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应用(6篇)

时间:2024-07-30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1

关键词:生态学植物配置淄博

Abstract:Intheprocessofcreatingecologicalgardencity,gardenplantconfigurationinZiboCity,theintroductionoflandscapeecologytheory,Zibototheecolog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forimprovedguidance.

Keywords:EcologyPlantsZibo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生态园林反映了人们一种希望通过园林的生态效益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普遍心理,而植物景观是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主力军。淄博市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进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建设,突出了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建设生态园林的景观生态学论

建设生态园林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是斑块-廊道-本底(基质)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按照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嵌块体),走廊(廊道)、本底(基质)。

1.1斑块

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生态过程都会有影响。斑块的结构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循环和水土流失等过程都有重要影响,紧密型形状在单位面积中的边缘比率小,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而松散形状易于促进斑块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物质和生物方面的交换。以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园林中点与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中的点及主要专用绿化(面)的布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广场、小游园的定位、定规、定形提供生态学依据。

1.2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长度、宽度在10-20米以上的斑块可以看作是廊道,它起着分割和联系斑块的作用。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地,是一个通道,这对城市里系统绿浪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线状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等。

1.3本底(基质)

在景观要素中本底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孔性和连通性是本底的重要结构特征,即每一个基质必有核心斑块和外向的廊道。

2、淄博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现状及分析

2.1植物种类应用少,生态效益重视不够

淄博地区目前栽植的数目有260种,常绿灌木6种,落叶灌木50余种。能够在陆地栽植的数目品种达221种,其中生长良好的有180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的品种却不足百种。

同时,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本自然环境的乡土植物应用不足。现代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强调了乡土植物的运用,既能节约大量养护成本,又能体现地域特色,但是受到认知的偏见,乡土植物被冷落。

在绿地的建设或改造中,往往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生态功能的现状,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生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由此可见,淄博市目前园林苗木品种的应用少而且单调,相当一部分植物配置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不能符合生态园林中物种多样性的要求。

2.2季相不明显,彩色叶树缺乏

受“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设计理念影响,常绿树的应用超过了应有的比重,同时科研机构方面,彩叶树及姿态较好的树种育苗较少,造成绿化色彩单一的缺陷。

目前淄博市的彩叶树种应用仅仅停留在紫叶李、紫叶桃、金枝槐、红枫等常彩叶树种和黄山栾、五角枫、银杏、柿树、毛黄栌、火炬秋色叶树种类上,且大部分以片林形式存在,园林季相和色相景观不明显,未能形成自己的园林特色。

2.3配置形式单一,立体绿化种类少

虽然配置结合了乔、灌、花、草的复层植物群落种植结构,但此种绿化模式也应用到了公园及游园中,不能很好的做到以人为本。立体绿化仅限于栏杆院墙的攀爬植物种植,不是蔷薇就是爬墙虎,屋顶绿化只是铺上草皮,几乎没有其他种类,品种少,形式单一。

3、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乔灌花草等园林植物,用艺术手法科学搭配,创造优美植物景观供人们以愉悦赏鉴,并使植物与环境很好的融合、适应,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发挥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植物配置的最高境界--生态配置。

3.1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引种和培育新优品种

发挥不同树木的最大生态效果。在选择树种时调查物种所处环境,以生态种植为主。充分选择能够反映本地区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本地植物群落,结合当地园林景观和特有树种进行。引种和培育新优植物品种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形成稳定植物群落。

3.2协调种内、种间关系,使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

园林植物种群是植物群体和集体的组合,也是植物配置设计的基本内容。强调种内、种间的群体数量,突出植物的配置形式多样化。可以突出公园及游园中孤植树和丛植树的应用:比如高大通直的树形能在空间中产生垂直感,可作为其他景物的背景树;低矮和开阔的树形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可作为不同形体景物的调和树种;造型奇特的树木中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3.3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构建稳定植物群落

大量增加植物品种,增加种类的丰富性和物种的异质性,适当考虑物种地带性,才能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在考虑物种季相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丰富变化的景观效果。

