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的定义范例(3篇)
时间:2024-04-27
时间:2024-04-27
摘要:文章剖析了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阐述了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意义,并指出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前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79-03
1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对大连市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服务进行了调研,并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发放“用户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调查问卷,获取数字资源利用率,结合调研成果认真研究,并对大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凝练和原因剖析。①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水平总体偏低。和国内其他地区图书馆相比,大连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共享程度存在着整体不高的情况。②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形式多样,主要有数据库、网站、学科导航、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等多种形式,而被调研的几所大连市区高职院校的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形式仍拘泥于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微媒体时代向传统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推广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图书馆界在不停地尝试各种形式的特色数字资源推广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但在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服务推广态势和创新的动力依旧显得欠缺[1]。
2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意义
2.1有利于特色数字资源共享
微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促进图书馆馆际文献信息的流通,实现文献特色数字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特色数字资源具有较高的共享价值,实现资源共享能使特色数字资源的价值更好实现。建立开放式、一站式、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微服务格局,建立特色的“文献专题数据库”或“专项数据库”[2],形成特色数字资源优势,为微服务提供有力的数字资源保障。
为实现特色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微信构建图书馆界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微信好友圈,构建网络图书馆,定期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及馆长会议,组织协调各成员馆进行沟通,负责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相关文件和规则的起草,制定各成员馆的职能分工、人员配备、权利与义务等规则,通过微信进行实时沟通,有计划、有步骤、有统筹地整合资源,形成区域网络集群管理体系[3]。大力推进区域资源共享。各成员馆在构建体现本馆特色的馆藏特色数据库时,要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执行,实现跨库统一检索,能够与其他数据库兼容和共享。
2.2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形象和影响力
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不断拓展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提升内涵的重要法宝,也成为图书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的重要职能和使命。图书馆如何树立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有针对性地采购有价值的数字文献资源,推动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运用微媒体加强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形象和影响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赢得用户支持,培养用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用户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KH+3mmD]
3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创新实践路径[KH+3mmD]
3.1营造良好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文化氛围
倾心打造良性循环的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生态,其基本内涵就是将微服务观念引入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服务文化建设中,形成有利于图书馆与用户双赢的和谐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氛围,对各种特色数字资源文献信息载体兼收并蓄,运用微媒体向用户传达一种价值即读者的需求就是图书馆的追求[4]。通过提倡一种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团队合作精神,注入一种积极进取微服务心态,培养一种不断创新微服务能力,营造一种微服务人文关怀环境,建立一种微服务学习提升机制,形成一种图书馆与用户相互塑造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氛围,通过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给予用户文化熏陶及美的享受。
