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教育的内涵范例(3篇)
时间:2024-09-14
时间:2024-09-14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如今,使用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对于我们汲取信息和形成良好价值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畅游于网络时,首先接触的是各种门户网站,所谓门户网站,指的是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从现在来看,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等各式服务。而高校门户网站也是众多门户网站的一个大类别,它是展现高校形象、特色的名片,是信息的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1]
二、英国医学院校门户网站现状与分析
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学科,更需要一个相适应的门户网站与之相匹配。而英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其医学院校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以英国三所知名的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门户网站的建设模块及内容,具体如下:
1.剑桥大学医学院剑桥大学医学院门户网站主要分为最新医科新闻、学院教育、图书馆和相关链接几个模块。学院教育中又细分为优秀调研、医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临床学术训练。优秀调研中对其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成果做了简介,如癌症研究、心血管医学、感染与免疫等主题,并且每一主题都添加了与之相关的研究网站,如癌症研究链入了肿瘤学部门、strangeway研究实验室、中国研究中心赫特森等部门的地址。医学教育提供学生信息的查询,招生简则及相应制度、课程介绍等。研究生教育对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的资金、部门、应用、研究、技能发展做了介绍。临床学术教育则对临床教育的计划课程做了阐述。该院拥有自己的独立医学图书馆,可供校内学生查阅文献和电子期刊,校外学生需经身份证验证后方可进入。剑桥大学医学院门户网站主页以白色为底色,结构分明,给人以不拖沓,清爽的感觉,没有丝毫的多余成分,显得庄重,凸显医学的严肃。采用图片较少且均与医学有关,鲜有装饰性的图片。内容涵盖面广,但许多篇章文字略显简短,仅仅起着引导了解的作用,要粗略地了解该院信息还是比较方便的。
2.牛津大学医学科学部牛津大学医学科学院门户网站主要分为本科学习、研究生学习、研究、快速链接等模块。本科学习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心理学、医学、生物医学几大类。每一类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网站,例如实验心理学,涵盖了申请入学、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研究部门等较详细的信息。研究生学习主要提供申请硕博的途径和相关的资助申请。该院的图书馆也是独立的医学类目,并且不同种类的资源都进行了细致划分,如麻醉、生化、临床药理、骨科等。每种资源主题都可迅速查阅到相关的文献,十分便捷。正如其挂在首页的口号:我们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并在牛津大学拥有最大的学术地位。该门户网站着重展示了学生和教授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学术性。与剑桥大学医学院不同,该站更多地引入了视频和图片,使得网站内容显得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并且网站首页还有了医学院校友会,告知了未来的聚会时间和过去的校友会情况。而这种将校友会设立成独立的网站并不多见。
3.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门户网站主要分为准大学生、准研究生、研究、快速链接、新闻与事件、网上远程学习等模块。准大学生主要概述了其四个本科学位课程—医学、兽药、医学科学和口腔卫生科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医疗课程的选修。准研究生则介绍了硕博课程、研究计划、如何获得基金支持等内容。研究则简单展示了该院部分科研成果。在线远程学习可供在线学习不同类别的医学课程,但需要账号或内网进入。
总体上该站与前两个门户网站大同小异,但色彩较为丰富,信息量也较大,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建立在线远程学习课程。可能是由于学校并无前两所实力雄厚,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医学图书馆。从上述三所医学院校的门户网站我们可以发现:
1.基本的模块基本相同,分为最新新闻、本科学习、研究生学习、科学研究、快速链接等模块,引导性较强。
2.均较少涉及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与学校的人士调整与安排,这与国内高校门户网站存在较大差异。
3.与twitter、facebook等较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交晚上建立了连接,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
4.网站内容涉及面广,更多地是着目于学术上,但大多点到为止,简而精。
5.资源可供与外界共享的不多,大都仅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使用。
6.布局简单,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7.多专门建立了医学图书馆库,省去学生筛选相应书目的麻烦。
三、英国医学院校门户网站的借鉴之处
毕竟这些英国医学院校实力都十分雄厚,因此其办站理念也应当给国内医学高校带来一些启迪。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网站普遍存在内容枯燥贫乏、形式单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管理混乱等问题的情况下,更应该把高校网站建设当做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而不仅仅是校园网络管理者运用相关技术挂几个网页而已。[2]因此,在总结英国医学院校设计和管理其门户网站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国内医学院校的门户网站给出了几点建议。
1.既然是医学院的门户网站,则应该体现出医学的特点,如上述三所高校均在主页显著的地方放置了涉及医学又具有美感的图片,给人以肃穆之感。主要的模块并不多但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脉络清晰,整个主页内容也就百来字但几乎涵盖了所有枝干,不会给学生无从下手的感觉。这种对网站主页的处理值得学习,反观国内医学院校的门户网站,内容看起来很丰富而实际上对学生有用的寥寥无几,结构杂乱也很少体现了医学的学术特点。网站建设人员应当将整个网站的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内容精简,让学生能高效地浏览。
2.近几年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了进去。上述院校均与twitter、facebook等著名社交网站建立了链接,与学生更好地交流。国内院校网站可以与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社交网站建立相应的互动体系,让学生感到学校也是自己的一个朋友,提高亲切感。
论文摘要:目前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研究存在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在描述分歧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分歧的成因,以明确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真正内涵,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主题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知识观的转型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研究者对教师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内在自我素质及其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主体因素之一,也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魏源通过对中外二十年教师效能感研究的综述,指出了已有研究在取得许多有意义成果的同时,还存在方法学上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之一是关于教师自我效能的抽象界定和操作界定方面而言的,提出了“教师自我效能究竟是一整体的概念还是一多层面的概念,如作为一多层面概念是否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这一维度”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因此,本文试图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从概念分歧存在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人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做更加深人的分析,以期该概念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化。
一、国内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理解
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前者虽然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期望和判断。后者则把教师自我效能感进一步细划为多个维度分别考察其中的内涵。这两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都是必要的。整体性观点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师自我效能感,多维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细致、更深人地剖析教师自我效能感。
