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6篇)

时间:2024-09-21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剖宫产术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为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增加泌乳量,提高春母乳喂养率,我们队母乳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资料:

1.1一般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新生儿体重2500-4000g,出生时阿氏评分为7-10分的新生儿开展母乳喂养的宣教。

1.2方法:

1.2.1按爱婴医院要求接受母乳喂养宣教,给予母婴早接触,早吸乳,鼓励按需哺乳,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产妇术后6小时开始进清单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母乳不足者,采用小杯喂养婴儿。

1.2.2有专职责任护士对产妇有针对性的指导,1强化产前健康教育,尤其是对专职护士为入院孕妇强化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并做好产前评估,使孕妇及家属全面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2.重视其家庭的参与,丈夫关心体贴妻子,母亲或婆婆提供母乳喂养经验常识,强化其母乳喂养意识,3.及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技巧,婴儿出生后脐带处理完毕后,给予母亲局部皮肤接触,入病房30分钟内专职护士帮助早接触,早吸乳,伺候协助勤喂哺,术后4小时取半坐位,使母亲舒适,利于婴儿含接乳头,便于哺乳,术后第1天,再给产妇即将输完液体时,拔出尿管,输液结束后,协助产妇下床自行排尿,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康复,利于产妇独立哺乳,4.剖宫产术后因受体位限制,伤口疼痛等因素,产妇多会放松母乳喂养,对此,因耐心指导,鼓励产妇继续母乳喂养,具体方法:协助产妇采用侧卧位喂哺,即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下,使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另一首固定婴儿头部,防止鼻部受压影响呼吸,首先协助哺乳的成功能够打消产妇因受体位限制的伤口疼痛不能授乳的顾虑。5.增加营养,促进泌乳。为了使剖宫产术后产妇有充足的乳汁分泌,同时也使产妇身体尽快恢复,术后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鱼汤等。6.保证睡眠时间,及时疏通乳腺管。

1.3泌乳量的判断标准,母乳充足,两次喂哺间婴儿有满足感,小便每天超6次,大便若干次,母乳不足:哺乳后婴儿仍哭闹不安,加配方奶粉喂哺后有满足感,小便每天超过6次,大便每日1次

2.讨论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提高母乳喂养是产科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由于饮食活动受限,以及伤口疼痛,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从而影响乳汁分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

母乳来源的物质基础是有足够的营养坠入,乳母和营养和饮食成分对乳汁有明显影响,产妇手术后8小时可少量服用米汤汁,24小时进流食以及时补充营养,促进乳汁分泌,增强了哺乳的信心,消除产后休息不好,生气,忧郁,对哺乳信心不足等因素,以免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影响乳汁分泌,严寒,焦虑,疼痛等可使乳汁减少,特别强调的是术后伤口疼痛,因此术后镇痛尤其重要,疏通乳腺管,乳腺管堵塞不通及乳汁大量分泌,可导致乳房胀痛,从而影响产妇的手臂活动,造成哺乳困难,同时,因乳房胀硬,乳头相对变短,造成新生儿吮吸困难,新生儿因此不愿吸吮母乳,及时疏通乳腺管可使母亲的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增加母亲的舒适感和母乳喂养的信心,新生儿也能含接乳头,愿意吸吮母乳,保证每日提取足够的营养,为母乳喂养,母婴同室的整体护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小结

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剖宫产术后纯母乳喂养率,而专职护士高度的责任和爱心最为重要,能给产妇提供最有利的帮助和支持,直至取得纯母乳喂养的成功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护理;院内感染

