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范例(3篇)

时间:2024-07-26

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客课程;机器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11-03

【作者简介】巫雪琴,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客教育提倡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力求让每一个人的创意“照进”现实。创客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基础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是课程、活动和环境的总和,其中课程是关键,活动是推进,竞赛是提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的支持下完成。

本文首先就当前普遍存在的关于创客教育的几种观点进行梳理,然后以本校的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为例,从课程体系的创建、课程实施、课程生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观点商榷

现象一:言必谈“玩”,认为创客教育就是带学生玩,与课程无关。笔者认为,那种无目的的“玩”是高层次的、理想化的,玩出灵感,有了创意,然后开始制作,以制作为经线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成人,或者说适合学习、生活节奏相对比较轻松的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对轻松的低年级段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很难支撑“实现想法”这个重要的过程,而高年级阶段学科学习任务很重,极少学生会投入时间与精力到看似与考试无关的领域。

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玩”的乐趣,只能是把“玩”融入面向全体的日常课程中,在教师的精细设计、策划下,引导学生体验看似无序的“玩”。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在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现象二:言必谈“创客空间”,把创客教育与高额的投入画等号。各地大大小小的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需要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创客课程内涵上。

诚然,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场所与设备,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大上,往往造成巨大浪费。一次性投入到位的思想也不可取,当前技术飞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迅速,应当根据课程需要添置,为课程服务。

现象三:言必谈“师资”,常常以没有相关的教师为理由,对创客教育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创客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动态生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各种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普及,通过培训、自主学习、网络交流,掌握初步的知识与技能不是问题,然后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提升。

二、创客课程的创建

1.立足实际,发现生长点。

创建创客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在学校的推动下,可以让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笔者认为,有生命力的创客课程必须从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只有符合校情、师情、学情的课程才是真正实用的。

以我校的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为例。我校机器人竞赛小组从2006年就开始组建,辅导教师个人对编程与制作有浓厚兴趣,专业水平很高,多次带队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比赛,在机器人比赛的灭火项目中屡获省一等奖,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2012年我校成为江苏省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该项目获得地区与学校的高度重视,资金上得到保证,政策上得到支持。这些都为机器人创新课程的创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2.多维度融合,找到契合点。

目前少数学校每周安排有专门的校本课程时间,甚至实现了走班,学生能够真正去自由选择创客课程,这种环境下的创客课程实施是没有困难的。然而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往往是落实在纸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找到创客课程与当前已有课程的契合点,是后期课程得以真正实施的关键。

笔者为了找到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与当前课程体系的契合点,做了以下梳理。首先,分析机器人教育的内容,学生在设计和搭建机器人过程中涉及机械、电子、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传感检测、生物、工程机械、能源环保、工业设计甚至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它的硬件部分涉及机械、电子、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传感检测等知识,在高中阶段,与物理学科关系紧密。它的软件部分,与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关系紧密,程序是C器人的灵魂,而机器人可以成为程序设计学习的最好载体,算法中的建模还用到相当多的数学知识,教学内容又向数学学科延伸,可见机器人创新教育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阶段多学科有交集。接着,笔者梳理了高中阶段技术课程结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领域包含信息技术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简易机器人制作”是通用技术选修模块3的内容,而“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选修模块1的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与梳理,确定我校的机器人创新课程以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作为契合点最为可行,教学内容尽量融合多学科,构建合适的课程组织框架和实施支架,在遵循机器人创新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种能力得以综合提高的独特平台。

3.立体设计,聚焦人才培养。

为了确保课程的良性生长,需要立体设计,以便能建构起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我校的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为每个年级的学生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见图2)每个模块内以课程为主体,以活动为推动,以竞赛为提升,纵向拉动,自成一体,同时三个年级模块之间也形成知识与能力阶梯的横向联系。

创客课程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

三、创客课程的实施

在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梳理、体系与模型的建构后,我们需要面对具体的操作层面。

1.教学环境的搭建。

创客教育的教学环境包括两类,一类是物理环境,这是专门为创客教育提供的教学与活动场所,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另一类是在线教育平台,这是专门为创客教育提供的在线学习、交流与分享的网络平台。创客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环境与设施不必追求高大上,首x是对已有场所与设施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除了硬件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也需要同步考虑。

我校虚拟机器人教学利用原有的网络机房,依托IROBOTQ3D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开设,开源机器人教学场所在原有通用技术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教学设备直接在网上购置,每个位置的费用在100元左右,根据教学项目的需要不断添置。

