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范例(3篇)

时间:2024-07-13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内涵;区域文化特点;区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23-02

0引言

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架有人类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软实力”。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

1关于区域文化的内涵

何谓区域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其一,以文化空间组合为特征的地理人文科学说。即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科学。持此种认识的学者认为,中国不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所谓区域,在这里是一个很宽泛的人文地理概念,它既可以以地理环境划分,又可以以人文背景划分,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

其二,一定文化的时间、空间互动说。持此种认识的学者强调,“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关系网络是理解区域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因为任何关于“空间”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范围之内,同样,任何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也必须和一定的“空间”相关联,即不存在脱离具体地理空间的时间,反之亦然。此类学者运用美国学者怀特的名著——《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中的观点:对于区域文化而言,时间是事件之间最原始而基本的关系,即区域文化是时间积淀之结果。同时又吸收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专家的观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历史事件依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而发展,地理空间因历史事件的发生而有意义。进而提出了区域文化是一定文化的时间、空间互动关系网络的论点,并对“地理人文科学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将区域文化的研究称为“历史文化地理”,实有点画蛇添足。

其三,文化的空间分类说。持此种认识的学者指出,所谓区域文化,则是文化的空间分类,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区域文化研究的工作就是研究文化原生形态和发展过程的以空间地域为前提的文化分布。它将具有相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集结作为单独的认识对象,然后进行历史的和文化学的分类和归纳,从而重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此类学者们援引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的观点:“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归宿。”认为区域文化是以文化空间区域的划界为目的。

其四,社会文化子系统说。持此种认识的学者认为,一般而论,只有民族才是文化承载的主体,一个民族只能有一种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人种血缘、历史传统的差异,民族文化确实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在民族文化总体制约下,可能在生产、生活方式及心理素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从而具有了某种“准文化”性质,人们称之为“区域文化”。因而,区域文化是指以独特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为纽带,从而形成的带有明显地域特征且独具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子系统。所谓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潮汕文化等等,都属此类。

上述关于区域文化内涵的研究论点,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区域文化本质属性,具有开拓视野、启迪思路的重要作用。

2关于区域文化研究的内容

区域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阔的领域,因而区域文化的研究内容亦涉及领域。就此,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区域文化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化领域,而是物质、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文关系的“泛学科”领域;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而是涉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现实、未来的所有社会实践领域;不仅仅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且愈益深入到物质生产的核心领域之中。

具体而言,研究区域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文化不再是生产与事物的“坚实世界”的一个装饰性附属物,它与世界一样是“物质性”的。从此种意义上讲,区域文化实际己经成为现实经济、政治、教育、生活制度与传统历史风物、考古遗迹等因素的整体概念了。

区域文化的研究目标,乃在于重建业已消失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借用人文地理学中流行的术语,就是重建历史区域的文化景观。其间,比较重要的层面主要有文化的自然地理基础;政区基础、制度基础;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观念文化;风俗文化;文化遗迹等。通过运用文化学方法,展开文化实体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色研究,并拓展及于人文自然环境、政区、制度、学术、风俗乃至人物、思潮等文化实相各个层面,从大量事实中用描述的方法展现文化景观,揭示文化历史性变迁。此外,还可以进行行政文化、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行从文化视角探讨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文化发展战略等等。所有这些研究,对于生产、工作、生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能够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是在中华主导文化整休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的。也就是把一般的、民族的有关文化的观点、原则、规律、理论,应用到区域文化中来。区域文化繁荣与否,事关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区域文化对区域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大前提下,尊重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包容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表现方式,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好家园。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及企业品牌的深层内涵,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区域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支撑力。此外,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文化产业在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实现文化资源的循环使用、形成新的增长点、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升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从某种意义看,文化产业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继传统产业之后出现的新的支柱性产业。

区域文化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掘、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丰富区域发展内涵。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实质上也就延续了地方文化的血脉,这对于打造区域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要素与现代社会要素交错、共存,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进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条件。

