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孽缘范例(3篇)

时间:2024-08-01

玲珑孽缘范文篇1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在古典戏曲中,不能不提四大经典爱情戏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自问世数百年来,它们被改编成各种剧种活跃在戏曲舞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它们的故事发生地,也成了游人争相前往的热门之地。它们以超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剧目[《桃花扇》

[编剧](清)孔尚任

[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舞台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夫子庙,媚香楼、栖霞山

[爱情格调]坚贞、忠诚、凄绝哀艳、悲欢离合

[经典台词]无国哪有家哪有爱?

[剧情解读]明崇祯十六年,复社文人侯方域去南京应试,经画家杨龙友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阉党余孽阮大铖借机赠送妆奁,想结交复社。香君识破其圈套,拒收妆奁。阮怀恨在心,南明王朝建立后,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崇祯自缢,阮在南京拥立福王,重新得势,逼迫香君改嫁其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染定情诗扇。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清兵南下,侯方域在栖霞山与香君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二人撕破桃花扇,双双出家。

夜泊秦淮河

初春的夫子庙,阳光穿过黑漆漆的飞檐,斜斜地投映在贡院老街湿淋淋的青石板上,浮泛而起的光泽就像是秦淮河千年前的一个梦晕,迷离而斑斓。行走在这条延续了千年历史的老街上,被恍惚了的仿佛不仅仅是人的视线,似乎还有那已悄然穿越了时空的记忆一秦淮河积历代奢华,该有多少烟花女了在此埋玉留香,但身后不寂寞,且能重享修故居之殊荣者,大约惟李香君一人了。

夕阳渐渐西下了,夜幕低垂的夫子庙暮霭升腾,紫气东来,秦淮在牺牲了白天的明媚后,终于变得风情万种而有些昧了。一时间,那个“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那个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的秦淮;那个“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的秦淮;那个桨声灯影、丝竹声声的暧昧秦淮又悄然回来了,我不知道这种暧昧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昨天的延续,还是今天的重生,我不得而知。

一阵桨声从我的耳边漾起,在委婉的丝竹声中,倚栏远眺,汩汩的秦淮河水缓缓地向东而去,而我的思绪也再一次随着秦淮河的流水漂向远方。到底是漂向明孝陵还是莫愁湖或玄武湖,又或是李香君临窗凭栏处,我很惘然。如果今夜我的思绪也能像流水一样潆洄,那么我愿意把我的梦托付给秦淮河。

栖霞山,满山桃红、无尽相思

真的很难想象在如此喧哗的秦淮河畔,竟然会有一条如此恬静的小巷――乌衣巷。据说乌衣巷曾是三国时期吴国戍守石头城的军队的营房,当时的士兵都穿黑色制服,乌衣巷由此而得名。一个人走在幽深绵延的小巷内,面对那一座座背负着历史沧桑的马头墙,人的思绪往往会被东晋时期的那两位宰相――王道、谢安的身影所恍惚。

一栋黑白分明的老宅――王谢故里,如同一份黑白分明的记忆,黑的是一份以往的沉重,而苍白的却是属于今天的那份印象。没有了达官贵族、文人骚客出没的王谢故里,少了一份喧杂和浮华,多了一份宁静和淡泊。虽然王谢故居早已是人去楼空,繁华不再,但中唐诗人刘禹锡一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篇,却在春天的黄昏里为我刻画出了一份别样的温馨与画意诗情。

告别秦淮河,出南京市太平门外22公里处,便是栖霞山,这里有成片的枫树,每到深秋,满山遍野的红色,如同一片丹红色的海洋,壮观而迷人。顺治十二年的暮春,心中之桃花凋零已尽的李香君,撕破了桃花扇,收拾行囊,独自来到栖霞山。

登山入景,栖霞山如彩霞沉淀,明镜湖似月光泻地,千佛岩无量千佛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走不过的是香君墓前的那份悲情与冷落;看不明的是栖霞寺前的那缕香火;猜不透的是桃花扇亭前的那份桃红与竹影。如果说一朵桃花代表着的是一份相思的话,那么满山遍野的桃花,便是一份无穷无尽的相思。桃花红,梨花白,最红艳的是那朵带血的桃花一一李香君。

