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9篇)

时间:2023-12-23

人文关怀句子精选39句

一、当代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但这时的人文主义仅仅是为反抗一直以来“神本主义”对人性的压迫而提出的,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不可否认,“人文主义”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向,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人文主义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即“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这使人文关怀的视野从纵横两个向度大大拓展,从人类社会延伸到了自然界,从当下延伸到了未来,体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在广播剧创作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

二、人文关怀在广播剧中的现实意义

1,人文关怀是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两种基本精神,一切人类文化活动都应以这两种精神为追求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广播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处在社会文化的敏感部位,应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广播剧不能简单地反映和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是要通过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实现缔构人类精神文化的重任。

2,人文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广播剧的受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不同年龄、职业、民族、性格和文化水平,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收听习惯和不同的审美心理。因此,广播剧的创作必须使受众和剧中人物在人生经验、心理状态、情感意愿和理想期待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向度,使二者在短时间里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振。因此。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广播剧作品,能担负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社会转型期失衡的价值观的责任。它不仅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在构建健康良性的价值体系上发挥社会导向的作用。

3,人文关怀是实现广播剧艺术规律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播剧是写给人听的,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是建立在“受众本位”的基础上的。近期一些广播剧作品放弃说教面孔,以平等的传受视角反映普通人的命运、疾苦和欢乐,折射出广播剧创作者“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是一种“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价值体现。

4,人文关怀是广播剧走出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广播剧的创作和生产步入低谷,影响力日渐式微,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缺少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是其主要原因。部分广播剧作品题材老套,人物僵化,矛盾冲突简单,表现手法单调,远离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不能吸引听众收听,造成了广播剧发展的滞后。这一点,正如评论家李洁非所说的那样,“我们过去总是被英雄主义笼罩着,从小人物身上反映了高、大、全,普通人变得不普通。因而难以被人接受。”

三、广播剧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点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如何具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是真正在广播剧创作中实践人文关怀的关键。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成为广播剧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

关键点一:多样性。

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领域也同样如此。而人文关怀倡导对人的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实际体现了对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它反映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则表现为题材的多样性、体裁的多样性。

电视剧――广播剧的姊妹艺术,在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近几年热播的《亮剑》、《金婚》、《奋斗》、《双面胶》、《闯关东》、《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五星大饭店》等等。这里面既包括现实题材,又包括历史题材;既有情感剧,又有偶像剧;既有像《奋斗》这样描写80后奋斗历程的佳作,又有像《金婚》这样反映50年代起长达半个世纪婚姻经历的力作。正是这种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电视观众坐到了电视机前,而这又刺激了电视剧进一步的多样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关键点二:平视的视角。

选取什么样的视角决定着交流的不同性质。俯视着重于宏观反映,居高临下;仰视有拔高效果,不利于真实反映;平视意味着对等交流,贴近真实。不难看出,平视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受众的尊重,意味着在平易自然中更有利于接近真实。

广播剧艺术的平视视角,其实就是一种“平民意识”的回归,也就是对“以人为本”的再度聚焦和靠拢。它是一种社会进步和对现代文明的积极追随。因此,广播剧创作的主导思想要从以“人文教化”为中心,过分注重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逐渐转移到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与普通大众平等地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实现一次话语权的转移:即由政府向民间的转移,由“人文教化”向“人文关怀”的转移,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移。

近期不少广播剧作品已经在用平视视角来创作,如《桔花缘》、《水龙谣》、《小米》等,但与电视剧相比仍有不足。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中对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值得广播剧作者借鉴和学习。

关键点三:人性化的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创造更具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吸引听众收听也是体现广播剧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具体做法是,根据作品及目标受众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即以内容表现需要及更适宜于受众收听要求的方式诠释作品。

人文关怀范文篇2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悲悯人文关怀

在经历了哲学的形而上的历史叙事、喧嚣世俗的城市书写之后,毕飞宇最终回归日常,关注当下。毕飞宇曾经说过,他的创作母题是伤害,“我的所有的创作几乎都围绕在‘伤害’的周围”。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他关注的是被伤害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指向就是人文关怀。用毕飞宇自己的话说,在他的心中,第一重要的是“人”,“‘人’的舒展,‘人’的自由,‘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人’的欲望”。

