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论文(6篇)
时间:2024-09-07
时间:2024-09-07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南京省计学院学报2007(2)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金融2008(10)
[3]徐扬、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现代商业2008(17)
1.两位教师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舵者,对课堂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与舞蹈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作为舞蹈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应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把即将上的新课内容,按照重点、难点、需要解决和预期达到的训练要求,清楚地罗列出来。同时应与钢琴伴奏教师进行课前沟通的工作,针对新课内容训练的特点、节奏节拍变化、动作发展规律进行说明,使伴奏教师了解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曲目。伴奏教师在此期间应熟练曲目,还应对舞蹈组合动作进行细致分析,从组合的整体结构、句法、段落变化特点来对应音乐的乐句、乐段、节奏、节拍、速度变化的发展规律。最后,待上新课之前,两位教师还应有一次合作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对音乐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检查舞蹈动作的编排与音乐的吻合性。
2.课堂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⑴舞蹈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为某个动作反复重复地让学生练习,但又讲不清问题的核心,抓不到问题的根源,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动作,结果是学生的体力消耗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这种现象一方面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需要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学的方法需要改进。为此教师应先自我分析,确定学生对动作的训练要求是否清楚、对动作组合的节拍是否理解、是否存在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等问题后认真作出判断并积极解决。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重复着作机械的练习,是达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的。②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对于有计划、有准备、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案教学的教师,课堂是有组织有序地进行的,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强,因此应当规范教学制度,提升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③教师音乐素养的程度,也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因素所在。如舞蹈教授李春华所说:音乐对于芭蕾舞的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选择一个好的乐曲可以使训练组合更完整,更能烘托组合和展现视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员编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组合①”。从这句话里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李教授对于音乐有着资深的造诣,她诠释出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把音乐与舞蹈两者融为一体,运用到教学中,并希望经过共同层面上的艺术理解,最终碰撞出更完美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⑵钢琴伴奏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合作意识的欠缺极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这一点在教学中问题最为突出。很多伴奏教师由于多年从事钢琴独奏训练,自我意识较强,对于合作课程接触甚少,经验不足。往往在弹奏中忽视了合作伙伴,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快慢变化及音色的效果、织体的变化都与课堂不相一致。这需要伴奏教师多观看、多感受、多练习,不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增强合作能力,提升合作意识。②在课堂进行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如:由于动作训练的临时需要,舞蹈教师随即更换对音乐的要求,可能会对音乐的音型、音乐的处理、音乐的曲目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伴奏教师冷静灵活地快速选择新曲目,即兴编排音乐织体,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舞蹈教师与学生
1.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舞蹈教学中,示范性教学是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动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互动性教学方法也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中应发挥双方的互动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教学能力的多重体现
⑴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①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录像;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⑵教师应当熟悉自己教学领域的特定学科知识
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学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的尝试,才能为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开创新天地。
⑶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做到用词恰当、准确、简明扼要、富于感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的积极配合
舞蹈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成员如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充分理解和展现,才能证明课堂的整体效果。而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后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认真做好笔记,加强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术语的学习,才能全面有效地配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
1.钢琴伴奏教师要有把控课堂的能力
众所周知,舞蹈专业的学生,是以舞蹈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主,其他为辅。所以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从各自的心理角度来说:一方面不重视,感觉不是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地经过系统学习,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甚微,在课堂中的表现只能靠自身具有的音乐感觉来体现。所以要想一个班能对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表现接近统一完整的状态,伴奏教师一定要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要能明确地给学生一个启示,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同步进行。比如:突出音乐的强弱拍、把重拍音弹奏得明显些、速度方面不要随着学生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伴奏声部和声要简化等方法的采用,慢慢培养学生听音乐、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学生应该借用音乐记忆舞蹈动作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至始至终都是相依相伴的,大家都懂得音乐可以激发舞者的灵感,舞蹈可以诠释音乐的内涵,而音乐在其教学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记忆舞蹈训练动作,帮助学生强化对舞蹈动作训练的要领,使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更深刻更准确。课堂中学生对训练组合的记忆是靠动作的训练特点、分类、方向、速度、模仿等方法记忆,最终达到训练目的。而伴奏教师给出的音乐可以提示动作的节拍、段落、分句、节奏特点,以及呼吸、延伸等方面的记忆,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动作的熟练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舞蹈动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3.音乐的丰富,为舞蹈课堂增添声色
舞蹈课堂中如果遇到经验丰富的伴奏教师,可以说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磨灭作用。伴奏教师不仅要能默契地配合舞蹈教师教学,还应熟练地应对课堂中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是能够组成一套与课堂动作相匹配的音乐曲目,要有能力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伴奏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不断增添新曲目,使课堂的气氛具有新鲜的活力;⑵注重音乐的调式调性,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声音变化,使他们对音乐不同层次的和声色彩,以及声响效果有所了解;⑶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让学生接触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以及与众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触动他们对音乐艺术有更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摘要: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特定历史时代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前提,因此,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史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论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史融合的具体方略。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文史融合
技工院校旨在培养具有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专业素质的“双核”人才。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神圣使命。而特定历史时代是文学作品根植的丰厚土壤,只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生平,才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升华,笔者试论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史融合。