千古绝唱――媚香楼

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当算是李香君的一部别传,使得这位明末清初的一代名妓的事迹得以传播海内外,她曾经居住过的媚香楼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有情人来到这里。

媚香楼位于南京夫子庙钞库街中段,大门朝南,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间河厅河房建筑,共三进两院,有700多平方米。第一进是一式三间正屋,现为李香君故居陈列馆。走进漆墨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四幅大型砖雕,所展示的是《桃花扇》剧中的四个不同场景。

穿过前厅,是一小花园,侧有一小舞台,传说为当年李香君表演歌舞之处。二进为院落,是一座两层绣楼,进门穿过走道,向左拐进前院,院中假山玲珑,芭蕉婆娑,一尊香君塑像亭亭玉立在素雅的翠竹丛中。据说,当年李香君与侯方域经常在此院子里吟诗作画,形影不离。正厅原是李香君与“秦淮八艳”们聚会,娱乐之处,现已改为李香君纪念馆,

“青砖小瓦马头墙,绣帘挂落花格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媚香楼,位于整个院落的第三进。媚香楼依河而建,故称河房,楼上下各三开间。爬上吱咯乱响的楼梯,千年的尘土随着脚步声弥漫,纷扬,在纷扬而去的尘土中,我仿佛看到刚从河南商丘赶到南京的侯方域,为了一睹“香扇坠”李香君之风采,将乡试抛至脑后,急匆匆地登上了这条暗红色的楼梯。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她独坐于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将满腹的情思,托付给了秦淮河。当侯方域出现在她面前,并将题诗之扇作为定情之信物相赠时,一段红尘情缘便陨落在了这绣楼里。

玲珑孽缘范文

[关键词]清宫戏;人物重塑;电视剧;文化传播

1、历史的翻拍与虚构

清宫戏,广义指有关清朝时期的电视剧的统称,狭义上指与清朝后宫相关的电视剧和网络角色扮演。这些电视剧和角色扮演涵盖了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转以帝王和周围人的活动为主要的故事内容的影视作品。八十年代,“慈禧系列”的清宫戏是对清朝较早的发掘,而九十年代后期的清宫戏蔚为大观,日益成熟的电视剧市场为清宫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环境,与此同时,“戏说”也成为一种风气,大量的清宫戏充斥着大众的眼球,戏说类的历史剧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睐。像《宰相刘罗锅》这个电视剧,在片名前就打出了“不是历史”的字样,印文边上写着“民间故事”。就连主题曲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戏说乾隆》中乾隆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江湖情种,会打架,会搞笑,皇帝没有了之前历史剧中的庄重,严谨,冷峻的帝王形象。这里面的乾隆已经特别平民化,通俗化。在戏说类清宫戏中,对历史的适度虚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正常合理,尤其在一些戏说类的史剧中,虚构是艺术创造的需要,是根据剧情对某些历史情节进行改造。但是它与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和塑造上是不同的,在对历史上真名实姓的人物我们不能指鹿为马,不能颠倒黑白,将贪官塑造成清官。

2、人物形象的构成出现类型化特征

细数近几年热播的清宫戏,我们不难发现编剧在人物的设置方面渐渐的趋向于同一个套路。清宫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流产品,大批量的相似的清宫戏的生产犹如美国制片厂制度提供的工业化的生产机制,出现大批量同类产品。在清宫戏中,相同的题材,相同的场景、相同的服装和道具、相似的历史人物重复性的出现,主题、情节、人物、场景和技巧的相同或相似,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上享受,在一定时间内受到大众的吹捧。皇帝的“微服私访”,途中的“爱情奇遇”,意料当中的大团圆结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除了描写皇帝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之外,还有现在很受大众吹捧的展现后宫女人争风吃醋、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万千妃嫔们。女人心思缜密,宫斗不同朝斗。女人间的斗争有时比男人间的战斗更加凶残,观众看惯了殿上诸大臣以军国大事为筹码的朝堂之斗,对此已产生了视觉上的疲劳,而后宫群雌斗法围绕宫闱隐私展开,给大众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后宫争斗戏的主角已不是男人,导演将大量的镜头集中在后宫女人的阴柔狠辣,猜忌争宠上。

