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研究分析范例(3篇)

时间:2024-09-14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大叶麻竹笋:采自重庆市北碚区施家梁镇大叶麻竹笋种植基地;食盐四川驰宇盐化有限责任公司。TA-XT2i物性测定仪英国StableMicroSystem公司;UltraScanPRO测色仪美国HunterLab公司;DHP-927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CD-23CG冰箱山东青岛海尔集团;游标卡尺等。

2.实验方法

1)不同食盐浓度组大叶麻竹笋的腌制方法:挑选无机械损伤、新鲜、无病虫害、大小和成熟度相对一致的新鲜大叶麻竹笋,经去壳、清洗后,切分为4cm×3cm×0.5cm的片状,于沸水中漂烫10min,沥干后装坛,分别添加3%、11%、19%的食盐水(料水比为1:1),在室温下腌制30d,分别测定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地与色泽指标。

2)不同温度组大叶麻竹笋的腌制方法:新鲜大叶麻竹笋经去壳、清洗后,切分为4cm×3cm×0.5cm的片状,于沸水中漂烫10min,沥干后装坛,添加11%的食盐水(料水比为1:1),在不同温度条件(8、20、35℃)下腌制30d,分别测定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地与色泽指标。

3)腌制大叶麻竹笋的质地多面分析(TPA)测定方法:将大叶麻竹笋准确地片切为长×宽×厚为1cm×1cm×0.4cm的长方体薄片,放置于物性测定仪测试平板上,采用圆柱型平底探头P/36R对其进行TPA测试。测定参数设置为:测试前速度2mm/s,测试后速度1mm/s,测试速度为1mm/s,试样压缩形变百分量70%,两次压缩中间停顿时间3s,触发值20g。由质地特征曲线(见图1)得到表征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地状况的评价参数: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黏着性、回复性。

4)腌制大叶麻竹笋颜色的测定:将样品放入样品杯中,使用测色仪于25℃条件下采用去除镜面反射模式测定大叶麻竹笋颜色。采用亨特均匀表色系L*、a*、b*,用于表征大叶麻竹笋颜色。其中,L*为亮度,L*=0表示黑色,L*=100表示白色;a*值为正值时,其值越大,颜色越接近纯红色;a*为负值时,其绝对值越大,颜色越接近纯绿色;b*为正值时,其值越大,颜色越接近纯黄色;b*为负值时,其绝对值越大,颜色越接近纯蓝色。色差(E)的计算(略):式中:L*0、a*0、b*0为漂烫鲜样颜色测定值;L*、a*、b*为腌制样品颜色测定值。

3.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Version19.0)和Origin(Version8.6)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实验平行测定12次。

结果与分析

1.不同腌制条件对大叶麻竹笋质地影响的研究

1)腌制大叶麻竹笋TPA试验所得各项质地参数间相关性的研究不同腌制条件下大叶麻竹笋TPA试验所得各项质地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各质地参数的意义在相关文献中有详细解释[11-12]。在本实验条件下,其硬度与内聚性、咀嚼性呈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均大于0.8)。硬度与内聚性都反映了大叶麻竹笋组织结构坚实程度的大小,所以两者相关性好;咀嚼性在数值上为硬度、凝聚性、弹性三者乘积,所以硬度与咀嚼性的相关性好。弹性与回复性呈较好的相关性,但弹性、回复性与其它的质地参数相关性都比较低。原因可能是大叶麻竹笋在腌制前经过了漂烫处理,细胞变形、破裂和分离、细胞膨压部分丧失,其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骨架遭到破坏,使得其丧失了部分弹性和回复性,不能真实地完全反映出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弹性和回复性的变化情况[13]。因此,这两个质地参数用于评价腌制大叶麻竹笋的质构特性是不合适的。黏着性与其它质地参数都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都较小。赵君、潘秀娟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可能是由于TPA测试时黏着性测试较困难,得出的黏着性结果偏差较大造成的[14-15]。因此,不把黏着性用于评价腌制大叶麻竹笋的质构特性。综合分析,选取相关性较好的硬度、内聚性和咀嚼性来评价不同腌制条件下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构的变化情况。

2)食盐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构影响的研究:①食盐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硬度影响的研究由图2可知,大叶麻竹笋样品在三个食盐浓度条件下腌制后的硬度值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食盐浓度的升高而减少。硬度降低主要是由细胞变形和破裂造成的,因为大叶麻竹笋在腌制过程中仍然有微生物参与发酵而产生分解细胞结构的酶,如分解细胞中胶层物质的果胶酶、分解细胞壁中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等,使得大叶麻竹笋细胞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硬度降低。此外,Na+通过置换大叶麻竹笋细胞多糖分子中的Ca2+,破坏细胞结构中多糖分子间的氢键导致多糖分子的分散性增加,也可能导致其硬度降低[16-17]。对于高浓度NaCl腌制条件下大叶麻竹笋硬度损失得较少的原因,可能是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其产生分解细胞结构的酶量也会降低,且这些酶在高浓度的NaCl中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使得组织结构遭到破坏的程度就较低[18]。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食盐浓度对其硬度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

