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7-28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低段语文识字教学兴趣运用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识字方法是为识字而识字,其基本模式是“读准字音——识清字形——理解字义——学会运用”这样四步曲。显然,这样做发挥充分了教师主导作用,但学生主体地位就显得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字词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学得字词多了,就容易产生混淆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读书、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要求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还要求学生学会识字方法,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可见,识字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识字,而是要让他们利用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质量,识字教学效果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步入愉快的识字的殿堂。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是多快好省的,正是以学为主,培养儿童主动分析字形和独立识记字形的能力。是提高识字效率和质量的最佳方法。

一、以“媒”为载体,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忆那些没有生命的汉字是学生最初学习的难点。所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他们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成为了主要任务。而多媒体技术能将枯燥的汉字变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环境下生动形象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一)情景交融,激发识字兴趣

美国著名的创造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天性好动,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画面,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例如上《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采取以情景激趣的方法,先出示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出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一个无生命的字,因为有了电脑多媒体的介入,变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图案。如:学生在学“飞”字时,教师在屏幕上画了一幅图;一只白鸽在展翅飞翔,旁边出示“飞“字马上有学生说:“飞”字中的“撇、点”就像白鸽展翅飞翔,位于身体的中上部,而“横斜钩”就像白鸽的身体要圆滑,才能减少风的阻力,飞得高。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有趣地记住并会运用生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主动识字。我的具体做法是:

1、用儿歌创设情境识字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教学认字,学生势必会感到枯燥,因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儿歌或自编儿歌,展示在电脑屏幕上,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例如“高”字,用儿歌:一点一横长,口字顶房梁,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记忆。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纷纷编儿歌记字,例如:“画”,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盖上盖;“闭”人才进了门;这样记汉字,学生不仅记得深刻,而且能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长期坚持下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编出有利于记字的儿歌,例如:“团”字,学生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富”字,学生编成一个宝,没有玉,一张口,一块田。

2、变文为图,创设情境识字

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可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认知的整体效果,加强感染力,有利于提高认知效果。例如“滚”字,它的右边是识记的难点。教学时,学生只要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现:先把“衣”字的上下拉开,然后再把“公”字推进来。看过演示后,有学生就主动地编了这样一个歌诀:“‘滚’字左边三点水,右边‘衣’字上下两分开,一个‘公’字钻进来。”又如:在教一年级下册第十课《松鼠和松果》的第三自然段: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我出示课件画面茂密的松树林,师在音乐声中教师描述:原来这儿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可是,十年以后,松树(),二十年以后呢,松树(),那么,总有一天()。通过观看图片,学生想象说话后,再问: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只剩下一座怎样的山?(出现光秃秃的山的画面和词语:光秃秃)。这时候,学生对光秃秃这个词的意思早已理解了而且学得兴趣盎然。

(二)以“媒”促识,提高识字效果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进行识字,将影响学生的识字效率及识字效果。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所动的画面,克服了分散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以“媒”促识,帮助学生分析字音

我们的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形声字是由一个或几个表意的形旁和一个表音的声旁相结合的方法造出来的字。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汉字的形和义的关系显而易见,从而提高识字的质量。如教学第三册《归类识字(一)4》中的“牙——鸦、蚜”,我先在计算机上出示“牙”,让生齐读,再出示生字的拼音ya,让学生齐读,接着出现“鸦”,告诉学生这是“乌鸦”的“鸦”,同时在旁边出示一只乌鸦。然后,再度出现生字拼音ya,让生齐读,并出现生字“蚜”,告诉学生这是“蚜虫”的“蚜”,同时在旁边出示一条蚜虫。在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前者是“鸟”字旁,而后者是“虫”字旁呢?学生通过看图很快就知道了,“鸟”和“虫”表示字义,是形旁,“牙”表示字的读音,是声旁。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揭示形声字的规律,所以学生能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独立识字。

2、以“媒”促识,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字形教学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汉字好比是一家机器,是用一些部件和零件按一定顺序组装起来的,基本零件就是笔画,而部件则是篇旁,掌握好字形的关键就在于笔画、笔顺和结构。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使识字教学化难为易。