从《金枝欲孽》到《甄嬛传》,宫斗戏总是一枝独秀。主要设置的人物有三派:后宫的嫔妃;宫女太监;皇帝。不论是《甄嬛传》中的菀贵人还是《金枝欲孽》中的玉莹小主,她们都是出身官宦之家,才貌出众,在人物性格方面很相近。甄嬛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女中诸葛,单纯,又不乏心机。而玉莹骨子里具有孩子气,骄傲与脆弱并存,聪明伶俐,却在这深宫中装傻,其实是一心争宠,争取权势。再来看华妃,权势地位都有了,在宫中连皇后都要敬她三分,但是再美好的青春也被“欢宜香”焚掉。正如《金枝欲孽》中的如妃,嚣张跋扈,不将他人放在眼里,是真正执掌后宫的女人。前半部分她在后宫呼风唤雨,表现何等的强悍!但该剧的后半部分却描写了如妃失势,被冷落的悲惨境遇。最后一首“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道出了她内心的无比厌倦、无奈的心境。但身在其中,已无法抽身。在这类后宫斗争戏中,女人的角色从一开始的像白纸一样的少女渐渐地被染成了形形的模样,尖酸冷血,惯用阴险的权术,只为博得皇帝一笑,为自己在这后宫中能有一席之地而拼得你死我活,纵观这类宫斗戏,大凡如此。

三、角色的安排呈现“三角模式”

从1997年《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第一部到2007年第五部的首尾,这一整部巨作秉承同一个基本思路——以康熙的微服私访为主线,以康熙、宜妃、三德子、法印、小桃红这一行人为主要角色。我们可以将这些人分为三类:皇帝、妃子、奴才。如果将这三类人抽象为三个点,那么这三个点就是支撑这部剧的三个支点,三个支点的连接,构成这5部电视剧的人物框架,接下来所有的其他角色都是为这三类人而服务,为衬托出这三个人物而设置的。这种三角模式在其他的清宫戏中也能看到,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也有这种人物的“三角模式”,只是妃子和奴才换成了大臣,一对“欢喜冤家”,一是幽默诙谐、两袖清风的廉臣纪晓岚;另一个是谄媚逢迎,贪图享乐的奸臣和珅。这两个人在这部剧中缺一不可,一个可为乾隆分忧解难,处理朝中事务;另一个则能揣度皇帝的心思,让乾隆龙颜大悦,是皇帝的开心果。张国立、张铁林和王刚三人的强强联手表演被公认为演艺界的“铁三角”,缺一不可,他们所塑造的角色同样是不可替代的“铁三角”。这种模式被很多的特别是历史题材类的编剧所用,像《还珠格格》,这种女寻父的故事情节中也有这种“三角模式”,乾隆皇帝代表权势的一方;尔康、紫薇代表的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一方;而容嬷嬷、皇后则代表了宫中邪恶、嫉妒、猜忌的一方,三方面矛盾的冲突,力量的抗衡,使得这“三个角”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很显然,对于这种模式,观众很买账,也让编剧很满意。

现代很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像现在很受欢迎的戏说类的清宫戏,编剧加入了很多虚构的色彩和极富夸张的渲染效果,赋予一些历史人物新的个性,新的形象,使得历史人物符号化,在人物的安排上趋向于“三角模式”。同时由于编辑在进行创作时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因素,导致历史人物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特别是在一些人物传记类的电视剧中,很多人物的夸张设计与巧妙安排,是对社会上一些人的隐射,从而表现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朱慧.论文艺作品演播初期时的形态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玲珑孽缘范文

作者是谁

有几种说法,有说是明朝许仲琳,有说是一陆姓的道家修行者,从笔者的角度看,具体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作者需要具备相当多的道家学识和修养,才能写出这样内涵丰富,才情并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小说。这是中华神传文化继承和传颂的一种方式,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过这种通俗文学的方式,以历史为基础,写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恶,弘扬正气,追根溯源,影响深远的佳作来。正所谓:以文载道。

王朝变幻,以此为范

商纣亡周武兴的历史,是上古文明的一个重要时代,其中的善恶对立,人神位次,新旧更替,劫运天数,尊卑贵贱,王侯沿革,因缘际会,相对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变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以说是绝佳范本,历史经典。

