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发展范例(3篇)
时间:2024-07-28
时间:2024-07-28
关键词历史影像;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64-02
1前言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取得非常有效的进步,带动了历史影像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影像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历史知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2历史影像可以创设优秀的历史课堂学习情境
历史影像的图片、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活跃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将高中历史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科学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历史影像来辅助教学。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与高中历史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苏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漏洞,再加上西方工业化和侵略战争的发动,作为西方拥有强大国力资源之一的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具有毒性的鸦片来通过汇率的差价谋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已过去100多年,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中的书面文字是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展现功能将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到历史书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旧社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从而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历史影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影像图书设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历史知识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高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组织和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将高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高中历史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
比如苏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德国的发展与分裂”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对于德国的政治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再加上对于德国的背景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相对而言较为不足,因此,这一“德国的发展与分裂”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功能,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1]。
4历史影像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
历史影像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融合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历史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历史影像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提高和增强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历史书本上的知识点毕竟是有限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取的。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知识素养,拓展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加强高中历史学习能力,必须积极拓展历史书籍的阅读、学习范围和阅读量。然而,传统的阅读大量课外历史书籍的学习方法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较低。
历史影像是学生最好的辅助学习手段。现代历史影像的历史教学资源储藏量非常丰富,涉及的历史知识面也非常广阔,可以有效达到深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层面的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历史影像来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涉猎范围,深化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
5历史影像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点
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影像来选取教学资源时,需要注意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否合理,使历史影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严格选取最为符合史实真相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的信息库中所包含的对于历史事件讲解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的版本对同一个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讲解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感彩,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故意修改、捏造历史史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众多的历史影像中选取最为符合史实,并且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
第二,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要有针对性。历史影像教学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为了利用历史影像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本和课程上所需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对于非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和人口贩卖等知识点。这些历史史实知识点虽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知识点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并不需要全部都选取出来给学生讲一遍,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然很容易导致偏离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拖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度。
6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F091.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87-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否立竿见影取得经济效益成为了衡量一切事物的核心标准。由此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实际受益的专业学科受到青睐,相反那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专业则往往被社会所漠视。历史学作为最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在此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学者惊呼历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中,这虽有夸大之嫌,但长期处于象牙塔的历史学与现实社会发展脱节,游离于社会发展趋势之外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学的尴尬所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让历史学走出高校、走向社会与社会的需求高度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种统一性,历史工作者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学的大众化。历史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学科,一直高居理论圣殿之上,古代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近代历史学虽开始关注下层民众,但由于与民族救亡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大大弱化了史学的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侧重的主要是讴歌人民大众的革命壮举及革命精神,很少关注历史学对大众的普及工作,改革开放后,历史学将其研究的方向转向普通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了史学大众化的探索历程,近年来历史学以一种通俗的形式走入百姓的生活中。