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逻辑执行力培训(6篇)
时间:2024-09-23
时间:2024-09-23
这里,我们从如何达到创造教育的问题人手来讨论何谓创造教育,既表明了对创造教育的一些看法,又提出了实现创造教育的一些原理。
一、智慧重于经验
有知识,有经验,不等于会创造。有知识,有经验,有利于创造,有利于增长智慧。人可以变得日益有知识,学校教育在使得人日益有知识这一点上并不十分困难,难在从变得日益有知识的过程中日益聪明起来。
使年轻人日益有知识和日益聪明起来,这两件事虽密切关联,但是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不同,难易不同,轻重也有所不同。
学了同样知识的人,不一定拥有同样的智慧;教给了学生同样多知识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智慧不一定是同样的。
所有的大学都能教给学生知识,但并非所有的大学都能教给学生以智慧。毫无疑问,只有能教给学生以智慧的学校,才实际进行着创造教育。
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稍少一点的,智慧并不一定低一点。当我们指出这一事实的时候,强调的不是要给学生以知识,而是强调智慧重于经验,智慧重于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学得知识与学得智慧,可能是同时实现的,也可能缺少了什么。最有可能的是,学得了知识,却并未增长智慧。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恰在帮助学生防止发生这种缺陷。
二、兴趣重于强求
我们十分看重理想的目的,可是,目的不是外生的、外加的。只有生在心灵上、长在心灵上的目的才是实在的目的,或真正的目的。
目的虽非外在的,但可受外部影响。良好的外部影响,有利于学生生长出教育所期待的目的,或者说有利于唤起学生去生长、发展成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目的产生于兴趣和需要,崇高的目的是高级的需要催生的,执着的追求与兴趣爱好是相联的。“欲望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就是表现人类冲动的全部”(赫尔巴特语)。
创造,从实质内容来看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创造认知,更包括创造情感、创造欲望、创造兴趣。创造活动是丰富的心理活动。因而,创造教育,从其实质过程来看,应充实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
兴趣启动健康的心理活动,浓厚的兴趣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由兴趣而发展起来的执着和痴迷恰是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因兴趣和执着而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兴趣引向创造。
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培养了他们可能生成的执着精神,也可能引导他们发现,当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类知识)特别有兴趣的时候,他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注意到一般人不注意的现象。
需不需要强求、需不需要约束呢?看重兴趣并不是排斥必要的约束、强求,但教育应把兴趣看得更重。需要外在的强求,但最终起作用的是,这种外在强求变成内在强求,变成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当这成为一种自觉之后,他可能发出新的兴趣,叫做勉强自己钻进去了,品尝到新的味道来了。
当实在是没有兴趣了,甚至讨厌了,还要强求而不转学别的课程或别的专业,那将造成损失,更谈不上创造。
兴趣与先天气质有关,与早期生活环境和教育有关。大学依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是了解既有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新的兴趣。从根本上说,每一门课都可以成为十分有趣的知识内容,都可以有情节,有故事,有美学要素,教师应当尽量去挖掘和展示。教师不仅追求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目的,而且追求让学生喜爱这门课程的目的,让他们喜爱,让他们感动,则有更大可能让他们的学习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而教师的教育也就更有资格被称为创造教育。
三、质疑重于聆听
比教学生更重要的,确实是教学生“问”,学问确实是问出来的。发现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就是问题,就是对问题的发现。不仅自然科学如此,其他也如此,科学从问题开始。
学生当然要聆听,聆听教师,聆听智者,聆听课本。然而,聆听只是一个开始,只是求学的第一步。
其实,即使是聆听,也应包括聆听教师是如何思维,如何疑问,如何发现问题的。当然包括聆听教师是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更要聆听教师在如何寻求问题,如何看到了问题,如何在一切似乎无疑的地方看到了可疑之处。
学“问”是学问的决定性步骤,是走向创造的关键性步骤,疑问不仅是创造的开始,而且贯穿始终,而如若能贯穿始终,便可以有不竭的创造源泉。
用心听讲是学习,用心提问是创造性学习。爱问、敢问、会问的学生是学习最好的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不只在告诉学生原理、概念和定律,还在于告诉学生是如何思考,更在于引导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学会发问,敢于发问,喜欢发问。能够传给学生以知识的老师是好老师,还能教会学生发问的老师是更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发问并把自己问倒的学生(倒了再爬起来)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所进行的教育堪称创造教育。四、直觉重于逻辑
逻辑是基本的训练之一,逻辑使思维保持健康,但逻辑并不是使之活泼强壮的主要原因。逻辑的作用主要在于推理,在系统化、条理化,在隐隐约约中看到光线,在杂乱无章中看到脉络,在已有的前提下看到蕴涵的结论。正因为这样,一般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逻辑训练。
但是,逻辑相对而言只是小聪明,大智慧更靠直觉。非逻辑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别出心裁,主要靠直觉。开拓性的原创性的成果并非逻辑的产物。
直觉是天生的,逻辑是后天的,逻辑需要训练和培养,直觉也是可以在后天继续发展的。因而,教育对直觉的培养和训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虽然比逻辑训练更困难,但它更重要,因而即使更困难,教育也当义不容辞。
科学家对直觉的看重是质朴的。教育工作者若更热衷于创造教育,就会在不忽视逻辑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逻辑受到保护和直觉受到损害是同样容易发生的,然而,对直觉不仅不特别关注而且还有意无意地损害它,是一种不幸的存在。这也是创造教育受到的最大威胁之一。
五、超越重于适应
人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问题,教育也帮助人去适应。但是,适应什么,怎样去适应,是否只有适应,也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知识多了,能力强了,人的适应力也提高了。但也可以说是人对付环境的能力增强了。有时是适应,有时是对应;有时是呼应,有时是回应;有时是接受,有时是拒绝。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都还只是适应,但是,也可以去改造环境,改变环境,这大概就不叫做适应了。在环境中保持个性,保持独创性,与一般所言的适应也不是一回事了。
教育需要保守,需要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传承人类的文化,需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住人的本性。从这一点来看,教育对适应需有保留,不能因适应而丢弃了我们的传统和家园,丢弃了人类的良知。
教育同时需要超越。创造带来超越,超越必有创造,教育需要创造与教育需要超越是一回事。即使是有必要的适应,也还是为了创造,为了超越。超越高于适应。教育需防止在教人适应的过程中丢了个性,丢失了独特,防止丢失了超越即创造。
六、自由重于创造
纪律重要,自由尤其重要。教育要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尤其要引导学生珍惜自由。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帮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享有自由,创造自由,维护自由。有自由才可能创造,无自由一定无创造;善于享有自由,就可能善于创造,丢失自由也就丢掉了创造。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黑格尔的观点。但是,恩格斯还进一步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具有的必然就越大。”判断即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自由不仅存在于认识之后,而且应存在于认识之前、之中,人不仅由必然走向自由,也由自由走向必然。
人的活动还不只限于认识,人还有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关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说法的另一片面性就是忽视了自由尚存在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之中。
创造不只是认识过程,创造是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凝练出来的成果。而自由的心理活动是创造的必要前提。这样,关心创造教育的人们,必要的前提是关心受教育者享有更多的自由。
在这里,自由一词主要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的,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做学问的角度,从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来讲的。从这个角度讲,自由重于创造。
七、结语