3.2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数字资源培训微服务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途径,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馆员开展用户利用特色数字资源培训,使其掌握移动数据检索和使用技能,掌握知识挖掘、信息推送、个性化定制的技能,随时关注用户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入馆教育讲座、图书馆馆藏特色数字资源讲座等形式加强特色数字资源的宣传,通过图书馆网页、宣传单、电子显示屏等形式介绍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对用户开展网上专题特色数字资源推荐活动。进行优秀特色数字资源推荐活动。围绕某个主题交流和讨论,每个阅读群要由一位专业服务馆员负责,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加强与用户互动,倾听用户心声。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举办有针对性的特色数字资源培训,不断提高特色数字资源利用价值。
3.3开展特色数字资源推送微服务
微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为特定用户开展信息推送服务是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建立图书馆老年用户微信好友圈、青少年用户微信好友圈、校友用户微信好友圈等,主动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图书馆各种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用户可以加入图书馆的微信群,随时随地地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动态,开展特色数字资源推送微服务,特定用户可以登录“我的数字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和本人的借阅历史,享受特色数字资源文献传递微服务、科技查新微服务、代查代检和定题微服务等。
3.4创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创新是促进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创新的不竭动力。图书馆需要在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工作中坚持推行相应的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构建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微服务与用户多元需求之间的有效管理制度,使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规范高效运行。创新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有效评价机制,规范全体馆员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工作,增进与用户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构建和谐的馆员用户关系,为用户提供温馨、精心、爱心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
3.5运用微媒体打造真人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
真人图书馆含义是图书馆将真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隐性资源与用户分享。传统真人图书馆通过把不同人生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常常会引起用户心底深处的共鸣,即实体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让用户获取一些自己好奇的知识,真人图书和用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关系。
随着微媒体的出现,真人图书馆可以改变为线下实体真人图书馆与线上移动真人图书馆共存的模式[5]。当你所关注的人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自己的人生经历或经验或感想或知识,并将此链接在微信朋友圈里,如果被某个用户订阅了,某群用户参与评论,互相间的思想和理念共享,此时线上移动真人图书馆就实现了。为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微媒体公众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移动真人图书馆。通过微信招聘特定内容或特定用户群体受用的真人图书,真人图书可通过微信回应招聘,并将真人图书内容于其微博或朋友圈里,通过微信招聘实体真人图书,通过微信组织实体受众用户群体交流,从而实现实体真人图书的特色数字资源阅读与共享。[KH+3mmD]
4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应注意的问题[KH+3mmD]
4.1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观念,结合具体的校情、馆情,充分激发全体馆员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将业界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最新技术传递给广大馆员,以教育馆员创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途径,利用微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图书馆需要加强全体馆员运用微媒体创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工作学习,将微媒体创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观念内化到每一个馆员的服务意识中,外化为具体服务行动。
4.2加强微媒体时代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领导管理水平
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
