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6篇)

时间:2024-07-12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1.建设目标

(1)素质能力。高校理应引导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帮助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促使其更多、更快、更好掌握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展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时刻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教学团队。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团队建设理论,高效的团队应在能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数。一般来说,一支高效的团队规模在10人左右,并且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最为合适。根据教育总体规划,专任教师数量需要达到10人以上,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7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达到1∶1。一个团队中至少保证教学团队带头人1~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著名高校聘请特聘教授1~2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人以上,教学管理服务人员1人。

2.建设方法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人员整体素质高、资金前期投入较大,因此建设主张以引进或者聘请教学名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专业教师“走出去”持续深化校际、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协调、专兼比例满足要求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积极拓宽教师队伍的来源途径,优化改进“双师”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实行激励制约相结合,采取“引进、聘请、选送、下放、带起来”和“内培外引,双向交流”等措施,深化两个“双配制”,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引进。即可加大高层次师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设计专家、技术人员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又可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优秀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聘请。即可探索建立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对综合性、设计性比重较大的课程,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兼职授课。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

(3)选送。即可选送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获取各项资格。例如改善制度,加强进修支持力度,使工科专业现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能安心取得学位,并有计划选拔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4)下放。即保证足够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工程现场第一线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远程教育。

(5)带起来。即“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导师制”,将逐步创设专家教授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之间进行业务交流、教育教学指导、人格影响与激励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在专业教育领域中观念新、意识强、善教学、懂方法、有特色的排头兵。

3.培训方法

入职培训、一对一辅导、工作要点、教师工作手册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可以高效、快捷地提高教师远程教学的技能。入职培训是全体辅导教师必须参与的,在此过程中负责人需向教师们讲解远程教学相关理论,详细介绍远程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一对一辅导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化工作,每学期由教学部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辅导教师使用双向视频系统、课件制作、优化远程应用平台;工作要点由学校教务处为每位辅导教师制定;教师工作手册是指导辅导教师每学期各阶段具体工作的纲要,具体介绍远程平台的学习栏目、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技巧,促进互动的活动的组织方法等。

4.团队考核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要形成一支专业使命感强、年龄层次合理、学术梯队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考核制度是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考核周期一般应为4年。考核方式上,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工作业绩考核可分为年度考核和建设期考核。考核过程中坚持“教学、科研和教学效果”并重,既应考核教师在厅局级以上教育改革纵、横向课题科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检查和教学效果考核。每年团队及其成员须填写年度考核表,由教学部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和总结,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对建设期满的团队,进行建设期综合考核。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

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发展潜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构建“双师”团队,协同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引入工程师、讲师指导的模式。例如,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资深设计师会同校内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本科班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A)》课程进行指导。该课程是土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其主要内容。针对这门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聘请“双师型”教师任教是解决了此课程远程教学难的合理方式。校外专家丰富的工程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程对设计的要求,既培养和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又把工程实例与枯燥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取得良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针对目前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立了持续派遣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具体举措包括:

①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引导、推动教师前往生产单位学习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

②提倡、鼓励、促进骨干专业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③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

三、结论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土建高职教育定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A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十所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只有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十年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184所,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土建类高职又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有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充分重视,不主动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脱节,势必将影响到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职院校26所,部级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4所(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徐州),在100所部级示范建设院校中有83所开设了土建类专业。其它各级各类开设了土建类高职教育专业的院校多达1036所,在校生65万余人,学生半数以上集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其学校之多、学生人数之多为其它专业少见。

土建类高职教育之所以发展迅猛,笔者认为其主要动因有三: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第二、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认可;第三、建设行业蓬勃发展,有较好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2、培养方案学科教育烙印过深;3、教学基础条件较差;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学校一厢情愿。