近年来,对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一日增强,对护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新生儿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家庭幸福,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1]。母婴同室的护理方式是让产妇与新生儿24小时在一起,同室休养,可以显著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喂养质量和护理效果,有利于增加母子间的情感,提高产妇对育儿的信心,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为总结临床经验,使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得到更好的护理,我院对200例分娩孕妇做出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入的200例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分娩孕妇。所选的200例产妇均为初产产妇。对照组的100例产妇,年龄24~33岁,平均(25.5±3.2)岁,平均胎龄(39.9±1.5)周,阴道分娩44例,宫剖产56例,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8±1.6)kg。观察组的100例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5.9±2.8)岁,平均胎龄(40.0±1.4)周,阴道分娩46例,宫剖产54例,新生儿的平均体重(4.0±1.4)kg。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胎龄、新生儿体重等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母婴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即产妇及其家属均不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所有护理工作皆有医护工作人员完成。观察组母婴采取母婴同室模式。入室第一天,护理人员教授分娩孕妇喂养技巧,指导产妇使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对新生儿进行哺乳,防止皲裂。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脸色,呼吸,大小便,啼哭等情况,做好各类并发症的应对措施。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要注意保持其体温和室温持平,不应过冷或过热。同时要保持新生儿侧卧位休息,避免溢出的奶水使其窒息。每次喂奶时,孕妇要对双手及、乳晕进行清洁,避免新生儿发生感染,哺乳的时间以20~30min/次为宜。每次哺乳的量因人而异,一般喂养到新生儿停止啼哭即可。新生儿的皮肤十分细嫩,十分容易受伤,进而引发感染,故而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新生儿的肤色,勤换尿布,新生儿排便后要及时进行清理[2]。一旦发生感染的情况,如红臀,可用热的植物油涂抹于患处。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要在床边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沐浴等操作,同时对产妇进行教育,及时纠正产妇在育儿过程中的不当操作。

1.3统计学分析

记录两组新生儿分娩1周内的喂养和护理效果以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若P

2结果

观察组的新生儿在分娩1周内的喂养和护理效果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胎儿在母体内和脱离母体后的内外环境差异过大,新生儿暂时没有适应外界温度、环境的能力,故而胎儿脱离母体到满28天的这段时间内的护理对新生儿十分重要,直接影响了新生儿的发育[3]。现阶段,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护理,避免新生儿院内感染和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母婴同室的护理手段可以帮助产妇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利于早开奶,不仅提高了母亲的哺乳能力和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还能增进母婴间的感情,帮助产妇缓解紧张的情绪,树立育儿的信心,还能增强婴儿的舒适感,促进其健康发展[4]。母婴同室使产妇从单纯的护理工作接受者转变成了护理工作承担者,从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参与到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能显著提高产妇的依从性,并且帮助其在出院后更好地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本文对200例产妇做出了对比研究,发现母婴同室的护理方法比母婴分室更有优势,能显著提高新生儿的喂养效果和护理效果,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概率,效果显著。母婴同室的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拥有扎实、娴熟的护理技术还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爱心,要学会与患者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

总而言之,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比母婴分室的护理模式具有更好的喂养、护理效果,不仅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还能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提高产妇对育儿的信心,有效帮助产妇掌握护理知识,提高了护理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彩萍,王俊英.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全科护理,2009,7(11):2946-2947.

[2]杨菊香,邓宗华.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10):752-753.

[3]王玲.影响初产妇产后一周内母乳喂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70-72.

[4]林小洁.影响泌乳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华夏医学,2003,16(6):895-897.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母婴皮肤早期接触;新生儿体温;新生儿行为状态;母乳喂养

TheEffectofMother-infantSkin-to-skinContactShortlyafterBirthonNeonatalTemperature/LUChun-mei.//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4,11(28):150-153

【Abstract】Beingseparatedfrommaternalenvironmentafterbirth,theneonatemeetsproblemsofdecreasedbodytemperature,behaviorchangeandbreastfeedingadaptation.Manystudiesrevealsthatmother-infantskin-to-skincontact,whichhascontributionsonrisingneonataltemperature,improvingnewbornsleepingandincreasingsuccessrateofbreastfeeding,deservesclinicalexpansion.

