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分析(6篇)

时间:2024-07-25

文学语言分析篇1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文学语言分析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专业

引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文学的美好,相对来说,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为了自己在汉语言上的深造与前途,将会更加投入并理解到这个专业当中。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难点分析

在这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深入后,我发现汉语言文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根据我个人的了解与经验,我把它分为三部分:第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双重学压力。在对中国汉语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现代文学,同样对于古代古典文学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汉语文化的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根据不同阶段的汉语去理解不同文学时生的事情,因此在这方面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发现,不仅仅对于我本人,其实对于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在古文方面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我们大多数都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个困局里面,认为古文只要多背多记,就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实不然,这往往会造成学习更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古文学习的压力是其一,现代文学也紧跟而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所有中文学习的综合化,对学生带来的学业压力可想而知。第二,汉语言文学学习更看重实际能力。虽然我们还是处于高中这个阶段里,但是对于未来专业的选择上,我认为进入大学阶段之后,汉语言文学学习看重的不仅仅是考试,而考试只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它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摆在实际的位置上,而非用空谈或者死记硬背去理解它,因为它的学习与我们未来进入社会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这个时候对于专业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考试,而是未来的就业问题。第三,知识面要不断的扩大。在这之前我深入的看了一下这个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它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也就是在以往,我们总是根据课本知识点去构造自己想要的文学常识,但是进入到大学阶段以后,我们所接触的书籍会变多,在专业课本的基础上也会接触到不少外来书籍。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点分析

1.充分的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

我们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要把握这种精神,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尤其针对行业这方面来说,无论是词汇、阅读量,还是对古文知识的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把控,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巩固与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去死记硬背,而是紧紧把握知识点,再去了解知识点,然后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和分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基本技能更上一层楼。所以我认为了解好这个专业的学习方向,就是先从基础做起,先做到深入教材、了解教材,然后再去突破教材。

2.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把控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结合。比如如果进入到这个阶段以后我们一定会接触一些更具有文学代表性的作品与古典文学历史。那么对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它,同样也要借鉴于好的内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举一个例子,比如写作方面,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我们接触到许多作家的作品,他们每个人的作品从结构、场景和层次上来讲,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和对于作品的欣赏力,去构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3.告别机械化的学习模式

其实我们处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时,对于语文来说,存在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当充分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了解后,我觉得如果我们进入到大学阶段后,面临的学习模式要有一定的改变。也就是我们不能让学习机器化,而是进行分层化,分层化学习是我最近学习的一个新的方法,就是根据难易程度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从最低点到最高点进行排列,先从基础的知识学习,再逐一地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艺术表达能力。

结语: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素质人才,而并非一项充满压力的学习任务,我认为应该让大学专业的学习压力变成一种动力,让动力在变成一种才华,从才华这方面出发,进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

文学语言分析篇3

关键词:陌生化语言文学翻译语境

提出“陌生化”理论的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指出:“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作为技巧的艺术》)还指出“把普通的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据性的语言,即陌生化的语言,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语言。”(张冰,2000:187)

既然陌生化语言是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源语文本中故意违背常规的陌生化语言给予充分的重视。“译者的任务就是翻译原文。原文作者是通过许多变化来表达一个既定主题的,译者可用不同语言、时间、地点和传统的相应变化来代替原文的变化,使不熟悉原文中变化的译文读者也能够把握原文主题。要特别强调的是译者必须用相应的变化来代替原文中所有的变化。不难看出,这里的变化就是‘陌生化’手法。”(廖七一,2000:50)

那么对于陌生化语言又如何做到恰当而准确的翻译呢?虽然陌生化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任何语言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因此研究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语言,离不开对源文本中相关语境的分析。

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范畴。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最早提出语境观的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意义的意义》中将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1950年,弗斯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中指出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情景因素。1964年,韩礼德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为简单起见,笔者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作友,2006:213-214),并从语境相关理论出发,以《围城》及其译本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语言的相关问题。

一、上下文语境下的陌生化语言及其翻译

上下文语境是指在语篇内部,即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语言的上下文分析主要是在确认语义成分的基础上,分析某一词语单位与周围各词或语义单位之间的关系。(孙翠兰,2005:68-71)《围城》中在上下文语境下实现语言陌生化方式主要有临时仿造,超常搭配,转换词义,调整语序等方法;这就要求翻译时要结合语境,运用语用前提推理,认知话语内涵,做出合理推断。