②食盐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内聚性影响的研究:由图3(略)可以看出,大叶麻竹笋样品在三个食盐浓度条件下腌制后的内聚性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食盐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内聚性反映了组织细胞间结合力的大小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因微生物、酸、果胶物质及相关酶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其细胞结构受到破坏,细胞间结合力降低,从而表现出内聚性不断降低[19]。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11%与19%食盐浓度对其内聚性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③食盐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咀嚼性影响的研究:由图4(略)可以看出,大叶麻竹笋样品在三个食盐浓度条件下腌制后的咀嚼性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食盐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咀嚼性的降低是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硬度和内聚性分别降低的综合结果。低浓度食盐腌制后,大叶麻竹笋的咀嚼性降低,说明低食盐浓度条件下大叶麻竹笋更易变软。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11%与19%食盐浓度对其咀嚼性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2.温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质构影响的研究#p#分页标题#e#

①温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硬度影响的研究:由图5可以看出,大叶麻竹笋样品在三个温度条件下腌制后的硬度值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腌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对于不同腌制温度条件下大叶麻竹笋硬度降低程度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不同温度条件下腌制时,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不一样,其产生分解大叶麻竹笋细胞结构的酶的量也不一样,且这些酶的活性也不一样[20];另一方面,不同腌制温度条件下,组成大叶麻竹笋细胞中胶层主要物质的果胶物质的分解速度不一样,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促进其分解,从而增加了大叶麻竹笋细胞结构的破裂程度,使得细胞间的结合力更低,造成软化程度更严重、硬度更低[21]。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腌制温度对大叶麻竹笋硬度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

②温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内聚性影响的研究:内聚性反映了咀嚼大叶麻竹笋时,其组织结构抵抗牙齿咀嚼破坏而表现出的内部结合力。由图6可以看出,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大叶麻竹笋样品的内聚性经腌制后都有明显的降低,腌制温度越低,经腌制后其内聚性降低的越少。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腌制温度对大叶麻竹笋内聚性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

③温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咀嚼性影响的研究:由图7可以看出,大叶麻竹笋样品在三个温度条件下腌制后的咀嚼性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腌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腌制大叶麻竹笋越不耐咀嚼,经腌制后其咀嚼性降低的越多,这正是高温度条件下大叶麻竹笋更易变软的表现。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20℃与35℃对其咀嚼性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任意两个温度对其内聚性的影响差异性均显著(p<0.05)。

3.不同腌制条件对大叶麻竹笋色泽影响的研究

①食盐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色泽影响的研究:由表2(略)可以看出,随着食盐浓度的升高,腌制后竹笋的L*值下降,a*的绝对值增加,而b*值下降。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11%与19%食盐浓度对其L*和b*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3%与11%食盐浓度对其a*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任意两个食盐浓度对其L*、b*和a*的影响差异性均显著(p<0.05)。众多研究表明,当色差(E)值大于2时就可以认为样品间颜色有显著性变化[22-23]。与漂烫鲜样相比较,三个食盐浓度条件下的大叶麻竹笋经腌制后其E都大于2,且食盐浓度越高其E越大,表明经腌制后其颜色都有显著变化,且食盐浓度越高其变化越显著。果蔬腌制后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腌制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和化学反应的结果,包括叶绿素等色素物质的变化、酚类和单宁物质氧化等酶促褐变、维生素C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等非酶促变[24-25]。大叶麻竹笋的绿色是由于其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腌制过程中,仍然有微生物参与发酵而产生酸性环境,叶绿素在酸性介质中很不稳定,易脱镁生成脱镁叶绿酸而变成黄褐色,大叶麻竹笋就会失去原有的绿色;大叶麻竹笋中的花青素性质也不稳定,在腌制过程中易受酸的作用而分解和氧化,失去原有的颜色。此外,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还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褐变而失去原有的色泽[26]。由于不同食盐浓度腌制条件下,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不一样,其产生的酸性环境也不一样,对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物质和参与美拉德反应的糖类等物质的影响不同,所以不同食盐浓度腌制条件对大叶麻竹笋色泽的影响不尽相同[27]。