【Keywords】Mother-infantskin-to-skincontact;Neonataltemperature;Neonatalbehavior;Breastfeeding

First-author’saddress:YixingPeople’sHospital,Yixing214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51

母婴皮肤早期接触是指将刚出生或出生后不久的婴儿俯卧放在母亲的胸前,母亲双手扶住婴儿,可以与婴儿轻声说话,低声呼唤婴儿,触摸婴儿的皮肤或抚摸婴儿头部,亲吻婴儿等。皮肤接触的原理来自动物实验,实验研究了动物为了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先天行为是对出生处的依赖[1],根据哺乳动物生物学,产后即胎儿脱离母体后,仍需维护母体环境,以诱发新生儿和母亲必要的先天,促使母乳喂养的有效发生,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如新生儿出生后即刻与母体环境分离,则会导致新生儿痛苦大哭[1]。啮齿动物研究表明,出生时若幼崽没有得到足够的来自母亲的亲密接触,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和智力发展[2-3]。

反观人类,20世纪以来,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和母亲分开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进化史恰恰表明新生儿的存活仰赖于母体环境的维系和紧密的接触,因而这种行为有悖于进化史。WHO早就提倡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我国卫生部也把“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内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接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列为爱婴医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10条措施之一,但是鉴于安全性和可行性的考虑,一些医院并未开展此项措施或没有规范的方法。国内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早接触率较低,仅为12.0%左右,明显低于卫生部颁发的《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中“至少80%的新生儿在生后半小时内(最好是立即)进行母子皮肤的接触并进行早吸吮”的比例和“进行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的要求[4]。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及产妇对早期皮肤接触的认知和重视,本人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母婴皮肤早期接触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及母乳喂养影响的相关文献,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

当胎儿从温暖潮湿的子宫内进入一个寒冷干燥的环境,由于室温低于宫内温度,导致新生儿散热增加,能源物质储备不足致产热减少加上自身体温调节功能的不成熟,体温明显降低。国外研究显示,平均室温20℃,正常新生儿出生120min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为85%[5];国内研究也显示,正常新生儿出生30min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为27.4%,60min时发生率为28.7%[6]。低体温可致新生儿细胞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甚至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恢复和保持新生儿体温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研究都表明,母婴皮肤接触,是最好的保暖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新生儿低体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母婴皮肤早期接触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方法Uvnas-Moberg[7]和Winberg[8]认为早期皮肤接触通过感官刺激,如触碰、体温和气味,强烈地刺激迷走神经,最突出的反应之一为诱发催产素的分泌,催产素会导致产妇的皮肤温度升高,为新生儿带来温暖。

赵月宝等的研究发现与母亲早期皮肤接触组新生儿生后30min和生后60min体温均高于不接触组,且新生儿体温达到36.5℃以上所需时间明显少于不接触组,起到了预防胎儿低体温的作用[9]。通过孩子和母亲之间皮肤的接触,母亲的体温迅速的传递给婴儿达到了保暖的效果。

1.2母婴皮肤接触开始越早越能维持新生儿体温姜梅做了研究,一组新生儿在出生断脐后,立即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min,另一组新生儿出生后先做脐带处理及其他处理,然后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min。其研究结果显示,即刻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min,有利于保持新生儿体温[10]。钟世玉等[11]的研究显示,出生后即刻进行母婴皮肤接触的新生儿足底温度恢复较不施行母婴皮肤早接触的新生儿要快,而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再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其足底温度恢复需要时间更长一些,提示母亲与新生儿皮肤接触越早开始越可以改善新生儿末梢循环,防止热量丢失,维系新生儿的正常体温。

1.3延长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时间,可以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高峰研究了一组新生儿出生后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另一组新生儿与母亲进行1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刻、1h、2h、4h测量腋窝温度;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的体温无差异,母婴皮肤接触1h、2h、4h,干预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

1.4母婴皮肤接触优于其他新生儿保暖的措施,而且更自然、更经济Bystrova等[13]研究了植物油按摩、塑料薄膜包裹和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保暖的效果,发现3种方法都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出生后2、24h时低体温的发生率,但在出生后第24h,皮肤接触组的低体温发生率最低。Christensson[14]和Johanson[15]的研究证实了在产后90min,与母亲皮肤接触的婴儿的平均腋窝温度高于放在床旁的婴儿车中婴儿的平均腋窝温度。并且Christensson将正常的低体温新生儿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的复温效果与暖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母亲皮肤接触可以达到和暖箱同样的保暖效果[16]。