二、几点思考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主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型人才主要进行工程开发设计,技术性人才主要完成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主要完成实际操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同的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有不同需求和不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区别的,可以是技能型,也可以是技术型。对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研报告和建设方案分析后发现,凡是以手艺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位为技能型,如加工制造、维护维修、养殖种植等等;凡是以工程技术管理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为技术型,如土建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等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无论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都符16号文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土建行业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勘查设计人才,主要完成工程设计工作;第二、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第三、操作工人,从事手艺性体力型工作。这三种人才分别对应于国际人才分类中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角度分析,土建行业对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合适比例大致为1:10:50。根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土建设计和施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照此比例设计人员应有66万,施工管理人才应有656万,操作工人3278万。实际情况是目前共有专门人才320万人,所谓专门人才是指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中专以上学历者。专门人才中除去从事设计勘察工作的66万人,仅有254万专门人才在施工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姑且不谈254万专门人才是否都能达到技术型人才的水平,仅在数量上就差了402万。如此巨大的缺口,是造成近年来土建类高职教育招生异常火爆的直接原因。

从土建行业的特点看,一个现代建筑产品越来越体现出设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使用人性化的特点,生产过程涉及专业多、单体造价高、生产周期长,同一建筑产品复制可能性极小。因此、一个技术管理人才要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必须具备施工组织、工期设计、质量保障、造价控制、施工安全等多项职业能力。怎样用三年时间完成培养任务,使学生完全具备岗位必须的职业能力,是当前土建类高职专业教育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土建行业的人才分类、市场缺口、职业要求和培养可能,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上,按照施工现场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二)区别于学科型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知识系统、理论扎实、基础宽厚,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在本科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土建施工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指标是:掌握一级建造师“应知”理论知识,能进行一般结构计算,熟练阅读施工图,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检验方法,熟悉工艺标准、工序流程和质量标准,熟悉定额,能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施工。

近年来,施工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多项职业能力,必须熟悉施工全过程,必须直接顶岗。

显然学科型教育难以达到“三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三系统、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是较为成功的。

“三系统”是指: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

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可较好地解决高效率、大规模知识传授问题。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有三部分内容,实(试)验、工种实训和现场参观。通过实(试)验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工种实训学习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场参观了解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过程。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建立在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是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几个典型问题。1、理论教学系统追求“深、细、难、广”,回到学科型教育的老路。要不重蹈覆辙,就必须牢牢以两个够用为度:即以岗位职业能力规定的“应知”内容为度和再学习的基础知识够用为度。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第一、高职学生应具备小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计算知识,第二、具备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再学习基础,由此便可以十分清楚前续课程如高等数学、力学、结构等课程的教学深度。2、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容易出现轻动脑重动手的倾向,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工种训练,事实上除了测量,由于抄平放线是一个施工员的基本功,要求熟练掌握而外,其它工种应以感受性训练为主,绝对不能以熟练为目标,训练的重点必须在放在熟悉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检验方法上。3、综合训练系统必须请企业专家参与系统设计,做到真实性、代表性、多功能性、规模性、和开放性。即设备、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标准必须和施工现场一致;科目必须是土建类有关专业的典型项目;能多岗位多角色训练;能按建制班展开训练;能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三阶段”是指:前四学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完成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到工地顶岗实习,是第三阶段。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和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科+毕业实习)”相比,“三系统、三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样都是在第六学期到工地,但实习效果却大不一样,见下表:

(三)加快指导性政策研究,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还要有好的政策,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保障性政策,重点在资金上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第二类为发展促进性政策,带有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强制性条款,如各类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等等;第三类为办学指导性政策,如指导性专业目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

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有关教学文件,十分有效地指导了各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要深入研究,并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1.制订专业设置基本条件,除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控制性指标的基本要求而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专业教师最小基数、专业图书资料基数和生均数,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配置方案等等。

2.明确各专业的基本匹配数,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土建大类包含建筑、施工、管理、设备、市政五类共27个专业,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专业主导性、相关性和匹配性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开办了一两个热门专业,缺乏支撑和匹配,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残缺性”教育,这种情况需亟待改变。

3.宏观调控各专业招生规模,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学生规模太大,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各专业合理的培养量,避免进一步加剧土建类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

4.加快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在教指委的组织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展了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因此、该项工作应当尽快在其它专业展开。

