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6篇)

时间:2024-09-15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1

一、《家校月报》的产生及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首要任务是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而我们家长学校举办的培训及讲座活动是一条基本的途径,但是通过培训学习,方式还不够完善,学习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分析其原因:一是参加学习的家长学习热情不高,总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二是家长成份复杂,为了维持生活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按时参与集中学习,即使参加学习也是敷衍了事,学习效果不大。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既不耽误家长的工作又能调动家长的学习兴趣,既不受时间、地点、学习形式的约束,又能保证同样的学习效果呢?《家校月报》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在月报上采用家长熟悉的人和事来影响家长、调动家长,用学生的内心表白,倾吐心声来感染家长,促进家长家教方式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二、家校月报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的确定

在月报中,可以重点设计这样几个栏目:家教知识;师生天地(作品);家长直通车(感言、感悟、感谢信、建议);学生作品(感言、感悟、心声、建议);缤纷校园(校务公开、公示、通知、各种活动)等。

2.特点

为了使家长获取有效的家教方法,可以把月报刊登的家教知识与《家庭周报》结合起来,办得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可读性强而且易于掌握和运用。

(1)普遍性。《家校月报》上所刊登的家教知识适用于所用的家庭,例如刊登“家长为什么要上学?”这一疑难解答,首先让家长明白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家庭教育失败”。因为我们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替补”队员供我们实验,一旦失败,十几年的时光不能倒流,无法重来。

(2)针对性。针对大部分家长一些盲目性的培养孩子的方式,采取对症下药方式刊登一些家教热点问题,使之明理。

(3)目的性。对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孩子,家长教育要有目的性,如针对刚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即将要小学毕业的孩子家长他们内心存在的困惑:如何使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做好顺利衔接、期末如何搞好复习、假期如何安排假期生活等等。可以在月报中刊登《让孩子带着自信走进小学》、《小学毕业生心里困境分析与对策》、《帮助孩子搞好期末复习》、《如何使孩子安心做功课》、《小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寒假生活》等指导性的文章,这些家教知识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一定阶段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教育获取最大的效益。

三、家校月报产生的效果

1.家长参与,提供材料,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家长积极学习。

一般家长学校开班初期,多数家长学习是被动的,家长完成学习笔记,有的碍于老师的情面,有的拗不过孩子,简单的胡乱的应付写点笔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而通过《家校月报》把《家长读本》、《家庭周报》的教育案例、优秀家长听讲座所产生的感想、感言及感悟发表在月报上,互相传阅、互相学习,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家长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愿意,从开始写的三言两语到后来的滔滔不绝。例如有位家长在学习感悟《我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中这样说到:现在的家长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待孩子非常的关心,不是望子成龙就是望女成凤。孩子稍有一点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就横加指责,我也不例外……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课,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我认识到教育孩子,激励比指责更重要,孩子自信心不足,成绩无法提高等问题都与缺少鼓励有关……像以上这样家长的感想还有很多,由于月报版面有限不能一一刊登,可以定时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并把这些经验整理出来,形成家长家教文集进行相互学习传阅。

2.学生参与,倾吐心声,促动家长思想行为的转变。

在《家校月报》中可以设置学生的作品栏,书写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心声,让家长从中体会了解,例如月报中曾刊登过一名学生所写的文章《爸爸》,文章在结尾处这样写道: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你们的分离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如果再失去一位亲人的话,那我们的心灵会受到何等的伤害呀!请为了我们这些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你们不要分开了!这篇文章登出后,收到了很多家长的体会文章,其中有的家长写道:我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人的事和孩子关系不大,没有想到大人的吵架、分离、家庭不和睦会给孩子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看来给孩子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太重要了。我以前的做法太不应该了,造成孩子放学不愿回家,学习下降、行为散慢,甚至离家出走。我以后可不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和我丈夫吵吵闹闹了……通过月报来倾吐孩子们的心声,促使家长的教育行为也悄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是一种极好的交流方式,效果异常显著。

3.家长参与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2

学生自创室内操

为实现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我校在眼保健操和广播操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室内自编操体育活动,全校学生参与创编自己的室内操。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学生能自己设计,自主创编,自我实践,使这项活动远远超出了做操的内涵。当时,全校各班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现在学校各年级的室内操就是当时获一等奖班级――初三(8)班的自编操。