一、通过讲授作者生平遭际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征。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承载着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神圣使命。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讲授作者生平和优秀历史文化,让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格之美,力量之美,就是涵养学生性情,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气质和中国的人事事物,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有孔子、老子那样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张衡、祖冲之那样伟大的科学家,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关汉卿、白朴那样伟大的戏剧家,罗贯中、曹雪芹那样的伟大小说家,屈原、苏武、文天祥、史可法那样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他们是我们的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无数他们这样的人物,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品质正不断滋润着下一代美好的心灵。如学习《报任安书》时,可以讲授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伟大理想和为完成《史记》创作甘愿忍受屈辱,“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悲壮,让学生了解这部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名著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讲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让学生了解大诗人李白在长安傲视权贵,不为黑暗现实折腰的傲岸人格。讲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让学生了解伟大的诗人杜甫在面对安史之乱的动荡现实,不改初衷,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学习《红楼梦》时,引入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指导学生了解作者从少年时期的锦衣膏腴,中年时期的举家食粥和晚年时期的困窘飘零、幼子夭亡的生活遭际,分析这种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这部揭示封建社会末期内部潜伏的种种危机和多重矛盾的不朽名作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将文和史密切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家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二、通过作品时代背景的引入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文学性、地域性,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作家生平遭遇、历史文化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但能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讲《孟子》经典散文,可适当融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历史。讲司马迁《项羽本纪》时,要指导学生了解当时秦朝的残暴统治,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以及项羽和刘邦楚汉争霸的这段悲壮历史,才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项羽的一生和悲剧命运。如讲授杜甫《蜀相》时,可以通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引出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勤政爱民,兴兵北伐,为百姓鞠躬尽瘁,病死秋风五丈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一代名相诸葛亮的伟大人格。讲李煜《虞美人》时,可以通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南唐国主到囚徒生活对其心灵的巨大落差,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泛化,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从而理解李煜词开阔而深厚的文学意境。讲到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时,可以联系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让学生了解作者苏轼对北宋每年向辽、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以求得暂时的安定的妥协政策的深深愤慨。讲到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可以联系当时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在农历靖康年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掠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当时军民誓死抵抗的历史背景,了解词人岳飞要求北伐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讲授文天祥《过零丁洋》时,讲到《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可以联系当时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组织抵抗,但寡不敌众,兵败被俘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伟大爱国情怀,进而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三、通过文史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技工院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最薄弱环节,学生不喜欢写作,动笔积极性不高,如何提升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其实通过文史融合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较大助力。基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喜欢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为此,在作文教学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命题,可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如通过“你最喜欢的作家”“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等命题指导学生写作小传记或举行演讲比赛,切实提升学生写作热情。《光武帝刘秀小传》《项羽小传》《李白小传》等佳作如雨后春笋。我们也可指导学生走出封闭式的语文课堂,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传统美食,游览周边的名胜古迹,并写作文化游记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有一位学生平时语文学习兴趣很低,但通过这种开放式课堂,他收集整理了鸡西的兴凯湖起源和文化,并写成了《兴凯湖文化行》一文,获得全校作文竞赛一等奖,从此爱上了作文。
由此可见,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史融合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力,更要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常识,这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语文[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钱理群主编.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人文教育物理学史环境保护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12-01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的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缺人文关怀……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作人,以致现在人多处于“信仰真空”地带并伴随很多负面社会现象丛生。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它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尊重人,爱护人并爱护和关心人类的文化。
当前院校的学生年龄多属“90后”,这代人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却相对复杂。他们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目标。在教育工作者看来他们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变得心情浮躁,没有责任心。而责任和理想这些概念又都可归属于人文层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
物理教学具有大量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应善于发现总结并加以利用。
1利用物理学史丰富学生的哲学认识,增强人文关怀
物理规律本身就充满了辩证哲学,在人类探知物理规律的过程同样充满辩证哲学。在对学生进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时,物理学史提供了生动且丰富的素材。所以,将物理学史的哲学原理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阐述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这样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达到教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波粒二象性理论,该理论以及其发展史就可以作为辩证思想的生动教材。人类直到17世纪,才在长时间探索光本性之后形成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对立说法。因为当时的实验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并且威望崇高的牛顿也支持微粒说,所以微粒说统治了光学领域一百多年。一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建立惠更波斯动理论,法拉第发现偏振光,才在磁场中发现了旋转,揭秘了光核电的内部联系,麦克斯韦提出电磁说建立电磁理论,赫兹的实验也确定了存在电磁波,光的波动说得到空前的完善发展,光的微粒说被逼成死路。
然而,正像辩证法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恰恰是在把光的波动说推向顶峰的赫兹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波动说在光电效应规律中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事物走向了反面,微粒说又抬头了。这时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原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进一步科学地把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归纳总结为对立统一的波粒二象性,在多位科学家的努力下使宏观上对立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微观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物理学史告诉我们,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理学史的引入,可以使科学的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把物理规律的学习上升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果。