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有助于在艺术创作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发展上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进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区域文化对区域生态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凝练、宣传、继承优秀的区域文化,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相伴而生,相依而存,进而在全社会实现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吻合,以实现从单纯的环保向构建新的绿色文化的转向,并通过自然生态文化的建设,来影响与推动区域人文生态的建设,从深层次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

4关于我国区域文化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在文化已经成为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发展的软实力的当今时代,“今天的文化就是每天的经济”亦愈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就我国的现况而言,在各地竞相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省域均把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大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本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战略之中。要使区域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成果,发挥应有作用,应当注重六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准确提炼和把握本地文化的特征与精髓;其次,应深入探求和梳理本地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在规律;第三,应站在全国和世界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区域文化的价值;第四,应把区域文化创新和发展作为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内容;第五,将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有机融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最后,应从哲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建筑学、美学、艺术等多领域、全方位去研究与建设区域文化,进而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活虎.我国区域文化竞争力概念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9,(11).

[2]郭永航.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3]李宁.国内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比较[J].学海,2009,(06).

[4]邹广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及实现途径[J].宁夏党校学报,2008,(05).

[5]何瑶,李婕.“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述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6]肖向东.吴文化的理论定位与关系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7]郭丽芳,牛冲槐.三晋文化对山西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09,(04).

[8][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范文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这种推动器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和技术、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基地。因此,地方高校要强化区域意识,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关系,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实力为基础。地方高校要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新理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界及公众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显然,有无区域意识,或区域意识是否到位,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009年7月,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当前,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面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结构调整和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机遇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时代前沿,并形成了内在的发展关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聚集着创造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着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生源基础以及学生的就业基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社会服务,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区域经济社会战略发展需求的考虑,也积极全方位地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强大牵引力。

为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应抢抓机遇,努力围绕省和所在州市的长远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和办学特色,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平台,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避免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而丧失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校长柯亨先生在我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为把握好这次机遇,文山学院把自己肩负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到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不断深化改革,进行全面战略性结构调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扩规模、调结构、创特色、引资源、抓建设、上水平”的发展思路,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而融为一体,彼此依存,携手共进,努力实现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地方高校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云南新建本科院校更需立足国情和省情,牢牢把握所在州市的州情或市情,紧随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拓展功能,肩负使命,努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发挥自我优势,走适应社会的特色办学之路,增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跟在老牌的本科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还是注重区域现实,发挥自我优势,走出一条适应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战略选择问题。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突出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正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文山学院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与文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构筑“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发展思路。文山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文山州产业结构特点,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文山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一批应用型专业,如中草药制药技术、矿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冶金技术、物流、旅游等。与此同时,紧紧围绕文山州的三七、烤烟、畜牧业、矿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和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药业和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将学院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将文山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学院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心,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重要阵地。云南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和多元文化形态的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云南被称为“民族文化聚宝盆”。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地方高校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以此形成了民族区域文化研究特色,对区域社会起到了较大较好的辐射作用,也同时促进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山学院成立了“文山民族文化研究所”,通过对壮族剧班社的调查、采访以及壮剧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究,使文山

壮剧被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这一地方剧种;参与编写的《云南壮剧史》填补了民族剧种没有理论著述、没有系统性传承史料的空白。楚雄师范学院成立了“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玉溪师范学院设有“民族研究所”,红河学院设有“国际哈尼一阿卡研究中心”,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始终代表地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了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这些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资源,为“桥头堡”建设中的经济合作通道奠定良好基础。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寻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区域城市群和产业群的兴起,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及科技成果的渴求,使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校企合作,把高校建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基地,把企业建成高校的实验基地,已成为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选择。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和寻求校企多元合作模式,共同研发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努力寻求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文山学院与文山开开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铁皮石斛组培种植开发合作协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该项目由学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公司注入资金,共同开发文山道地的中草药和其他植物种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为学生参与实验、科研和生产提供条件。同时,与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农科所、文山州药检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了文山州生物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文山特色生物资源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成效。参与的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七道地性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七优质高产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全州三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和应用性支撑。