培养探究型家庭

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创建探究型家庭是我校开展的社区教育之一。探究型家庭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家庭成员在各方面都能相互学习、分享交流,以此来实现家庭情感互动,营造温馨学习气氛,建立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以教育故事交流,专家讲座、家校互动等形式对探究型家庭的创建进行宣传、指导、推广并制定出了探究型家庭的9条评价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学校每学年评选出一批探究型家庭,以点带面来推动社区教育。从2002年至今,学校已先后评选出近700个探究型家庭,并以各家庭所属的居委会为单位将探究型家庭的事迹、照片制成展板,送到相关居委会展示,将各家庭的学习氛围、社会责任感。民主性等特点进行宣传,发挥示范作用。

画名人,学名人

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自觉地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学校开展了“我画名人”活动,鼓励学生画出心目中的名人,让学生从生活和书本中去“找名人”,到图书馆“读名人”,了解名人成长的经历,进入“感悟名人”,“体验名人”的境界,从而明白成功与汗水、智慧是分不开的。名人画涉及艺术、科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人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名人――罗列并绘制成像,充分体现了他们进行探究型学习的潜力。学生们真挚、深刻、充满人生感悟的活动感想也被打印并编辑成“我画名人”专栏,通过学校宣传橱窗向全校师生展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寻找信息和选择运用信息能力、探究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习到了名人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学会感动与感恩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3

[关键词]妇女运动;中共建党;妇女工作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摇1009-928X(2011)09-0015-03

中共建党时期的女性参与,与辛亥革命时期、时期中国女性的觉醒关系密切。中共对妇女问题的重视,显示出一个新生政党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意识和将其与共产主义结合的卓越眼光。

一、黄绍兰、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的召开

90年前,位于上海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宿地和7月22日“预备会”的召开地。博文女校之所以会与中共“一大”结缘,与其地理位置上接近“一大”会址、学校比私宅更便于群体出入、女校暑期无人住宿等有关,更与女校校长黄绍兰关系密切。黄绍兰是湖北蕲春人,从小性情爽朗、才思敏捷。武昌起义时,黄绍兰投笔从戎,黄兴委派其赴上海与沪军都督陈其美等联络,并加入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南京光复时,黄绍兰所在的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开赴南京准备参与北伐。南北议和告成后,革命军北伐之举停止,女子北伐敢死队也随即解散,黄绍兰随黄兴在南京留守府工作,一度担任辛亥烈士忠裔院院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张勋攻陷南京。黄绍兰临危不乱,安排来自各地的烈士遗孤送回原籍后,只身去往上海。1916年春,黄绍兰与黄兴夫人徐宗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等在黄炎培、沈恩孚等教育界知名人士支持下创办博文女校,黄绍兰任校长。

选址并落实博文女校作为“一大”代表住宿地和会址的关键人物是王会悟。从目前“一大”代表的回忆来看,只有王会悟提到过出面联系博文女校。据王会悟回忆:“党的一大将要召开时,我爱人李达同志把为大会安排会址和为外地代表安排住处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当时参加了上海女界联合会……与黄兴夫人徐宗汉、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等熟识。我想到博文女校已放暑假,有空教室,便找到黄绍兰校长,说要借教室开个‘学术讨论会’……我买了苇席子,铺在楼下的教室里。、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等代表抵沪后,就住在博文女校。”[1]1919年,以黄兴夫人徐宗汉为首的进步妇女团体――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诞生,会所设在博文女校。该会以“拥护女子在社会上政治的及经济的权力,反对一切压迫”为宗旨,组织女学生参加、声援福州惨案、抵制日货、兴办平民教育等。[2]王会悟在中华女界联合会中担任徐宗汉的秘书,一度还居住在徐宗汉家。而徐宗汉是黄绍兰创办的博文女校的董事长,有了这层关系,王会悟要说服黄绍兰帮忙便不是难事了。陈绍康在《难忘革命女杰王会晤》中提到1983年他访问王会晤时被告知:“博文女校很客气,不收借住费,我们党拿出廿块银洋钿由我带去,请黄绍兰接受旅行团友人捐助校方的献金,表示心意和谢意。黄校长收下了捐款。”[3]从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与中共诞生后一系列妇女工作的密切关系来看,博文女校成为“一大”代表重要活动场所并非偶然。尽管黄绍兰本身未必知道借住博文女校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博文女校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仍是重要的。