例1:原文:鸿渐道:“我忘掉问你,你信上叫我‘同情兄’,那是什么意思?”辛楣笑道:“董川想出来的,他说,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围城》,P127)

译文:“Iforgottoaskyou.Inyourletteryoncalledme’love-mate.’Whatdoyonmeanbythat?”Hsin-meisaidwithagrin,“That’ssomethingTungHsieh-chuanthoughtup.Hesayspeoplewhostudyunderthesameteacherarecalledclassmates,andpeoplewhogotothesameschoolarecalledschoolmates,sopeoplewhoareinlovewiththesamegirlshouldbecalled‘lovemates’.”(FortressBesieged,P26)

临时仿造,是指在现有词句子的基础上进行仿造,以产生出奇新鲜的艺术效果。“同情”一词原义为“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本段文字作者根据“同学”、“同事”、“同X”结构顺水推舟,别具匠心地仿造出“同情兄”――同有一个情人的弟兄。“同情”一词与类比词,形式上保持了一致,内容上却被赋予了新意。而且在文中也有效地折射出赵辛楣的自我解嘲、失落无助的心态,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和幽默效果。译者也不甘下风,利用目的语有的后缀“-mate”译“同X”,信手拈来,却对应工整,可谓神来之笔。无疑译语读者通过上下文语境的理解,一定也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

二、情景语境下的陌生化语言及翻译

情景语境是指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渠道,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情感等。人们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通过上下文无法弄清其确切意义,必须参考语言使用时发生的事件、参与者、时间、空间和交际方式等因素才能确定其意义。面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文学作品通过特定的语言变异可以让读者从一种常规语言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进而感知陌生化语言的艺术魅力。陌生化语言也只有放在情景语境下进行分析才能凸显其语言艺术魅力所在,因此,译者只有充分把握文本中的情景语境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和得体地翻译。

例2:原文:“迩来触绪善感,欢寡愁殷,怀抱剧有秋气。(1)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瘤非寿者相。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2)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3)”(《围城》,P7)

译文:Ihaveoflatebeenveryrestlessandfitful,experiencinglittlejoyandmuchgrief.Afeelingof“autumnalmelancholy”hassuddenlypossessedme,(1)andeverytimeIlookintothemirroratmyownreflection,sogauntanddispirited,Ifeelitisnotthefaceofonedestinedforlongevity.I’mafraidmybodycan’tholdupmuchlonger,andImaybethecauseofalifetimeofregretforMissChou.Ihopeyou,Father,willextendtomeyourunderstandingandsympathyandtactfullyseverthetiesthatbind.(2)Donotgetangryandrejectmypleaandthushelpbringmeeverlastingwoe.(3)(FortressBesieged,P9)

例3:原文: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译文:Fromthenon,heburiedhisfeelingsanddarednotindulgeinvainhopes.HebeganreadingSchopenhauerandwouldoftensaywiselytohisclassmates,”Whereisromanticloveintheworld?itisentirelythereproductiveurge.”(FortressBesieged,P10)

“作家可以超越语言的历史时代,运用古汉语或废语,以取得某种表达效果”(秦秀白,2002:388)。例2中方鸿渐用古汉语写信给父亲表达了解除婚约的想法,古汉语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无疑属于陌生化语言。父亲迂腐保守,方慑于父亲的威严,解约的话又不敢直说,于是故弄玄虚,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写出这封文绉绉、酸溜溜的家书,一方面表现出方鸿渐对父亲的毕恭毕敬,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的虚张声势,同时也暴露了方鸿渐懦弱的性格(张文焘,刘继华,2005:69)。

而在例3中和同学的对话中插科打诨,随意的语言,则显示了方鸿渐性格中张扬和轻浮的一面。同样一个人,由于交际对象和交际场景的不同,语言风格和说话语气迥然不异,相互补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例2的翻译,译者没有忽视源文本中的情景语境,尽量保持了原作的语言结构、风格和内容。例如用句法结构变异来再现原文矫揉造作的特点,如(1)用比较正式的句子(2)和词(3)来传达原文夸张的语言风格,把主人公在当时的情景语境中唯唯诺诺又装腔作势的窘态,惟妙惟肖地再现于读者眼前。