资源微服务突破困境的关键是加强领导管理水平,逐步实行柔性管理、自我管理和内在管理,充分认识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价值。图书馆领导应是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引领者,把握微媒体时代的脉搏,引导全体馆员学习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所需的微服务知识,提升馆员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能力。鼓励全体馆员学以致用,在学术领域努力实现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指导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实践创新。
5前景和展望
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是大势所趋,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重在践行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微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打造“复合型、人文型、开放型”的图书馆,倡导创新观念、发展观念、开放观念、合作观念及竞争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不断与时俱进拓展和完善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6],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在微媒体时代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应多措并举,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7],促进特色数字资源微服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ZK(#]王家莲.信息化视域下图书馆的困境与路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100-102.
[2]姜笑楠.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创新实践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5):79-82.
[3]彭春林.吉林省图书馆联盟成员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4):89-91.
[4]王家莲.优化国家示范性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共享模式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34-36.
[5]陈德芳.微媒体与图书馆定向的个性化服务[J].甘肃科技纵横,2014(5):12-14.
[6]陈小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4(2):56-58.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在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归纳起来,前人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战国,秦以至两汉,人们多遵从“仓颉作书”的传说,魏晋以降,学者又提出了“伏牺氏造书契”的见解。有关两者所处的年代,说法并不统一。汉代学者多以仓颉为黄帝史官,汉末以后,学者逐渐把仓颉的时代提前,或说与伏牺同时,或说在伏牺之前。总之,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共识,这包括:
1,文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1]。
2,文字始于八卦。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如乾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2]。
3,仓颉视龟作书。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3]。
4,文字、图画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4]。
5,文字源于图画。认为二者并不同源,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5]。
6,文字源于先民的社会实践。认为文字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原始的记事方法[6]。
7,中国文字西来说[7]。认为中国的文字是从西亚或埃及传来的。
对文字起源的上述见解,在当代学术界仍没有就哪一种说法达成广泛的共识。认为“视龟作书”附会了河图洛书的传说,是把文字的发明看作天意神授,纯属虚妄无稽。而“结绳”原是原始的实物助记手段,“八卦”本为古已通行的巫筮方法,认为两者与文字的创制毫无关联。认为“书画同源”或“文字源于图画”只能说明象形字的由来,而不能涵盖一些指事字,记号字的源起。中国文字由西方传入的说法,已被我国的考古学研究所否定,是“东方两河流域”的华夏先民创制了中国文字。近人提出的原始记事方法是文字产生的本源的见解,由于在实际上就是文字源于结绳说的扩大,在学术界也很少得到响应。
(二)
二千多年以来,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时续时止,旷日持久而少有进展。今天,当我们老话重提的时候,有必要先跳出“庐山”之外,冷静地观察一下“庐山”的真面,寻觅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又一头扎进没有结果的争论当中。
面对文字起源问题的种种见解,我们曾长期游移徘徊,百思而不得其解。文字源于结绳或始于八卦的说法,真的是诸先贤捕风捉影或无病呻吟吗?所谓“视龟作书”与我国古代确曾流行的龟卜及契龟记卜有无联系?所谓“书画同源”原指书画“异名同体”,但二者异名异体始于何时?怎样加以区分?研究文字起源问题,特别是面临远古陶器符号是不是文字的问题,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种种疑问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认为,在进入这些问题的讨论之前,有关文字起源的理论认识与研究方法,应当是首当其冲的,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科学地确认中国原初文字的标准认识不足。确认文字的标准,是关于文字的界定即什么是文字的问题。讨论文字的起源,弄清什么是文字是必要的前提。