(1)在我国的汉字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形近字,它们或换偏旁,或加偏旁,区别不大。小学生辨别能力还不精确,很容易张冠李戴,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如:在拼音识字《马牛羊》一课时,为了防止学生把“牛”与“午”混淆,我特意,在大屏幕上向学生显示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将这两个字中间的“竖”用明显的红色显示,用动画形式将“竖”伸长或缩短,并配上相应的动听的音乐,伸长出头便是“牛”,缩短不出头便是“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再

如:“木”和“休”,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我利用多媒体图像出示一棵树,打出“木”字,再将一个小人移到树旁,让他靠在树上休息,打出生字“休”。简单的两幅图将两个字的音、形、义区别得明明白白。

(2)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例如火字的教学,在屏幕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烧的画面。这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联想记忆。

(3)此外,汉字中有许多笔画难写易错的字,常使识别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孩子混淆搞错。如“袜”字,孩子们很容易将“衣字旁”写成“视字旁”。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先出示一件衣服,再出示一条裤子,最后出示一双袜子。然后把“裤子的裤的衣字旁”和“袜子的袜的衣字旁”变红再变形成“衣”字,然后又变回到“视字旁”回到“裤”和“袜”字的上面。这样通过反复呈现,形象强化,学生就记忆犹新了。学生在书写时便很少会再漏写了一“、”,这样,无形中促使孩子准确地记住了字形。

3、以“媒”促识,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

(1)随文识字,扩大识字量

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我们教师还可以将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结合在随文识字中,对某些生字进行偏旁部首的更换,使一个生字的学习可扩展成三个或五个生字的学习。

(2)集中识字,扩大识字量

低年级学生以识字为主,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设有集中识字的大量内容。我利用课与课内容之间的联系,将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集中识字。利用熟字学习生字或进行比较,是对于掌握汉字结构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二下语文教材中的形近字、同音字特别多,将相近的几课内容合并,利用电脑制作课件,把几组同音字和形近字标出相同的部分,随机一组一组的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发散思维,进行字的联想。例如电脑出示第一组:票、飘、漂——车()()亮()扬;第二组:完、玩、元、园、圆——()成()旦花()()球;第三组:直、植、值()日()树笔()让学生练习。这样边读边记忆汉字,扩展了学生对形近字,同音字的

二、以“媒”为手段,激活再识字欲望,巩固识字

1、组织游戏,强化生字运用。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课堂上,教师设计识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轻松记字。学校引进了大量现成的CAI课件,为低年级学生自学识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也可在教学中事先输入所学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学。如:让学生自己操作鼠标找准生字读音;对号入座;看拼音写字等等,而对错同样由电脑提醒。例如: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字谜给学生猜一猜,学生很感兴趣,既巩固了生字又教会学生一种识字方法,好多学生都能自编字谜啦!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可促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生字。如教学“清、情、请、晴、蜻、睛”时,设计换篇旁认生字游戏:给“青”加上三点水,学生立即回答:清洁的清,再随机动态显示更换篇旁,学生快速作出反应。

2、搭建平台,激发运用生字。

儿童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应善于找出学生的缺点,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巩固生字,激活再识字欲望。我平时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生字竞赛、组词竞赛、写句竞赛,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老师经常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比赛练习,更激起了他们的参与竞争、检验自己的浓厚兴趣,

