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问题(6篇)
时间:2024-09-07
时间:2024-09-07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4.065
AbstractTheeducationalproblemsof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havealwaysbeenpaidattentionto.Atpresent,ourcountryenteredbuildcomparativelywell-offsocietyintheroundrun-offstage,theimpoverishedpopulationinruralareastogetridofpovertyandpoverty-strickencountiestouncap.Standinginthenewhistoricalheightofpoverty,ruralleftbehindchildren'seducationproblemsshouldbereexaminedandattention.GuangxiTiandengcountyisanationalpoorcounty,alargenumberofhighproportion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problemsineducationrepresentative.Inbasicresearch,thispapermainlyanalyzesTiandengCountyRuralleftbehindchildren'sfamily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anddealswiththeruralleftbehindissuesrelatedtochildren'seducation.
Keywordschildrenleftbehind;familyeducation;measures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因此,让农村留守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1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而被留在农村的户籍所在地,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等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和限制,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自己的父辈或其他兄弟姐妹代为监护。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灵活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无瑕关心照顾自己的子女,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父母没有真正肩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如果缺乏及时的教育,很容易产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据统计,天等县是崇左市乃至广西留守儿童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县份。全县总人口44.7万,外出务工136000多人。2014年全县有6~16岁在校生42648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8387人,占66.6%。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61%,单亲监护占33.2%,其他监护占3.8%。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但大部分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多数只求物质、生活上给予孩子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等方面进行管教与引导;有些父母因为长期在外无法亲自照顾子女而感到愧疚,往往以物质上的满足和经济补偿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父母的这些做法忽视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非常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体而言,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水平低,导致营养状况失衡,身体发育缓慢;其次,长期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正常的家庭氛围,影响了孩子智力发育及人格的发展;同时,隔代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升学率低。另外,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不高,更谈不上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家庭监管也处于半空白或空白的状态,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这些孩子由于亲情和感情依靠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2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是一个其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做好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做好这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充分重视,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改善和提高家庭教育的职能。最关键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一般是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监护。但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忙于务农和操持家务等原因,往往只保障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条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归纳得出,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外务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席,孩子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据调查,在天等县的留守儿童家庭中,23.2%的父母每天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32.4%的父母每周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36.4%的父母每月通过打电话与孩子联系一次,8%的父母更长的时间或者没有联系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也就少之又少,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2家庭教育的弱化
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年迈祖辈身上。祖辈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属于隔代教育,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落后等原因,他们多数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与引导孩子。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5岁左右,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代沟”,平时难于进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且大多祖辈监护观念缺位,主要表现为溺爱,造成了孩子从小就放纵、任性、没礼貌等行为特点。而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保证孩子平安无事就好,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而监护人不科学甚至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3教育观念的偏差
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由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孩子的这个年龄阶段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削弱甚至放弃了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在学习成绩上,又过分关心分数,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有一部分父母在外务工深受“读书无用论”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不论学历高低以后都要去打工,倒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致使“读书无用论”错误价值观念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3解决天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家庭方面
(1)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在外务工的父母,要及时和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一是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认真倾听子女的情感倾诉,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对他们的成长和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二是多和监护人沟通,针对子女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共同探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父母、监护人要保持与学校、老师经常性沟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变化。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2)改进和完善家庭教育。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父母和监护人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应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教育效果。父母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抚养,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没有条件或者不方便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其他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务工的地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艰辛,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此外,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找有管教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朋好友做孩子的监护人,并提供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的费用,同时积极配合好监护人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
