我们必须洞悉其分析框架、分析工具以及研究方法的实质。
一
新兴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将现代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尽收囊中,从而整合成一个新的经济学主流学派。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现在,我们以新古典框架下的迪克特-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大家公认,迪克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的理论对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他们的模型改变了过去增长模型中关于规模报酬递减或总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使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大大提高。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规模经济在197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但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张永生,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杨格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经营、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第三,交易费用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琼斯、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规模效应”。而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递增报酬归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发表的“市场容量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规模经济,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企业理论。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科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张五常(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杨格、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对经济学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同新古典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说的左修右补相比,新兴古典经济学真可谓气薄云天。在它看来,经济学只需要一个框架。在新兴古典框架下,当代向新古典经济学挑战的新思想,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等等,将汇聚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主流经济学大河。
贺学会的文章说,杨小凯教授的贡献更在于“内生经济分析”。此话当然一点不错。但是,这样说却不能准确刻画出新兴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本质区别。迪克特、斯蒂格利茨、埃塞尔、克鲁格曼、罗默等人都是对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其直接标志就是提高了经济分析的内生化程度。但是,他们的理论往往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此方面内生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彼方面的预见却又同现实大相径庭。他们的理论中,总有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挥之不去。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沿用的分析框架扼制了其理论的生命空间。当你在新古典框架内左冲右撞总也找不见出口之时,你不妨因循杨小凯指点的途径前行,你会发现世界顿然变得开阔。无疑,新古典经济学是博大而精深的,也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才有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天高云阔。没有新古典经济学充足的养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二
[关键词]个人效用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数学的发展,以罗森、贝克、杨小凯、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它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在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如何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在新兴古典框架内,当代向新古典经济学挑战的新思想,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都可以整合为一体,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将很多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等问题,可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较之新古典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现象。
在新兴古典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学就是解决一系列两难冲突的学问。最主要的两难冲突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个两难冲突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远远超出了新古典的资源配置问题。同时还不仅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还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每个人必须做出两种类型的决策:先是选择一种职业和专业化水平,然后才是在他选定的经济活动中分配他有限的资源。而新古典经济学省去了第一步,直接就是把人分为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和企业也是预先假定的,即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专业化的经济概念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及其应用
在有消费者-生产者的新兴古典框架中,专业化经济、交易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含义是其关注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揭示,是通过研究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来进行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选择最优专业化水平和模式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方面应用较广泛。
下面就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来解决一个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以互联网、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应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
1.模型构建
根据“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有如下假定:
(1)假定一个经济中有M个消费者-生产者,经济中的人口规模非常大。因此,我们将不会遇到不同职业人数的整数问题,而这种整数问题可能会使有分工的均衡不存在。
(2)有两种产品,其自给量分别为,售卖量分别为,购买量分别为,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或者说k是一个外生交易效率系数,它代表交易条件,与基础设施条件、运输条件、制度环境等有关)。k由两部分组成,k1是只与信息通信有关的部分,k2是除信息通信外有关的其他部分(包括与运输、存储产品等)。
(3)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如下
(1)
(4)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如下
(2)
其中,是一个人用于生产产品i的劳动份额,并因而代表他在生产产品i时的专业化水平。
(5)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预算约束如下
(3)
其中,是产品的价格。因此,公式(3)的左边是来自市场的收入,而右边是支出。
(6)由于允许有角点解,故有非负约束
(4)
根据以上六个假设可知,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在考虑满足公式(2)中给定的生产条件、公式(3)中的预算约束,以及公式(4)中的非负约束条件下,将其在公式(1)中的效用最大化。因为并不独立于其它决策变量值,故6个决策变量中的每一个都能取零或者正值。当其中一个决策变量取零值时,则一个角点解就被选择。
2.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
基于该模型,得到与文定理(文定理:最优决策不会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卖和买同种产品,不会买和生产同种产品)不冲突的模式共有三个,以下分别给出。
(1)自给自足模式
当时,处于自给自足模式。在该模式下,所有自给自足的数量都为正,而所有贸易品的数量都为零。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其中,的边际效用,的边际效用。令公式(7)中的等于零,则可以得到内点最大值的一阶条件,根据此条件可解得的最优值为。将代入可得到自给自足模式的效用最大值。
由于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现实经济中,不太可能找到这种自给自足模式,因此,该模式不可能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考虑两种专业化的模式。
(2)专业化模式(x/y)
当时,处于专业化模式(x/y)。在该模式下,专业化生产产品x,卖x买y。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按照求解专业化模式(x/y)中角点解的方法,可以求出专业化模式(y/x)的角点需求和供给函数,以及角点间接效用函数
由上述三个模式可知:①自给自足模式在信息时代的经济中不太现实,故不考虑;②专业化模式(x/y)与专业化模式(y/x)是等价的,因此,分析两者中的一个即可;③下面通过分析专业化模式(x/y)即可得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由于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由假设(2)可知,其可由两部分组成,由公式(10)可知,,假定不变(这在现实中是可以满足的),则为一个定值p,那么,即同方向变化,k增大时增大,k减小时减小。所以,与反方向变化,即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提及了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两难冲突,即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循着这一理论,结合目前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分析了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通过构建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本文发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即: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9
[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
[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25
[4]BorlandJ,YangX.SpecializationandaNewApproachtoEconomicOrganiz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5):311-320
[5]YangX,ShiH.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2,(9):58-70
[6]郭永清雷鹏飞:我国失业原因新解:分工不足[J].经济学家,2003,(4):45-49
[7]苏静娄朝晖: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效率分析: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98-120
[8]孟星:分工与城市化: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及其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25.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
作为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流派,为了使理论与不断发展的经济事实相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多次的修补和完善,但是,直到今天,它仍有一些内在的、先天的理论缺陷,对于这些缺陷,目前没有看到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自我完善加以解决的可能。而以研究分工为切入点的新兴古典理论,则以颠覆性的视角为我们对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原则的思考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
20世纪以后,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而上述“革命”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和实际运用中的困境。这些缺陷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第二,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贴牌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
第三,交易成本在他们的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我们知道,现实中,交易成本在企业和个人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第四,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温床。而借助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分工与专业化变为决策和均衡模型,而从中发展出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能有效解释以上难题,从理论上向新古典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2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
2.1对经济学研究核心的重定位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成本,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2.2研究方法上的超越
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杨小凯提出了最优决策模型的角点解和内点解的概念,而后文玫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做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做超边际选择。
上一篇:消防台账范本模板(精选8篇)
下一篇:舞蹈的心得体会(10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