三、文化语境下的陌生化语言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等。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时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其价值观、习俗、传统、文学、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胡作友,2006:216)异域文化的引入往往会给读者新奇的感觉。读者单纯从上下文语境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异域文化内涵及其文本中的功用。这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陌生化语言只有结合异域文化背景才能让读者感觉到其语言的艺术张力。钱钟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因此,他在语言的把握上更是游刃有余。西方的文化经常被他信手拈来,在中文读者中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所以要求译者在对这类陌生化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善于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把文本放到宏观的文化语境下,寻找恰当的翻译方法,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让目的语读者能达到源语读者等效的审美感受。

例4:原文: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围城》,P10)

译文:Findinghimselfpressuredonbothsides,FangHung一chienfinallyrealizedtheimportanceofaforeigndiploma.Thisdiploma,itseemed,wouldfunctionthesameasAdamandEve’sfigleaf.Itcouldhideaperson’sshameandwrapuphisdisgrace.Thistinysquareofpapercouldcoverhisshallowness,ignorance,andstupidity.Withoutit,itwasasifhewerespirituallystarknakedandhadnothingtobundleupin.(FortressBesieged,P12)

《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违命偷吃了禁果,获得了智慧与人的判断能力,因此找来树叶来遮挡。方鸿渐出洋“深造”不学无术,为了给自己寻一块“遮羞布”,买来一张假文凭,这文凭就像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钱钟书利用异域的文化典故出奇类比,无论是源语读者还是目的语读者都会感知这种质的变异,从而达到出人意料之功效。

四、结语

《围城》小说显著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陌生化”关系密切,陌生化语言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深刻反映语言的寓意和韵味,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存在于特定的语境,有时甚至存在于多种语境交织的情况下,因此,解读和欣赏陌生化语言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同样,在陌生化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的各种语境因素,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也能同样感知源文本的语言艺术性。

参考文献:

[1]Ch’ienChung-shu.FortressBesieged[M].TranslatedbyJeanneKellyandNathanK.Mao,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

[2]Shklovsky,V.(1917)ArtasTechnique[A]InLemon,L.T.M.J.Reis(eds.)RussianFormalistCriticism[C].Lincoln,Neb.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65.

[3]胡作友.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分析[J].学术界,2006,(6):212-217.

[4]钱钟书.围城[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孙翠兰,任怀平.翻译中的语用推理与语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41-42转51.

[7]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学语言分析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文学语言分析篇5

关键词: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反思追问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从语言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文学中语言内容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文学理论中思想、形式以及意识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的基本特点,实现语言角度下文学内容的充分性阐述。同时,在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其内容成为当代文学中较为关注的艺术内容,虽然这种语言形式并没有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性的体现,也没有形成特定化的语言意义,但是,具有十分明确的语言目标,通过语言口语化、简洁化的表达,实现了当代文学表达中极具价值的语言形式。

一、当代文学语言的口语化

口语化是当代语言文学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形式,一些学者在语言文化解读的过程中,将当代文学划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大众群言、精英独白、奇语喧哗以及多余混成。其中的大众群言也就是指语言的大众化体现,在文学表述中整个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及生活化的特点。例如,赵树理就是当代文学领域中语言口语化的代表,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对于写进作品中的语言,就应该与口头上的语言一样,写成文字之后可以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看懂,从而达到文学服务群众的最终目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更要将说话作为基础,将作品修理的比说话还要准确,从而实现文学语言的口语化。同时,在赵树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尽量少用方言,如果要用也要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在《小二黑结婚》中,运用了较少的山西方言,如“捞饭”、“假眉三道”等,使人们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1]。

