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例(3篇)
时间:2024-07-30
时间:2024-07-30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
急救护理的着眼点应视安全第一优先科室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将安全第一优先整合到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之中,并付诸于每天的工作实践中。安全文化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构成全科的统一行为。急诊科早期救治工作的特点是病因尚未明确,抢救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发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抢救患者死亡危险性高。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重危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分秒必争地抢救患者生命。越是如此越应视护理安全为护理工作的命脉,一切抢救工作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即为100×0=0。急诊工作随机性、时限性强,急诊抢救患者就诊有一定的逆时间性。晚间小夜班往往是就诊高峰,急诊护士尤其抢救室护士一定在认真工作的同时,注意护理安全。既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繁重、紧张的抢救工作和技术操作,又要承担护理工作责任。我们在急诊护理技术上视安全为先,提出细致严谨,求实慎独。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上。用熟练准确的操作和急诊抢救技能,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时刻将安全摆在首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科室安全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管理手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必须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科室为危重症抢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制度,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转送危重症制度、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等,要求科室护士严格遵守,并随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随时修订以持续改进。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是提高各级人员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防各种事故、差错、矛盾发生的保障。制度建设内涵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护理抢救工作的安全设计。科室团队组成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教育全体护士既要遵守制度,更要尊重制度。我们通过制度来规范抢救工作,也通过制度文化保障全体护士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以双重作用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强化管理功能,实施系统管理急诊抢救是多人协作的群体劳动,科室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流互动是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应该是经常的、自觉的、坦率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急诊抢救中高风险服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单位时间内来多个抢救患者造成急诊环境拥堵,使抢救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成批伤员造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困难等。需要当班护士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各项制度的统一性、抢救安排的科学性、抢救过程的严肃性做到系统实施,才可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如患者身份识别我们采取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核对;对昏迷患者、有沟通障碍的患者及老人、小孩均由陪伴家属参与核对等。其他方面如患者防跌倒的醒目标识、各种管道的清晰标记、复苏设施及药品的完好与便利、急救技术的灵活应用、紧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的预防等每个环节均有系统的制度流程及防范措施。从环境设施的规范及完备、护理技能、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安全。
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量化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急救物品的管理,抢救速度再快,操作技能再高,但抢救物品发生故障,不能形成抢救功能,这种高技能和快速就是无效的。而急诊科又是半开放的医疗场所,每天行行各类人群都有,物品的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管理,在平时工作中要保证做到急救物品管理的一专”、四定”。即专人保管,定数、定位、定卡片、定期检查。我们除设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有专业能力的器械护士专人管理抢救物品外,在物品管理制度上主要的措施有:(1)健全各类登记本,建立药品登记本、抢救车登记本、贵重药品物品登记本、毒麻药品登记本及各类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并认真登记。每月科室指定一人协助器械护士共同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并及时更换,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2)班班核对,每班护士认真交接班,贵重物品药品共同检查并签字,急救器械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尽快修理。(3)随时检查,每周二护士长抽查,急救车内药品及用物完好率应在100%。(4)及时补充,抢救后药品及时补充,抢救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清洁整理,并做好下次使用准备。抢救物品完整的应急管理状态,应是一应俱全﹑百分之百有效的物品,是放置位置固定、不易在紧急抢救中发生使用错误的物品;最主要的是用在患者身上立即能够迅速形成抢救功能的物品[3]。只有在管理中层层把关,才能确实保证抢救物品时刻处于完好的应急状态。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我们在抢救物品管理中,不断优化物品管理,做好物品的明示,使标识清晰,每月在科护理总结会里分析物品管理中的漏洞,不断持续质量改进
关键词:急诊科;急腹症;分诊
急腹症属于急诊科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其存在发病迅速和病情严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新安全。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其病情进行判断,以便可以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分诊及护理[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为(42.2±1.6)岁。其中,急性胆囊炎患者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42例,急性胃炎患者38例,急性肠梗阻患者1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急腹症临床特征;②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不具有疾病史。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式当护士接到对照组患者后,及时询问患者的各项资料,填写住院病历,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存在大汗淋漓和面色苍白的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置。当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X线片和三大常规等。护士需要根据上述步骤来实现对患者的病情判断,继而将患者送到相应的诊室。
1.2.2研究组患者护理方式在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和血压等各项生理资料,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护士应该对患者的呕吐物进行观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便保持患者的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对于需要住院的患者,护士要将患者送到病房,并且详细的向患者解说病情的发展情况、注意措施已经用药事项,以便可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感;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存在意识,则会对自身的病情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针对这种现象,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且在日常护理中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以便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情绪,同时可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可以在缓解患者不良反应情绪的基础上,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疗效判定运用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①满意:患者对分诊措施及护理措施感到满意;②较满意:患者对分诊及护理措施感到较为满意;③不满意:患者对分诊及护理措施感到不满意。总满意率=(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结果
2.1分诊失误率比较在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的分诊失误率为2例,占据总比例4.00%,对照组分诊失误率为4例,其占据总比例的8.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对分诊及护理措施的满意率为52.00%,较满意率为44.00%,不满意率为4.00%,总满意率为96.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腹症是急诊科室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会涉及到内科、外科和妇科等多个科室,同时急腹症具有发病迅速和迅猛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如果护士缺乏分诊常识,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士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分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接收患者的过程中,护士要简明的询问患者的基本状况,并且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以便可以及时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诊,从而可以提升患者的分诊准确率[2-4]。
在对患者的分诊中,护士需要根据常识和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且要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此护士的专业素质显得至关重要。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汲取经验,同时要通过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在急腹症的分诊中,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分诊失误率[5]。
急腹症属于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果护士难以对患者进行精确及时的分诊,将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同时如果护士对患者的分诊失误,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护士的分诊准确性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分诊失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急腹症会对患者的身心均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人员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减少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绪,同时可以提升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和满意度,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总之,在对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分诊和护理过程中,相比与常规的分诊方式,护士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有利于提升分诊的准确率,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因此,值得在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分诊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艳莉.105例急腹症患者的分诊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5,01(06):159-160.
[2]梁秋.急腹症的预检分诊及护理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01(30):52-53.
[3]张惠.急腹症的准确性预检分诊技巧[J].内蒙古中医药,2014,02(28):113-114.
下一篇:办公室空间设计理念(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