3、反复闪烁,突破重难点。

汉字中比较难的笔划,可以用反复闪烁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从而解决识字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头”字时,关键在于前两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同,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而两点后面一个“大”字,又和前面学过的“大”有不同之处,即最后一笔改成了点。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反复闪烁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这一变化,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了。教师在课最后的巩固与练习时,班上学生很清楚地说出了这几个字的注意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弥补了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孩子们联想扩词、用词造句,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失误,提高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及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强。同时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计算机对识字教学的辅助,使更多的学生会更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媒体在写字教学中始终处于辅助作用,切忌喧宾夺主,还要和各种多媒体优化组合,为识字教学及识字教学中的素质教学开辟一条开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4月)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发现——自主”教学要求学生从“依赖他人的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在识字学词学句中,生字词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存在着学习的“秘密”。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所以每次上识字学词学句的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们这一课中有很多“秘密”,期待他们去发现,谁发现一个小“秘密”,老师就颁发“聪明星”给他。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和积极地去读课文,去思考,去寻找“秘密”的所在。这样,课堂成了“发现秘密”的乐园。如在教学第2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讨论,发现了“这课学的生字都和树木有关系,所以有木字旁”;“生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木字旁,木字变成偏旁部首后一捺变成了一点”;“有些部件的发音和生字发音相似”;“木字旁的字写的时候都是左边窄,右边宽”;在学习3课上发现了“学习内容是由熟字+偏旁=生字,再用生字组词造句组成的”;“偏旁可以加在熟字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还有半包围”;“熟字加了偏旁后变小了,如‘认、伙、晴、情等’;有些字一捺变成一点,如‘达、彩’”;“生词和句子能让我们知道这个生字是什么意思”……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显然,在学生发现“秘密”的过程中,在追求小小“发现”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中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都由他们自己“发现”了,而往往自己发现的知识远远比别人灌注的记得更牢靠。

“我有个小小的‘问题’”

学生在“发现——自主”的教学过程往往也会提出许多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由于年龄、经验和心理的差异根本没有考虑到。但是学生想到了,而且提出来了。如在教学第4课是有学生提出:水可以灭火呀。“歪”为什么不是“不直”呢?“三个人就是众人吗?为什么不是五人、六人、一百人呢“歪”为什么不是“不直”呢??”面对这些问题我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要知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难的多”。所以这个时候我总是非常热情和惊异的赞赏他们。着急的是有些问题我备课是根本没有考虑到,简直无法回答。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教学精神了。我一般采取这几中方法:一、在坐的哪位同学能回答他的问题?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家长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知道的课外知识有的时候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比如我们班的杨凯宁同学就很好地回答了“‘灭’为什么不是三点水旁”这个问题。他说有些东西起火水是不能灭的。比如汽油起火,酒精起火,家里的电路起火。这个时候如果你泼水只会越烧越大的。所以不能用三点水旁。用一横表示土呀,盖子呀就更好些。陈彦男同学就解答了“‘歪’为什么不是‘不直’”的这个问题。他说“正也就是直,直也表示正。但是不加直写出来不好看。太长了。还是用不正表示歪更合适。”这个解答我也没有具体去查阅说文解字,但是我觉得他说的已经很形象直观了。其他同学都赞同他的观点。受了他的启发,“三个人就是众人吗?为什么不是五人、六人、一百人”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有些同学说“写那么人字不好看。写三个人代表众好看些”;有些同学说“上面那个人可以表示一排人,下面的人就表示两排人。和起来就是很多人了”。最精妙和有价值的是谭志刚同学说的“上面的人表示男人,也是爸爸。下面的左边小的表示小孩子,右边大点的表示妈妈。反正人不就是有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吗?有很多男人女人和小朋友在一起那就是众人了。”他一说完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但是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虽然学生们的某些解释不具有那么严密的科学性,但是我觉得对于低年纪的孩子来说,能够具体生动形象地让他们理解和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我们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假如学生的解释离正确的解释太远,老师还是应该及时纠正。)

“我想学这个生字(词、句)”

21世纪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比较注重创造一定条件,让学生自选学习目标,自主参与,体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如我在教第1课“认识北京”时我采取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地方去“参观学习”。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从音,形,义方面去思考。学生觉得自己学的不错了,就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某个生字词的方法和过程。然后写一写,也可以说说自己对某个旅游点的感想。说得好的老师就奖励他看他所学习景点的课件(有些是图片,有些是三维动画,有些是录音介绍)或请他当导游带大家看,或者请他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和写。如一学生学习“故宫”一词:

小老师:我学习的是故宫。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故是左右结构,是故乡的故。我的故乡在常德。暑假我去哪儿看爷爷奶奶了。宫字象“官”,不过“官”的两个口连起来了。我到故宫去看过。那儿是皇帝住的地方。电视里经常放。

老师:你说得好极了!!故宫是清朝皇帝住的地方。现在很多清朝的电视剧里都有它的出现。我想请你带大家读一读,学习一下好吗?

