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么写(6篇)
时间:2024-03-30
时间:2024-03-30
关键词:发散思维、集中思路、收敛思维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作文的材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一些同志说,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对,但还要加上集中思路的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就好像一张渔网,不但要有“线”还要有“纲”,“纲举目张”才能捕到“鱼”一内容。指导学生作文方法就好像教他们织网捕鱼,织的时候要用许多“线”有条理地交叉打结,再总编成一条“纲”,这样,洒网捕鱼时才能洒得开,收得拢。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如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指无一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同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思维形式,所谓发散思维也就是引导家务事,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材料更易于寻找。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两个“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可以训练成功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训练出来的。
首先,古人云“见得多,识得广”。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能力。正所谓“为文为人,一也。”能力发展了,思路开阔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作文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甲组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再多抄写几遍,累了就休息,不留空闲时间,不允许看电视及其他东西:乙组的要求是,作业完成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电视,读课外书……一段时间后,再上作文课,发现甲组同学发言不够积极,语言也平淡无味,而乙组同学则发言踊跃,新词迭出,思路也较甲组清晰。
这个实验证明: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让他们接触、观察生活、社会,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极有好处,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压制学生的反向言行,否则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心,拘禁住他们的思维。
本人认为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成功地为学生的思路领航,训练学生全面考虑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心情,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积累了素材;
在这儿,成功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训练他们集中思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偏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轨道,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路是相辅相成的。
二、怎样集中思路
集中思路的训练,其实就是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性思维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传统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对学生进行集中思路的训练呢?
第一,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要让学生阅读。总结课文,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要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侦破故事,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做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收敛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判断、推理、总结能力;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很快地抓住重点,掌握过程,进而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集中了他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二,作文课中,图示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笔者在记人篇《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说说“敬佩”的意思,再说说对哪些人可以用“敬佩”这个词,接着把他们带出课堂寻找模特进行观察,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回到课堂,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随后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幅图:
松鼠也并非终年都这么玩。有一年,九月底的一天早晨,我正对一株山茱萸的红叶发呆,不知这些红叶是什么时候变红的,怎么会变化的,怎么会那么红,透亮的红。此时,视线外仿佛有个小影子上上下下。转过头来看,原来是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匆匆爬上一棵半枯的橡树,又匆匆地爬下来,忙个不停。原以为它在自己玩呢,其实它在营巢!它每次上树,嘴里都叼着一片干叶子,像扛着一面不胜负荷的大旗。这景象使我想起好多人――我孩童时代辛苦工作的父亲;抗日战争期间,我亲眼目睹勇敢作战的兵士;我求学时代讲书讲得嘴角冒白沫的老师。
不过,我心里有点不解,树顶的洞口附近有好多叶子,为什么这只松鼠不就近取材,非捡树下堆积的落叶不可呢?大概嫌那些叶子太湿吧?
晚上,松鼠休息了,我到林子边拖来一棵工人拔掉弃置的小橡树,绑在一棵大橡树身旁,这样小松鼠要的枯叶就有的是,不必费劲到地上去捡了。
我得意地等着看,看小松鼠利用我给它准备的叶子。早晨的阳光一照到树梢,它就出现了,你猜怎么样?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枯树叶竟然根本不加理睬,一如昨天,依旧是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好吧!既然小松鼠认定只有地上的东西好,我就有办法帮助它。树叶究竟是树叶,怎么能保暖?晚上,我翻出外孙们旧被子里的人造棉,把这些块状的、球状的东西,去混杂在那棵树下的落叶中。
我得意地等着,如果小松鼠够聪明,一定会叼着这又轻又暖的新材料去做巢。早晨的阳光照到树梢,它出现了,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的还是树叶!