随着基地经费、地区政府支持资金的到位,学校科技大楼的兴建,目前已经完成了机器人系列实验室、展厅的建设和机器人创新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这些为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条件。

2.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校教师通过4轮教学实践,针对两种课程分别探索出以下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

虚拟机器人课程。情景教学:创设情景――设置任务――设计与竞技――交流分享。首先利用IROBOTQ3D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为学生创设了类似游戏的逼真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浸润感。通过设置一系列由易至难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设计程序。安排最后优胜者分享自己的程序,最后是团队竞技赛,常常用来作为学生学习的阶段总结与成果展示。

开源机器人课程。项目教学:“团队+项目”――“创意+实践”――“知识+能力”,即以团队协助的方式,以项目为导向,任务引领,完成创意,最终达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目标。教学过程中依托Arduino控制板,从认识电子元件的小基础项目做起,慢慢深入到与学生一起体验1~2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项目,最后是学生团队自己选择主题、设计项目、完成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了这样的过程后,部分特别有创意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活动小组,深入学习。

3.活动推动。

活动与竞赛都是课程的一部分,我校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采用项目组的方式,学生根据项目自由组合,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小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利用课外活动,学校冬令营、夏令营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当宽松的网络环境与制作环境,让他们像真正的创客那样去设计、制作、交流与分享。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协调、引导,必要时提供适当帮助。

4.竞赛提升与拉动。

竞赛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检验,学生竞赛也能提升学校的形象,给教师带来荣誉,进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所以竞赛活动是创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增强动力的环节,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四、创客课程的生长

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创客文化;STEAM教育;创客教育;科技馆;非正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49-5

DiscussiononMakerCultureandMakerEducationinScienceMuseum

ZhangNa

(GuangdongScienceCenter,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differentcombinationwaysofSTEAMeducationoriginatedfrommakercultureandmakereducationinformaleducationcontextaswellasininformaleducationcontextrespectively.Basedonthemakerculture,thisthesismakesatentativedeclarationofmakereducationconcept.Itisproposedthatmakereducationinthebroadsenseisthedrivingforceformakerspa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nanexplorationontheconcretepracticeofmakereducationininformaleducationcontext,particularlyinsciencemuseums’makerspacesisundertaken,aimingatintroducingthecoreofmakereducationinsciencemuseums’makerspaces,andgettinginvolvedinSTEAMscenarios.

Keywords:MakerCulture;STEAMeducation;MakerEducation;Sciencemuseum;InformalEducation

1创客运动--STEM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是一场技术和创新的革命,实现了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创客运动与儿童天性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能力高度契合。在创客运动推动下形成的创客文化,强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创客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创客运动前奏的开源运动,促使3D打印、机器人、微处理器、可穿戴计算机、电子纺织品、智能材料和新的编程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工具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人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先进工具,甚至可以在线免费获取,并分享给他人。这种技术工具的普及促成了DIY文化的复兴,“随手可得”的新工具大大增强了创客的信心,在新工具的辅助下,创客跃跃欲试,将脑中的创意转化为手中的实物产品,满足感不言而喻。

目前创客教育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其实现路径有待探索。与创客教育概念最为接近的是堪称美国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教育,堪称美国的“素质教育”,与创客教育相同,STEAM教育也是在创客文化中形成的。STEAM教育的前身是STEM教育,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CompetitivenessInitiative,ACI)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此后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1]。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周立大学G.Yakman将STEM教育扩充为STEAM教育,其中A包含美术、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领域,不仅将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更强调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STEM教育用课程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带入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工学或设计方法,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以数学和科学作为基础。STEAM教育在STEM课程的设计原则中融入了艺术,鼓励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2]。STEAM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与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框架,用以转变、维持、创造和发展教育元素、项目和机构,使其包含多学科实践,以使之适应全球社会经济世界。这种框架是参与式的动手做实践,以实物为基础,外延丰富,将教育、产业、政府和社区在发展更好的公民教育这一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科学和技术,通过工程和艺术得到诠释,且完全基于数学元素的基础上”。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同源,都是在创客文化的作用下兴起的新型教育模式。

鉴于创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开展新项目,计划在4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旨在培养新一代系统设计师、生产创新者。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5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3]。可见,政府在学校正规教育引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决心。

2正规教育中的“STEM教育+创客教育”