5.制订“双师素质”标准,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有明确的规定,职业经历和业绩占有很大权重。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法》对高校教师学历有明确规定,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对教师也有学历学位指标,16号文件首次明确了要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建设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但目前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中的专业职业素质一直没有量化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教师的专业职业素质并加以量化:第一、专业对口率,教师的第一学历必须是本专业,否则应该通过专业补课并经考核合格;第二是职业吻合度,把教师的本专业企业经历年限和从事教学工作年限量化,可以反映出教师在行业的介入深度;第三是水平符合度,同时考虑教师工程技术职称等级与教师职称等级,可有效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技术水平;第四是能力复合性,根据教师取得的相关注册资格(如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监理、造价工程师等),可直接体现教师的多项职业能力水平。

专业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纳入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和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

(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企业参与至关重要。从职业能力标准、教育标准的制订、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工位设计、综合训练方案,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接收等等,无一不要企业参与,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大力提倡、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但现在基本成了学校的单相思。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学校的所有想法都会给企业增加麻烦、提高成本、干扰生产、影响利润。这是当前校企合作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企业的教育义务并在税收上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从体制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喜的是,我国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已开始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在现今我国的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建立有效机制、寻找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手段来促进和加深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分析

从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来看,企业对学校有九个方面的想法:⑴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⑵通过学校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⑷能利用学校的设备为企业完成生产性试验,⑸能参与科研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⑹解决企业职工培训和学历提升,⑺解决企业职工子弟读书,⑻能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⑼通过学校搭建技术和产品推广平台。

学校对企业有八个方面的想法:⑴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⑵了解企业技术进步状况,⑶了解企业业务及技术发展动向,⑷了解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⑸希望企业参与教学并提出教改意见,⑹希望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教学服务,⑺希望能利用企业的设备完成实验、实训,⑻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

出发点是:学校想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并尽可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企业想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共同点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合作就能提升对方。

结点是:资源利用。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

供需基础:企业的人才主要靠学校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输送到企业,构成了人才培养――使用的供需主渠道。

学脉基础: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大多是由具备行业背景和特点的学校培养,使企业对这类学校有较高的认可度。

根本基础:企业能拥有高素质人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可发展壮大,高素质人才是链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而只有通过合作,高素质人才方可脱颖而出,双方才能共同受益。这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

有共同点,建立了机制,清楚了基础,剩下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学校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远、中、近目标分步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校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结语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客观的评价土建类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思考,制定科学的教育标准和先进的培养方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建类高职教育发展道路,高效率、大规模培养土建类技术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可望较好缓解中国建设行业施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紧缺矛盾。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土地估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6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财税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学立项课题“土地估价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B03)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教高[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土地估价》作为资产评估专业的必修课程,笔者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土地估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程度,彰显了专业教学的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连接社会与教学的桥梁。这就要求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改革中,专业建设是重点,课程的改革是关键,只有在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靠的专业建设,学科领域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

《土地估价》这门课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国土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备土地估价技能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置,经历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经受了房地产市场的洗礼,逐渐走向成熟。但受从业资格的限制,学生难以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致使有些高校的学生严重缺乏估价实践能力,难以直接从事土地估价工作,不被工作单位(如估价师事务所)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依据社会对土地估价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对《土地估价》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和改革实践。

《土地估价》是湖北财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资产评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估价的基本原理和估价方法等专业技能,拥有独立从事土地估价实务的职业技能,应用于广大的估价实务中;另一方面,是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取得全国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和资产评估师等执业资格做好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又不同于普通的中专教育,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土地评估技术的发展,新的行业规范、新的估价技术以及新的估价方法不断更新和推广,土地估价课程教学应当进行改革。

二、土地估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土地估价课程既要求掌握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求掌握土地估价的实务及基本程序,跟其它课程相比,土地估价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土地估价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贯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并在实践上有所侧重。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具备相关的实践条件,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也不强,甚至有些授课教师从未参与过土地估价的实务操作,不具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也不具备实践活动的条件。

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土地估价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弊端。目前,土地估价课程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讲授的内容过多,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少,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直接以教师认知的结果代替了学生认知的过程。