2利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突出人文意义
例如关爱环境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需求增多,人与环境自然已出现不和谐迹象。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挖掘这些知识含有的环保教育意义,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人类自身生存的终极关怀。
举例:地球大气中为何没有氦气和氢气而富含氮气和氧气(出自王国栋《大学物理学》气体动理论一章)
按照方均根速率公式计算氦原子和氮气分子在20℃时的方均根速率,会得到:
地球表面的逃逸速度为11.2km/s,以上结果中氦原子的方均根速率约为此逃逸速度的1/8,而氢气分子的方均根速率约为此逃逸速度的1/6.现在知道宇宙中原始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氢气(约占总质量的3/4)和氦(约占总质量的1/4),正是由于相当数目的He原子H2分子的方均根速率超过了逃逸速率,它们不断逃逸,如今地球大气中就几乎没有氢气和氦气了。氮气和氧气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只有逃逸速率的1/25,这些气体分子逃逸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于是地球大气中今天就保留了大量的氮气和氧气。
扩展:在3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CO2浓度比现在高10倍,而O2的浓度大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随着绿色植物的产生进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地吸收CO2而放出O2,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迅速增加,CO2浓度大量减少,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大气环境,因此,大气中较低的CO2浓度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我们应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延伸,不失时机的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环境保护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德育目标去实施,使得学生们关爱自己、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和自然。
3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人文性情
3.1教师的学术之美
学术美指教师身上所散发的学者气息而非匠气。努力做一个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另外还要时刻关注本学科及教育领域的前沿动向。教师不仅教书育人,同时也是教育研究者。教师的论文、教学设计、学术讲座、公开课的展示、课题研究、实验的开展无不透出学术之美,学生自然感受到一种学术氛围,对学生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
3.2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自己终生努力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把教学作为事业来追求,才会产生努力的欲望,工作的热情,远大的目标,才会对学生、教学活动、校园自己的兴趣和爱心。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会受到教师对某事物热爱的感染,由此选定人生的目标,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美其道又要慎其行,为人师表谨记于心。
4结语
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合适的时机,遵循物理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适时适量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机结合,既要防止单纯进行知识教学,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又要反对脱离教材内容,把思想教育变成空洞说教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的教育缺什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效思政教学德育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相当丰厚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的大成之作。高等院校不仅要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起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通过融合这些优秀文化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达到更好的道德教学效果。
一、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探索发展历程的经验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塑造人格、培养精神的道德教育精髓,一直是后代不断积极发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宝藏。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用先进的马克思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和培育他们的人生观,实现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文化具有柔性渗透的教育效果,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广为人知。在更容易接受和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政课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从近几年的社会现状和新闻报道可见,传统文化中诸如诚信待人、尊老爱幼等优秀的文化观念,出现了明显的被学生淡忘甚至逐渐没落的趋向。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校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地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专注怎样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全校排名,这与教学部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严重偏离。有时思政课甚至被主课占用来讲课做题,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严重缺乏教育成果验收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门户网站、微信、QQ等网络平台缺少相关监控把关,其中有不少有害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正在形成三观、分析辨别能力尚弱的学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就算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只是照本宣科,期中期末考试草草验收过去。不仅忽略思政课开设的目的,更是对学生培育工作的不负责。
(三)学生极受西方文化影响,缺乏对文化的辨别吸收能力。
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虽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但是其中包括的负面文化极易影响学生,如拜金主义、崇洋,甚至会有自我中心主义,都是屡见不鲜的却又无法根治的。除了对文化流入进行相关把控,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对这些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要有效开展思政课程,思政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先导效应。最关键的一点,老师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引导力,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为“教书育人”最终目标服务。
(一)突出内容针对性,重点加强德育教育。
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加大有关德育的部分。思想道德滑坡淡忘,广大学生深受其害,不孝顺父母、不诚信考试等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些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中,都可以有目的性地提出这些问题,配合传统优秀文化中对应的历史事实或名言警句讲解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反思,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全面发展三观和培育健全人格。
(二)活用实践型教学,全面实现融合教育。
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还必须做到“学”和“习”的有机结合,若只是浅显的知识传授是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所以,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验收教学效果并且加深对思想道德的观念意识。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举办优秀文化的宣讲学习讲座、设立传统文化的体验主题项目、带学生进养老院主动关爱老人、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发挥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是开展教学课程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学校和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在校园内设置相应的人文景观、张贴宣传标语、举办学习周等常见方法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网络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力。如在校园网开辟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汉学社、汉服社等发扬优秀文化的社团成立,扶持它们开展相应的校园活动等,充分利用文化的柔性渗透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合到全校环境全民心态中。
结语
通过上文详细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挖掘学习资源的丰富宝藏。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和进一步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责任,高校和学生都应为此而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是德育工作领域一次成功有效的创新实践。结合优秀文化展开教育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更是全面培养人才的一个途径,值得赞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2]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上一篇:初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整理5篇)
下一篇:红酒网络营销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