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难,上古之人从淳朴到文明,从治理到离乱,从太平到杀伐的过程中,每个生命都需要在纲常伦理迷失的环境和现实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为自己,为族亲,为一方百姓,为祖先后代,善恶交织,正邪混杂,以什么的逻辑和理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演绎出什么样的结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渔樵,由山野到海岛,由红尘到世外,谁也不能在外,主动或者是被动的,选择背后的因果,因果过程中的善恶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冲动,或者是犹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决绝,每个生命的态度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决定了自己的将来。

一部《封神演义》,背后多少缘由,传奇中的典范。

无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为尊,商朝承载成汤之道德,成汤能求贤于伊尹,网开生灵于一面,宽仁大德,救生护命,风调雨顺,传位六百年。商纣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文有商容、比干、赵启,武有太师闻仲,黄飞虎,三宫皇后贤良淑德,四大诸侯威震八方。本来是可以创造一个盛世的条件,纣王却是个无道者。

无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时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伦,女娲氏为中华始祖之神,商纣竟然能生亵渎之意,从而触犯神灵,种下因果,因之心招来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义》开篇,讲了一个无道者(商纣)不敬神,警钟长鸣。所有无道的开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则失德,种下了灭亡的前因。

人和修行人共处一世

上古时代的人,因为道德水准高,民风淳厚,相信神的教诲,神道奇迹就会相应的展现给世人。中华文化始创于道家,修行者在当时得到广泛尊重。从纣王接见云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闻太师也修行过,黄飞虎、张桂芳、崇黑虎、张奎,武将诸侯多有高人异术,与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联系。陈塘关守将李靖与西昆仑度厄之人学道,长子金咤拜五龙山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子木咤拜九宫山普贤道人为师,哪吒拜干云山太乙真人为师,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师父。找徒弟,进山勤修苦练,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学成辅佐君王的,有隐逸民间修身养性的,这在当时的商朝,是普遍的风尚,从教育、用兵、技艺、选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于当时人的现实生活中。

商朝的灭亡,预示着上古人与修行者共存的时代结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体道德下滑,需要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和规则产生,一次次这样的变革,一直走到了今天,岁月久远,世人还以为那是虚构的神话。

商纣为何狠毒凶残

商纣力敌万夫,屠熊搏虎,有盖世雄才。为什么能凶残毒绝冠古今?因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谓:者招魔。妖魔不是凭空生,而是源于商纣无限放纵人的魔性,纵之心,亵渎神灵,制炮烙之刑止谏诤口,杀妻诛子灭人伦宗庙,设虿盆吞食人肉,杀诸侯失信天下。造鹿台敛天下资财,欺辱臣妻无廉耻心,以玩赏娱乐残虐生命。

君王享人间富贵之极,需守君德,践人伦,护生命,远,纳忠言,知廉耻,节资财,敬天爱民,顺承天意。商纣反其道而行,最后丧家失国,焚尸灭迹古荒台。

商纣集古今罪孽,为后人留下千古借鉴。人不可行恶,逆天理,灭人性,君王更需守道。恶贯如商纣,最后招来妖魔。

人神谁敢轻誓言

申公豹本是昆仑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拨截教和阐教,在师尊面前立下重誓,违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纣王之子,负昆仑道家救命之恩,忘杀母惨痛之恨,不听师尊苦心嘱托,逆天而行,助纣为虐,殷郊、殷洪双双立重誓,而两人却都受申公豹挑拨,最后违背誓言,一个太极图上化飞灰,一个夹于山下受梨锄。

一部《封神演义》,就有多处立毒誓不兑现誓言,难逃因果的故事,后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人身难得

截教、阐教纷争源于有道摧无道,应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数已尽,周武当兴,而上界分歧的关键可能还有动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门人多有动物修行,得天地灵性,然而动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数,很多截教门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毁于一旦。

乌云仙化为金鳖被西方准提道人钓往西方八德池,虬首仙被打成青毛狮子成为文殊广发天尊的坐骑,灵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贤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辏龟灵圣母被打回乌龟的原形,等等。

野畜类也有修炼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们是白猿、猪、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种畜类,修炼而成。而正因为动物不能修成正果,他们才会在武王伐纣时,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场大战,七怪被诛杀。