②温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前后色泽影响的研究:由表3(略)可以看出,随着腌制温度的升高,腌制后竹笋的L*值下降,a*的绝对值减小,而b*值升高。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温度对其L*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对其a*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除20℃与35℃对其b*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任意两个温度对其b*的影响差异性均显著(p<0.05)。与漂烫鲜样相比较,三个腌制温度条件下的大叶麻竹笋经腌制后其E都大于2,且腌制温度越高其E越大,表明经腌制后其颜色都有显著变化,且腌制温度越高其变化越显著。由于不同温度腌制条件下,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其生长情况不一样,其产生的酸性环境也不一样,对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物质影响不同。此外,不同温度条件下,其褐变反应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不同温度腌制条件对大叶麻竹笋色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结论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范文篇2

摘要:通过结合网络平台和直销店的模式构建了一个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希望能为黑龙江省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渠道优化的绿色食品流通模式,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食品;网络平台;直销店;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modelresearchonciruclationofheilongjianggreenfood——basedonthenetworkandoutletstoreplatform

dongjin-hong

(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northeastforest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anewefficientcirculationpatternbycombiningnetworkplatformandthedirectsellingstoreswascreaed,ahighefficiency,lowcost,theoptimizationofthechannelgreenfooddistributionmodelinheilongjiangprovince,wasserredupwhichwouldmakeagreatcontributiontothegreenfoodcirculation.

keywords:greenfoods;networkplatform;outletstore;circulation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部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

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660km2扩大到2011年的4272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2.2.2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和共享的时代,信息在市场主体间能否有效流通决定了市场效率的高效与否。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买菜难、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信息不对接。图2中可以看出,新模式中构建的“网络+直销店模式”是以黑龙江政府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比较权威的绿色食品信息网体系,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网站a。a网站起到的作用是供生产者供应信息和与网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管理人员将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等信息起到对产品品质的源头把关。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a网站来浏览产品信息,以此来订购所需的产品。这样通过a网站就达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接的目的,消除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性。同时,a网站可以将供需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三方物流,指导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配送到直销店,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订单到就近的直销店进行产品的最后挑选和领取。

2.2.3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新建立的流通体系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的,为了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品质,新模式中流通环节产生的资金流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消费者在直销店进行最后的产品选择和领取时直接确认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第三方平台再将收到的货款按照规定分配给不同的流通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可以保障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卖出去以后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不存在大型收购企业压价、拖欠应付账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拿到满意的产品之后再确认将货款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流通模式中,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将会分为农户的货款、第三方物流的费用、直销店的成本三部分来保障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各自的利益。这样的资金流分配可以有效杜绝市场上存在的缺斤少两和商贩投机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2.2.4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根据日本中村学园大学的徐涛对日本直销店的研究,日本的直销店大多采取农户会员制的形式,农户根据店员(从市场行情和相关的定价)的指导可以对产品自由定价,直销店从销售额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分成(15%~20%不等,日本的产品比较贵),直销店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农户评定信誉等级,起到二次监督的作用。笔者所构建的新模式中,不是照搬日本的直销店模式,而是在日本直销店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黑龙江省的情况。在新模式中,直销店主要发挥的作用:(1)消费者从就近直销店领取产品,让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挑选商品的机会,可以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2)同时直销店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便于从消费者直接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a反馈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宏观和微观调控。(3)依据现在的电商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网络这样的虚拟市场,而新构建的模式中直销店作为网络的终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度作用。(4)直销店的产品供给量是根据网站a反馈的消费者订购信息来决定的,所以不会存在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的库存。

3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新流通模式的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品种也在不断齐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仅靠个别区域或者企业来构建全省47.3万km2的市场流通模式,形不成一个体系。政府应该从全局来统筹规划,从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并且在网络+直销店模式体系构建上予以资金的支持,消费者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让消费者从心里认可这一新的选购方式。

3.2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第三方物流实体作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的关键责任,也是保障绿色食品品质的利益方。绿色食品包含了很多以新鲜为标准的蔬菜鲜活产品,第三方物流实体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进行升级,引进一些冷冻、保温、分装设备,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其次,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配送路线的合理分配到产品的定位跟踪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追查,以此来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3.3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国家对于生态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他省份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一种竞争。如果生产者不在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仍然会面临“小规模生产、大市场流通”的问题,也很容易失去现在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对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论是对小农户组织化的

指导还是对于龙头企业的深加工技术的培训,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一端得到保障整个流通体系才有发展和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涛.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上海商学院商报,2008(5):22-25.

[2]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8):10-12.

[3]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9):32-34.

[4]丁华.“四流”协同理念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中的体现[j].经济纬度,2007(3):56-57.

[5]陈柏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5):74-77.