(3)转变教育的理念,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行动中,必须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不能完全推卸自身的责任。一方面,保证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支持子女接受中职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克服短期的实惠观。假若没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过早地进入社会,一般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另一方面克服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的愧疚心理。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3.2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全县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为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和家长(监护人)联系卡,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家庭信息、监护人的信息以及学生本人的个人信息,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并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通过这些档案信息,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同时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学校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开设家校热线、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家长、监护人、老师QQ群、微信群等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2)开展“模拟家庭”创建。主要是把“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学校建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能在学校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以弥补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力。同时,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组成“模拟家庭”。在模拟家庭中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帮助,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自护教育、感恩教育等,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模拟家庭”的各项活动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消除孤独心理。
(3)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心理课程,并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适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到学校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疏解心理压力。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级教育网络。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深化“大榕树”课堂。通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进村屯”活动载体。结合农村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提高监护人综合素质,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了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评价观等科学新观念。发挥家庭的辅引导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成长。
3.3政府方面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天等县留守儿童产生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解决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地的现状。政府应整合各类资源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并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大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减轻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出台专门的创业优惠政策,扶持留守儿童父母在当地就业、创业,增加家庭收入。让父母与孩子不再分离,逐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留守儿童能在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目前,天等县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建设,优先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寄宿需要,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提供寄宿学习的机会。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监督,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留守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良好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非常多,留守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因此,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集中整治全县各书报刊零售摊点、复印打字、“三印”企业、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吧,查处和销毁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净化社会文化空气,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非常普遍。
现在,农民外出打工很普遍。每年外出打工的基本上都是年龄在18―40岁的青壮年,其中绝大多数是夫妻同时外出,他们大多数是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有托付给亲戚的,还有少数,是孩子自己一人或者是兄妹、兄弟在家留守。因此,家庭教育的重担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承担了,而他们大多年老体衰,还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能够把孩子的吃喝拉撒管好就已经很费力了,要他们再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并且在许多家庭里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对孩子十分溺爱,让他们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也许只是一句空话。对于那些无人监护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2.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太低。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而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家长或监护人没有把道德教育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来重视。关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问题。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的道德问题没有什么可值得操心的:“反正孩子不会做坏人就行了。”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很多家长们平时只忙于赚钱,把孩子们的教育推得个一干二净,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了学校,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了。家庭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但是家长们却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涉及道德教育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3.新旧观念的冲突,使得农村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无所适从。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是与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转变。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开放、竞争、平等、博爱……这些五光十色的新观念,映入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化的肌体。家长们自身正面临着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尚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等已成为家长们难以作出的选择,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不愿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和吃亏。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但却为家庭教育造成了巨大障碍。家长们迷茫和无所适从,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不知如何进行,尤其是不知道给孩子们什么观念。