长期以来,研究语言文字的人,大都固守着这样的认识,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我国原始陶器符号的讨论中,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记录语言一般要多个文字符号连续出现,每个符号是一个字,有固定的读音,代表语言中的一个词。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远古陶器上大多只有一个的刻、绘符号,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可能对文字的产生有某种影响,但其本身绝不可能是文字。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关于文字的定义,不能涵盖世界上的两大文字类型,它只适用于纯表音的拼音文字系统,因为这类文字仅仅与语音发生联系,而与语义则毫不相干。然而,这个定义却不适用于以表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音义文字系统。关于这一点,饶宗颐先生已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字是不追随语言的、脱离了语言羁绊的,能够控制语言的文字系统[8]。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文字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同一个字,同一句话,可以用雅言、雅音读之,也可以用方言、方音读之。如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就不会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标准,断然否定远古陶器符号是原初文字的可能。这些符号如果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数字或某种名称,即使没有以完整的语言形式出现,似乎也不能排斥已经成为文字的可能。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与拼音文字等同起来,一个单独的符号,也可能是所记事项的主干词语,具有特定的记事功能。
二、对原初文字的性质不明确。谈文字的起源,说到底是指处于源头的原初文字是怎样产生的,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初的文字有哪些,一是萌发与形成的途径是什么,就是指原生文字是如何创制而成的,以及为其后文字的创制提供了哪些可以仿效的法则。研究文字的起源,是探索远古先民在何种社会需求之下,其思维或意识受到怎样的冲动,才创制了最初用于记事达意的文字符号。当前,我们讨论文字的起源,往往是站在已经具有成千上万的成熟文字之上,泛泛地谈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忽略了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探求为数不多的原初文字是哪些,是在怎样的社会实践中发明的。正因为如此,才对“结绳”、“八卦”、“观龟”与文字之间有无关联不屑一顾。我认为,克服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努力追求原初文字的性质与社会成因,才能为文字起源的研究找到出路。
三、“以后证前”的研究方法尚待完善。五六千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一脉相沿,这已为考古学文化研究与典籍记载证实。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确知的时代最早的文字资料是殷墟甲骨文字,在此之前,中国文字起码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迄至今日,能够说明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资料仍然相当缺乏,特别是在原始陶器符号的性质尚未论定的情况下,一种行之有效的“以后证前”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学者已经尝试以甲骨文、金文论证远古陶器符号,这种方法是否可靠常常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这种在时间上间隔了千年乃至几千年的文字形体的比附,由于相当长时间中的资料缺环,研究者本身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能断言。但是,我们认为,鉴于中国文化毋庸置疑的连续性,只要我们在论证时摒弃单个文字的简单比附,借助古代典籍、考古资料与民族志资料,把文字的产生还原到客观的历史背景之中,然后再去进行早晚文字形体的比较研究,所得结论自然会令人信服。
(三)
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虽然存在着早期文字资料缺乏的障碍,但我们有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特征的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字,又有遗存着许多上古史实的历史典籍,不断出土的古代文物提供了文字产生时期的文化背景,多种民族志资料又可以用来作为参照。所以,利用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展多角度综合研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或途径。
一、哪些是处在源头的原初文字呢?这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是有迹可寻的。《后汉书·律历志》开宗明义,谓:“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筭数之事生矣。”这段话的大意是:当天地之间的人事庞杂,庶物蕃盛的时候,就发明了筭数用于管理。《汉书·律历志》曾引据《逸书》的话“先其算命”,说古之王者治理国家,要先立筭数以命百事,即创制筭数统绪天下事物。此《志》文又说:“数者,一、十、百、千、万,所以算数事物”。这里所谓命百事,班固以为即《尚书·虞书》“乃同律、度、量、衡。”关于这一点,《后汉志》说解十分详明:“夫一、十、百、千、万,所用同也;律、度、量、衡、历其用别出。故体有长短,检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轻重,平以权衡;声有清浊,协以律吕;三光运行,纪以历数。”我们认为,无论尧舜时期是否已有完备的度、量、衡及历法制度,但已经能运用筭数治理天下事物是完全可能的。数是适应氏族集团不断扩大,天下事物日渐蕃盛的管理手段。因为,没有数,管理制度不能成立;没有数,管理手段亦无从施行。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应是原始初文的重要组成部分[9]。