二、王会悟在“一大”召开的前前后后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桐乡的乌镇。她投身妇女运动的历史应该从创办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小学并在学校中反对童养媳、鼓励女孩子剪辫子、放脚开始。1917年(一说1918年),王会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人湖州湖郡女塾读书。尽管是一所教会学校,王会悟还是在这期间接触了一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其中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她最喜欢的杂志之一。她曾勇敢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表达自己决心为民主自由而战的豪情壮志。以后,王会悟来到新兴思想荟萃、先进人物聚集的上海。经上海学联介绍,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担任文秘工作,结识了徐宗汉和黄绍兰等。这是她真正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

1920年8月,李达以中国留日学生总会理事身份来沪参加中国学生联合总会的工作。由于女联与学联常有往来,王会悟与李达相识。当时,王会悟在上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最早加入青年团的成员之一,深得陈独秀赏识,而李达也住进了法租界老渔阳里陈独秀家,参与编辑《共产党》月刊及组党事宜。李达在陈独秀寓所寄住期间,写下大量宣传救国、针砭时弊的文章,王会悟帮助誊抄付印。王会悟晚年回忆起这段时光还曾爽朗地笑谈:“李达是湖南人,我是浙江人。他说的话我不懂,我说的话他不懂,于是我们就用笔来交谈。我们是‘以文会友’啊!”[4]1921年4月,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在陈独秀家举行了朴素简单的婚礼,不久移居南成都路辅德里(今老成都北路7弄),这里后来成为平民女校和中共二大的会址。婚后的王会悟很快投入到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中。当时李达安排给王会悟的工作包括给各地代表写通知、发通知,寻找会场和代表住宿处。关于会场选定方面,王会悟回忆:“我同李达商量,建议到李汉俊家开。因为李汉俊住在他哥哥李书城的公馆里。李书城曾在黄郛任内阁总理的政府里当过部长。在上海李书城有好几处公馆,李汉俊住的就是其中的一处,如果在此公馆开会,就比较安全,很为可靠。李达同意后,我亲自去找李汉俊谈。李汉俊一听要在他家里开会,立即从椅子上跳下来,表示不同意。当时他心里很害怕,我们谈到中午12点,他仍不同意。以后我又找他谈了几次,建议会议上午开,并在他家楼上开,以便好掩护。楼下家里人来人往,买菜、做饭、洗衣,都可掩护楼上开会。即使客人来可在楼下接待。楼上开会也不会被发现。最后李汉俊同意了。这样,党的‘一大’开会会场问题就解决了。”[5]7月31日,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被迫中断后,又是王会悟建议将开会地点转移到嘉兴南湖。关于这一点,王会悟回忆道:“提出到杭州西湖去开会。我说到西湖开会,等人可能被人认出。我又说,我的家乡在嘉兴,嘉兴有南湖,有游船,可以到嘉兴开会。董必武很同意我的建议,大家也同意,最后决定去嘉兴开会……到南湖后,又到烟雨楼参观一阵。大约在11点左右,各位代表到南湖游船上开会,我在船头上坐着放哨。那天游客不多,湖中连我们的游船约有五艘。南湖会议开到6点多钟结束,我们马上离开南湖,当晚就回到了上海。”[6]关于这些细节,、刘仁静等中共一大代表都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7]王会悟出色的会务工作保障了中共一大的圆满召开。作为全程参与中共一大的唯一的女性,王会悟的贡献不可磨灭。

三、中共历史上最初的妇女工作和女性参与

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便积极地为开展妇女工作做各方面的准备。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中共立即对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进行了改组。新纲领除继续高喊时期关于女性参政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婚姻自由的诉求,还提出了“社会上一切职业都许女子加入工作,并要求工钱与男子同等”、“拥护女工及童工底权利”、“女子参加一切农民、工人的组织活动”[8]等口号,显示出了妇女运动与阶级立场的紧密结合。