4.目前农村未成年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状况不容乐观。
客观地讲,农村孩子有着天然的质朴和善良,但目前因多种原因使孩子们的家庭道德教育缺失而导致的诸多后果,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增高,偷盗、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少年,行为习惯因缺乏父母及时有力的规范和监管,部分男孩讲究吃喝穿戴,沉湎于上网,打架勒索,道德行为失范,极易走上犯罪道路;部分女孩因缺乏父母的贴心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引导,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对伦理观念知之甚少,难以抵御金钱的诱惑,价值观念发生偏差,道德品行普遍下滑。这就使得很多家庭陷入了打工挣钱为子女,结果是钱挣了不少,孩子却被荒废了甚至成为了问题少年的尴尬局面。
二、针对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1.运用当地政府和家长学校的力量,做好家长教育,使家长加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对家长的教育主要包括:首先是教育家长要慎重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慎重对待幼儿的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到入学前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等孩子稍大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生活有了自理能力,父母或者单方再出去打工。实际上,即使是孩子长大一些了,上学了,也绝不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抛给学校,孩子的父母应有一人坚持在家,专门负责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不能仅靠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再者就是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政府和社区学校就要开展一些活动,利用一些平台,或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可聘请教育专家对这些临时监护人进行授课,引导他们更新观念,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再一个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学会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搞好社会舆论导向,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教育的观念。
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要搞好舆论导向,树立社会正气,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广泛宣传代表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使家长们走出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不解,保持勤劳善良、朴实正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向孩子传授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不能使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正确的观念,回到家里被父母们的一句话化为乌有。
3.政府和社区以及学校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网络,监督指导和帮助农村家庭教育。
在农村家庭教育方面,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既要积极组织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也要注意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不能顾此失彼。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时,应要求有孩子的父母留下一名在家,负责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不允许将孩子放任不管。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孩子父母一方在家,不让家庭教育成为空白。我们绝不能用牺牲下一代作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近年来,因各地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以及撤并学校等原因,政府修建了许多寄宿制学校。这尽管使学生放学后不至于流浪社会,但也成为一些农民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的理由。学校教育毕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而且,学校也不是五庄观镇元大仙的百纳袍,有容纳乾坤的袖子,可以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包容了,解决了。只有学校教育而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学生,其情感、价值观、道德观都是不健全的。
政府还可以牵头,为农民进行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政府要积极治理社区,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清除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污秽。再者就是,政府要经常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家庭,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区内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孩子家长,提出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前言
农村许多成人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父母抚养。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些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其思想观念的发展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正常的家庭结构,可以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其教育方面的缺失。因此,笔者选择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的。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模式来看,其监护模式的稳定性不强,临时性较大。留守儿童的的父母与其实际的抚养人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水平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同。这些不同都会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发展情况方面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1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父母与孩子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留守儿童不能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环境对于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儿童的个人观念形成、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儿童的人格、智力与心理发展,都会因为亲子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上,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降低,造成留守儿童悲观个性的形成。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因为生计问题不能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解决,会造成幼儿人格开发力度不足。
1.2儿童的基本生活安全无法保障
一般来讲,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为其祖辈或者是其它的亲戚,父母没有办法在身边对其生活起居中进行照顾。所以,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其它普通儿童具有较大的差别。留守儿童的行为容易失控,这对于留守儿童个人的生活安全具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女孩子来讲,很容易被他人非法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容易过激,自杀的机率比其它儿童的自杀的机率要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一般不好,为了家庭的生计,他们的抚养人没有办法时刻守在孩子身边。这些留守儿童要自己照顾自己,吃饭没有规范,很容易影响到其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
1.3儿童的学习成绩问题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一般为祖辈,其年龄较大。这些抚养人对于儿童的学习成绩关注度不足,他们认为督促儿童学习的人应当是教师或者是学校。教师不可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受到学习能力与精力的影响,无心关心留守儿童的成绩问题。留守儿童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不足,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加以辅导,更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在农村,留守儿童回家之后,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学习,一般会帮助家里的大人干一些农活,课后作业根本不能及时完成。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着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素质,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2.1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加强留守儿童抚养水平的提高,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从孩子前途与家庭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父母应当选择一方留在家中照顾老小,陪伴孩子,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儿童解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家长需要利用通讯设备,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