4淄博市植物景观改进方法

4.1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选择

根据本地的天然地被群落要求,对本地的原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确定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的结构。

在树种搭配上,充分运用适地适树的配置原则,大量应用国槐、法桐、黄山栾、白蜡、朴树、楸树、柳树、五角枫、苦楝等落叶大乔木,大量应用木槿、海棠、紫叶李、丁香、金枝槐、紫叶碧桃、榆叶梅、紫荆、珍珠梅、连翘等花灌木,按照艺术原理和美学要求进行搭配。美观上的设计与植物的生态种植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引种培育了女贞、玉兰、雪松、黑松、石楠等边缘树种,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计划培育并大量应用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如鸢尾、萱草、假龙头、福禄考、波斯菊、石竹、锦带、马蔺等。

其次是确定不同植物之间的配置模式,协调好乔、灌、花、草之比例,速生和慢生、阔叶和针叶之间的比例,从而使同一绿色斑块内部的异质性增加。在各群落中配置部分富含地域特性的的观赏植物,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要求,从而降解因城市拥挤和建筑物高大及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2从生态学出发,构建植物景观

4.2.1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地中物种数量的确定。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园林绿地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可以把绿地作为斑块进行处理。斑块的大小、形状以及破碎化程度对能量营养的分配特别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在设计中运用了过多的植物种类,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也会生长不良甚至是死亡,因此合理确定植物种植密度,做到速生与慢生结合。

4.2.2不同绿地的植物配置。

绿地的形状、大小造成了绿地中植物种类、数量的不同,因此植物的配置也不尽相同。给定一块绿地后,要根据绿地的形状和大小确定绿地中的植物种类数量。根据植物种类数量选择不同的植物群落结构,确定植物名称,同时一定要注意绿地的小环境,因地制宜。树种选出后根据群落结构和绿地的地形、地貌等进行合理布置。

5小结

从生态学出发,根据淄博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树种;按照生态学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的法则,运用复层种植结构模式和物种多样性原则进行植物景观构建;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密度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突出孤植大树和丛植片林的魅力,形成特有的公园和游园景观的配置方式,强调植物配置形式的多样化,进而实现淄博市园林的生态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欢.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南京农专学报,2003年9月

[2]焦晋川,钟信.关于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3]杨睿,于佳等.生态学原理在东北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0期

[4]费中方,赵文龙.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以兰州部分城市绿地为例甘肃林业科技2006年12月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2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学;任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园林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1.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任务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瓷料,完善生杰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观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3

关键词:生态学;风景园林;水资源生态调控

生态学具体指的是将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具体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中的环境主要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种,具体包括某些人体生物,生物圈以及空气和海陆的变化等,这些环境的变化相应地都会引起生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发生变化[1]。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让设计工作更贴进实际,让园林的风景更美丽怡人,在提升设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园林的生态效益。

1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而该项目地处福州市区的东南角,在鼓山脚下、铁路西侧的洋里村内,位于洋里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东侧,拟建综合楼布置在现有一、二期综合楼和生活楼的东侧位置,临近大门,进出方便。该项目在总体环境设计上结合了周边污水处理厂的特质,在办公楼入口处打造了“活水景观”的景观设计理念,来演示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污水处理厂的本质———为大众带来健康和环保的观念;该项目还结合了绿化景观布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多元化的新型综合办公场所,使人有很好的归属感[1]。