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栏目以叙事性的、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为普通民众了解历史搭建了一个平台,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对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陶冶国人道德情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尊重历史事实的影视剧也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着力发展文化的大思路中,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场景、历史画面、历史遗迹得以再现,所有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关注是推动历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二,历史研究、教育的社会化。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用,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都是在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价值为现实更好的服务。作为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优良传统,现代历史研究也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典型的是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兴起了生态环境史,研究环境的变迁及引起变迁的原因,以更好地为环境保护提供材料、理论支撑。城市史研究中外城市的盛衰更替,以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谋划策。历史研究者不是呆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方向。以往历史教育侧重于理论史学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迫切的适应社会诉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倡导“公共史学”概念,所谓公共史学及国内史学界所提及的应用史学,主要是将历史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地方志编撰、博物馆、公司咨询等,中国历史学界也在积极努力探索历史学的应用之法,对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转向应用史学,历史教育在不断的与社会需求连接起来。
总之,历史学大众化,历史研究、教育社会化在将历史学推向社会的过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对立面,历史学在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历史庸俗化倾向。历史的通俗化其初衷是让历史更加贴近大众,让群众在历史的徜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历史通俗化只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方便大众了解历史,并不意味降低历史品味,然而当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历史通俗化演绎成庸俗化。以充斥荧屏的历史剧为例,历史剧是一种直观了解历史的重要触媒,它承载着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提升大众精神修养和文化品味的责任,遗憾的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很多历史剧以宫廷斗争作为创作点大肆渲染,甚至不惜背离历史的真实,这种电视剧以偏概全将包含丰富精神内涵的中国历史简化成人与人勾心斗角的历史,大众非但没有从中吸取养分反而误读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虽在高收视率下,历史得到一定的传播,但历史牺牲的是它的厚重与真实。
第二,历史科研的去历史化。科研工作是历史连接社会的重要手段。高校历史科研在反映社会需求中呈现两种趋向,第一种是放弃纯历史学研究,跨科研究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第二种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比如历史与文化、旅游业的关系。这两种科研方向殊途同归就是都是不再以纯历史学作为研究的基点。高校历史科研工作者以迎合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其结果是科研中的去历史化,这种趋向看似使历史科研与社会结合起来,实际上长此以往是在自毁城墙,因为一方面历史科研的任务首先是保证历史学的固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理性总结并提供经验教训。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纯历史学研究越来越受到欢迎,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珍视这种价值。另一方面历史学的繁荣在于历史学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王国维、顾颉刚、陈寅恪等史学大家,他们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中,推动了史学前所未有的繁荣。梁启超变革史学观念,提倡新史学,无论是历史研究方法更新还是历史研究观念嬗变,都是在尊重历史学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结果不仅推动史学得到长足发展,也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历史科研去历史化,历史学又怎能茁壮成长,历史学若衰败又何谈服务社会。
第三,历史教育功利化。高校肩负着输送历史人才的重任,然而高校历史专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就业难的现状使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降低,在学校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的思路下,历史专业的办学投入相对不足,历史学科发展举步维艰。为了让历史专业走出困境,大学历史教育在不断地探索应对之策,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制定教学方案,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改革过多地强调适应社会的能力锤炼,而忽视道德人格的塑造。历史的独特点在于它对人的精神熏陶,历史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精神这些都是历史教育要实现的,然而在功利性的思想指引下,历史教育越来越偏离历史的实质。大学历史教育应该是尊重历史本真,体现历史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具有历史思维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人才的地方。
历史适应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在功利的大环境中,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历史学自身发展所造就的。历史学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这是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所赋予历史学的使命,历史学适应社会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充分尊重历史求真本质。历史的功用是以史为鉴。历史服务于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系统总结,升华为普遍的理论,以为现实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及引以为戒的教训,发挥好历史的这一功能需要探求历史事实的真相,还原历史的本质,所以,古今中外的很多史学大师都主张历史研究不应该参杂研究者的主观感情。由此可见,历史学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求真的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历史学也不能丢失这一精神,历史要从市场经济中抽离出来,构建其一套尊重历史求真本质的衡量标准,而不是将历史作为赢利的工具,在商业化的氛围中扭曲历史,切记历史除了是历史什么也不是。
第二,让历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一部恢弘的中国历史画卷就是人类真、善、美的完美诠释,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许多道德楷模,正是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创新,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因此,从事与历史相关工作的人一定要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展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真、善、美,让历史真正成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精神向导,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正面力量。
第三,让史学自身的繁荣成为突破其发展困境的良方。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学要想突破发展的困境,立足于社会,唯一的途径是不断壮大自身。壮大历史学本身一方面从事历史的人要热爱它,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是前提。另一方面,历史学家要与时俱进,更新研究观念,五四时期,梁启超有感于传统历史学研究观念的陈旧及研究范围的狭窄,提出了发展新史学,将历史研究对象转移到了普通民众,很好地契合了当时启迪民智的时代要求。此外,历史研究要不断借鉴新的方法,二战以后西方历史的研究转化到社会史、物质文化史、心态史、民众史等方面来,向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心态学借用方法模式、概念,从描述性、叙事性方法走向分析式方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丰富历史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史学在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历史学的内在发展是确保历史学不被边缘化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史学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史学自身发展良策,这是史学得以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
历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在提升历史品味的基础上让时代潮流注入历史,历史又能够据此做出符合自身特点及规律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永福,郑先兴.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J].安徽史学,2003,(4).