2.2加强学校教育力度
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具有弥补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加强会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方面更好地照顾学生的生活,辅导儿童的学习。学校与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教师要利用日常交流来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利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儿童想到得到什么样的关怀,让家长适当为孩子制造一个惊喜。学校教学力度的加强,会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得到弥补。
2.3加强户籍政策的改革
父母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无法解决,受到户籍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认识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利用户籍改革,来带动社会其它各方面的改革。利用户籍政策的改革,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方面的阻碍,为农民工子女减免一些借读费用。当外在条件允许时,大多数父母都愿意将孩子带来身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3、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监护模式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与正常儿童会有所不同。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笔者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几点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社会多多关注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利用有效的对策为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受教育环境,给留守儿童一个积极向上的童年。
参考文献:
一、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的阻力
1.现有观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后,伴随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被彻底从家庭中剥离开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家庭的参与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决定了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很多浮于表面,多要借助于家长会、作业检查、开放日等形式体现。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也造成了真正重要的例如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不可量化的教育要素的乏人问津。基础教育尚且如此,谈及高等教育,家长的普遍理解更是,孩子终于成人了,可以放手喘口气了。在这种整体社会教育水平偏低的大环境下,讨论家庭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很难有立足点。
2.家长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虽然现在以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们的家长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80后、70后的大学生家长,然而要求他们按照高校的希望配合实施家庭教育,困难依然很大。一者,真正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家长,真正了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家长依然是寥若晨星。二者,家长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缺乏普遍的理性认识,家长们期望的也就是陪同作业,检查,默写等低层次的看护工作。三者,一些家庭本身就是问题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不睦等很多表象就是家长本身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智的后果。在这些因素之下,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全体家长,本身就是个虚幻的泡沫,缺乏可行性。
3.高等学校相关准备的不足。
很多研究者都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然而就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辅导员和学生比来说,这一建议本身就是项艰巨的工程。以现状来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更多时候还是应付式的出事才和家长联系。家庭教育本身专业要求很高,相应的配合指导必须有一定功底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虽然日益专职化,但是整体在此一领域的专业素养还是亟待提高的。在高校没有充分人员准备的前提下,一味盲目推进,只会提前将热情空耗。
4.空间距离的阻碍。
传统的中小学,无论层次高低,家长、家庭介入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空间距离保障的。一般来说,孩子都在身边,除了寄宿制学校定期回家外,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对封闭的空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了解、交流、沟通,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馈。而进入大学,这种传统的空间被打破,大部分的子女都要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突如其来的空间距离,使得原本习惯了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一下子失去了渠道,没有了着力点。家长都会觉得孩子长大了,离远了,没有抓手了。即使真的被告知问题,很多家长除了打打电话,偶尔来一两次之外,也很难真的介入。
二、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内涵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我以为,就高等学校单向对家长提倡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层次普遍较低的局面,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和帮助。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孩子而言,由于他们长期身处高层次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即使进入大学,从年龄上看他们也是成年了,但从精神上衡量远远不达标。他们的大学岁月,介于应成年和未成年之间,介于旧家庭的退出与新家庭的进入之间。他们是今天的孩子,但一脚踏进社会,他们就是明天的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其开展正确的自主式家庭教育,那么对于其自身独立,反省既往,人格重塑,未来的人生及终身的幸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学界一直表述纷纭,其中有这样一种定义: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氛围,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加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那么何谓大学生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就是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环境,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前实现作为家庭组建者进行家庭生活必需的认知,态度和技能的积累。当下高校谈论较多的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最后阶段人群的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而本文的讨论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直接影响的是他们所要展开的未来生活和后续动态发展。
三、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功能
1.反省原有的家庭。
鉴于社会现状,不少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典型的问题诸如夫妻关系不睦,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教育冲突,家庭暴力,养老纠纷,等等。通过开展正规的家庭教育,高校可以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实现技巧展示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家庭。通过客观的审视,既可以归纳出原有家庭的优点,又可以寻找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隔岸的审视,才能超脱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走出“家庭模式遗传”的怪圈,避免历史的重演。
2.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反省原有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先天的遗传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了,后天的习得对人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它施加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影响,它的两性相处模式,家庭氛围,家庭运作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成长起来的后代。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远比行诸口头和课堂的传授更有效。不睦的父母关系,容易导致子女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呵斥的训导,容易导致子女不自信;溺爱的教育,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抗击打能力较弱。事实上,通过孩子总可以看到他所走出来的家庭。自主式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家庭的烙印,对于部分有毅力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更可以实现自我弥补和修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看,这是最为有效的自我教育途径。