3.考核模式不完善。土地估价课程目前的考核模式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两种,总评成绩为两者的综合。其中,期末考试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内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与方法,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等,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考查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和出勤率,占总评成绩的30%。即: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以上考核方式是目前高校的一种通用的考核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相结合,既考查了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兼顾了学生平时表现的状态,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考核方式。但是,该模式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考查。

三、土地估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规范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体系的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实用”指的是教材理论部分内容恰当,符合高职高专职业岗位需要;“够用”是指教材理论部分的深浅符合实际要求,保证教学内容达到培养目标;“管用”理论则指的是必须能在实践中具体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

土地估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土地估价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围绕着以上三个基本原则,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科学地、规范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土地估价专门技术人才,学校就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当按照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土地估价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色。例如,教材的第二章――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的“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太“实用”,如“区位理论”的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等讲述过于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选取对教学有用的、易于理解和对后面的内容有支撑作用的一部分。再如,对于某些基础概念的部分,教材又没有提及,如什么是“宗地”,何谓“土地产权”,何谓“土地市场”等,以及土地估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这个方面而言,教材还不“够用、管用”,需要另行补充。在保证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还需增加土地估价实务中操作性较强的一些表格,如:土地征用表格、房屋拆迁表格等。某些常见的评估类型,如:空间权的估价、农用地估价、构筑物的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以及矿业权的评估等也应该增加到课程内容中来。对于估价的新规范、新技术、新方法应当及时补充,进一步规范和更新课程内容。

2.以“工学结合”为原则,课程设计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传统高校显著不同的地方在于,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传统高校课程面向研究和设计领域,以系统的学科体系知识理论传授为重点,基本上不考虑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则是面向职业岗位、以职业能力的训练为重点、以项目任务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学习系统的应用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所以,土地估价课程设计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原则。

土地估价课程的设计应当按照工作岗位职责与能力素质的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方法,具体的工作过程项目化,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3.根据实际需要,精心编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选用。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水平选取恰当的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关于土地估价方面的教材很多,选用的教材往往是比较权威的。如由中国土地估价师考试委员会编制的《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该教材是针对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和其它另外三本:《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相关经济理论与方法》、和《土地估价法律法规实用手册》自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该教材并不是十分适用,原因有三:第一、该教材对土地估价理论知识涉入过深,不易于学生理解;第二,该教材在实践操作上,没有可以参考的例子;第三,该教材没有练习题,不利用学习效果的检验。例如,该教材在建筑物估价(第十章)介绍得较为简略,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第三章)、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的介绍上则过于深入。

教材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选用系统、全面而规范的教材,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的教材大多是适用于本科生,理论较深,对高职学生并不太适用,但是国内还有没有关于土地估价相应的高职教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尝试编写一本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土地估价的教材。这不仅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更多有关于土地估价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更需要学校在时间、条件、经费和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4.以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重在训练其综合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将案例教学法、模拟演示法引入到教学中来。

根据土地估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案例教学法需要对土地估价实例进行评析,以提高学生估价实务水平。因此,需要将土地估价案例教学的理论、程序、方法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之联结为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系。以估价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拓宽对实际估价业务的分析思路,增强其随机应变、判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还可以开展模拟演示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土地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土地估价的操作程序,并且可以在模拟演示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待估土地的价格。

5.完善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学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如期末考试用一张试卷来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考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科学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应当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多种考核手段结合起来,以技能考核为主,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土地估计课程的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除了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以外,还应当将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表现、课堂提问的表现、分小组讨论情况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成绩。

四、结语

通过开展土地估价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能有效地推动资产评估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初步具备了土地评估人员的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后续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另外,土地估价课程教学的改革还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素养。专业教师既要重视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勇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还应积极参与实际评估项目,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的教师素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1).

[2]刘永胜.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3).