数字的产生是适应了人物、庶物蕃盛的需要,但管理诸事、诸物则不仅关涉它们的数量,而且必然还涉及到它们的名称。只有如此,所记的各类经济文书才不会发生混淆。表达诸事、诸物的字就是名物字。这类名物字,首先是与人类维持生计密切相关的衣食品物,当然也会包括人类自身的五体、五官之类以及赖以生存的周围世界如日月山川、草木鸟兽等。这就是《易·系辞》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是上古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创制出来的。名物字是图案、图形,就如同花纹一样,原始名物字所以就叫作文。这应该就是所谓书画同源的书。所以,我们认为,处在起源阶段的原初文字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数字,一类是名物字。
二、那么,这些原初文字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讨论:
1、筹策记数与数字产生。《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简的言论,说:“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象即物象,物象即物名。滋为滋益蕃盛,品物繁多。是说数字是在品物滋蕃日盛的状况下产生的。《后汉书·律历志》也就这个问题说:“人物既著,则筭数之事生。”所谓筭数,不同于今天的算术一词。筭指算筹,数指数字。《说文》云:“筭,长六寸,所以计历数者”,说筭是用来记、计历日、数目的工具。《说文》竹部段注:“筹犹策,策犹筭……故曰筭、曰筹、曰策,一也。”筹策原是人们随手可得的竹木细枝或草茎。《方言》一书有杪字,指树木的枝梢,杪在古燕国的北疆称作策,说明其时其地曾以树木枝梢为策,用作记、计数目的工具。《后汉志》把筭与数并称,正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司马彪在该《志》篇末赞语中,提出了“数本杪曶”的看法,认为数字是本于记、计数目的筹策创制而成的。基于此,我们曾提出,中国数字的一至八都由直线组成,一至四是直线的累积,五至八是直线的错置,都是由记、计数目的筹策异引出来的。[10]
2、筹策演卦与数字产生。汉代以来,不少阐释易经的人提出八卦成文的说法,最近又有学者称之为卦象文字,认为文字是由八卦演生的各种卦象生成的。但是,借以画成卦象并推断刚柔、阴阳、虚实寓义的卦爻,全都依据了筮数的奇偶,本与物象全无关联,认为文字由卦象而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八卦最早见于《易·系辞》,据称是伏牺氏王天下创制的。汉人多有相关记述,武梁祠题记:“伏牺苍精……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礼器碑》:“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八卦本是以筹策求奇偶以象阴阳的巫筮手段,所以八卦与数及计数工具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筮,数也。”《汉书律历志》云:“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颜师古反其道,注云:“万物之数,由八卦而起”。八卦与数字的生成孰先孰后以及两者的因果关系,目前尚难论定,但八卦筮法、卦象都表明了筹策与数字之间的客观联系。在商周以至战国的出土文字资料中,筮占的工具全为竹木、草茎制成的筹策,而八卦卦象无一不是以数字写成。唐兰先生曾说:“八卦的一画(指画成八卦阴阳肴的横画)和一字的一画,很难区别……照我的意见,八卦的起源是用筭筹(卜算子)来布成爻,古文學字也就象两手布爻的形状。”出土资料已证明,八卦卦爻是数字,而不是一长横两短横的阴阳爻,也恰恰说明,一至八这八个用于记录卦象的直线数字,应是受到筹策布爻的启迪创制而成的。由此,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上谈文字源于八卦,应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结绳记事与数字产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不仅指出上古时代曾经流行结绳之法,而且也把结绳与文字联系起来。郑玄在《周易》注中,就古之结绳治事作了如下的解释:“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所作的进一步的诠释认为:“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种说法与晚近的民族志资料可以互证,都是以绳结的大、小、多、少表示所记各类事物的数量。
在中国的古文字资料中,凡是字的构形或意义与结绳相关的,或者是数字,或者是与数字相关的字。如学者已经指出的,商周金文中写作
的十、(二十)、(三十),“正象一根或几根打结的绳子”,并指出古賣、媵等字的字形与结绳相关,字义与交易,陪嫁物品的数量相关[11]。这是具有历史依据并极富学术意义的创见。如果从这种角度分析结绳治事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虽则说文字源于结绳的说法过份夸张,但它与原始初文的产生确有密切的关系。与筹策记数一样,结绳记事在原初文字的创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历史上有关文字源于结绳记事,筹策记数,八卦筮占的种种见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关于文字起源的历史途径,即文字产生于先民长期使用的记事、记数的方法。正是这些原始的记事方法,使我们的先民产生了创制文字的最初的冲动。当世代使用的记事方法在功用与操作方式上,与管理日渐澎胀的公共事物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在管理手段上另谋出路。于是,一种源于原始记事方法,替代原始记事方法的新的管理手段产生了,这种手段就是数字。资料表明,这种原初的数字大多是通过描绘原始记数工具的途径,即后来所谓的象形手段造成的。数字是由万事万物抽绎出来的抽象概念,但数字本身却是记数工具的具象表达。数字生成所采取的象形的方法以及抽象概念具象表达的方法,在此后中国文字的发展中,成为最基本的造字手段。
4、原初名物字的产生。见于典籍,关于原初名物字的产生远不如有关数字生成那样具体,我们只见“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等少量笼统描述。《说文解字》叙云:“文者,物象之本”,认为文字是本于物象创制出来的。基于这种认识,不少遵从“书画同源”或“文字源于图画”的学者,将中国原始陶器装饰图案的鸟兽鱼虫等,与商代金文、甲骨的象形文字相比照,或是把商周青铜铭文中风格保守的图画文字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相比照,是当前学界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只能了解某些名物字形体的演变,却难以确知这些字生成的时代以及是否属于原初的文字。如商代铜器铭文中的戈、钺等字,显然是青铜兵器的象形,产生的时代不可能追溯到文字起源的时期。因此,仍需要找到更为切实的研究原始名物字源起的方法。
书与画都是线条的艺术,运用线条是两者共同的手段。但是就两者产生的年代而言,绘画艺术远比文字的产生早得多,这在世界的考古资料中已经得到证明。所以,可以这样说,绘画艺术为图形文字的创制提供了基本的手段。所以,有的学者已经把远古陶器的装饰图形,看作中国文字的远祖。我们认为,讲“文字源于图画”主要是强调原始名物字生成的基本途径以及这种途径为尔后文字的发展提出的可以仿效的造字法则,而不必拘泥于每个表意字一定以绘画为前身。