动物不允许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总有劫难。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会万仙阵中,天数使然,也应了动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悯,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浅,各有归宿。三大士收三坐骑后大兴释教,孔宣大明王等随准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归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来,得人身难,动物修成正果不被允许,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认为姜子牙道术不如他,无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姜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广大,他为什么不能。就是因为这颗心,开始戏弄姜子牙,被南极仙翁惩罚,不思悔改,不断挑拨截教阐教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数修行之士死于商周之杀伐。发毒誓,违誓言,最后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义》中的劫难定数,有一个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见嫉妒之心,多么可怕,是导致无边罪恶的一个开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世人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绝对不能得正果。

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微子去之,这就是所谓的殷商三仁,古人为什么要对殷商三个旧臣的精神赞赏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国、重文化的伦理和观念。

君王帝制讲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家国昏乱败亡时,必有君王逆天害人,丧德乱性,失政寡助,而作为皇族贵胄,他们的选择又应该是什么?

殷郊和殷洪兄弟俩助纣为虐,助父王也是助恶,同样有成为比干、微子、箕子几种选择。微子是纣王的兄长,屡次进谏无果,远离纣王,后武王灭周,保留了商的血脉,微子成为诸侯国宋国的国君。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屡谏纣王不听,不忍离国远去,披发佯狂为奴,归隐鼓琴而自悲。后武王问道箕子,箕子留下《洪范九畴》,带殷商旧臣伍千人东渡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干为纣王的叔父,辅政重臣,见纣王无道强谏,惹怒纣王,要见圣人七窍玲珑心,被剖心惨死。

殷商三旧臣,国破家亡时,一个留血脉,一个留文化,一个以死谏君,都是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先王的道德,忠于王道的文化,三种态度,三种选择,留下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家国思想,保存了一个逝去的王朝的宝贵精神。

法器、坐骑和道术

黄飞虎坐骑为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骑为四不像,闻太师坐骑为黑麒麟,哼哈二将坐骑为金睛兽,云霄仙子和龙吉公主坐骑为青鸾,赵公明坐骑为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骑为云霞兽。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黄旗,哪吒脚蹬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赵公明用定海珠、缚龙索,琼霄、碧霄、云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铰剪,金咤用遁龙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莲、接引宝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诛仙剑,女娲娘娘有江山社稷图,陆压有钉头七剑书,广成子有番天印,赤有阴阳镜,燃灯道人有乾坤尺,灵柩灯,韦护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义》中的道术让人眼花缭乱,三头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术、奇门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顺风耳等等。

历史上的神魔小说,哪部能有如此瑰奇,神异的想象力,能将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骑、道术描写得这样详尽和多彩,不仅仅是文人想象的问题,还需作者具备很深的道家学识和素养,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器物和功能,让中国人对这些修行界神秘的术语耳熟能详,将丰富的神传因素留给后人,给最后的时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中华是众生首先选择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书籍,没有表达过这样的内涵: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沧桑久远,人神众生,天地各界,来凡尘的首选之地是中华,在中华结缘后,转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类的道德文化。大j法弟子都知道过去的这个天机,而古代的书籍中,只有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类似的描述。

拘留孙入释教成佛,文殊广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萨,普贤道人后成普贤菩萨,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长耳定光仙,诸多与释教有缘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难分,截教阐教之争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杀身之劫,有缘者不在封神榜上,与西方教结缘,继续修行。

学佛者,学道者,诸多法门,可学道后入佛,同样,学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缘分,要看自己的选择。东方文明早于西方文明,很多有缘之士,红尘之人,先在中华结下缘,后在西方成就功业。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实性不论,却透露出独特信息,中国这片土地,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山川壮丽,神传文化最系统,最丰富,为众生的首选之地,或许还隐藏更多更多不为人知的天机!

古乐与道通

古琴为先皇伏羲所创,依凤凰身形而制,以长度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为吊长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称“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为文王长子,西歧幼主,父亲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数,尽臣子之忠孝,不顾众臣劝阻,见纣王献宝替父王“赎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无双,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传琴,伯邑考谈乐道。内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龙睛,右手虎眼,按宫商角徵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闻哀,恸泣,专心事,忿怒情怀,戒欲,惊。七不弹:疾风骤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乱性,不洁进秽,无香近亵,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弹。

伯邑考一番话,谈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环境,心态,修养,反映出古人通过乐道以修身,通过乐道以怡情,通过乐道而学礼,礼乐教化,音乐、古琴可以作为修身的工具。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