2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调控原理是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结合生态调控原理,可以实现资源与材料的再生与回收利用。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能源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其宗旨,在充分结合生态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与资源的潜力,物尽其用,不仅节省了材料资源成本,减少了对新材料的使用需求,而且也真正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思想。水资源生态调控: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人类生命的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海峡环保有限公司作为福州市日处理污水80万t的龙头企业,在整个项目设计实施中充分利用公司的水处理技术,通过景观水系、雨水管理、中水管理、节水措施等,来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点:(1)景观水系:在该设计项目中,结合场地的水资源建设了流线型的生态溪流,基地综合楼南侧为现有水池,生产及技术检测实验楼道路北面水池为消防补水水池之一,新建检测实验楼将南北两个水池割断,同时也把地块分为南北2个部分,北面地块面积较大,却没有水系流经,显的地域景观较为单调。因此,在水系空间设计上在新建检测实验楼南面和北面设计自然溪流,与原有水池相连,使整个地域水系贯通为带形水系,使办公楼有更多的临水景观同时整体提高办公环境,新旧办公楼之间通过景观桥梁相连形成统一性;在水系的设计充分考虑水的深度,距岸线2m范围内,水深不超过0.5m,以免造成安全隐患。整个带形水系巧妙利用地块高差营造叠水水景,并在设置喷泉,在创造观赏性景观的同时,保持水体的循环性目的,同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以实现水质的清澈,长久地发挥水体设计的功能性作用。(2)雨水花园:通过制造制造低势绿地,设置滞留池,渗池,浅草沟等景观手法,除了能够有效地进行雨水渗透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能够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并且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建造成本较低,且维护与管理相对简单,同与传统的草坪景观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3)雨水蓄水系统:在车库顶板种植区域及透水路面以下50cm敷设软式透水管。下雨时,雨水通过土壤及透水路面向下渗透。软式透水管能有效分离泥土与雨水,并将收集的雨水汇集到指定的收集井中,完成雨水的初级净化。软式透水管不但能够收集所需要的雨水,而且也起到作为顶板排水的功能,同时也是整个花园汛期的排水系统。(4)净水系统:由物理净水系统和生物净水系统组成。物理净水系统主要包括碎石过滤层,无织布(隔绝层),土壤层和矿石过滤层。物理净水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雨水在表面径流的同时,不通过任何外界的帮助实现垂直径流。垂直径流的雨水穿过不同的媒介,产生不同的净化效果。因此,通过控制水面高度,设计简单实用的过滤结构,使水体在净化系统中有一个复杂的径流过程,从而产生更好的净化效果。(5)透水铺装:在园区4m车行主路设计时材质通过选用彩色透水混凝涂使在多雨的季节,雨水可渗透表面进入地下系统,增加地下水储存,减少园区雨洪排水的负担,促进水系统的健康有序循环,休闲园路采用透水砖铺贴,提高整个园区路面渗透系数。

3绿色生态调控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内植物的选择配置比率直接影响到园林整体的美化情况,同样也间接地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还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原理,而植物的多样性原理主要由植物的均匀度,丰富度和稳定性这三种因素共同反映出来的,许多对生态学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成群落结构生长的植物群,其复杂性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当园林内植物群落种类越复杂,其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反之则要差很多,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时可以结合植物的多样性原理,选择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不仅可以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而且还可以提升风景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3]。本项目主要打造出人工防护林生态景观及仿湿地生态系统景观:(1)人工防护林带生态:打造人工防护林,可通过植物叶片对降尘和飘尘有滞留过滤作用,同时在抗性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中的SO2、HF、Cl2、O3等有害气体含量以及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降低飘尘和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同时还具有减少噪声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功效。因此在园区内生态防护林的营造,为全区景观营造中心。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防护林。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搭配部分色叶树种,丰富色彩层次。在种植种类上,乔木以本地树种如:香樟、大叶榕、芒果、蓝花楹等。灌木则多选用色彩较鲜明的品种,如:黄金榕、红叶石楠、杜鹃、大叶栀子等。各区域乔灌木群落种植,高低有致,不仅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以达到“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视觉效果。(2)仿湿地生态系统:植物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植物湿地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建办公楼北侧营造植物湿地,水池设计浅水深度为30cm,中水深度为50cm,深水区为1.2m。植物作为湿地中最关健的因子,不仅具有生态意义,更具有景观意义,不同植物相互衬托,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作为水景视觉的延伸并丰富空间层次。在该项目中以竹为背景,岸边配置美人蕉,狼尾草,南天竹,驳岸浅水地带配置梭鱼草,香蒲,荷花,中水至深水地带配至睡莲,岸边用香蒲,迎春,芦竹,大花美人蕉搭配修饰规则池岸,从而营造人工湿地景,有效地吸引人们在该区块停留观赏。生物净水系统通过对水生植物例如:菖蒲、美人蕉、灯芯草、芦苇、香蒲、茭白、黄花鸢尾等等以及益生菌的培养,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芦苇对水中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水葱能净化水中酚类;凤眼莲、浮萍、金鱼藻、黑藻等有吸收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及悬浮颗粒物,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多元化净化作用。池体表面的矿石过滤层不但可以过滤水中的杂质,也为水中的有益菌提供有效的生存环境,从而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保证水体清澈。