[6]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7]陈伯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74-77.

[8]杨洁雄,方亚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8):903-906.

[9]王淑清.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3):99-101.

[10]贾金凤,侯智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58-359.

[11]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53-55.

[12]马享优,信丽媛,王晓蓉,等.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69-72.

[13]李建伟.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7):5-8.

[14]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34-35.

[15]郭晔.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65-66,73.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监测体系;转基因;中国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275-02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自1986年“863计划”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列入研究范围之后,转基因研究成长迅速。继“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大量经费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后,科技部制定经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重大专项。绿色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标准体系,成为我国目前标准最高的食品。绿色食品体系禁止引入转基因技术(产品),在绿色食品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转基因进行监管,防止转基因技术及产品流入绿色食品体系,确保获得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没有违规添加转基因,是绿色食品体系及品牌良性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1国内主要农产品转基因现状

1.1转基因安全证书和进口安全证书

我国主要种植和商业化应用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的番木瓜,也曾有少量的番茄。截至2011年,我国共批准发放番茄、棉花、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和玉米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中2009年8月17日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是首次主要粮食作物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1.2国内市场几大类农产品的转基因现状

目前,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仅限于用作加工原料。

敖金霞等[1]在转基因水稻深加工产品2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中使用的购买自超市的待检研究材料,在深加工婴儿米粉中经2种方法均检出转CrylA(B)基因水稻成分。其研究显示2种方法检测结果精确可信且稳定。

周霞[2]对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大豆制品的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在深圳的大豆样品抽检中有1份样品检出转基因成分,经确证为转抗草甘膦大豆。广州市各大超市的61个品牌183批次的大豆制品中有33个品牌检出转基因成分,涉及豆粉、腐乳、酱油、大豆油等多种豆制品。

李慧等[3]对深圳市场4种国产农产品转基因成分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深圳市场的79份农产品抽检样品中,共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样品4份,4种农产品大豆、玉米、西红柿、马铃薯各有1例检出转基因成分。

肖唐华等[4]的研究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44个农业部所属转基因检测中心3年所承担的转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全国曾有9个中心在标识为非转基因的产品中检出转基因成分。其中,有1个中心检出的违规样品占到其所检样品的30%,另有1个中心占到20%,其余7个中心检出的违规样品比例占所检样品的1%~3%。根据其研究统计显示,这些样品中已知来源的占41.7%,部分已知来源的占20.8%,未知来源的占33.3%。

郑海松等[5]对安徽省大米转基因情况进行普查评析,抽检稻谷及大米样品中转Bt基因阳性检出率达2.5%,其中转Bt基因的样品均为大米样品。芦春斌等[6]对广州市农贸市场的大豆进行转基因筛查,结果显示有转基因阳性检出,转基因大豆已进入流通领域和日常食品生产中。

1.3国内种子行业的转基因现状

2008—2010年,在河南省的玉米区试新品系中有2份检出含有Bt基因[7],而目前我国尚未批准转Bt基因的玉米用于生产。2009年底,国内批准的首例玉米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是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非转Bt基因玉米。这说明已经有非法的转基因品种以非转基因的名义,违规参加国家品种试验。

根据2008—2010年农业部小麦、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成分检测实验室的抽检结果[7]显示,辽宁和北京均检出了非法转基因玉米新品种。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的比例、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达到70%左右[8],由于棉花植株及棉籽的加工产品及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可再行利用,其产业链下游产品的去向十分值得关注。

1.4转基因进口农产品现状

转基因油菜已经获得我国的加工原料进口许可,商业化的转基因油菜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中转基因的比例占到60%以上,这些转基因油菜籽作为加工原料在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其产业链下游产品菜籽粕等流向全国各地。转基因油菜籽目前虽尚未在国内批准安全生产证书,但是国内对转基因油菜的研究已经有突破性的进展,有些甚至已经进入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9]。目前已有研究[10]从多个角度论证了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种植的可行性,加之目前已有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准安全生产证书的先例,随着十二五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推进,转基因油菜很有可能获准安全生产证书。

1.5饲料及添加剂转基因现状

根据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检技术中心植检室2003年以来对进口饲料及添加剂的检测结果显示,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的进口产品有检出转基因成分。2008年的进境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有检出转基因大豆以及多个品系的转基因玉米成分[11]。