《相爱的日子》写的是极小、极简单的事,一对大学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青年男女在一个酒会上偶尔相识了,都是“蹭饭”的身份,让他们彼此靠近,醉酒后他们睡在了一起,并且一起在大排档“共进晚餐”,然后各奔东西。如果小说到此结束,不过就是写“一夜情”,那就没有什么深意了。毕飞宇是经营短篇的高手,接下来,小说中的女孩生病了,一个人在地下室孤伶伶地熬了许多天,直到男孩打电话过去。后来,“他”和“她”的关系相对稳定了,“一个星期见一次,一次做两回爱。”他们没有同居,却越来越亲了。“她”回了一趟老家,他们一起领略了“小别”的胜境。在缠绵之后,“她”从手机里调出两张相片,和“他”商量自己嫁给哪一位好,“商量”的结果是嫁给离过一次婚,有房有车,有一个七岁的女儿但收入要高一些的男子。“她”走的时候“他”没有送,而是把“她”留在床单上的头发拣起来,绕在指尖上,感到食指疼时把头发撸下来,点着了。“人去楼空,可空气里全是她。她真香啊。”没有大悲大喜,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摇曳生姿,甚至没有事件。然而小说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心理叙述,却让我们认识到这篇小说绝非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小说把主人公的相遇安排在一个公司的酒会上,“她”是来蹭饭的,“蹭饭是假,蹭机会是真,蹭着蹭着,遇上一个伯乐,或逮着一个大款,都是说不定的”。朋友们早就说了,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最要紧的其实就是两件事:第一,抛头;第二,露面。”来自农村的“她”,大学四年后,“眼光早已经和图纸一样精确了”,但这又能怎样?“她”还不是要利用一切途径去寻找“机会”——工作的机会、嫁人的机会。在南京这个繁华的都市,“她”只能住在一间小地下室里,发烧烧得瞳孔“晶亮晶亮的”也舍不得去医院,因为“一趟就是四五百”。生病了只能一个人硬熬,以致房内“满地都是擦鼻子的卫生纸、纸杯、板蓝根的包装袋、香蕉皮、袜子,还有两条皱巴巴的内裤”,而人躺在床上,“眼窝子已经凹进去一大块了”。没有工作,没有亲人,孤苦无依,前途渺茫,这就是“她”的生存景况。所以即使不生病,她也是“一脸的寒意,有些黄,眼窝子的四周也有些青”,明显的营养不良。至此,一个“漂”在都市的女大学生形象立在了我们面前。

然而,“他”的情况似乎比“她”还糟:和“她”是校友,24岁了,留在南京只能下半夜在菜场为摊主们搬运蔬菜,为了这个工作,“他”让摊主们“摸了摸他的肌肉”。大学毕业了,“工作”时靠的是肌肉,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点什么了。“他”经常想的是,“要是考不上大学反而好了,该成家成家,该打工打工”,现在回去,能做的只有外出打工,“与其回去,再出来,还不如就待在城里了”。“他”一定懊悔死了自己的勤奋刻苦,一定懊悔死了自己的成绩优异:“他怎么就‘成龙’了呢?他怎么就考上大学了呢?一个人不能有才到这种地步!”“一个人不能有才到这种地步!”一个农家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大学毕业后却沦落到“回家过年的能力都没有”,这句话中包含着怎样的酸楚与无奈?考上大学反而不如考不上大学,这是闹剧还是悲剧?如果说是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我们的国家真的是人才过剩,人才多到需要用本科生去做搬运工的程度吗?

令大学毕业生们最怕的还不是生存的艰难,而是前景无望。“他”在一次面试后激动地对“她”说:“她怎么能那样看我?那个女老板,她怎么能那样看我?就好像我是一堆屎!一泡尿!一个屁!”而“她”为了留在南京,从大三开始,遇见过数不清的眼睛。“对他们这些人来说,这个世上什么东西最恐怖?什么东西最无情?眼睛。有些人的眼睛能扒皮,有些人的眼睛会射精。会射精的眼睛实在是太可怕了,一不小心,它就弄得你一身、一脸,擦换都来不及”。这就是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在一次又一次的所谓“面试”中他们遭受的不仅仅是拒绝,有的简直是人格的侮辱,这就绝不再是个体的悲剧了。

其实,这篇小说还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小说的叙述有很大的展延性,有很宽广的叙述空间。比如只写了“她”的蹭饭与住所,对“她”的“工作”只字未提。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独自一人生活在城市,她何以为生?再如结尾写“她”就要嫁人了,“他”为“她”穿好衣服,“她”走了,“他”把“她”的头发烧了,小说也就结束了。这是否意味着“相爱的日子”也就结束了。还有,“她”回老家后发生了什么?为何“回了一趟老家”后就要嫁人?是对前景绝望了还是另有苦衷?第二,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不能不去思考的一些问题:在看不到“锦绣前程”时,“她”可以选择嫁人,“他”怎么办?小说结尾,我们似乎看到了“她”的“前途”——嫁人,但我们不知道“他”会如何。另外,他们的相爱难道仅仅是性,是相互安慰,相互慰藉,是在艰难的岁月里让自己和对方轻松的一剂药?他们怎么能够那样理智、安静地面对“她”的嫁人?这是否能够看成现代社会对人性、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戕害、一种杀戮?第三,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没有名字,只有代词“他”和“她”。毕飞宇说过他不过是现实主义作家,而此时的毕飞宇也早已不是有着先锋标志或者玩后现代主义的毕飞宇了,那么,这里的“他”和“她”就有了深意,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是个体,也是群体;是无数个“他”中的一个,“他”就在我们身边,“她”就住在你家楼下的地下室中。“他”和“她”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家,“会有的吧。总会有的吧。”他们会长大的,这一段“相爱的日子”也许是他们的成长之痛。

参考文献

[1]汪政,毕飞宇。语言的宿命[A].地球上的王家庄[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2]毕飞宇。青衣问答[J].小说月报,2000,﹙7﹚.