[2]万利生.对历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和评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4).
[3]肖宏发.漫议市场经济下的“史学无用论”――历史学与市场经济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家,1997,(6).
AnalysingHistoryHowtoAdapttoSociety
WangXiao-li
(SchoolofLawandPolitics,HebeiNorthUniversity,Zhangjiakou075000,China)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合理运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析历史教学难点的利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我用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历史事件分析:现象与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现象和假象所迷惑。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这个历史现象来具体运用现象与本质这个唯物史观原理。在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一道思考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倒退吗?”从历史上来说,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从表面的历史现象来看是一种分裂局面的形成,这种局面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倒退。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这个历史现象?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分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期社会动乱之后,各方势力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形成的历史局面,社会政治从最初的多个割据势力的纷争逐渐发展成三个主要的政权势力,大的政治势力吞并小的割据势力,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对立均衡势力,使社会政治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局面。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说,三国时期,三个政权为了增强各自实力,纷纷采取休养生息和加强生产的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次,从民族关系方面来说,三国鼎立时期,割据政权积极与少数民族发展联系,尤其是蜀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努力,对于促进民族融合产生了积极效果。
最后,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派别和代表,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三国鼎立局面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分裂现象,但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在三国鼎立局面现象之下,还蕴含着社会走向统一的大趋势,这也为其后西晋重新实现封建社会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这才是三国鼎立局面现象下的本质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倒退,在分裂局面的表象下蕴含着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历史本质。从这一历史现象中,我们还可以印证另一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人物评价: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即英雄人物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造就了历史发展的结果。那么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呢?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我们可以以拿破仑为例,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
首先,所谓“时势”,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形势和环境。所谓的“英雄”,是指勇武过人、具有英雄品质、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而令人敬佩的人。英雄人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当历史的发展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摆在世人面前,当历史的发展为这个矛盾提供了解决的舞台和条件,就必然会产生英雄人物来组织和带领群众去解决这个矛盾。
其次,拿破仑走上历史舞台也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时法国政局动荡,督政府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抵抗侵略,处在大革命中的法国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权来捍卫革命,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将军拿破仑,在几次大战胜利后声名显赫,加上其自身所具备的才华,成为了最佳人选,于是拿破仑被历史时势推上了历史舞台。
最后,社会的历史条件最终决定着英雄的活动范围,“英雄”只是“时势”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英雄都无法抛离时势而独立存在,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能成为英雄,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时势作为客观主体,不因任何人而改变,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时势的需要才是英雄产生的根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时势的要求才出现了英雄人物,因而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说:“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说:“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也是会由另一个人扮演的。”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时势造英雄的前提下,由于个人性格、认识高度等原因,不同的历史人物个体对于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三、历史局势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关于历史局势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判断的问题,在这方面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从唯物史观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这种原理来思考和判断历史局势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诸多的矛盾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居于从属地位,起着次要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也就无所谓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解决,反之亦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相互转化。
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原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和引导学生对历史局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件和局势的发展脉络,这对于锻炼学生从宏观高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抗日战争前后的中国历史局势为例,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和先后发动反革命而结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斗争形势变成了以为首的官僚集团、买办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首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之间的斗争,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一些外国势力与中国社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共产党所分别代表的各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地区逐渐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欲把中国纳入其所宣称的“大东亚共荣圈”,使中国整体沦为其殖民地。在这种局势之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化,从国内的阶级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而国内阶级斗争就变成了次要矛盾。
再次,当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而要解决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所宣称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必然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连内部的民主人士和抗日派别也不再沉默,于是有了“西安事变”的发生,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共谈判、联合抗日。
最后,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次要矛盾的国内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了蒋家王朝和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从而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就可以对中国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总体历史发展脉络和趋势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这对于学生提高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必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人才工作鉴定范文(整理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