1921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创办了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妇女声》的目标是要超越以往“妇女解放”口号的不彻底,宣布妇女解放即是劳动者的解放,应当在阶级的历史和民众的本能中寻找有利的解放手段。《妇女声》由王会悟负责组稿,作者包括陈独秀、李达、邵力子、沈泽民、王会悟等人,其中以“会悟”署名的文章最多。在1958年12月11日致上海革命纪念馆筹备处的信中,王会悟还提到“王一知和王剑虹两同志,善写诗、写文,她们是《妇女声》月刊的勤快投稿者”。王剑虹(后成为瞿秋白夫人)与丁玲、王一知(后成为张太雷夫人、著名教育家)同为湖南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生。来到上海后,一度服务于中华女界联合会,结识了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从此跻身中共早期妇女活动家的行列。从王剑虹发表在《妇女声》上的文章来看,她已经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妇女解放问题。如创刊号上的《女权运动应移到第四阶级》一文,她极力呼吁知识妇女组织团体,加入无产阶级革命军的前线,努力反抗一切掠夺和压迫,从根本上去改造社会,建设自由平等、男女协作的社会。《妇女声》中的文章涉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方向、前途、根本性质、方式方法等,尽管是比较初步的见解,仍对促进妇女解放运动与阶级斗争相结合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1年冬,借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平民女校在南成都路辅德里诞生。翌年2月,平民女校开学。陈独秀、李达、沈泽民和邵力子等在《妇女声》上发文致贺,李达更评价其为“新社会的第一步”。据王会悟回忆,平民女校分初、高二个班级。[9]从当事人回忆可知,高级班学生有蒋冰之(即丁玲)、王剑虹、王一知、王醒余(王剑虹姑姑)、薛正源(小学教员)、高语英(教师高语罕妹妹)等,她们大都具有小学甚至中学文化水平,受影响,不满于一般女校的贤良教育,追求改造社会的办法。丁玲就提到:“我的朋友王剑虹认识在上海办妇女刊物的王会悟,王会悟告诉王剑虹上海有一所平民女校,要我们去。我和王剑虹就去了。我们是为着寻求真理而到上海去的,当时想半年后就能得到的中学文凭丢了就丢了,大学不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10]初级班学生有钱希均(后成为毛泽民夫人,参加长征)、秦德君、王(黄)淑英、卢亮、张怀德等十多人。有些是共产党骨干的女眷,公开招生时也有一些逃离封建家庭的女子或贫苦女子加入。

高级班学生对女校的教学内容很是认同。王会悟在《入平民女校上课一星期之感想》一文中写道:“国文教员邵力子先生。他所选的国文,是从现今报纸上、杂志上、小说上所载的名著译文及评论的一类文字,和那贵族女学所受(授)的什么节妇传,什么太史公牛马走的文章,真是有天上人间之别了。作文教员陈望道先生。他的教法与一般国粹先生完全不同。他第一教我们作文法,他说,先前的作文是重文字,现在的作文是重意义的。”在高级班充当教师的还有陈独秀、李达、沈雁冰、沈泽民等。一些党的负责同志或从苏联回国的同志,如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施存统等也会到校向学生作政治时事讲演。王会悟感慨:“这一课别的女校是没有的,也可说是平民女校的特点了。”[11]

初级班学生组成工作部,分缝纫、织袜、编织三个组。“学生每天是做半天工,读半天书,挣得的工资,可供自己生活、学习所需的费用。”[12]秦德君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到了上海以后,叫我先到闸北、虹界处的健华铁工厂内的袜厂做学习女工。还给我三十元洋钱去交押金,说是等到我学成后,到上海平民女学校组织学生劳动……恰好,上海平民女学校,极需要人参加筹备开学,工作部的事情正等着人干。我就这样做了平民学校的工作部部长。”[13]

除了理论学习和勤工俭学外,平民女校的学生还一起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王会悟回忆道:“我们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到工厂去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人搞罢工斗争。这方面的工作多是由李启汉同我们联系。我们到小沙渡、杈袋角一带的工厂比较多些。”据王一知回忆,女校的积极分子主要到各工厂、特别是一些女工工厂如纺织厂、绸厂、烟厂等去进行宣传鼓动、贴标语、发传单、听工人的生活诉苦等等。钱希均也提到:“女校学生参加了当时工人运动,如1922年日华纱厂罢工。工人生活十分困难,学生参加了募捐活动,与先施公司的职员一起,在南京路上劝募捐款……工人运动的各项斗争差不多都去参加的。”[14]在追悼黄爱、庞人铨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等活动中,也都活跃着她们的身影。

参考文献:

[1]王会悟.我为一大安排会址,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革命史资料,第一辑[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

[2]倪兴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7-98.