综上所述,母婴皮肤早期接触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低体温。

2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

新生儿娩出后,由于分娩的应激,分泌儿茶酚胺等激素增多,处于一种相对兴奋状态,容易出现不安、哭闹、适应不良,消耗较多的能量,而此时睡眠对新生儿更有利。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会使新生儿更安静,更好的适应宫外的环境。母亲分娩后,如进行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健康的足月新生儿会随之反应出一系列先天,且不同物种反应不一[17-18]。新生儿会通过气味定位母亲的,而且在出生后的头几个小时此反应尤为明显[19-20]。这一敏感的时期将会诱发或是促使母亲与婴儿培养出一套同步交互的互动模式,但是前提是母婴必须要在一起,并且须有亲密的接触。Widstrom[21]通过实验证明产后医院的操作手段有可能会导致母婴早期皮肤接触不足,从而干扰以上先天的形成。国内对该方面的研究较少,王艳[22]和高峰[23]的研究显示与母亲进行1h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和第5~6h期间的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啼哭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在两个时间段两组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减少新生儿出生后1h内和第5~6h期间的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增加新生儿睡眠时间,促进新生儿对外界环境更好的适应。新生儿刚出生后和母亲进行皮肤接触时母亲的声音、心搏、气味等都对新生儿起到抚慰作用,新生儿感觉更安全,因此新生儿很少或根本没有啼哭,也更能使新生儿产生本能行为反应。

3母婴皮肤早期接触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4~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全球94个国家母乳喂养资料库显示,母乳喂养整体水平较差,婴儿出生到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约为35%,中国城市地区4个月和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5.3%和21.6%[24],距离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促进母乳喂养势在必行。

成功母乳喂养的3个时间关键点,第1点就是出生后半小时内的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母婴皮肤早期接触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了自发的母乳哺育Gomez[25]发现如果产后立刻进行母婴早期皮肤接触,且时间超过50min,与未进行此操作的新生儿比,自发母乳哺育的情况提高了8倍,由此推论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对于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Dewey[26]的研究表明,出生后,如新生儿与母亲的早期皮肤接触不受干扰,且新生儿在这段接触时间内自发地定位了母亲的,之后的喂奶过程将会持续保持较好的效果。良好的喂奶进而增加母乳分泌量,提高婴儿体重。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4

一、加强组织管理,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1、成立爱婴医院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人员组织符合要求,职责分工明确。每年召开1-2次爱婴医院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研究我院爱婴工作的开展,把爱婴医院的管理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的管理目标,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爱婴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2、制订我院母乳喂养、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及保护婴儿健康和安全的有关规定,并及时传达到全体医护人员。

3、制订爱婴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每月由(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督导检查,有记录和改进措施,并把检查情况向爱婴医院领导小组汇报。

4、根据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规定》,并组织实施。

5、在产科、儿科的门诊、病房、候诊区和公共区域展示、张贴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有关规定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6、严禁医务人员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

7、将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和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纳入产、儿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纳入产、儿科医护人员岗位责任目标体系,每月检查一次,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参考之一。

二、加强爱婴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

1、组织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形式不同的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书面理论考试。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实习生进行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技术岗前培训18小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加强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对产科、儿科、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复训,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月对妇产科、内儿科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考试考核,妇产科每月组织母乳喂养技巧考核一次,理论知识书面考试一次。

3、选派人员参加爱婴医院相关学术活动及培训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确保专业技术水平与时俱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孕妇及母亲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

1、通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产科病房对孕产妇等途径,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教育。

2、住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宣教。

3、继续办好孕妇学校,孕妇学校按要求布置,环境温馨舒适,完善宣教设备和模具,每月开课一次,由接受省级师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讲授孕期保健、优生优育、母乳喂养、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并努力拓宽授课内容,要求涵盖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及新生儿的特点与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滚动循环。要求授课形式以互动式为主,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有角色扮演、操作演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活泼、生动,让孕妇轻松掌握母乳喂养知识。