3.预建未来新家庭。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身上打着家庭的烙印,但他们已经从原有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且处于逐步脱离的过程中。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人,他们是新家庭的构建者。通过培养自主式家庭教育的涵养,他们可以对未来自己将建立的家庭进行构建预想,结合自身的条件,清楚自己要规避的误区,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无论是在择偶,还是在婚姻关系的确立,还是在两性的相处上,都可以提前推动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立足于原有的家庭,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条件,使得理性思考后构建的新家庭,相比当前社会上大量盲目冲动的婚姻将更为慎重,更为稳固。
4.深远的社会意义。
不管是成年的男性还是女性,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动力,主要都将来自他后天建立的家庭。对于处于可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家庭教育,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缺少的。而家庭的稳定又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教养,将可能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泯灭于未形。这种防微杜渐式的提前教育,实际效果应远远好过缝缝补补的清理问题。大学的教育正是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为其提供终身发展的滋养;大学的教育也正是应该立足于对社会的反哺,而非暂时的明确效益。
四、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实施要点
1.高校要勇当落实主体。
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涉世,对于自身的家庭及相关的教育影响很难有一以贯之的理性把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系统知识也很难通过完全的自学有全面的掌握。这就决定了高校责无旁贷应该挑起重担,应该把影响个人未来和社会未来的家庭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改变过去对学生主体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无视或忽视态度,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步步推进,确保以后的每一代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追寻自身的幸福。
2.必须聚焦两性关系。
一个家庭一旦建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所有问题的中心所指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两性关系。一个夫妻关系高度融洽良性互动的家庭,很难会有信任危机,很少有教育分歧,养老纠纷等纷繁的冲突。相反,很多问题高发家庭的潜在原因,都是夫妻双方作为家庭主要创建人之间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裂痕。所以解决一切家庭问题都应该从夫妻关系入手。对于未来新家庭的构建者来说,两性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就显得至为重要。高校在展开家庭教育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着力。相爱简单,相处难,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此种关系处理不当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3.必须凸显家庭的契约责任。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种契约和责任的象征。一旦选定一方,进入婚姻,则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是一种承诺。男女双方应该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不能朝秦暮楚,反反复复。现在社会上的闪婚闪离,离婚率偏高等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太多的婚姻不成熟,双方只有婚前的感情,而不要婚后的责任,归根究底还是对家庭的本质认知不够。夫妻双方以正确的契约精神经营家庭,可以避免双方为琐事所累,避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产生分歧,避免双方家庭对待不公等很多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大学生家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如何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中家庭的功效发挥出来,成为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究竟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向高等学校延伸,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助推作用。
一、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的阻力
1.现有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后,伴随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被彻底从家庭中剥离开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家庭的参与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决定了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很多浮于表面,多要借助于家长会、作业检查、开放日等形式体现。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也造成了真正重要的例如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不可量化的教育要素的乏人问津。基础教育尚且如此,谈及高等教育,家长的普遍理解更是,孩子终于成人了,可以放手喘口气了。在这种整体社会教育水平偏低的大环境下,讨论家庭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很难有立足点。
2.家长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虽然现在以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们的家长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80后、70后的大学生家长,然而要求他们按照高校的希望配合实施家庭教育,困难依然很大。一者,真正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家长,真正了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家长依然是寥若晨星。二者,家长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缺乏普遍的理性认识,家长们期望的也就是陪同作业,检查,默写等低层次的看护工作。三者,一些家庭本身就是问题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不睦等很多表象就是家长本身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智的后果。在这些因素之下,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全体家长,本身就是个虚幻的泡沫,缺乏可行性。
3.高等学校相关准备的不足。很多研究者都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然而就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辅导员和学生比来说,这一建议本身就是项艰巨的工程。以现状来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更多时候还是应付式的出事才和家长联系。家庭教育本身专业要求很高,相应的配合指导必须有一定功底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虽然日益专职化,但是整体在此一领域的专业素养还是亟待提高的。在高校没有充分人员准备的前提下,一味盲目推进,只会提前将热情空耗。
4.空间距离的阻碍。传统的中小学,无论层次高低,家长、家庭介入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空间距离保障的。一般来说,孩子都在身边,除了寄宿制学校定期回家外,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对封闭的空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了解、交流、沟通,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馈。而进入大学,这种传统的空间被打破,大部分的子女都要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突如其来的空间距离,使得原本习惯了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一下子失去了渠道,没有了着力点。家长都会觉得孩子长大了,离远了,没有抓手了。即使真的被告知问题,很多家长除了打打电话,偶尔来一两次之外,也很难真的介入。
二、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内涵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我以为,就高等学校单向对家长提倡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层次普遍较低的局面,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和帮助。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孩子而言,由于他们长期身处高层次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即使进入大学,从年龄上看他们也是成年了,但从精神上衡量远远不达标。他们的大学岁月,介于应成年和未成年之间,介于旧家庭的退出与新家庭的进入之间。他们是今天的孩子,但一脚踏进社会,他们就是明天的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其开展正确的自主式家庭教育,那么对于其自身独立,反省既往,人格重塑,未来的人生及终身的幸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学界一直表述纷纭,其中有这样一种定义: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氛围,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加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那么何谓大学生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就是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环境,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前实现作为家庭组建者进行家庭生活必需的认知,态度和技能的积累。当下高校谈论较多的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最后阶段人群的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而本文的讨论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直接影响的是他们所要展开的未来生活和后续动态发展。