4太阳能与风能生态调控

太阳能与风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太阳能和风能参与景观设计,本质上是低碳与可持续景观概念的衍生,同时也是实现低碳与可持续景观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本项目中,全区照明皆采用太阳能LED路灯,同时风能装置作为艺术设施存在的同时为夜间照明提供电力,既融合科技又与节能生态技术相统一。

5结束语

本文以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首先论述了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然后着重探讨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具体应用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首先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对乡土植物进行选择性的种植,其次还要遵循植物多样性原理的特性,培育出不同的植物群落,以提高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最后还要遵循生态调控原理,保证风景园林的设计物尽其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的生态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海晖.试论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175.

[2]余登峰.刍议现代风景园林中生态学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5:64~65.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城市景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51-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种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景观规划问题。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发现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尤为重要。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了方法。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在《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中首次提到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卡尔特罗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并且发现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所以,如果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综合起来研究,就可以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由此至今景观生态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从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看来,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为主的三要素所构成的。

(1)基质的基本原理。

在三因素中,基质是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质的面积大连接度强,它控制并且影响着生境中斑块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同时也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间物种的迁移。

(2)廊道的基本原理。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因而加强孤立斑块间及斑块与种源间的联系,是我们目前在进行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进行绿廊建设以及加强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林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廊道基本的分隔作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多一条廊道就可以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所以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廊道如果宽度不够的话,不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相反的还会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3)斑块的基本原理。

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型斑块与小型斑块相比,大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一些特有物种而言它们只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增加一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减少自然斑块就是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就斑块的形状而言,圆整形的斑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从而降低外界的干扰,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在大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但在小尺度上,城市就是一个由廊道、基质、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中的风’景区、公园、街头绿地等都是以块状存在的,城市本身就是这一景观单元的基质,另外,道路绿地、河流等可以起到廊道的作用。

2.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经济、自然、社会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它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存在某些共性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人造环境,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作用正在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等特征。而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优化利用。

(2)多样性原则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均匀度、镶嵌度等对景观多样性进行描述。

(3)协调原则要做到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只有充分协调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各方面的需要。

(5)异质性原则景观空间的异质性是维持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6)历史保护原则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

(7)个性原则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3三要素的运用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所以建筑的比例很大,而绿地相对较少。因而必须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的比例,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确定绿地斑块的位置及面积,使得绿地斑块在城市中可以均匀分布。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决定着城市景观的轮廓,因而,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时,应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尽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的主题与特色,如历史特色、现代化内涵、文化连续性等。

由于现代城市往往都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郊区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天然绿地,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结构进行规划,协调好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使市区、郊区之间的景观具有连贯性。

4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我们的城市自然景观正在逐渐被人文景观所代替,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绿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我们的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只有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而充分的应用到城市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去,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5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来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景观生态学应用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生态学属于一种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会涉及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面临到资源问题、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能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能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可靠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注重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阶段,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按照景观空间理论,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建设理论等内容进行教学的,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状况,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还要让学生明确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入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学在国土治理、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在社会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整体一致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整体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样可以增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宏观生态思维,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内容前瞻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的结合,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实践价值、应用价值。

2.4难度递进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安排,考虑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难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5知识系统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策略

3.1理论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特点、学科研究内容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要让学生学习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实践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实践教学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的区域要素、格局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能明确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能坚持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能根据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相应的调整,给景观生态学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要提高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媛元.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6(07).

[2]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