4、妇产科、内儿科定期出母乳喂养宣传版报,产前门诊、产科病房通过讲课、播放录像及VCD、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向孕妇、母亲及亲属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通过以上宣传教育,使100%的孕产妇接受过母乳喂养的宣教。

四、帮助产妇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1、产科工作人员帮助正常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和早吸吮,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在皮肤接触时,按要求使母婴目光交流,并注意新生儿保暖。

2、制订降低剖宫产制度和措施,产科医生、助产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助产技术,医护人员共同做好孕妇宣教工作,促进自然分娩。

五、指导产妇如何哺乳,以及保持良好泌乳。

1、将母乳喂养指导纳入常规护理工作程序,对产妇进行规范的母乳喂养指导。

2、医护人员通过示范和指导,教会产妇哺乳体位、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吸奶方法、泌乳方法。

3、指导母婴分离的产妇,分娩6小时后开始挤奶,每3小时挤一次奶,每次挤奶持续20-30分钟,每天不少于8次,注意夜间挤奶。

六、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1、产科门诊、病房将母乳喂养指导列为工作常规,为产妇提供个性化的母乳喂养咨询指导。

2、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需要添加配方奶时必需遵循医嘱,并在医疗文书中记录医学指征,以及使用配方奶的数量和次数。

3、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可用乳旁加奶或使用小勺、奶杯加奶。

4、制订母乳代用品配置和使用管理制度,设置配奶区、配备必备的设备和材料,配制配方奶在配奶区完成,做到现配现用,清洁配制。

5、配奶用具符合清洗、消毒要求,奶粉三证齐全,由专人从零售渠道购买,有购物小票和发票,不接受母乳代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馈赠和赞助,严格执行管理和使用流程。

七、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1、现有的婴儿床不能满足一床一张的需要,本年度补充购置婴儿床6张,减少母婴分离时间。

2、除有医学指征的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24小时在一起,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及治疗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

3、加强产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培训,使其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八、鼓励按需哺乳。

1、产科、儿科医护人员了解按需喂养的意义,新生儿喂奶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限制,每天有效吸吮次数应不少于8次(包括夜间哺乳),使产妇了解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和方法。

2、加强对剖宫产母亲的护理和母乳喂养的指导。

九、加强宣教,让产妇了解使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的危害,不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吸人工奶嘴、奶嘴或安慰奶嘴。鼓励乳头条件不好的产妇建立信心并帮助其解决困难。

十、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将出院的产妇转给这些组织,并提供后续服务。

1、妇科门诊认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检资料录入《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按时将出院产妇的信息转给妇幼保健院,再转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产后访视,继续指导母乳喂养。

2、在产科门诊设母乳喂养咨询处,解决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优质护理

新生儿期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特别是出生后的7天。为了能安全度过这样的特殊时期,本文作者长期在母婴同室工作,现从优质护理的角度谈如下几点体会。

1威胁新生儿安全的危险因素

1.1环境新生儿从母体中无菌的环境来到有菌的外界,他们的各个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对抗环境中污染的能力较差,如消毒隔离不严,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甚至造成感染的流行。

1.2母乳喂养有效率下降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有利于婴儿抵抗力的增强。可是现在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及其他原因,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尤其是早产儿,在发达国家奶粉喂养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炎者是完全用母乳喂养儿的10倍,母乳喂养18个月时的发育评分及8岁时的智商均高于奶粉喂养者【1】。人工喂养增加消化系统感染机会,由于母乳中含有SIgA、乳铁蛋白、游离脂肪酸及低聚乳糖等多功能和广谱的抑菌活性物,故母乳喂养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2】。

1.3护理人员知识的欠缺新生儿的生理及病理表现界限不清楚,且病情变化很快,这样增加了护理人员观察的难度,使其可能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耽误了病情,这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及知识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