三、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功能
1.反省原有的家庭。鉴于社会现状,不少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典型的问题诸如夫妻关系不睦,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教育冲突,家庭暴力,养老纠纷,等等。通过开展正规的家庭教育,高校可以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实现技巧展示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家庭。通过客观的审视,既可以归纳出原有家庭的优点,又可以寻找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隔岸的审视,才能超脱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走出“家庭模式遗传”的怪圈,避免历史的重演。
2.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反省原有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先天的遗传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了,后天的习得对人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它施加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影响,它的两性相处模式,家庭氛围,家庭运作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成长起来的后代。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远比行诸口头和课堂的传授更有效。不睦的父母关系,容易导致子女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呵斥的训导,容易导致子女不自信;溺爱的教育,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抗击打能力较弱。事实上,通过孩子总可以看到他所走出来的家庭。自主式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家庭的烙印,对于部分有毅力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更可以实现自我弥补和修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看,这是最为有效的自我教育途径。
3.预建未来新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身上打着家庭的烙印,但他们已经从原有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且处于逐步脱离的过程中。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人,他们是新家庭的构建者。通过培养自主式家庭教育的涵养,他们可以对未来自己将建立的家庭进行构建预想,结合自身的条件,清楚自己要规避的误区,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无论是在择偶,还是在婚姻关系的确立,还是在两性的相处上,都可以提前推动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立足于原有的家庭,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条件,使得理性思考后构建的新家庭,相比当前社会上大量盲目冲动的婚姻将更为慎重,更为稳固。
4.深远的社会意义。不管是成年的男性还是女性,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动力,主要都将来自他后天建立的家庭。对于处于可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家庭教育,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缺少的。而家庭的稳定又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教养,将可能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泯灭于未形。这种防微杜渐式的提前教育,实际效果应远远好过缝缝补补的清理问题。大学的教育正是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为其提供终身发展的滋养;大学的教育也正是应该立足于对社会的反哺,而非暂时的明确效益。
四、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实施要点
1.高校要勇当落实主体。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涉世,对于自身的家庭及相关的教育影响很难有一以贯之的理性把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系统知识也很难通过完全的自学有全面的掌握。这就决定了高校责无旁贷应该挑起重担,应该把影响个人未来和社会未来的家庭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改变过去对学生主体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无视或忽视态度,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步步推进,确保以后的每一代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追寻自身的幸福。
2.必须聚焦两性关系。一个家庭一旦建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所有问题的中心所指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两性关系。一个夫妻关系高度融洽良性互动的家庭,很难会有信任危机,很少有教育分歧,养老纠纷等纷繁的冲突。相反,很多问题高发家庭的潜在原因,都是夫妻双方作为家庭主要创建人之间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裂痕。所以解决一切家庭问题都应该从夫妻关系入手。对于未来新家庭的构建者来说,两性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就显得至为重要。高校在展开家庭教育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着力。相爱简单,相处难,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此种关系处理不当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3.必须凸显家庭的契约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种契约和责任的象征。一旦选定一方,进入婚姻,则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是一种承诺。男女双方应该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不能朝秦暮楚,反反复复。现在社会上的闪婚闪离,离婚率偏高等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太多的婚姻不成熟,双方只有婚前的感情,而不要婚后的责任,归根究底还是对家庭的本质认知不够。夫妻双方以正确的契约精神经营家庭,可以避免双方为琐事所累,避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产生分歧,避免双方家庭对待不公等很多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以为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水平而言,高校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开展家庭教育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相反,高校应主动抓住大学生最后的在校时光,主动利用这段家庭教育认知的空白地带,好好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反省自我,在校期间实现自我弥补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其未来组建幸福家庭的能力,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长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3]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4]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8.12.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
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对于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022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供大众阅览和建言献策,同年10月23日出台正式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首次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立法为何能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助推了法律的确立与出台?本研究将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依据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大源流进行政策分析过程,叙述家庭教育法律产生的动力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动态演变过程和价值。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以及适切性分析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
多源流理论由金登最先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模式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会在某一时间点耦合,进而推开政策窗口,他把政府和非政府因素总结为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2]问题源流主要指社会中普遍发生并需要国家与政府出面解决的事件;政策源流是政府、专家学者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方案;政治源流指的是执政党对于问题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国民的反应。