人文关怀篇3

灾难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众所周知,灾难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即使拥有惊人的财富和超强的经济实力,也不能阻挡自然灾害的发生。灾难是人类不得不面临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现实。

作为“无冕之王”的公共媒体,在灾难降临所有通信和及时信息中断的情况下,是公众知悉信息的唯一途径,是和外界取得联系的重要窗口。此时,作为公共信息和意见传播的重要平台,公共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公共媒体不能在摆出一副冷冰冰的姿态而只是简单地充当传播信息的话语作用,而是应当在向公众传递资讯的同时表达一种关怀的姿态。这种姿态应当是对公众本身感受的体察和关切,对公众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感的广泛关注。这样的理念所体现的中心就是传媒应当具备人文关怀精神。

1灾难新闻

1.1灾难新闻的界定

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我国古已有之。本文关于灾难新闻的定义,借用陆定一同志关于“新闻”的定义:“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说法来加以变通。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已经从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模式转变为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同步报道,因此,本文把“灾难新闻”理解为:新闻媒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灾难事实的报道。

1.2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灾难新闻是在所有的新闻中传播速度最快、读者最为关心的,灾难一旦发生,就会立刻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所以灾难新闻在报道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显得更加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坚持以人为本”又是报道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存在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②灾难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媒体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倾注人文关怀。灾难发生时,其破坏性不仅体现在对人们物质财富和生存状态的威胁,也对人们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巨大的摧残作用,所以人文关怀应该是一切媒体进行灾难新闻报道贯穿始终的价值取向。因此,“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应是灾难报道的第一要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很好地兼顾的情况下,新闻媒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1.3“日本大地震”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当地时间4月12∶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此次地震不但震级大,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破坏,另外,地震海啸还造成了核电站的核泄漏,这些因素使得此次灾难更加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日本大地震对媒体的应变能力、统筹规划能力都是一次考验,媒体的水平和实力也会通过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得到体现。各国的媒体会不会再次的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国的媒体会不会再次像在汶川大地震中将镜头直接对准废墟中的断臂,造成视觉上的“灾难”。日本的媒体在东日本大地震中的表现和反应能力、报道角度和日本人在地震海啸等重大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敬畏和对死的不惧怕让世人为之震惊。日本媒体在面对东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让每个媒体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2人文关怀?隐私

新闻媒体如今成为大众获取讯息的主要途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享有极大的新闻自由,但是这在同时让新闻媒体在无形中承担着尽量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责任。知情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各种信息的权利。⑦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要及时、准确、真实地把情况告知大众,起到在灾难报道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为了让灾难事件更加的震撼、吸引更多的眼球,总免不了要对个体或者群体进行深度报道,在报道中也最容易发生隐私侵权问题。在危急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

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临着种种难题:尽量真实地还原灾难现场的感人场景,但要避免受伤人员的面孔完全的还原在公众面前;尽量展示灾难带给人们的极度的精神创伤,但是要避免因为表现这种情感而特写的某些镜头对受害民众本身造成的精神伤害。这样,新闻从业者既履行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扮演了侵犯主体当事人隐私权的角色。在东日本大地震中,作者就尽量避免了这种种尴尬的情况的发生,日本新闻媒体从业者的镜从来不会深入那些悲天悯人的细节描写,有的只是对客观现实最直接、最真实的传达。

3人文关怀?给予

灾难发生时,人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信息?日本东洋大学传媒学教授三上俊治有过下面的总结:

我们需要的信息:灾难本身、怎么避难、受害情况、家人安否、生活信息、新的灾害。

我们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

地震新闻报道一直有一个矛盾点,就是同样是面向受灾者和非受灾者――两者在灾后对信息的需求点有所不同。“但是日本媒体对此达成了一致――灾害报道是为受灾者提供帮助。”这一点与来自《拯救灾害大国日本》中“日本媒体总结的地震报道10条经验”中的最后一条相互照应:十、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灾害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在此提醒自己――灾害报道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

灾后,媒体的报道中,展现“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敬业奉献”的环节固然重要,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夯实和再造,但灾难中,从生物学意义上定义的“人”极为脆弱,才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不揣测,不臆度,不让人因报道而更为乐观,也不愿让人因报道而更恐慌,忠实地记录和传达,踏踏实实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帮助,是媒体最具人文关怀的给予。

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浓重的生命意识,能够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由物及人,由事及人,设身处地地揣摩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与感受,体现媒体的亲和力和贴近性,实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灾难既然已经发生,如何面对这重大的灾难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像东京大地震、汶川地震这种人们毫无准备重大灾难发生的瞬间,人类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心等,都会刹那间地表现。新闻媒体在思考怎样进一步挖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的更感人、更感人肺腑主题的时候,新闻从业记者必须举起人性关怀的大旗,“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透彻地直面生死,以关切的目光窥视人类的生存和死亡,对处于极度悲伤和惶恐状态下的人们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人类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4结论

人文关怀篇4

1、人文关怀≈人情味儿?