[3]陈绍康.难忘革命女杰王会晤[J].世纪,2002,(1).

[4]林伟民.真理永存,青春常在――通灵观访女界先驱王会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2,(3).

[5][6]曹仲彬.八十年前的往事――访王会悟[J].党史纵横,2001,(7).

[7]一大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64.50.

[8]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及章程[J].新青年,1921,(9).

[9]王会悟.我所知道的平民女校[J].妇运史资料,1980,(1).

[10]呼志强.青春记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118.

[11]王会悟.入平民女校上课一星期之感想[J].妇女声,1922,(6).

[12]王会悟.党创办的第一所平民女校[J].妇女运动史研究,1981,(1).

[13]秦德君.我的一个世纪[J].乡音,2002,(3).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4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教师缺乏,同时还兼任一个班级的德育课,对于我这样一名非专职老师来说:如何能通过德育课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以及具有一定的品德心理品质。“半路出家”的我经过几年的摸索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课德育渗透

一、落实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抽象的课程,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时,还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地注重理论,不仅无法达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无法认识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我认为一堂好是德育课,应紧紧抓住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密切联系的生活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的进入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为此我经常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等等,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振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和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感上有所感染。

因此,德育课不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想方设法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品德。与其这是一堂品德教育课,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次师生对话,一次真情告白,一次生活访谈,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二、各学科相互配合,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

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三、德育工作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

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再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现在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有的过度溺爱,有的严厉惩罚,有的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忽视品德和心理,有的家长言行不一、正人不正已等,要提高家庭育人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素质协调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使两者趋向一致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家长学校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使家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从家教的角度看,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倡导民主理解式的教养方式,在反省、检查改进教育方式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一是教育孩子“先做人”,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症下药,辩证施冶;二是与孩子交朋友,平等相处,以身示范。注意身教和言教的统一,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三是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谋求家庭、学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手才能营造育人天地。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5

1.从角色体验中感悟道理

角色体验,感悟道理,就是针对班上学生的不同德育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扮演相对的角色,让他们体验角色不易,感悟做人的基本道理。如针对学生讥笑残疾人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聋哑人、盲人、肢体有残疾的人等,做各种正常人所做的极平常的动作或事情。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让他们判断那些讥笑行为是否正确。实践证明,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德育没有体验不行。

2.从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

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实践活动必须开展得具有现实意义,否则,一切皆空谈。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训,让他们感受企业的氛围,从意志上渗透作为将来职业人的理念,使学生时刻想到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从而按照职业人的标准规范自己,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从身边的清洁卫生做起,然后到公共场合清理垃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切实体会环保的重要性,提出环保建议。总之,遵循学生的身心和教育发展规律,组织开展好实践活动就能迸发出德育的火花。

二、切实利用好家庭教育,有效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多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可以利用网上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广泛发动宣传,让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到每个家长心中,让家长学会育人,能够育人,能够育好人。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会、通讯设备、家访、班级会诊会等方式,把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效果及时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家校携手、共育新人的目标。

2.强化培训,让家长掌握德育教育方法

可以通过校迅通、家长会现身说法等方法,教会家长掌握不同德育教育方法。利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理论灌输型,善于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加深孩子对道德的理解,激发孩子的自觉性。身体力行型,正确的行为引导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必须随时随地起榜样、表率作用。通过亲历亲为,孩子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能够模仿。身传言教型,边讲解边示范,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起到传授教育作用,使孩子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有直观感受,并依据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模仿,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篇6

求知、学知因投入而愉悦,因愉悦而投入;事业、学业因奋斗而精彩,因精彩而奋斗。发展学校,需要校长的教育主张和激情,激活教师发展学校和发展自己的热情。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着力彰显大教育的新智慧;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全力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校长,必须用心观察与思考,决策与谋划学校的“传承”与“发展”方略,体悟“拥有”,思考“要有”。