(二)多源流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切性分析
多源流理论是基于国外发展水平和情况产生的,符合外国的情境和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本国政策过程,需要分析中国情境下该理论的适切性。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内政策的愈来愈多,涉及高职扩招、教师教育惩戒权、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表明基于学术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适用性,运用此理论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存在合理性,只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对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多源流分析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动力源:问题源流
1.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通常来讲,公共问题不会只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借助一些推动力引起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缺乏足够自我管理能力,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部分家长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3年天津市李某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亲忙工作,母亲患精神疾病,导致李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为了寻求刺激去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5年北大学子因不满母亲的教育与控制,计划并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意识到家庭教育立法迫在眉睫,亟需对家庭教育立法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2.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自古以来,我国宣扬“法不入家门”的传统,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事情,国家不应过多干预,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至出台近30年,存在诸多反对声音,立法遭遇极大困难,虽然期间颁布不少相关政策,仍不能大范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从级别层面讲,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代表部级家庭教育法律。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地区均制定了家庭教育条例,规定家庭教育行为,但良好家庭教育产生的巨大效益没有引起大部分省市的重视;各省市针对家庭教育条例的具体法则不同,名称、职责、法律责任均有差异,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存在难度,因此,需要颁布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规以整合意见、规范要求、统一标准。第二,从领域层面讲,相对于学校、社会两大领域,家庭缺乏一部专门且独立的家庭教育法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原《婚姻法》等已颁布且实施多年,而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只是在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条例中零散提及,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家庭重要地位的认可。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能性:政策源流
1.政府官员的政策引导整理、分析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从政策层面开始指导家庭教育,它是国家首次颁发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纲要。1996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2002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7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划一步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6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2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将十年规划分两阶段进行,分别指明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除此之外,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多省出台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的条例,为国家层面独立法规确立奠定了基础,形成自下而上逐步推动的有效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家庭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家庭教育政策不断被公众熟知,对于家庭教育独立法规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专家学者的积极献策国内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立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著作、会议报告等各种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家庭教育立法基础、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在家庭教育立法基础研究中,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阐述,不仅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视角和学习权保障视角[4]看待家庭教育立法,而且着眼于家庭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使其得到推广和提升。[5]在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应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大主体的职责,做到依法履责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中,指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量、缺位、缺失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合力促使家庭问题有效解决。[6]综上,虽然学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立法的顶层设计存在差异,但都秉承着尽早实现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政治源流
1.“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策议程和发展方向,它是政治源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2.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满足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父母不止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愈来愈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却因自身素质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表现在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恶化;忽视子女的心理发展,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观念不合理,孩子叛逆不听劝等。这让父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够约束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而且提供诸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质,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公众的积极关注和呼吁,反映社会存在的缺陷,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国家重视此问题。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既是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
(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多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能否成功开启取决于三大源流能否成功耦合。在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反馈背景下,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积极采取行动,使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推广,接着“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以及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专家学者等为家庭教育立法做出许多努力,通过论文、著作等文字形式建言献策,提出关于职责、法律责任、总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某一政策领域或者地方性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相邻政策领域的成功。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倒逼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律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法律文件颁布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助力。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结论与启示运用多源流理论对
上一篇:五年级我的老师作文字(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