[3]付梅臣,付薇.土地估价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4]莫海明,杨小雄.关于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

[5]瞿艳平,陈韶荣.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4).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1土木工程专业起步较晚。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虽然较多,但土木工程专业起步较晚。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历史原因导致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办学理念没有随着时展即时转变过来,仍旧沉迷于自己相对成熟的文理科专业办学模式,延误了土木工程专业开设;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要求较高,讲求的是工程实际,其师资水平、实践条件等,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开办。

1.2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

少数西部地方高校或是由于观念问题,或是由于财力问题,或是由于经验问题,虽然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但要么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要么照搬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大都没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适应西部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如湖南省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大多属于此类状况。

1.3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际能力较弱。

社会实际需要的是具备扎实工程实际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即用人单位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单当一面地胜任工程各项任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受传统文理教学模式的影响,西部地区许多地方高校,没有找到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不像重点院校的精英人才,又不能很快适应工程实际需要,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

2.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2.1办学理念滞后延误了土木工程专业开设。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高校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更是如此。由于西部地区长期的经济不发达,信息较落后,思想较保守,人才较缺乏等原因,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也以稳扎稳打见长。当经济发达地区都在大力培养工科专业人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时,西部地方高校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文理阵地。办学理念的滞后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开设延误。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并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如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已成为吉首大学的对口扶持单位。

2.2财力薄弱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

土木工程专业是为解决工程实际而开设的,其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最大之处在于,该专业必须有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供学生训练,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西部高校的财力显得更弱,尤其是在高校经费自筹的当下。这种短期内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专业,使得不少西部地方高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反映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便是用理科实验替代工科实践或干脆减少实践环节,其后果是工科专业成为理科专业,受害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大量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西部地区。

2.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发展。

西部地区的诸多区域劣势,如科技水平偏低、经济久发达等,使得西部地区难以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也难以稳定已有的专业队伍。这种现象在西部地方高校更是普遍存在。面对如此两难局面,西部地方高校大多从原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拔与土木工程专业相近的老师,采用进修等方式培养成自己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教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却难以胜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西部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其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瓶颈。

2.4客观因素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偏低。

西部经济久发达的地域、西部地方高校办学艰难、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积淀不深、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厚基础,宽口径”,但难以“强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其属性介于理科与工科之间,毕业后不能立即独当一面,大都需要一年以上的转型期,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也增加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延缓了学生迅速发展的进程。此种培养模式唯一的优点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研高手。因为相对就业而言,研究生录取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低。

3.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3.1以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办学,提高西部地方高校的核心力。

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办学观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重点院校已率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便是其中优先发展的专业之一,这从各高等院校热门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西部地方高校作为西部最直接的人才培养基地,也应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转变办学观念,着手发展工科专业。在如此大环境下,一些西部地方高校也相继行动起来,如吉首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工科专业,适度申报文理专业”,而土木工程专业便位列其中。

3.2以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的保证。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1]。重点有:①加强校内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材料力学实验室、建筑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实验室、建筑施工模拟实验室等是土木工程专业不可或缺的。校内实验设施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如吉首大学已有十多家建筑企业、公司成为该校长期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学生除在这些土木工程类的企业、公司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③开展网络虚拟岛计划。学生在计算机上创立自己的虚拟岛,二年级学生在岛上进行规划,如布置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设施等,三、四年级学生对它们进行设计或虚拟施工[2]。学生在实施虚拟岛计划过程,对木工程领域有了全面的认识,规划、设计、施工、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弥补了实践条件的不足,既经济又环保,体现了绿色工程的思想。

3.3以“双师”型队伍充实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阵地。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性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讲授工程技术知识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3]。

西部地方高校大部分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在高学历高职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的前提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可采取以下途径:①鼓励教师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注册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要考取注册资格证书要求有两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学校应为其创造条件。②从当地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引进具有注册资格证及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老师。高校对人才引进大多设有硕士、博士等学历门槛,为满足教学需求,应适当降低这部分人员引进的门槛。③与重点院校及当地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利用他们的资源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不足,带动自身发展。如吉首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签约了对口支援协议,与张家界国土、设计、规划、环境等六部门签约了联合办学协议。

3.4以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综合技能(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四大模块[4]。搭建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战平台是提高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必备措施,具体有:①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理论课学时适当缩短,实践课程学时尽量延长,以保证学生实战训练时间;②实验课程以综合应用型为主,基础型为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践课程到工程现场进行,让学生参与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等全过程,并运用专业知识协同工程管理人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④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鼓励学生在大二时独自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科研水平及独自开展工作的能力;⑤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以当地工程实际的效果作为成绩的最终评判标准。

4.结语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办学观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工程实际能力偏低,但只要改变办学观念,大力发展社会实际需要的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就一定会为广大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出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仲,李广军,孙佳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世纪桥,2007,(146):99-101.