做一个有感情的校长

品读校长职责,用向好的意愿去行道要办好学校,带好教师,育好学生,校长首先应该去行为、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校长可以做、能够做、能做成和做好的一切事情。

灵动校长力量,用向好的谋略去行道读懂教育,激活学生,凝聚团队,开发资源,捕捉机遇,驾驭环境,处理危机,沟通家长等,是做好校长、办好学校的必备能力,也是校长要坚持自觉去修炼、修养和修整自己能量的常研课程。

用心力做强教师让教师能带着希望,带着合作,带着奋斗走进工作;让教师享受因“自觉”带来的改变、精彩和愉悦。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通过“师徒结对”“校本教研”“校际联动”,让教师生长,让学科骨干教师“登高望远”,让学校名师辈出。

用民意做强管理“优质管理,服务至上”。让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贴着教育教学的规律、成效与发展飞行”。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完善各项事业“行道”。

用情智做优学生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学生的发展。积极倡导学生教育的智慧思想,创造科学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彩绘梦想,积极进取,阳光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用优效灵动交流学校应用心去采集来自教师的精彩,发现精彩的教师;用心去体悟到位的管理,发现管理的落位。通过适时的教师“集体晨会”,行政班子“条线工作点会”,灵动教育教学交流、交底的途径与方式,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低耗优效”。

用激励成长教师没有思考的教育是无序的教育,没有研究的教育是低效的教育。校长要关注、参与和支持学校的课题研究,关注教师的日常研究状况。要积极导向“看点”“读点”杂志和论著,“想点”“写点”“发表点”论文,“积累点”“创造点”“拥有点”素养和技艺。

用情感激情教师校长可每周呈现“校长心语”,表达和教师一起成长的心志,与教师交流和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教育的领悟,对职业的体悟,对创业的觉悟,对生活和价值取舍的思想。让教师了解校长对其“知、情、意、行”的规引方向及目标志向,调和“性情”,把握“行道”,引领教师和团队的精神与境界,走向影响教师一生职业的好习惯。

用热情伸展自己校长的用心与投入,努力与奋斗,辛苦与辛劳,能换来老师的职业追求,换来充实、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教师可信赖的校长,可依靠的校长,可沟通的校长;成为家长可放心、可信任的校长;成为社会认可的校长,家人安心的校长。

用主张关注质量校长要关注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热情和行为,观察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状态,及时了解有效、优效学科课堂教学的势态。积极创造青年教师参加评优竞赛活动的机会和平台,用“登台”名化教师;要组织和参与对青年教师公开教学、评课选优课的设计、研讨、磨课等辅导工作,让教师在打磨中成长;要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和行为,把学习和研究作为自己职业和校长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乐趣。

做一个有追求的校长

校长要十分清醒和清晰,没有团队的精神和力量,没有教师、领导共同的克难攻坚,创优争先,就不会有学校的精神和收获。没有教师日常的工作自觉和管理者的承上启下、适时点道、统筹调控等,就不会有学校的宁静、阳光和潇洒。同时,校长要有一定的“危机感”和“梦想力”。想清楚自己,还有没有可以做、应该做,而暂时还没有做,没有做成、做深、做好、做优的事情。

教育是一种爱,一种需要教师用希望去品尝的爱;教育是一种播种,一种需要教师用心灵去润化的播种;教育又是一种收获,一种需要教师用勤劳和智慧去耕作的收获;教育更是一种坚持,一种需要教师用持久和生命去活化的坚持。

人生因为奋斗而超越,事业因为耕耘而发展,教学因为创新而亮丽,教育因为和谐而精彩,工作因为务实而成就,生活因为丰富而多姿。校长,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务,做好校长,做强校长,做“大”校长,需要专业的成长和发展。校长的专业精神,是校长的气质、气概、气魄和气场,是校长永恒的追求。

校长有追求,才能带动学校的每个成员共同行走,行走在“变”与“不变”的智慧“道”上,使学校的事业在勤思和智寻中获得更好的生成、发展与超越,获得学校发展的“新味道”。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