人文主义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是欧州启蒙运动的理论旗帜。

理论家言:所谓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思想态度,它关注人与信仰,人与自然,人的尊严与自由意志,即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社会活动家言:人文主义关怀的是解答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命题。

老百姓说:人文关怀就是人情味儿。

2、中国近期的两次人文关怀热潮

每当一次新的社会或技术革命时代来临,人们在享受社会变革和新技术的福祉时,心灵上可能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这个时候,人文关怀就会应运而生。

近二十年里,中国爆发了两次人文关怀的热潮。

第一次出现在七十年代末,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承认人在阶级性之外,还存在着普遍的人性,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超越阶级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充分实现个体价值的思潮。这次人文关怀思潮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展开,提倡人道主义,为实现个人价值正名,其根本原则和要求已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而得到了承认和满足。

第二次人文关怀思潮发端于九十年代中期。这次人文关怀思潮的主旨是确立人是生产的中心和目的,而非生产的手段,反对人成为物的奴隶,要求永远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它所展开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关系,核心是提倡人有高于物的价值和尊严。

3、人文关怀是危机还是机遇

第二次人文关怀影响广泛深远,锋芒所至,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无不拜倒在人文关怀的石榴裙下。尽管有一些人不一定明了人文关怀的准确定义,甚至不清楚这个学术味儿挺浓,还挺拗口的名词,但都在有意无意中实践着人文关怀的精神。

请看: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浙大等百所重点大学推出Talkshow(脱口秀)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在经济法律界,一场以复兴商业基本道德,重视环境保护,关注人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变革正在兴起。

·我国高考制度也在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内容,为保证考生的正常发挥,各地环保部门控制工地、娱乐场所噪声源,交警部门对考场附近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公交部门加开学生专车。

·江泽民指出:健康发展的城市,其目的和本质就落在人文关怀上,促进城市人文和生态的整体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青藏铁路建立急救机构,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我国企业竞相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汽车召回事件一再发生。

·首都机场近百乘客因航班延误,拒绝登机。

……

很显然,像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这场方兴未艾的人文关怀热潮蕴含着无穷商业机遇和危机,也是对企业的一次考验。顺人文关怀者生,逆人文关怀者亡,引领人文关怀消费潮流者强!二、白酒业遭遇人文关怀

1、白酒,我告你!

人文关怀热潮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谁也不能置身其外。

1998年,河南省舞钢市高中教师王英,因丈夫饮酒过量,引发了严重食源性疾患——急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去世,一纸诉状,索赔60万,把富平春酒厂推上了被告席。王英的诉状厚达205页,洋洋洒洒8万余字,俨然一部历数白酒罪状的“白皮书”,令人叹为观止。一审、二审败诉后,她再赴京城告御状,最高人民法院指令重审。这一案件轰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继王英之后,2000年3月9日,昆明市民陈斌饮酒后死去,其兄陈粤也状告酒厂,除索赔外,还要求白酒生产厂家在标签上做出“过度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

姑且不论谁输谁赢,这些案件的发生,本身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是人文关怀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趋于理性,越来越挑剔的重要例证,预示着白酒行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挑战。

面对挑战,与其被动应付,不若主动出击。

只有顺应潮流,把握现代消费心态,主动打出人文关怀牌,才能展现大家风范,才能立于常胜之地,才能借人文关怀东风,求得更大的发展。

2、千古命题——饮酒与健康

在人文关怀盛行的今天,人的健康命题越来越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心,也创造了无数的商业机会,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的超高速发展就是一例。

几场官司,把白酒与健康的话题又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饮酒与健康,这是一个千古命题,历来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至今未有定论。由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饮酒持有相当批判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国人的酒文化价值取向。

儒家对酒爱恨交加,既有《尚书·酒诰》和宋、明时期的禁酒主义思潮,又有晋朝刘伶的《酒德颂》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酒功赞》对酒的讴歌,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和东坡先生“把酒问青天”的飘逸与豪气。总的来说,儒家是赞成饮酒而反对酗酒,儒家的这种“饮酒观”得到了中国历代官方和民间的最大认同。

佛教从离苦、禁欲的教义出发,对饮酒持否定态度,其最基本的“五戒”中就有饮酒戒。《大智度论》指出:“诸饮酒者,必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由于佛教对中华文明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佛教的饮酒观对中国人的酒文化活动的影响亦不可小视。

道教对酒的看法要达观宽松得多,对饮酒的戒律为“不得醉酒以恣意。”并不完全反对饮酒。道教的醮仪和道医对酒都不可或缺,更有醉八仙的传说,颇有人情味儿。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对饮酒的主流价值判断是能小酌而不得酗酒,这与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致的。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二重性,美酒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度”的把握,少饮有益,酗酒害人,这是当今世界对酒的主流认识。