小老师:好。故宫,故宫。火车火车开得快。

学生:呜呜呜呜我来开。(指组开火车读。)

小老师:谁来用“故宫”说话?

学生甲:故宫在北京。

学生乙:故宫里面住过很多皇帝。

学生丙:故宫好漂亮,好大!我想去故宫玩。

老师:你是一个很棒的老师。同学们想去故宫看看,现在请你到电脑面前把故宫的资料放给大家看吧。

小老师:(上台点击故宫的链接,放映有关故宫的解说和图片)

“当好小老师”是“自主——发现”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它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起到“培优扶差,带动其他”的作用,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小老师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各种图片、资料,放进课桌上的“智慧篮”,上讲台时就地取材,这也成为“发现——自主”教学的内容之一。

“我们一起学习吧”

“发现——自主”教学模式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分组活动。可以以同桌为一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自己找合适的朋友为一组等。小班座位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方形、圆形、马蹄形等形式,便于进行分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更始互相学习的好伙伴,他们不断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分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体会合作带来的喜悦和怎样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如我在教“反义词”这一课时选择的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读准生字词的音后自己用多种方法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经过15分钟左右的学习后我就开始让一些学习小组上讲台汇报自己组内的学习情况。

老师:哪一组同学来说一说“黑对白”这组反义词?

小组一:(齐读)

组员甲:黑对白的意思就是,比如我的衣服是黑色的,蒋涛的衣服是白色的。我们俩的颜色相反。(当时他们俩的衣服正好是黑白色。)

组员乙:书上的字是黑色的,但是纸是白色的。

组员丙:我的头发是黑色,我的脸是白色,眼珠子是黑色,外面(眼白)是白色的。

组员丁:黑板是黑色的,墙壁是白色的。

同学甲问:我有个问题。为什么黑色和白色是反义词,红色和绿色是不是反义词呢?

同学乙附和:对呀。黄色和蓝色呢?

小组一:(笑,在台上临时商量,答不出,把眼光投向老师做出求救的手势)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么多颜色中为什么黑白是反义词,而别的颜色不是反义词呢?老师这里有个答案,但是不敢肯定对不对。在颜色王国里,其实主要是由红、绿、黄这三种原色配成的。比如红色加黄色可变成橙色,绿色加黄色可以变成蓝色。红、绿、黄这三种颜色的意思不是相反和相对的。黑色的产生是许多颜色都配在一起,白色是什么颜色都没有。从这个意思上来讲,它们的意思是相反的。老师这样说,不知道同学们明白没有?

组员甲:哦!我知道了。就是说黑色里面什么颜色都有,而白色呢,是什么颜色也没有。它们的意思相反。

老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其他的同学如果还不是很清楚的话,你们放学回家去找资料,做实验,找个可靠的答案好吗?下堂课我们再来交流。

老师:还有哪一组愿意把自己组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小组二:

组员一:我们来说“容易对困难”这一组反义词。(每人读一遍。“难”的轻声读得还比较好)容易的意思就是比如我写“一”觉得很容易,写“慢”就觉得困难了。

组员二:做数学题的时候老师说“1+1=?”,这个题目很容易。要是老师出的是“99+78=?”那就困难多了。

组员三:我发现一个大秘密。容易,困难,还有复杂和简单每个字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老师:什么?每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组员三:就是说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容”和“易”的意思是一样的。“困”和“难”的意思是一样的。

老师:哦!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容易”这个词语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其他的也是。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你学得真仔细。老师都没有注意到。你比老师还厉害哦。对了,(指了第四个组员)你还有别的关于这组反义词的理解和发现吗?

组员四:容易的意思是我爬岳麓山觉得容易,但是爷爷爬就很困难了。爬一下要休息一下。我总是要等他,有的时候我还扶他呢。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