1.6出口农产品转基因现状

虽然中国目前并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但是近年来出口农产品却连续遭遇检出转基因成分。中国输出欧洲的大米制品等产品已连续几年多次被检出转基因成分(表1),并呈现增长趋势(图1),导致产品遭遇被通报、撤出市场以及销毁处理,成为农产品对外出口中的严重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官方尚未批准过商业化转基因主粮。可是仅201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通报》(RASFF)通过预警通报指出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中检出非法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就多达39起,其中涉及产品包括米粉、挂面等食品以及饲料等。从近年RASFF通报中涉及的非法转基因内容来看,大多数被检出转基因的产品多为大米制品,其中大米制品中又以检出Bt63和kefeng6为主。2010、2012年这2种检出特别明显,有部分同时检出2种及2种以上转基因成分。近年RASFF通报中涉及转基因检出内容还包括CaMV35S、cry1a(c)、tNOS、P35S、KMD1、CryIAb/CryIAc等。

2009年Bt63转基因水稻通过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尚未获批商业化。但近年的RASFF通报中均有检出Bt63,可见国内的大米生产及加工链中已经有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存在。国内绿色食品企业所产的绿色食品大米以及含有大米为原料的产品,是否在转基因上存在违规生产、加工的情况,尚未可知。

2建立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的技术支持

2.1检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成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农业部审查认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程序和规定进行建设和组织认证(三合一认证)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12]。这些转基因检测机构已经在转基因相关行政监测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4],可承担绿色食品转基因检测。

2.2主要农产品的转基因相关标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的现行有效标准的农畜产品类别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水稻、油菜、番茄、马铃薯、鲤鱼等,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检疫总局的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现行有效标准除了大豆等主要农产品还包括小麦、食用菌、蜂蜜、木瓜等,还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的检测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标准中都涵盖了抽样、制样、DNA提取、PCR扩增等检验流程。

3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的范围和方向探讨

由于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涵盖的农畜产品范围很广,可以先针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检疫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现行有效的转基因检测标准涉及的几大类相关农产品:大米、玉米、大豆等为基础,初步构建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对绿色食品的转基因监测可从2方面入手。

3.1绿色食品产品方面

由于绿色食品覆盖范围广,仅种植业的产品就包括7大类37小类产品[13],可以先将绿色食品中涉及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中有相关检测标准类别的产品纳入监测范围。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要求是非转基因产品[14],因此对申报有机及绿色食品的产品需要严格把关,对产品以及生产资料投入品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转基因检测。同时,在每年绿色食品专项年度抽检计划中,对涉及到的相关类别产品增加转基因检测这一项,监控绿色食品产品中是否存在违规的转基因产品。

3.2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方面

对新申报的企业进行审查时,严格把关,对生产中所使用的投入品中含有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及产品为原料的生产投入品,要求企业提供非转基因证明材料或进行转基因检测项目;对取得标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食品相关产品标志换证审查时候,在其使用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投入品中,将涉及到以水稻、玉米、大豆等为原料生产的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纳入监测范围,监控生产企业是否存在在生产资料中违规使用转基因产品的情况。

4结语

为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中心每年都有相关的产品质量监测,为保证监测结果,抽检、检测都有相关工作规范,例如《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绿色食品质量全预警规范》等。

目前,对绿色食品产品的年度抽检内容通常涉及产品所执行的绿色食品标准中产品理化指标和卫生安全指标,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可能涉及的相应项目所进行专项抽检,目前绿色食品体系中对转基因的监测尚属空白。

我国绿色食品不仅不含有转基因成分,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渔用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也都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及产品。把转基因监检测入到绿色食品检测计划,可以填补绿色食品监测体系中的这一监测空白,确保绿色食品中不被引入转基因,对健全绿色食品的监测体系和促进绿色食品体系健康发展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5参考文献

[1]敖金霞,高学军,权东升,等.转基因水稻深加工产品两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34-39.

[2]周霞.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豆制品的监测[D].中山:中山大学,2006.

[3]李慧,杨冬燕,杨永存,等.深圳市场4种国产农产品转基因成分监测结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52-1153.

[4]肖唐华,周德翼.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监测中心现状及特点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72-75.

[5]郑海松,李刚,杨小娇,等.安徽省转基因大米情况普查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35-16436.

[6]芦春斌,金庆敏,杨冬宇,等.广州市农贸市场中转基因大豆的检测[J].大豆科学,2012,31(4):680-684.

[7]陈晓.浅谈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成分的监测与管理[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32-33.

[8]刘定富,刘立清.中国棉花品种和种子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种业,2011(6):11-14.

[9]卢长明,肖玲,武玉花,等.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267-275.

[10]刘勤燕,宁泽逵,王征兵,等.基于转基因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的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33-4334,4337.

[11]凌杏园,徐浪,向才玉,等.饲科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策分析[J].植物检疫,2009,23(2):28-30.

[12]宋贵文,李飞武,张明.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体系运行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40-43.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