但是,也存在着对酒特别是白酒全盘否定的声音。世界卫生组织有专家指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酒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对酒应有的态度是,尽可能少喝,以不喝最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要尽可能用啤酒、果酒代替白酒,以减少其危害。”

面对人文关怀思潮的日益高涨,面对酒与健康的千古之争,面对消费者的挑战意识不断觉醒,面对WTO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何因势利导,最大可能地趋利避害,是摆在我国白酒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场消费理念的动荡和冲突往往蕴藏着无尽的商机,目前在我国发生的“白酒事件”只是一个信号,其必然结果是催生出符合中国饮酒人文关怀精神的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通过洗牌诞生出新的企业家和新的富豪。三、茅台喝出健康来——危机四伏

1、茅台——强辩式的人文关怀

茅台不愧为大家风范,面对新的世纪,挟通过白酒绿色食品认证之势,率先举起了中国白酒人文关怀的大旗,喊出了“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响亮口号。

茅台宣称:经由轻工业部20名专家历时三年的检测分析得知,在所有白酒中,茅台酒的酚类化合物最多,酸度合适,各种芳香成份、微量元素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酚类化合物是葡萄酒保健功能较强的根源,因而茅台酒具有与葡萄酒相同的保键功能。茅台中乳酸和乙酸能保肝、益脾胃、美容、软化血管、增强人的免疫力。

但这种人文关怀似乎表错了情,不像是关怀,倒像是强辩了,因为不管含有多少有益物质,高浓度的酒精仍然是茅台的主要成分。

2、茅台喝出健康来的潜在危机

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这一宣传广告词独树一帜,很有气魄,与一些消费者和法律界人士要求在酒瓶上加贴“过度饮酒有害健康”的呼声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但笔者以为,从人文关怀和营销策略的角度反复考量,茅台的做法有两处软肋:

第一,茅台毕竟是高浓度的酒精饮料,而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所共知的医学常识。在市场呼唤真诚,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知情权,越来越挑剔乃至刁钻的今天,茅台不顾人们对酒精危害的共识,淡化茅台酒中酒精存在的影响,强化茅台的保健作用,是否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如果有人据此提起诉讼,根据消法,这个官司茅台会很难打。

其次,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世间万事都具有二重性,利弊之间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可以承受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也就是60度的白酒一、二两,葡萄酒两、三杯。如果过度,不管是什么酒,都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提法容易受人以柄,河南王英、昆明陈粤的诉讼案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茅台的人文关怀是鸵鸟式的,在意识到人文关怀思潮的威胁后,本能地为自己的产品辩护,这种做法是福是祸还有待时间和消费者的检验。

但茅台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如果那家有气魄的白酒企业能坦承过量饮酒的危害,同时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饮酒保健产品,为饮酒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这种与茅台针锋相对的举措,必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新的大赢家。四、VOLVO的启示——中国谁有胆识借鉴

1、Volvo——人文关怀化不利因素为发展良机

酒是农业文明的结晶,汽车是工业文明的宠儿。抛开其物理属性不说,从社会属性来看,这两项相差几千年的人类杰出的发明创造是如此的相似。

它们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至爱,都随之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酒文化和美国的汽车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在一定的范围内,美酒和汽车都给人们带来舒适、愉悦、方便和享受。但超过某个“度”之后,它们又都可能造成伤害和悲剧。

自从有了汽车之后,交通事故就成了人类的第一杀手,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超过战争和疾病。

面对汽车的副作用,位居瑞典小国的VOLVO(富豪)汽车公司独具慧眼,并不是消极地回避汽车可能带来的伤害,而是大力倡导汽车人文关怀理念,抓住这一不利因素大做文章,发展汽车安全系统,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安全汽车品牌,整体品牌形象也跃居奔驶和宝马之后,济身世界三大超级汽车品牌之列,是全球汽车人文关怀的代表。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VOLVO不断创新,用人文关怀精神把汽车安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VOLVO陆续推出了三点式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安全头枕,安全配置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把VOLVO轿车打造成安全的堡垒,也成了汽车业界的通用标准。这些装置拯救了无数的生命,VOLVO也成了全球富豪们的首选座驾之一。

2、中国呼唤白酒的安全气囊,谁将是中国酒业的VOLVO?

目前中国白酒业的状况,与安全系统发展之前的汽车业颇有相似之处。

酒的副作用还未得到酒业同仁的足够重视,减弱和化解酒精副作用的产品和措施还未提到中国酒业精英们的议事日程。

在人文关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二十一世纪,饮酒健康和健康饮酒的理念正在往深度和广度发展,克服饮酒副作用的呼声必将日益高涨,这是危机更是商机。

谁将成为中国酒业人文关怀的第一品牌?谁将是中国酒业的VOLVO?