然而,在国内,有不少研究者更倾向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双维度分析,且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倾向于对教师效能感做双维度分析,另一种则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同样内容的双维度分析。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居多,他们着眼于教师教学效能,认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一般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两部分。一般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人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而个人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及效果的认识和判断。持后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其研究对象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但也对其做了类似的双维分析。首先是辛涛、申继亮等人在1994年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senseofselfefficacy)是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一般包括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和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然而,一年后他们又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见,这几位研究者似乎注意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区分,及时修正了他们的观点。但有个别研究者至今仍坚持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二维分法,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两大维度。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总体教育价值、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教与儿童学之间总体关系的一般看法;个人教育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具备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育能力的主体知觉、信念或自我感受。而且基于这样的二分法,他们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概念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目前研究者对教师自我效能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
二、概念分歧的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理清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有必要从源头分析人们对教师效能感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教师效能感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rand公司的两项评估加州学校改进方案的研究中。这两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locusofcontrol)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强化物,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这种强化的控制是教师自己还是外部环境。如果教师认为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大于自己本身的影响力,表明他们相信强化的控制点在他们的控制之外;反之,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表明他们相信强化的控制点在教师的控制之内。基于此理论基础,rand研究小组编制了两个项目测量教师的效能感。项目一揭示教师对外部环境因素与教师群体对学生影响力相对大小的信念,rand研究小组把它称为一般教学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项目二揭示教师对于其自身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对学生影响力)相对大小的信念,rand研究小组把它称为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两个测量项目所得分数之和被界定为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
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就是个体完成既定目标的有效性,而个体对这种有效性的感知即为自我效能感。换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结果期待(outcomeexpectation)和效能期待(efficacyexpectation)。结果期待指个体对某一行为可能导致某一结果的预期;效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对于二者的区别班杜拉还多次用跳高来做形象的解释:“相信自己能跳过6英尺高度是一种效能判断,而预期到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表彰、赞扬、奖品、自我满足等构成了结果期待”。
随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教育研究者们开始把他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教师效能感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gibson和dembo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他们指出,如果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教师效能感的研究上,则结果期待反映了教师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的程度,即不管学生处在何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学校环境中,都是可以培养教育好的;效能期待反映了教师对自己能为学生带来正面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并且他们依此把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相应地划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r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两个方面。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后者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即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但笔者以为,gibson和dembo关于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划分并非和班杜拉的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划分完全吻合,因为按照班杜拉的界定,gibson和dembo提出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都应属于效能期待的范畴,只不过二者分别指涉效能期待的两个不同向度而已。尽管gibson和i3embo对于班杜拉的理论理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们对于教师效能感两个向度的划分,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教师效能量表(teacherefficacyscale),无疑是有重要价值和开拓性意义的。在他们之后,许多研究都从这两个维度来研究教师效能感,而且也认可教师效能感的这种二分法。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gibson和dembo应用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且存在对班杜拉理论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但他们研究的是教师效能感(teacherefficacy),而非教师自我效能感(teachefsselfefficacy)。教师效能感应该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部分;而教师自我效能感更加强调“自我”,因此仅指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在本质上和教师效能感中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相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不管是rand公司的评估项目,还是gibson和dembc的研究,他们关于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划分都是针对教师效能感而言的。但是在国内,确有部分研究者忽视了教师效能感等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内涵上的不同,把上述二分法直接用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得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包含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两大维度”的结论,未免有“张冠李戴”之嫌。
通过上文追本溯源式的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效能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应以“自我”为主,而非指全体教师。否则,便成了教师集体效能感的问题。教师效能感则属于更高一层的概念。因此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次,因效能感这一概念涉及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便于研究和讨论,教师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都应限制在教育范围内,特指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亦可称之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教学效能感。最后,教师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既可作为一整体概念来理解,也可作为一多维概念来理解。当作为整体概念时,教师效能感指教师对于整个教育工作及自身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教育活动的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积极影响能力的评价和感受,也可称之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当作为多维概念时,不管是教师效能感还是自我效能感,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划分出不同的维度。如对于教师效能感,目前受较多研究者认可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只是其中一种理解而已,还有研究者把教师效能感划分为班级管理和纪律效能、外部影响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三个维度来考查ps7。同样,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因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涉及教师对教学执行、班级管理、学习评价、师生关系、教学革新和环境转化等多层面的效能信念,故也可做出多种多维度的划分。但须注意的是,教师自我效能感中不应再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这一维度。如前所述,教师自我效能感亦即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我们理解教师效能的两个维度,它们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启示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启示。
【摘要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上一篇: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