我还是不死心。晚上,我找来小外孙扮鬼用的大床单,铺在那棵树下,把落叶全部盖住,上面撒满人造棉球。我得意地想:“没有别的选择,它一定会用我的材料了,我是为它好哇!”想不到一切都白费心机!小松鼠绕到别的树下叼来了落叶。
至此,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失败和愚蠢,只好又像往常一样隔着玻璃看它、欣赏它。它继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忙忙碌碌地叼落叶。到了第十天,半夜里起了大风,一天一夜的工夫,整座树林的树叶都落光了。秋已深,冬天就要来临。不久,大雪会把所有枝叶和橡树掩盖起来。但是我知道,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用最好的材料铺就的巢里,觉得非常放心,
小孙子们放学回来,我搂着他们,指着窗外跟他们讲:“就在这棵树顶的空洞里,住着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
一份善爱之心的独特表达
韦苇
写这篇散文的潘人木,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女作家,长期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订工作,她编给孩子读的国文教科书和课外文学读物,叠起来早已超过一人高了。我赴台北领奖时,同这位作家见过面,并且亲眼看到大家对她都非常地恭敬。然而我在同她见面前,还没有机会读过她的作品,所以在一本优秀散文集里发现这篇《看松鼠做巢》,就连忙翻开来读。我一边读一边感叹:难怪台湾的作家对她都这样恭敬有加了!一个作家,要受到人敬重,除了文章做得好,还得在做人方面也显出分量来。就是说,散文除了作品有文学魅力,其作者还得富有人格魅力。
松鼠本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谁见了都会喜欢,尤其是看过它的“尾巴竖在空中做圆形旋转,左旋几次,右旋几次”以后,都会觉得它格外地有趣,格外地好玩,格外地可爱。这篇散文的作者在女儿家的早餐室里看了多年的松鼠,可记叙的关于松鼠的有趣、好玩、可爱的场景一定比已经写在散文里的要多得多。但是作者只写“有一年”――记叙了这一年的秋天,她好心帮助松鼠,而松鼠却一点不领情,最后只好承认自己失败和愚蠢的经历。把记叙的重心放在这里,放在记叙一次自己的失败和愚蠢上,这就把一般人可能做到的对松鼠的描写都避开了。愿意帮助松鼠的人世上一定很多,但是这样拿孙子的旧被子里的人造棉去帮助过一只白肚子小松鼠的经验,世上却只有这个作家老妈妈才有了。这位作家老妈妈这么痴心,为了帮助松鼠冬天过得更舒坦更温暖,想出了那样一个“绝招”,绝招中间透露出作家老妈妈一份天真的善爱之心。正是从她天真的“愚蠢”里,我们看到了散文作者做人的原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人排忧解难。也正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
写这种文章,就是要让人家看到真实的作者,一个有血有肉、有心肝、有灵魂的作者自己。作者本人的形象应该是越鲜明越好。散文里的这个“我”,不只是看着松鼠有趣、好玩就完了,而是细致入微地体贴到它做巢时“上上下下”忙碌的苦辛,而这种苦辛又让她想起一生辛苦劳作的父亲,疆场上勇敢作战的士兵和讲坛上不辞辛劳的老师。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由此联想到奋起抗击日寇的兵士,这就一下写出了作家自己的年纪,写出了自己是一个阅世很深的白发老奶奶了。还有,散文写到她的外孙,这使人读来对散文中的人和事感到分外亲切。
迷人的乡村
张诚
五一长假,爸妈带我回去乡下外婆的家。(语句欠通顺。可修改为“爸妈带我回乡下外婆家”。)
一下车,便见一条小河。水面上有几只鸭子,正欢快地嬉戏。蜻蜓爱凑热闹,也在天空翩翩起舞。(用词要准确。这里是描写河面美景,将“天空”换为“上空”会更好。)河旁的苇絮飘飘悠悠,就像仙女在散花。水面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吃过午饭,舅舅和我们一起来到了番石榴林。果林真大呀,(仅一个“大”字,很难让读者形成具体的印象。“大”到什么程度,应有具体描写。)有舅舅的,也有别人的。舅舅小心地摘下果子,轻轻地放进篮子。(舅舅摘果子时的动作、神情,大家的对话等,还可以写细一些。)我专挑那大个儿的吃,味美极了!摘完果子,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真是“辛苦换来快活吃”呀!(这句俗语从何而来?表达不清楚。)
黄昏,我们到院子里吃晚饭,母鸡和小鸡们都跑过来吃掉下的米粒,小猫还和它们抢鱼骨头呢!(鸡、猫、狗等小动物本是反映乡村特色的极好素材,可这里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显得干瘪,很不够味。)
乡村,果园,农家风光,构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结尾比较自然,值得肯定。)
【医生诊断】
这篇习作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按时间顺序写,条理清楚。可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缺乏细致描写,所以不能深深打动读者。
【七嘴八舌】
刘老师:写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那么,你就一定要抓住田园、乡村的特点细致描绘。如写人,你可以写种植、喂养、捕捞之类的人;写事,就更多了,犁耙水响,银镰飞舞,旋耕机、收割机……哪一样不是田园特有?至于景物,走进乡村,睁眼一看,比比皆是,该有多少美妙的素材呀!