[2]吴瑾,程吉昕.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2004,13,(4):87-89.

[3]郭建博.地方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1):111-114.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71-02

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重点突出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15年11月,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被列入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首期试点专业群。立项后,我院持续加大对该专业的资金投入,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探讨。

一、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优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活动紧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对行业,如设计、施工、监理、评估部门等认识,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按专业方向规划CAD、PKPM、BIM、仿真、模拟等开放式的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课堂为生产单位提供知识服务,反过来,生产单位反馈行业标准促进教师的教学;生产单位完善实训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反过来实训基地为生产单位提供演练平台;课堂学习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反过来校内实习基地按需调整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改革方向”的“课堂+实训基地+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教师主要来源于刚从高校出来的研究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实际经验,导致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阻碍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我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便其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具体做法如下:(1)每学期派遣1―2名老师外出生产单位挂职;(2)每年派遣1―2名老师外出国内名校进修;(3)寒暑假派遣3―4名老师去企业挂职;(4)鼓励在职老师考取博士;(5)每年从生产单位引进1―2名高职称人才。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实习质量,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增加土木模型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空间数据实验中心。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经与学校协商,已预留三块用地(具体总平面布置图、效果图如下)建设简易的实训楼。其中1#主要用于岩土原位测试试验、结构基础模型展示等,2#实训主要作为结构钢筋加工、钢筋绑扎实训等;3#主要用于砌体结构实训、以及土木工程相关模型展示。实体模型主要包括: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基坑支o、木结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水电暖通工程等实体模型。

四、校企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需要学院、公司、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就学院而言,实现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丰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提升学院在社会上的品牌。对企业而言,最需要和最紧缺的就是有经验的人员,校企合作后,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程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了工程操作经验,这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对于教师而言,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环境和机会,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提供了模拟实战教学环境、强化了专业应用技能、增强了对专业实务动态的了解。对学生而言,参与校企合作,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最新应用技术、获得工程实践机会,毕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五、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为推动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可在校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如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BIM比赛、CAD设计比赛、平法识图比赛、力学竞赛等,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团队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通过近几年学生竞赛结果,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相应增加与学生未来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课程:

1.软件综合实训课程:此课程采用设计院模式,在学生有一定CAD绘图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绘制一套完整的建筑图和结构图,图纸的要求均按正式施工图要求的标准。

2.平法识图课程:针对目前施工设计单位平法应用广泛的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平法课程,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看图、识图,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3.开设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专业率先在广西开设BIM方向的课程,使学生能学习到行业前沿知识。

4.实践课程改革:生产实习由单一的顶岗实习改革为学生自主创业和顶岗实习并存的模式。改革加大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为毕业后就业、创业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六、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障碍

实现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上依赖理论性教材且偏重理论教学,短期内无法达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

2.由于学校自身教学条件、人事制度等原因,高级职称、实践性教师引进较慢。

3.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比如校内实训中心未建成,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实施。

七、结束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建立优势特色专业,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型队伍,加快实习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建设,以学生竞赛促进教研教改。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培B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01):45-47.

[2]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3]振华,贺建,潘海泽,吴伟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一体化”为例[J].四川建材,2016,(01):305-308.