1.4忽略了新生儿的心理需求新生儿的大脑虽然只有成人的25%,但已能接受环境的各种刺激而产生心理现象。新生儿作为人类与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最初生命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对成人后的心理性格发育有深远影响【3】。所以,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护理,才能使其身心健康。

1.5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缺乏产妇及家属因为护理知识的缺乏,使得新生儿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新生儿将面临更多的危险。

2针对新生儿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环境的消毒隔离胎儿在母体内生活,在恒温的无菌的环境中,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其生活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从无菌环境进入外界环境,新生儿许多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各个相互依赖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源头,医院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要求工作人员,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细菌总数应≤200CFU/m,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规定探视制度,在我院母婴室每个月均进行空气培养,基本合格,且均未发生感染的爆发流行。

2.2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为了能将母乳喂养成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我科采用了PDCA循环法【4】来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1计划阶段(P)首先评估产妇分娩前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根据其掌握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管床护士进行孕产妇的宣教,护士长和护理班主任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层层落实。

2.2.2执行阶段(D)这是中心环节,针对计划阶段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首先做好入院宣教。分娩后重点做好早吸吮及帮助母婴皮肤接触,建立母子感情,使母亲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更能接受母乳喂养。指导正确哺乳及婴儿有效含接上,建立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模式,同时指导产妇如何预防奶胀及挤奶方法,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以充分调动产妇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2.2.3检查阶段(C)管床护士每天对产妇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定产妇是否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是否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有无奶胀,是否学会了正确的挤奶手法。无母乳喂养禁忌症的母婴同室病房不能有奶瓶和奶粉。

2.2.4处理阶段(D)根据管床护士对产妇的评估及护士长的检查结果,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全民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运用了这个方法,增强了护士及产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妇及家属的喂养观念,这样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更能被产妇及家属接受,同时也体现了本科室的人文关怀,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

2.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母婴室的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观察与处理能力欠缺,现在我科每个月都会组织学习,并且派护士轮流到新生儿科实践学习,增强其新生儿的疾病观察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护理操作基本功的训练,让弱小的生命健康地成长。

2.4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2.4.1实行母婴同室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母亲的怀抱和哺乳会使他们产生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使他们的心情平静、安稳。同时方便母乳喂养。

2.4.2实施婴儿抚触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摩。研究表明,抚触可通过β―内啡呔的释放、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的作用,而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发病机率【5】,使父母及婴儿均处于一种轻松、健康的状态。

2.4.3改善居室环境新生儿对冷和热的感觉比痛觉灵敏,其嗅觉也相当发达,出生第二天即具有味觉形象,所以应将新生儿室温度控制在22―24度,相对湿度55―65%,这样可刺激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并且在室内不同的方位放置一些红、黄、兰、绿等色彩鲜艳的气球、玩具、图片等,丰富环境,这样即开阔了新生儿的视野,也启发了大脑的思维,使之尽快适应环境变化,这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护理方式。

2.4.4采取多种睡眠姿势新生儿应避免过紧包裹,使其活动自由。睡眠时,我们让其采取仰、侧、俯等多种睡眠姿势,每1小时左右更换一次,摆好头位,舒展耳廓,这样即锻炼了他们翻身、抬头能力,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必需密切观察,避免捂着口鼻,影响呼吸,同时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国外有学者认为,早产儿避免采用俯卧位。

2.5加强健康宣教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管床护士在床边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实行一对一的宣教,同时发放健康宣传单,加深认识。在产妇学校进行课堂讲授(可以利用实物),其中包括婴儿的基础护理、心理发育指导以及抚触等内容。

2.5.1保温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大,其散热大于产热,所以应注意保暖,室温一般要求在22―24℃,湿度要求在55―65%,如体温不升可采用辐射式保暖床、暖箱、热水袋或母体温度进行保温,注意避免烫伤。体温不稳定的新生儿不宜沐浴。因体温过低,如不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则易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2.5.2皮肤粘膜的护理刚出生的新生儿,在体表会有一层胎脂,它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目的,清除时可用消毒植物油轻轻擦拭。待体温正常后可用38―40℃的温水进行沐浴。脐带在脱落以前避免沾水,每日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及保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尿布疹的出现。

2.5.3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5ug,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病人,应同时接种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0IU.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0.1ml.