2010年7月,长江商学院昆明夏季论坛期间有70余位国内知名企业家到文山考察,文山学院抓住州委、州政府举行招商引资推介座谈会的机遇,协同地方政府共同创造商机,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企业家的多领域合作,携手为文山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证明,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和寻求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区域新型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高校也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从地方和社会获取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突破自身科研经费不足的瓶颈,增强自我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三)根据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增强办学活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全国重点大学、省属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综合实力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是无法与之相匹对的,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基础人才,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山学院根据文山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在行业部门参与下,对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开设面向文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适应文山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同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灵活多样地进行地方基础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区域人才的文化素质与领导能力。保山学院为保山及滇西边境地区培养了15000多名毕业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仅保山市140所中学的校长中,就有90人是保山学院毕业生,占64.3%。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及大湄公河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云南一东盟”经济圈已初步形成,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与合作。文山学院2007年增设越南语专业,并与越南河江省教育培训厅合作,对该省公务员进行汉语培训。2008年学院与越南太原大学就合作办学、教育资源共享、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等方面达成共识,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红河学院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地方大学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建立了交流访问、科研合作、汉语推广、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云南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与东南亚等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搭建好“云南桥头堡发展战略”的复合型人才之桥。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的逐步实施,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办学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充分发挥“思想库”功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获取支持的关键所在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范文篇3

一、大学音乐公选课中区域音乐文化的主要地位和价值

大学音乐公选课主要是一门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授音乐的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音乐教育机制,针对非音乐专业的部分大学生进行有关审美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力量,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音乐公选课的教材中,区域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欣赏民歌”以及“欣赏民族管弦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教材中还讲述了民族的各种器乐曲以及各个地方的戏曲等,表现出了区域音乐文化在大学音乐公选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区域音乐文化却很难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大学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地域音乐文化上,受到各种流行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接触惯了流行音乐快餐,对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都难以理解,并且大学生对于公选课重视程度并不够,认为非专业的学科并不重要,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针对这一现象合理进行宏观调控,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改善区域音乐文化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大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在大学音乐公选课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推动区域音乐文件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从学生对自然、社会或者是自身生活的理解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自主进行学习,真正将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再只是听教师教课,更多的是实际参与到学习研究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取学习经验。

研究性学习带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如今的学生对于基本的传统文化都非常陌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习音乐能够将枯燥的内容变得充满激情。

(二)研究性学习能够优化知识构建

南音作为历代闽南人生活形成的艺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想要学好南音就要学会欣赏当地的表演,以及风俗习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区域音乐文化难度系数较大,也非常陌生,同时公选课的课时比较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对与音乐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某个特定的主题开始探究,这种学习方法灵活性较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注意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深入的了解区域音乐文化,对学科的了解非常深入,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三、根据研究性学习具体的教学成果,反思对于区域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大学音乐公选课的实践结果中不难发现大学生主观上比较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并且尊重这些区域音乐文化,但是“原生态”的区域音乐文化却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南音作为区域音乐文化的代表,在东南亚地区也在不断的发展传播,但是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南音的传播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南音,也有部分人知道南音却从没欣赏过南音,想要进一步传播区域音乐文化就需要将音乐与相关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可以采用“民歌新唱”的手法,用通俗的文化对区域音乐文化进行包装。大学生都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实际的内心是能够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区域音乐文化产生共鸣,只不过现代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活泼、生动的多元化艺术,通过各种多元化的表演传播区域音乐文化。区域音乐文化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能够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区域音乐文化,也更好的传承了区域音乐文化。很多音乐学术界人士都反对区域音乐文化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注重的是“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反对破坏有关区域音乐文化的人文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可以在保持区域音乐文化基本人文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更加适合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区域音乐文化。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