人文关怀范文篇5

关键词:恶性肿瘤生活质量人文关怀心理需求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疾病本身和各种治疗及其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同事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一句话,就是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通俗的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这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具体方法。

1心理特点

1.1否认心理这是许多肿瘤患者明确诊断后最初的心理反应,为了验证内心的想法,他们不厌其烦的重复检查,从一家医院奔波到另一家医院。不愿相信自己的病与肿瘤有关。在人前若无其事,故意掩饰病情。

1.2恐惧与反抗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病以后,有些人万念俱灰,而一些年轻患者或者经济能力较好病人主动求医,希望找到神医或是灵丹妙药,又担心自己很快离开人世、离开亲人。加之肿瘤患者聚集在一起,看到的是苍白晦暗消瘦的面庞,听到的是痛苦的,并且也在经济上陷入窘境。在医院里还要做不喜欢的检查、治疗等等诸事都被涂上不顺眼的色彩,感觉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公平,甚至对家人公司也有敌意,经常无故发脾气,以宣泄情绪。

1.3悲观失望绝望大多肿瘤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这种心理。感到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负担,长期被疾病折磨已经不堪重负,虽积极治疗病情仍然不断恶化,死亡的威胁逐渐逼近,希望慢慢破灭。此时患者不再挣扎,兴趣与感受逐渐消失,希望不被外界打扰平静走完人生。

2人文关怀的方法

2.1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给患者家的感觉

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可以给患者带来家的感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上前主动迎接,为患者安排床位,并将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患者入院后,如其家属提出陪护要求,一般均予以同意,以增加患者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减轻心理压力。

2.2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给患者留下美好的感觉

护士又被称为“白衣天使”,是因为护士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而这种美好印象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护士应用具有优美的体态,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始终保持微笑,语音不高不低,与其柔和舒缓又不失热情,专心聆听患者的陈述。对其提问务必予以详细解答,直至患者满意为止。在护理操作中应轻柔果断,给患者以干净利落的感觉,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2.3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加强护患沟通,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情感普遍脆弱,需要更多的心理安慰。作为护理工作者,需对患者反复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护士应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加强对其观察,了解其心理变化,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告诉患者负面情绪对治疗过程的不利影响,劝其树立起乐观心态,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2.4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晚期恶心肿瘤患者常受疼痛、发热、呕吐等身体上病痛的煎熬,其进餐、休息都因此受到影响,产生悲观、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进一步使疼痛感加强,不利于患者无亲友陪护,且病情严重,自理能力不足。护士应在生活上对其以照顾,需助其打饭、洗脸、梳头、如厕等。使患者有“亲人般”温暖额感觉,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尊重。

3讨论

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治疗方式应具实用、有效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务工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人文精神,能够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视肿瘤患者如亲人,努力为肿瘤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努力营造人文氛围,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将人文关怀引入到诊疗工作中,不但为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更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并让患者对医务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沈雁,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关怀【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3):114—115

人文关怀篇6

在医疗活动中,有效是医疗服务的目标,其本质是诊断的准确、治疗的有效彻底,反映在医疗质量指标上就是诊断的符合率及治愈率等。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质量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的临床医疗质量转变为临床疗效、服务、时间、费用等诸方面的综合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将作为医疗质量考评的重要内容[2],满意将成为现代医院一个非常高的服务理念。在医疗服务有效、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关怀,将会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决定了医学对患者的关怀不仅仅只是对躯体健康的关怀,而且还有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是其最高层面。医学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层面的关怀,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人文关怀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

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医学因自身的局限解决不了其面临的所有问题。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被搞清,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上仍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而且许多检查手段是有创和有风险的,在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疾病即使得到确诊也未必有好的治疗方法,某些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疗设备及置入人体内的某些装置有时对身体也会造成危害。某些疾病是进展性的、不可逆的,即使采用多种先进的手段也难以逆转病情。而且在某些疾病的晚期,病人处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状态,其所使用的药物、设备、病情的监测使其医疗费用增加,加之医保的改革使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加重,如上所述,病人在经历许多检查、多个权威会诊,受了许多苦且花了许多钱后,其治疗效果不好,甚至最终会失去生命。事实上这也是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与医学责任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许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每个步骤都符合现有的医疗规范,以专业的目光去看,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但有时患者及其家属却无法接受现实,甚至会酿成医疗纠纷,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与某些医生缺乏人文关怀有关。主要表现为见病不见人,或者是只见各类检查报告不见人,忽视患者的情感需求;“专家”“权威”思想太重,甚至以“施恩”者自居,冷淡多于热情,对病人缺乏体谅、理解,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更谈不上关爱;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以医生的价值观念代替患者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如此等等,为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尽管颁发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患关系似乎并没得到有效缓解。患方要求更多地得到重视和理解,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值;而医方为了避免陷入司法程序而过多地采用行业壁垒以防范诉讼风险,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底蕴的社会行为很难获得双赢的结果[3]。如果将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化为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和人文关怀,将会大大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正是开展了全方位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全程服务模式,使得历来是医疗纠纷重灾区的产科四年来实现了零纠纷、零投诉的双零目标[4]。