目前,在考古界已经尝试的文物比照法,就是以经过科学的考古断代的出土文物,推断一些名物字的生成年代。苏秉琦先生对殷墟甲骨文酉、龙两个字的考证是典型例子。他说:“甲骨文中有小口尖底瓶的形象”,“就是尖底瓶演变到最后形式的象形字”,这个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另外,谈到红山文化多姿多彩的玉雕龙时,又说:“甲骨文中龙字的多种形态以及妇好墓的玉雕龙,可以大致追溯到距今五千至三千年间的龙形变化过程。”以文字起源时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文物推定相关名物字的生成,其结论是可靠的。[12]
(四)
我们曾在《数字、名物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一文中,提出作为中国文字源头的数字,是由原始记数工具直接导引出来的。与此类似,西亚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数字的创制,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途径。考古研究表明,在西亚两河流域,出土所见的一种仿象不同物品的小泥具、早在公元前八千纪,已经成为记数的工具。几千年以后,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这种泥具往往被封存于卵形泥球之中。此后,可能是为了便于回忆球内泥具的内容,又有了先用泥具在空心泥球表面压出印痕,然后再行封存的方法。正是在这种压印的启迪下,一种以芦苇为书刻工具,记录封存泥具所代表的品物与数量的文字,不久就出现在泥球的表面。由于压印印痕与继之而起的文字代表了泥球内泥具的内容,泥具本身便成了不再必要的东西而被废弃。泥球由于不封存泥具逐渐由空心而实心,又由实心而成为平整泥板。相关的名物字应是受到压印的启示,圆点状数字普遍认为是仿象一种最常见的圆形泥具而来。鉴于以上研究成果,一位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美国学者认为:楔形文字不是起源于图画,而是直接由三维的陶具演变而来。[13]
中国、西亚相距遥远,历史与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数字的形体也不一致,但最初的数字却是由同样的途径产生,即都是本于长期使用的原始记数工具创制而成的。这说明,多数学者认为由记号约定俗成的数字,也是通过仿象实物的途径造成的。在我国,数字的创制正是通过筹策记数,八卦筮占与结绳记事实现的。文字源于八卦,文字始于结绳并非虚妄无稽,先贤的论断正是中国文字起源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此说参见《易·系辞》、《说文解字》叙。
[2]此说见《周易·说卦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周易音义·说卦》引东汉荀爽《九家集解》、清张惠言《周易虞氏义》等。
[3]见《孝经·援神授》。
[4]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5]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6]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1期,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
[7]中国文字西来说,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文化中心论充斥的年代里,首先由欧洲天主徒提出来的,到十九世纪,这种观点又得到了基督徒的支持。其时的西方世俗学者,虽然没有固守中国文明源自欧洲的说法,但仍然认为中国文明是由外部传入的,或认为来自埃及、或认为来自西亚、或认为来自印度,五花八门,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
[8]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下篇之10《汉字图形化持续使用之谜》。
[9]拙作:《数字、名物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七期。
[10]拙作:《“数本杪曶”疏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九期。
[11]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
本文是在下列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1)数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人工语言。(2)数学语言产生或形成的标志应该是在数学中系统地引用抽象符号。(3)数学语言有一个基本词汇,其中的“词”叫做原子符号,它们的起源应该是考察的重点。为此,我们主要考察了各文明古国所创造和使用的数码和记数制、四则运算符、未知数的表示法等等。有些符号的出现是较晚的事,但基于它们在数学语言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也在考察之列。
一、数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般认为,语言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距今大约有一百万年的历史。文字起源于原始公社制后期某些相当发达的社会,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数学语言的形成则要晚得多。人们有意识、系统地使用抽象数学符号,大致从16世纪韦达(F.Vièta)的符号代数学开始。在此之前,人们主要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或探索数学的未知领域。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数学符号是在文字的基础上,随着数学的发展,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创造和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自然语言是数学语言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最原始的数学符号和文字一起产生,并且是文字的一部分
自然数是人类认识的首批数学对象之一。表示数的语言的产生,应该是在屈指计数的行为发生以后很久的事。文字产生以前,人类采用实物或刻痕(图画)记数。这些记数用的实物、刻痕不是文字,更不是数码。但从实物记数过渡到图画记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记数图画和其它记事图画一起演变成文字。随着文字的产生,很多民族都曾用文字记数。运算的概念差不多和数的概念同时形成,但创造运算符号看来还要困难一些,古人也用文字表示四则运算。未知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专门的记号,而是用文字表示的。