李敏:我觉得鸭子嬉戏的情景没写具体。如怎样追赶,怎样叫喊,扑打起的水花又是怎样的,还可以写细致一点。
赵亮:我认为文中“味美极了”太空洞了。怎样表现出“味美”?可以从果子的形、色、香、味等方面写,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表达出来。
【治疗方案】
就本文而言,许多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细致描写。如鸭子嬉戏是什么情景?发出什么声音?场面怎样?舅舅劳动是什么样的动作?神情怎样?摘下的果子外观如何?“我”品尝时是什么情景?心理如何?有哪些神情和语言?味道怎样?鸡猫抢食是什么情景?如何有趣?……如果把这些内容细致地刻画出来,乡村的美景一定会更加迷人。
【康复出院】
迷人的乡村
张诚
五一长假,爸妈带我回乡下外婆家。(简略交代时间。)
一下车,便见一条小河。清澈的水面上有几只鸭子,正欢快地嬉戏,时不时地把头伸进水里觅食,或是与同伴们嬉闹,“嘎嘎――”的叫声在水上回荡,即使旁边有人在洗衣、洗菜,也丝毫影响不了它们的欢乐。(细致描写鸭子嬉戏的情景,有声有景,并用淘洗人从旁衬托,有效地凸显了鸭子的“忘情”欢乐。)有几只蜻蜓爱凑热闹,也在上空翩翩起舞。河旁的苇絮飘飘悠悠,充当起“仙女散花”的角色,它们可能把小河当成了新娘子吧!阳光下的小河,被微风一吹,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煞是好看!(河边景象迷人。鸭子的欢乐反映出生活的幸福,“仙女散花”比喻恰当。)
吃过午饭,舅舅和我们一起来到了番石榴林。哇,多迷人啊!展现在眼前的是无边无际的果林,有舅舅的,也有别人的,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绿色的海洋”都准确地反映了果园之大。)舅舅拿着钳子,提着竹篮,小心翼翼地剪下一颗又一颗绿油油的果子,轻轻放进篮子里。(细致描写舅舅采摘番石榴的情景,表现出劳动需要细心。)我跟着他,从这边跳到那边,专挑那大个儿的摘。(写出了小孩子活泼顽皮的劲儿。)哈哈,这下可以大饱口福了。我用纸巾擦干净一个番石榴,轻轻一咬,哇,甘甜中带点酸涩,味美极了!(从“味美”方面写番石榴,进一步表现喜爱之情。)摘完果子,我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看舅舅和爸爸,他们也累得满头大汗。看着满篮子圆溜溜的番石榴,吃着又甜又脆的果子,我深深感到这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正如外婆所说,“辛苦换来快活吃”呀!(描写劳动的艰辛,外婆的语言是对“劳动创造幸福”最好的总结,引用恰到好处。)
到了黄昏,我们便把桌椅饭菜搬到院子里吃起饭来。这时,母鸡和小鸡们都跑过来吃掉下的米粒,小猫还和它们抢鱼骨头呢!美丽的夕阳下,大家享用晚饭,闲话家常,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风景画……(尽管描写比较简略,但乡村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果园,农家风光,这一切都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结尾自然,干脆利落。)
一、抓住散文特点
散文融合着自然、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1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2.有的寄情于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鲁彦的《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5.有的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而组材的。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讲究优美。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自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表面上是写行道树,实际上写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勤生绿叶、显出浓荫、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这就赋予作品于环境、意境、情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遭遇到神圣的事业来歌颂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这样就使“行道树”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书,我的最喜欢的兴趣之一,无聊时候,拿去自己喜欢看的散文。比如说“三毛散文集”啦、“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童年”,这些书我都喜欢。
读书课上,因为初二了,有好些同学都捧着喜欢的书,什么爱情小说啊,什么都有。而老师,只要你看书,没打扰到别人,老师是不管你在看什么是书的。
然而,今天是我最喜欢的读书课也变成了一节我最囧的读书课。——要交读书课的笔记。我把读书笔记交到老师手里,上面写的是:看书,是抒发感情的事
写作,是提高水平的事
爱读,是好事。
爱写,是喜事。
爱学习的人,前途无量。——我囧,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就写了这几句。结果,老师问,怎么写的像在写诗啊,重新补写。
我囧。
今天,是我全新的开始,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是我作文史上绝对重要的日子。是的,是因为我选择加入了这里。
记得在这之前,我也是十分喜爱作文的,但是,我有一个毛病:只知道在课堂上写作文,而不知道课下练习。这个坏毛病使我每次考试遇到作文,总需要思考好一阵,还时常费劲心思写完作文,到头来检查一看,全部段落都不通顺,松松散散的,唉…
如今我还能记得六年级时的一次作文比赛。那时,我刚进入考场,便开始写作了,题目便是《我长大了》,时间限定为2小时。我拿起这个题目时,左想右想,始终想不出一个可入手的地方。待等我想到内容,开始动笔时,别人都已经写了一面多了…之后,在规定时间内,我是勉强完成了要求,但在一看所写作文的内容时,顿时傻眼了:个句句子不通顺、通篇都是错别字…情急之下,立马拿起手中的钢笔“刷刷刷”的改起来。不过,时间倒是挺多,改完还没到交卷时间,心里为此倒挺高兴,但到监考老师走到我面前时,我却高兴不起来了。“你的作文纸怎么这么乱,还密密麻麻的,你怎么写的?”老师小声的对我说。“我…我改的太多了…”我只好支支吾吾的把话吐出来。还好,老师也算给我面子,直接收了我的作文纸,没有当众为难我,嘿嘿。
如今,那件事也已过了一年了,每次带给我的只是深深的内疚:为什么我要写的这么乱?为什么我想一个内容想这么久?为什么?如今,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课下从不练习作文,只在关键场合写而已,从而造成我书面表达不太清晰,语句连贯不是很好。
时间水一般的流逝,而早已逝去的时光,其实,是完全可以抛弃的。自然,我必要抛弃以往写作的毛病,从而迎来新的方法。今天,我选择加入这里,明天,我将会为我这个主意而感到荣幸。是的,我迎来了自己新的开始,这里就是我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上一篇:年普通员工工作总结(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