关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学者已做出相关探索。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于2014年合作创立了群体创新空间理论(GroupInnovationSpace-GIS,中文名“集思”),集思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物理化学习模型,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集思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创新者、负责的管理者和专业设备设施操作者等要素。该理论关注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提出二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在该理论关照下,又设计了GIS的五级创新者养成路径(初学者--消费者--制造者--创新者--导师)和面向STEM的创客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科技制作、3D打印和三维建模、开源硬件、多元模式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任友群教授在2015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辨析》主旨报告中对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并区分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创客培养)与狭义的(数字化)创客教育之区分,并分别与STEM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对比[4]。

上述研究均致力于探究如何在学校正规教育的STEM课程中融入创客教育元素,具有将创客教育课程化的趋势,且突出强调数字化教育,忽视了STEAM教育中的“A”,即人文学科这一要素。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冲击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广义的创客教育,即创新素养和创客精神的培养,属于科学素养的子范畴,不仅局限于正规教育,与强调跨学科性教育的STEAM教育相比,注重学习者自身素质养成的创客教育更趋近于非正规教育建构主义的内涵。因此,对创客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程教育,而应回归创客文化的规约,在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空间中探究创客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若将学校正规教育中上述新型教育模式表述为“STEM教育+创客教育”,那么在创客空间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则可对应地表述为“创客教育+STEAM教育”,后者是科技馆、图书馆、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环境中值得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

3非正规教育中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

2012年美国创客教育计划(MakerEd)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该计划致力于支持教育者和社区,特别是服务设施欠缺的地区,促进当地年轻人体验意义丰富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从成立以来,该计划卓有成效地为年轻人制造了机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创意能力,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以“每个孩子都是创客”为愿景,该计划以课程或项目的形式对美国青年人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麦穗创客教育(MESIS),以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自然、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创客的创新能力、数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探索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创客教学特征,开发匹配的教学模式、特色课程、教学工具以及配套服务系统。麦穗创客教育学年课程体系包括机械总动员、电子入门、软件入门、足球车、让小车动起来、智慧生活、音乐摄影、机械臂机器人等[5]。

可见,在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教育也常常伴随与之同源的STEAM教育,复合形成“创客教育+STEAM教育”模式。究其缘由,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式的学习思维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无法脱离基础知识的学习。创客教育可谓是一种基于基础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离开具体的学科背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创客教育应是基于STEAM情境的创客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创客教育培养促进计划会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李象益认为,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让学生创造自己的问题,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6]。

从2007年第一台开源桌面3D打印机RepRap问世开始,创客运动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3D打印机制造商MakerBot诞生,激励着整整一代的创客,为其打开了桌面制造的新时代,其影响力堪比30多年前第一台个人电脑带给人们的冲击[7]。3D打印机成了创客空间的标配设备,是世界各地制汇节(MakerFaire)的重头戏。不少科技馆也抓住了3D打印这一创客标志性设备,将3D打印引入展厅、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室等空间中进行展示或开展教育活动。

中科馆在展厅里引入了3D打印设备,开展“3D模型设计与打印”创客教育活动。利用科技馆现有的3D打印机,带领观众设计并打印出自己的创意模型。由于3D打印过程较慢,该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在30分钟左右。在辅导员介绍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后,主要的时间交给观众进行3D模型的设计与打印。主要是通过向观众介绍如何使用3D模型制作软件Meshmixer与3D打印软件UP,了解三维模型的设计过程与打印过程。最后让观众自己发挥创意,利用Meshmixer的模型库进行拼接、改进、设计属于自己的模型并最终打印出来[8]。

上海科技馆设计师摇篮展区的“3D打印世界”展项运用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最新3D打印、三维立体扫描、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技术,展现了从实物信息采集、3D模型设计到快速3D打印成型的全过程,让观众在近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神奇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纪念品制作所带来的乐趣。除了在打印区可清晰观看两台不同成型技术和材料的3D打印机打印过程外,还可以在三维扫描区通过工作人员对实物扫描的操作演示,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模型。“3D打印世界”分成三维扫描区、3D互动建模区、3D打印体验区和3D打印产品陈列区四个区域,在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各个方面,运用实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对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发展趋势及全新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9]。

4创客教育概念探析

在创客运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千家创客空间,特别是在中国,从2011年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以来,创客空间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经过概念的升级,诞生了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整合了已有的创客空间和类创客空间。这些新成立的创客空间大多建立在高校、图书馆、科技馆等政府公益机构之中,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和聚合平台,开展创客活动。目前阶段这些创客空间虽已建立,但如何在其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客活动,建立健全的机制,激发创客的热情,促进创客作品的市场化输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在公益性机构中的创客空间中开展活动,要考虑到母体的教育职能,无论是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图书馆、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创客空间都需要与之协调,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些都促成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对创客教育的需求。

