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5篇)
时间:2024-02-12
时间:2024-02-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xx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习
理解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以上是《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翻阅整套职高《语文》教材,《唐诗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组唐诗,这三首诗的选择上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风,第二首《登金陵凤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阳楼》分别是盛唐和中唐的近体诗。由此可见,它是根据唐诗的体裁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了解唐诗的概貌上,这篇课文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根据上述教材分析,针对《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说学法
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我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1、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
5、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了解背景)
我设置了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
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我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探究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
(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歌”、“行”、“吟”唐人也有写古风的。)
(4)、小结
到这里,我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独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十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近百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我所有教学内容,但是我希望这个教学活动远远没有结束。
6、板书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最后陈词
我这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大语文”的观点来进行的,我试图告诉学生,所谓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仅仅是提供了一些优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给学生只是一点点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次说课能表达我这个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满足了。还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谢谢!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