ConstructionofCivilEngineeringSuperiorityCharacteristicSpecialtyofIndependentCollege

LIYue-xia

(BowenCollegeofManagement,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土建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论文摘要]实现高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本质要求,高职土建类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对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成为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笔者基于职教理论及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得出,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文章将对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的成功经验、实施策略及所遇到的问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建筑工地中熟练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而非理论教学,因此,强调实践教学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概念界定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体系构成。本文所分析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就属于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方法体系。行为导向教学法,也被称为行动导向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涌现的新思潮。它是以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以学生活动和培养关键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校学科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因此,职业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等都属于教学内容。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自己在“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可单项使用,也可综合运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如要素作业复合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等。其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案例分析

笔者主持了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土建工程测量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改探析”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的锻炼,也重视加强其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两种方式有机整合。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已有丰富的实践教学支撑和广泛的职教理论学习基础;在课题开题后逐步深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确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找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形成了全新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大纲中的地位,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工程测量”实训大纲,并形成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从前后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得到增强。

在2007年度的两个学期中,“工程测量”的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在土建类专业中使用,由于在教学中严格采用了要素作业复合法,所以得以环环相扣而圆满地完成了15个模块的实训任务;实训周采用模拟教学法,在校园内模拟建筑工地,从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到数字化测图、施工放样;引入客观的第三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绘技能鉴定中心(江西站)的考试考核,采用国标《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鉴定,技能考核和文化考试合格者则可获得认证证书。课题开题后,我们继续举行了第四、五届中级工程测量员考证,两届通过率均达标92%以上。由于有了详尽明确的“国标”,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考前培训,且有部级考评员进行现场鉴定,使学生职业行为、关键能力的形成受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由于受到有限课时的制约,要达到教学标准就要挤占学生的业余时间,为学生课业增加了许多负担,这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考证有机结合起来。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引导2007届毕业生深入江西省新农村开展建设测量和规划等社会实践,完成了对650多个集镇、行政村、自然村的测量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江西省安福县邀请我院师生编制了12个集镇的规划,这表明我院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把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产学结合平台,促进并深化了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对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作业中主要采用顶岗实习法,让学生通过在新农村建设的一线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关键行为能力的形成。

此外,我们还试图进一步拓宽学生实训渠道,引导毕业生参加建筑工地变形观测、施工放样及协助旁站监理等实践活动。在院领导的主导下,土建类专业与上海大华集团的名华建设公司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关系。到2007年底,土建类专业共41名毕业生被大华集团正式聘用,还有62名学生正在大华集团名华公司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目前这种毕业生顶岗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关系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中。同时,我院还与江西省第一、二建筑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为锻炼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提供了机会。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经验与实施策略

1.明确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达到“零距离”上岗,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高职教育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的指导思想,而“以就业为导向”就决定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适合于高职教育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我院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行为导向教法”的思想精髓,融合采用四种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其中四种较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是:要素作业复合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法。实施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实践教学方式:课堂单项技能实训、周次综合技能实训、五大员培训考证、各类技能操作比赛、校企(校政)合作等。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效果较为显著。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体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3.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要素作业复合的进度、难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来确定。学生在实践操作前,应接受详细的理论讲解;在实践过程中,要能获得教师及时的指导。总之,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反馈与纠正。(2)模拟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即可以针对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进行训练。综合技能的形成依赖于单项技能的形成,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则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和模拟来完成。(3)项目教学法应将理论教学和项目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应尽量让学生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劳动行为。项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4)顶岗实习法要在“双师型”教师或由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的兼职教师指导下进行,应让学生自行组织完成生产任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制度,教学实践要尽量与教学计划有机融合,与培养职业行为能力有机结合,比较理想的就是与就业进行有机结合。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反思

为了保证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学校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境。

1.有相配套的教学评价系统。现行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为导向”则非常注重教学过程。因此,过程管理、任务管理、工作现场管理等理念和做法必须融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有效地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和质量;评价系统不能再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中心,而应该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要内容。

2.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障。这要求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了解建筑行业的运作过程并具备“双师型”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建筑行业的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建筑行业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有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想状态是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因此,为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另一保障,这也随之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校内应建立教学工地等训练场所,使之成为既能参观讲课又能完成动手实训的多功能场所,其在教学中将发挥多重作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避免盲目性,应选择管理规范的建筑企业,这不但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更有利于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方法体系,是实践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体系之一,并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其应用策略,并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系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保强.教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