以上考察说明,首批数学符号在统一之前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表示数学对象,这批数学符号的前身是文字。
2.从词源上看,许多数学符号是从拼音文字演变而来的
把自然语言的文字改造成数学符号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1)直接取词头字母。倒如,表示函数的符号“f”来源于拉丁文的function一词。
(2)把词头字母变形。倒如,把Similar(相似)一字的词头S横过来写,就变成相似符号“∽”。
(3)把文字压缩。例如,表示正切函数的记号tg是拉丁文字tangent的缩写。
上述产生于近代的数学符号与文字有更密切的关系。
3.人工符号的交流、传播和统一需要借助自然语言文字
人工符号的产生及统一有一个过程。很多人工符号不是一次创造完成的,不同时期的数学家创造出不同的记号,经过不断筛选改造,最后才形成统一的符号。
人工符号从产生到确立为数学语言中的词,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当人们把数学对象符号化,即约定用某个抽象符号来标志时,这种“社会契约”没有语言文字是无法制定的。人工符号不是个人的随意创造,它必须有现成的自然语言文字体系可资参照才能产生。
4.语言文字是数学语言产生的逻辑前提
最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任何抽象思维没有自然语言的支持都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存在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字,但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須有文字,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即使在现代条件下,在形成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在表达模糊的“前科学概念”时,无疑都要用自然语言。只有当数学对象形成之后,人们才有表达这些对象的需要,才可能去创造相应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语言。
二、数学发展与自然语言缺陷之间的矛盾是数学语言产生的内因
数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的土壤中产生的,但并不是后者自发分化的产物,后者只是为前者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数学语言是一种行业语言,促使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数学思维及其成果的保存、交流的客观需要。
起初,人类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取得的不多的数学成就,没有、也不会感到不便。随后便暴露出了自然语言的缺点,甚至不敷应用了,于是就有了从文字中分化或创设数学符号的需要。当某些符号或表达方式阻碍了数学的发展时,人们就会改进或抛弃它,去寻求更加经济的办法。
数学符号的形成以最终被统一认可并普及开来为标志,这个过程中有约定俗成,但更重要的是服从数学发展的需要。数学的发展必然受到表达工具的影响。自然语言对数学思维的发展不利,我们指出它在表达数学时的缺陷如下。
第一,缺乏单义性和精确性。因此,不能用来表达准确、严密的数学。
第二,缺乏高度的抽象性和形式性。数学是形式化科学,表达数学需要形式化语言。
第三,缺乏简单性和可操作性。数学思维要求对数学对象在可见的形式下进行严格的操作或运演,自然语言不能担当此任。
数学符号给出了抽象数学概念的具体化身,使得人们对数学对象进行操作成为可能,并清除了歧义性、模糊性和烦琐性。这样,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创造并使用数学符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数学语言是在数学要求准确、明白和精练的陈述的影响下产生的。
数学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数学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韦达、笛卡儿等人对抽象符号的普遍使用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明初等数学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时期。没有字母表示数就没有代数学,在近代数学的开端,由于符号的不严格使用,导致数学思想不严密。徽积分的发展与符号的改进有关。
三、讨论
根据上面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初步结论:数学符号是从文字演变来的。数学语言脱胎于自然语言,是第二性的。但自然语言只是为数学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人们记录或表达数学思想以及探索数学未知领域的需要,才是数学语言产生的内因。数学语言的形成既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更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虽然数学语言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远离自然语言的趋势,但我们认为,它要彻底摆脱自然语言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讨论数学语言的起源问题比自然语言的起源问题容易得多(后者曾被宣布为语言研究的)。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由于缺乏第一手材料,原始符号的读音等细节问题以及古人表达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方式等都不清楚。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深入探讨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美)王士元.语言与人类交际[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2]许纯舫.中国算术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第三版
[3]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
下一篇:防水维修方案(精选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