《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DaleDougherty)将创客分为了零―创客,创客―创客,和创客―市场三阶段。零―创客:创客的起点千差万别。但都有共通之处,他们受灵感的驱使,产生从购买产品到动手真正制作产品的冲动。从零到创客,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学习必要技能和获得生产制造的必要方法。创客―创客: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是相互协作和接触其他创客专家。在这一阶段,创客同样为现有平台做出了贡献。此阶段强大的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和自我表达和创造欲。创新和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催化了创客-创客的交流和知识技能的流动。创客―市场:从工作坊到数字化群体,发明创新的浪潮源源不断,知识由此流动并聚集。一些发明和创造可以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这些杰出的作品从众多创客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商机。尽管大部分创客创造产品的初衷并不含有商业动机,但少数转化为商品的创客作品影响力也不容小觑[10]。

本文认为广义的创客教育就是在创客发展的上述三环节中给创客以帮助与指导,开展创客培养工作,促成创客的自我养成:在零―创客这一阶段,培育潜在创客,开展创客挖掘,在创客―创客阶段,提供去中心化的创客交流平台,开展创客培养,在创客―市场阶段,在众创空间生态链中帮助创客产品从创客空间顺利进入下一加速器环节,对创客产品成果进行筛选和加速转化。由此可见,创客空间的内核是创客教育,要彻底、充分地实现上述三环节的创客教育目标,单一的创客空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更大的资源聚合平台,并将创客空间升级为包含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加速器的众创空间平台。

5广东国际创客中心对广义创客教育的探索

2015年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首个省级国际创客中心――广东国际创客中心,落户广东科学中心,立足广州大学城的科技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区域产业需要,进一步延伸广东科学中心的平台服务功能,共同建设“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和“互联网+工程”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创客生态四大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与创业引导、创新与产业结合、加速成果转化[11]。

其中“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有力地展示了广义创客教育在零―创客,创客―创客,创客―市场三个成长阶段中给予创客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落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还践行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并且融入了STEAM的情境,形成了面向STEAM的广义创客教育格局,这三个子工程的内涵如下:

5.1创客发掘工程

面向广州大学城的学生,通过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生态创客孵化基地,秉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采取教育、交流、支撑、孵化一体的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引导,使潜在创客建立学习兴趣,通过创客空间、创客课程教育,向广大学生普及创客知识,推广创客文化,并通过开源硬件等创客工具和产品的系列入门课程,使广大学生具备创客的基本技术技能,养成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最终激发创意实现,解决实际问题。

5.2创客苗圃工程

对于怀揣创新思想、项目的创客们,通过“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全程孵化链条,打造成为集“创客服务、孵化器、产研对接”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创客服务平台。执行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项目路演、专家评审等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草根创业人士和创业团队进入,为其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工作设施和网络设施;提供项目的发展前景评估;为创业者提供从创客教育、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本融合、孵化加速服务等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

5.3成果转化加速工程

创客中心计划与企业共同建设各类主题创客营,如:为充分推动创客创新思维、学习和实践,拟与英特尔等知名芯片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创客创新支持,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与英特尔公司完善的硬件生态以及国际影响力,共同在创客研发材料支持、创新课程、创业指导等方面为硬件创新创客提供完备的支撑,面向创客业界启动招生;为推进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向生活、艺术的转化,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拟与珠宝、艺术、礼品等产业,共同面向艺术领域的创客提供艺术辅导、创意交流、创业支持,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领域内科技与艺术结合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工作。与众筹平台合作,实现创客项目从创意期到孵化期、上市期的无缝结合,以网上网下市场销售、虚拟孵化和战略投资,推动相关创新产业的发展。

6结论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学校正规教育,也适用于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把与创客教育同样诞生于创客文化的STEAM教育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创客教育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与辨析可见两种教育模式联系密切,且互为补充。“创客教育+STEAM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模式。广义的创客教育是科技馆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场馆已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尝试,广东科学中心建立的众创空间打破了科技馆通过展项和科普教育活动等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不仅局限于科技馆单一主体,更联合了具有创客教育经验的中国科学院创客学院,为科技馆的众创空间嵌入了创客教育的强大内核,其下设的三个子工程有力地印证了广义创客教育的内涵,并融入了STEAM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情境,对科技馆创客空间中的创客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侯威.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J].世界教育信息,2006(5):7-8、61.