3重视人文关怀是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尽管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医学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生物医学模式,实际工作中倍受重视的是先进的医疗技术与医疗设备。虽然各级医院都在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但给人的印象是具体措施落后于服务理念。其结果是技术医学长足发展,医学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张扬甚至逐渐萎缩。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缺乏人文关怀,医学就成了只重视追求技术和盈利的“半吊子”医学[1]。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医学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满足人对康寿的需求。而人对康寿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些不同的需求缺一不可,且可相互影响。从临床来看,医患之间相关信息的充分沟通,情感的正流,以及对患者而言精神的慰籍、情绪的稳定、希望的存在、人格的尊重、相关权利的确保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这些需求的满足与否,其对康寿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躯体有否障碍或病变。而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医护人员可能对疾病、对技术比对病人更感兴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是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这种模式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例如,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病变从医疗技术角度和医生的价值观念来看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支架植入或者冠脉搭桥术,但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作为医生应该结合病人的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就诊心理、社会地位等因素讲明病情以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的利弊(包括经济上的),让患者来决定,而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念代替患者的价值观念或选择。现代科技在提供给人们以可能的选择空间时,并不直接规定和代表人的价值选择。医学不仅要始终盯住病魔,更要正视在痛苦中的病人。当患者生存权利、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在医疗活动中得到维护和体现时,医学模式的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人文关怀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应对举措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不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也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重视。因为德育教育会对学生的自身修养有促进作用,然而当前中职德育教育存在重管理、轻情感互动,重职业规划、轻个体需求等一系列缺陷。所以将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对于学生养成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品德极为重要,同时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职德育教育与人文关怀简介

1.1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

普遍来说,中职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所以,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具有较为确切的针对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当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文化修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具有较为明确的实践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例如,爱岗敬业这一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学生获取知识,遵循原则,行为规范的基础之上,经过有意识的活动或者经历对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及时改善自身认知,提升职业素养,为以后更高的工作提供便利;第三,丰富的综合性。中职德育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职业修养、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充分融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体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是发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积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文关怀当中,充分重视学生思想性与理论性结合的同时,还要符合德育发展规律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距与心理疏导引起充分重视,保障对学生权利人格的尊重,价值的追求等对于学生理解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发扬人文关怀在中职教育中的应有之义,使得学生的内心诉求得到实现,进而更好的推动德育教育的迅速发展。

1.3中职德育教育进程当中人文关怀缺陷

当前,通过对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对象素质低下,学生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德育教育理念落后,教师教育理念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德育教育者专业化程度匮乏,对于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极为不利;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进而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2.中职德育教育发扬人文关怀的应对举措

2.1提高德育教育者的人文修养

中职德育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必须充分重视德育教育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因为德育教育者既是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体,又是中职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模范。所以,提升德育教育自身的人文修养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培养德育教育者的人文理论,让其积极参与各种培训,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积累并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充分发掘德育教育者的自身激情,使其充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将德育教育者的激情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者必须拥有广泛的爱心充满爱生情谊。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教育者必须充满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起德育教育培养的责任意识。这样对于教育者挖掘课程自身的价值元素,树立德育教育的人格榜样,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2.2丰富德育教育课堂的人文气息

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丰富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很多课堂中对于教育质量的追求较为理想化,使得中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严总匮乏。所以要想努力发扬具有人文气息的德育教育课堂,就必须使得德育课堂的内容丰富化:第一,充分整合德育教育素材,挖掘德育教育的各种资源,以事实为依据融合德育教育目标合理的制定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扩展德育教育空间,网络教育当中,信息存储量十分丰富,形式各具特色,在教育时充分使用视频、音频、动漫等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得课堂形式变得丰富化,创新化;第三,重课堂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化。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课外利用“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教育宣传,使其引起学生共鸣。同时还必须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将更好的解决学生之间的思想矛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2.3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中职校园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氛围的熏陶,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构建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体系,树立以价值为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其次,积极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活动,强化校园社团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假日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最后,搭建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间情感互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人文关怀篇8

利用柏拉图分析法分析50例患儿的调查问卷,通过咨询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专家,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将影响出院随访满意度的不良因素列出,然后按数据依次序排列,出现次数最多的要因居首,最少的居末,以百分比显示每一个要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传统随访方法病人不满意的根源在于未以人为本尊重、爱护病人,未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随访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2改进后实施方法

运用人文关怀式随访方法,选调熟知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强、资历深的护理人员作为出院随访的负责人,在随访前对随访护理人员进行疾病、化疗方案、人文关怀、沟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然后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制作随访调查表,依据患儿情况在患儿出院7d内用电话随访的形式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患儿再次入院维持治疗时由专人运用制定的调查表对患儿家长就治疗依从性、焦虑情绪、对护理随访工作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不同随访方式护理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3.2不同随访方式家长焦虑程度比较(见表2)3.3不同随访方式患儿家长对护理随访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4讨论

通过对传统出院随访方式进行调查,运用柏拉图分析其作用缺失原因显示,主要问题存在于服务态度、病人关爱、满足需求及护理知识几个方面,病人普遍对传统随访形式不满意,无针对性,随访大多是问候,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随访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工作模式的影响对出院随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随访工作没有标准的流程遵循,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鉴于以上情况,我科针对出院随访工作做了进一步改进,即在出院随访中注入人文关怀理论。表1~表3结果显示:在出院随访工作中持续运用人文关怀在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儿家长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及家长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我科自2011年被评选为第一批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病房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护士的关怀能力。何娇等[7]调查显示,创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病房前后护士关怀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人文关怀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2