二、当代文学语言的简洁化

在当代文学表述的环境下,主要集中了生活化及民族化的特点,在文学民族化特点体现的过程中可以降低语言运用中的风险性。其中的民族化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了民族内容以及民族形式。如矛盾认为,文学民族化的形式通常包括两种基本因素,一种是语言,另一种就是表现形式。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在新的人民文艺形成的过程中,其艺术的发展应该与文化创作进行充分结合,展现民族形式的基本特点,通过简练语言的运用,可以明确人物的性格,交代情节的发展,保证作品的完整性。而且,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简洁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使文学克服不大众化的缺陷,因此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大众化及民族化的艺术形式是不可分离的。老舍曾提出在文章创作中,文字的运用应该深入浅出,从而显示出作者的本领,他也曾说过一些人认为白话运用并不精炼,对于白话本身而言其虽然不是金子,但是需要创作人员的加工将其练成金子。所以,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怎样将简洁化的语言精确化,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精炼化口语语言的运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文学创作的精确性,从而为语言资源的优化提供良好依据[2]。

三、当代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

在文学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口语化以及简练化的语言形式虽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追求的艺术特色,但是,在现阶段语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很多语言问题却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对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而言,其发展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中国的现代汉语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同时,在当代文学语言形成的环境下,口语化以及简洁化的语言形式并不是技术问题或是知识问题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去体现出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因素的限制。老舍希望充分的信赖大白话,并相信白话是万能的,因此要去全心全意的进行白话的学习,并运用白话,体现出白话语言运用的基本立场。而在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其内容与政治语言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这种语言形式已经是大白话,还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简洁,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很容易使文学作品落入到简陋的状态,所以,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作者应该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工具,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方式,所以,具有怎样的生存方式也就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环境。例如,汪曾祺强调,语言不只是一种技巧,也不只是一种形式。在一些小说创作的环境下,其语言不是外部东西,可以与语言及内容共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会呈现出不可剥离的状态。所以,在现阶段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应该在口语问题以及简练问题追求的基础上,实现文学艺术性的充分体现,从而为文学艺术表达现代化发展提供稳定支持[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角度的研究可以有效确定文学理论、文学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方法及学术研究的有效创新。但是,在现阶段文学语言探究的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语言理论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方式分析等内容都需要人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语言口语化、简洁化以及言外之意等形式的综合分析,实现文学语言运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顾彬.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5,02:69-76.

[2]文贵良.回顾与展望:百年文学语言变革——“文学语言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月刊,2015,04:135-140.

文学语言分析篇6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37-01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一直被视为学习的难点。很多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理解它。究其根本,是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的表现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地域性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深刻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保存并延续当前时代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用来创造文化、传递文化、延续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内的信仰、制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总的结合,涵盖的是整个社会的所有部分。而语言则是一个社会用以保存文化、传递文化、发展文化所依托的工具。不存在语言的社会,其文化的传递必然受限,其文化的保全程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构成之一,不同的文化可能有相通的语言,但是不同的语言一定能够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用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该种语言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够表现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能够帮助人们减弱或是克服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要想灵活地运用该种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要了解该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例如俚语与方言。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常常会出现困难甚至是误解,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习俗,也就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或是言辞举止。若是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那么可以避免许多尴尬。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夹杂一些当地文化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也便于学生记住一些英语固定的语言搭配,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导入

1.引入词语的文化意义

由于生产方式对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会逐渐产生许多的固定用法或是俚语方言。又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相同含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亲属之间的交往,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敬语与称谓,且把不同的关系分得较为详细,比如“三姑六婆”等称呼。而美国比较崇尚自由独立,大都将亲属之间的关系分得较为模糊随意,例如叔伯姑父之类统称为“uncle”。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接触英文时遇见这些称呼能够正确理解。

2.导入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还要结合文化,分析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的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掌握了英语的基础应用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的难度就在于将其运用于文化交际的范畴。在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突破自己思想上本土文化的限制,了解并理解目标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文化内涵,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中的专用语言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3.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导入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方式,还要结合现在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在上课时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文件,订阅英文期刊或是报纸等书面材料,收集英美国家与其他国家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发生的逸闻趣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让外教给学生讲解最纯正的风土人情,学生也可以通过向外教提问的方式得到最为地道的答案。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穿插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化禁忌,让学生直接感受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保存、传递、交流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目标文化相结合,将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穿插在语言教学当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英语。

参考文献:

[1]栾金凤.跨文化意识对外语学习的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0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