[2]Jolly,Anne.“STEMvs.STEAM:DotheArtsBelong?”.EducationWeek:Teacher.March,2015.

[3]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0.

[4]任友群.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A].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2015-10-16.

[5]麦穗创客教育宣传[EB/OL].2015-7.

[6]董鲁皖龙.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N].中国教育报,2015-12-15.

[7]克里斯・安德森.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A].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6).

[9]上海科技馆设“3D打印世界”[EB/OL].中国3D打印门户网http://.cn/news/show.php?itemid=1392013-09-18.

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哲学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74-02

一、引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内外高校都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优劣成为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因此,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之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从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创新教育与增值服务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成基本知识需求和综合能力需求两部分,其中基本知识需求涵盖在高等教育的基本服务当中,而综合能力需求则要由教育增值服务——创新教育来完成。如:增加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创新性、设计性、研究性,教育方法采用开放性等等。给学生以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给优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需求的同时获得教育增值服务,从而使增值服务和基本服务产生相互叠加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表现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三个方面。创新能力反应为人的行为方法、技巧和动作技能,属于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加工方法、动手操作技巧、综合归纳、推陈出新能力等。积极的求异思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提出新观点,按照新思路,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提倡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上具有多样化、层次化、差异性、动态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创新教育中各取所需,在享受教育消费的同时,获得教育增值。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身处竞争中的高等学校生存的第一要素。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满足并超过顾客的期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就是教学质量。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层次、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是高等学校对学生顾客的基本服务。对于不同的高校,基本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低,趋同性越来越强,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而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称得上是赢得学生顾客满意的增值服务。因为这种教育才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纵观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制定和实施本科培养计划所围绕的主线。各高校自主的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从关注应试教育转向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的学术成长,这是一次观念上的跨越。大量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懈创新和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把“能力培养”和“学术成长”,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加以彰显。但是,更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不断地推陈出新,则需要教育观念的二次跨越。以顾客为导向的教育服务意识,就是推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有些成效显著,有些则不大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问题。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一向被认为是知识、权威、水平的象征,而“服务”则意味着和“侍候人”、“讨好人”相关联,当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的时候,观念上的相悖,让人难以真正认同高等教育的“服务”属性,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也就难以做到以“顾客”为导向,着眼于学校长远利益的考虑。因此,重新认识高等教育本质和教育形势,认清教育基本服务和教育增值服务的关系,摆正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位置,是高等学校实现创新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它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改革较多的注重“模式”和“结构”的改革,这在改革的前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停滞在此,“模式”终将变成“形式”。接下来更多的关注应该放在“深度”上,放在“满意度”上。以“服务”的心态去开发知识教育的内在价值,以顾客满意的形式体现知识的价值,使每一门课程都产生“增值”效果,这样,教学改革就有了“厚重感”,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内涵。

创新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发展的根本标志和时代内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寓教于学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学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

教学与竞赛和科技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并能把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有效的寓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并使大多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实现创新教育

增值服务是经济生活中的概念,与高等教育似乎相去甚远。但是,从服务属性考虑,它们是相通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学龄人口的下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教育竞争的结果是教育质量被推到了核心位置。把“增值服务”这个在经济生活中使用的有力武器,引入到高等教育中,让学生顾客主体感受到“物超所值”的教育,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增值服务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群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服务,既不是对顾客的讨好,也不是一种权威,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顾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教育服务的目的——让顾客满意。走出观念的误区,我们才会有从事增值服务的持久动力。

增值服务要紧紧围绕基本服务进行,因为基本服务是学生求学目的之所在。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学生顾客的预期质量要求,使他们满意。而增值服务作为基本服务的补充和升华,可以做到大于顾客的预期质量要求,使他们很满意,产生超值价值。

教育增值服务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实施的增值空间是巨大的,要满足学生顾客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必须深度开发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基本教育的潜力,求新求异,开拓创新。

创新意识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品质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创新主体个性特点上的品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因此,创新品质的塑造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

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认清教育服务的本性,使教育增值服务的过程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创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和才智。

四、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哲学原理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哲学学说。高等教育教学涉及领导、教师和学生,是相互联系的矛盾体系,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分析本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掌握各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尊重客观规律,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我国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是普遍性原理,不同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是特殊性原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遵守所有人都遵守的基本规范,又要考虑不同个体的特殊性,尊重个性发展需求。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才需求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统筹兼顾稳定性和适应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按照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教育是何种善[J].教育学,2011(9)

2李建忠等.中国和欧盟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J].教育研究,2011(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