妊娠是一种生理状态,几乎没有任何生活经历能唤起如此完全的喜悦或极大失望的痛苦。针对临产妇这一特殊群体,产科护士和助产士应很好地协助临产妇进行角色定位,将人文关怀融入产科护理的日常工作,既保证分娩质量,又使临产妇愉快地度过妊娠这一特殊生理过程。2005~2009年对临产妇579例实施人文关怀,临产妇的产痛明显减轻,产程缩短,顺产率提高,疗效显著。

为临产妇提供优越的人文环境

设立单人待产、单人分娩室: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避免白色刺激,房间以粉红色为基础色调,粉红色的薄纱窗帘,粉红色的床单被套以及橙色的灯具,墙壁悬挂可爱的婴儿画,用以减轻疼痛的分娩球,显示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病房楼层以鲜亮明快的淡紫色为主要色调,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走廊两旁墙壁边安装塑料扶手,墙上画框内镶有各类田园油彩画,病房内床位均配有床头柜、储物柜、呼叫器以及吸氧设备,床位之间用花色的幕帘隔开,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不断更新服务模式与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

康乐待产:临产妇进入产房后,助产人员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向孕妇讲解分娩知识,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情感的支持,指导孕妇分娩呼吸与用力方法和技巧,给予按摩、分娩球的使用、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等方法减轻孕妇焦虑,缓解疼痛,宫缩间歇期让孕妇尽量放松休息,提供高热能的饮食,做好生活护理,及时告之产程进度,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孕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孕妇消除恐惧与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顺利分娩。

分娩镇痛的应用:①:改变传统的,如未破水,头已衔接,可让产妇取坐位、蹲、跪等姿势,情况允许可下床活动,有助于胎头下降,淡化产妇角色。②压迫、按摩:适当的压迫按摩也可减轻宫缩带来的疼痛。宫缩时,助产士用手掌掌面平贴孕妇腹壁,当产妇吸气时,双手从腹部两侧向中间按摩,呼气时,双手从腹中线滑向两侧,按摩时大小鱼际适当加压用力。宫缩时,用拇指按压两侧骼前上棘或耻骨联合,或用拳头按压菱形窝外角。

整体护理产时服务模式:病房人性化服务从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责任护士三种不同职务层次的工作任务中体现出来。护士长向每位临产妇收集意见和建议,与她们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针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整改;主管护师每天进入病房,及时观察、监测孕妇产程进展状况、产妇泌乳及喂养情况,针对个体进行特异性指导;责任护士在孕产妇入院后,为其介绍相关医护人员、病区环境、便民设施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住院期间,为孕产妇进行病史评估,全面掌握其病情,并监测临床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过程中针对临床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计划调整,出院时做好出院宣教、叮嘱是否仍有物品遗漏未带,将产妇送至电梯门口,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提高护士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

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参加护理学会定期举办的婴儿抚触、泳疗、导乐师等系列产科护理专业知识培训,护理部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强化了专科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抢救和护理。

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服务能力:支持护理人员参加沟通技巧讲座,根据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掌握相关沟通技巧,并学会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选送科室成员接受礼仪培训,了解日常礼仪、电话礼仪,规范行为文明、语言服务等,增强了驾驭各种局面的能力,以适应人文关怀的护理需要。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人文关怀护理迫使护理人员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又使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高品质化[1]。我科护理人员现在本科生5名,90%中专大专生正在读在职大专或本科。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不少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文、心理等学科。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亲情服务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文明医院的重要标志,得到广泛应用[2]。

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针对产妇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主观心理不同,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产妇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注重语言交流,传授分娩经验,讲解相关知识,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减少对医疗干预的依赖[3]。一些临产妇因害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或为了保持体形,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剖宫产虽然可以避免分娩镇痛、产道裂伤及没有难产的忧虑,但剖宫产出血量较自然分娩多,术后可能发生肠粘连、肠梗阻、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4]。剖宫产产妇正常饮食晚,还易造成产后乳汁分泌减少,且剖宫产后产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自然分娩高。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宫产术后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5]。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集心理学、美学、社会职业道德学,贯穿医学的综合人文学科,其将技术和素质融医学为一炉。它所要求的护理人员不仅仅是技术,还涵盖了素质、理念、人文、心理、美学、社会观念等,它不仅有技术性,而且有技巧性;不仅有实践性,而且有空间立体性。它体现在护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只有我们掌握丰富的综合知识,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雷铃。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23):1973-1974.

2史彦梅,贺维权,左东风。人文关怀在重症病人护理中的体现[J].护理研究,2008,22(9C):2516.

3陆龙勤。人文关怀与产妇分娩关系的临床研究[J].医学文选,2005,24(4):522-523.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