总结:新生儿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宫内逐渐过渡到外界生活的一个关键时期,除了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将医学模式逐步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将优质护理的理念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促进新生儿全面健康地发育。

参考文献

[1]王琨.早产儿喂养的相关问题.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02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7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8-99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新生儿;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12-02

1.1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正常的体温为36.0℃~37.0℃。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低体重、室温低。新生儿体温易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变化,气温低时新生儿不会寒战产热,仅靠棕色脂肪进行化学性产热,但棕色脂肪贮存量较少,早产儿更少;加以皮下脂肪层较薄,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相对较大,故易散热。如不注意保温,体温很快下降。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并可诱发肺炎和硬肿症等严重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为了使母婴同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母婴同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温维持在室温以22~24℃、湿度以55%~65%为宜。新生儿衣着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使体温保持在36℃~37℃。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如果有条件者可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将患儿放入暖箱中调至合适的温湿度,无条件者应给予保暖。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应放置在婴儿脚部位置,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等。对体温高者除散热以外,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皮肤弹性、尿量,反应、体温等情况。

1.2呼吸的观察与护理护士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正常呼吸频率每分钟为40―60次,呼吸正常的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呼吸不费力,呼吸运动较表浅,尤其在睡眠时,看上去好似“不喘气”但新生儿呼吸次数变化很大,如哭闹时呼吸加快,可以达每分钟80次。由于新生儿的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了解呼吸情况,最好在安静时或入睡时数呼吸次数,才能获得较正确的数据。护士还应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口、鼻腔有无分泌物,呼吸道是否通畅。出现吸入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哭声弱、口周发绀,应及时清理呼吸道,让新生儿侧卧位,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体重变化的监测及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测体重,以后每天或隔天测体重1次,便于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在出生后3-4天,由于哺乳量不足,经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以及排出大小便可暂时性的出现体重下降现象,下降范围6%~8%,但不超过10%。一般在4天后体重逐渐回升,7d~10d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下降超过10%,或下降时间较长不能立即回升时,需寻找原因,如母乳是否充足、喂养方法是否合适。若有体重迅速下降,应仔细观察检查有无频繁呕吐、腹泻、全身性感染等,并注意有无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告知医生,提示有失水现象,应考虑静脉补液。

1.4大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1.4.1小便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肾脏的浓缩功能相对不全,出生后会立即排尿,第1天的尿量很少,10mL~30mL。在生后36h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尿量逐渐增加,一昼夜可达10余次,日总量可达100mL~300mL,满月前后可达250mL~450mL。若每日少于6次,提示母乳喂养不足。如果生后48小时仍无尿,则要考虑有无泌尿系统畸形,可先喂糖水并注意观察。如果多喂水或喂奶后仍不排尿,应及时通知医生。

1.4.2大便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h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新生儿的大便性质可以提示喂养及异常情况,由于喂养条件不同,正常大便也有差异。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样,味酸不臭;牛奶喂养儿的大便,色淡黄,均匀较硬,有臭味。一般吃母乳的新生儿,比牛奶喂养的大便次数要多,喝牛奶的孩子每天1次或2次大便,吃母乳的孩子每天4~6次,可多达10次。如果母亲有裂伤出血,大便可能象柏油一样,这都属于正常大便。母亲正常而新生儿大便是柏油便,就不是正常大便了。大便带鲜血,要看新生儿有没有尿布疹、假月经、外伤、裂。如果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绿色发酸,可能因喂养不当、饥饿所致。消化不良时大便次数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为绿色稀便;肠道感染时,大便稀、带黏液、脓性、次数多;先天性胆道闭锁,大便呈白色。若新生儿出生后24h尚未见排胎便,则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若排胎便后连续2天无大便,提示吃奶少;大便干,应检查有无腹胀,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灌肠。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