以上说了六个方面的重于,说的是重与次重,重与轻,也许还有高与低的关系,但不是有与无、是与否的关系,不是排斥的关系。若说“由聆听走向质疑”或“由聆听转变到质疑”,则含有排斥、对立的意思,而当我们说“质疑重于聆听”的时候,就不包含排斥的意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语言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而数学思维的工具便是数学语言。因此,要卓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务必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这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语言的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看做是数学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一、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所以,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确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每一个数学概念、术语、符号都有它精确的含义。数学教材或数学教学,拒绝让人产生歧义的含糊不清的词汇出现。要实现对书本内容的本真理解,必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符号和术语,正确根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所以,数学阅读务必细致、认真,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教好数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使数学不再难学,笔者认为必须切实重视数学阅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书读得多的人,其理解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肯定要比书读得少的要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而简明、清晰而连贯,并富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素养,运用教师语言的影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形成施加正面影响。例如在执教苏教版《数学》教材中“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笔者利用“24×25=?”这样一道题教给学生一种算理:24×25=6×(4×25),是根据以前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笔者讲解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呢?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提出用乘法分配律也可进行简便计算:24×25=(20+4)×25。学生述说,教师倾听。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巩固了算理,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训练的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各种述说形式,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多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够让同桌之间、小组范围内、全班同学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畅所欲言。小组讨论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就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交锋、碰撞。这样,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与倾听的机会,既有面对小组成员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述说的可能。学生为了表达本组讨论的意见,更加主动地倾听、思考、组织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同桌进行交流
自由交流能够实现与同伴分享,获得同伴的支持、评价与修正,并触发思维灵感,进一步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与小组交流相比,同桌交流更为快捷。同桌交流不失为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一种捷径。尤其是新授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需要用语言适时地总结规律。如名数之间的转化:3米4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3米就是300厘米,300厘米加上4厘米等于304厘米。通过同桌间述说、倾听、纠正,学生的表述更流畅,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能在同桌的引领下,逐步掌握叙述的方法,正确地解答问题。
3.把小结的权利留给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小结。小结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归纳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进行一番训练后,适时让学生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在回忆、梳理之后,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虽然话语简洁,却能紧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把小结的权利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借助操作活动,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动脑和动手的协调统一的活动之一便是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知识的内化及其相对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依赖语言的表述逐步内化。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表达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理解、操作、表达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笔者在执教“分数乘分数”时,通过创设分西瓜、分饼等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折、分、画等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感悟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学生亲历了操作与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借助图形语言领悟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能利用这一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一方面,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安排学生有条理地述说操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成内部的思维活动,进而快捷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综上所述,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根本任务。它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法学直接面向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而法学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法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法律思维、逻辑分析、交流与谈判、诉讼、调研和随机应变等能力,这些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法科学生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到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反省式思维”,都可以体会其最基本的含义,即强调理性分析与审慎的判断。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质疑、诘问常见的信念和解释,辨析它们当中哪些缺乏证据或理性基础,通过揭露矛盾来强调思维的清晰性与一致性。[1]而“反省式思维”则被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百余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心理学家列维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以可靠推理及有效证据为基础,检查、评估和理解事件,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积极的系统的认知策略。[2]逻辑学家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关注人们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合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3]国外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由46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发表的《德尔菲报告》从认知能力与气质倾向两方面,对何为批判性思维做了较全面的阐述:[4]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判性思维者习惯上是好奇的、见多识广的,相信推理,思想开放、灵活,能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估,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审慎做出判断,乐于重新思考,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有条理地处理复杂问题,用心寻找相关信息,合理选择评价标准,专注于探究等。批判性思维是以批判的视角,通过细致的思维过程来审视、建构论证,是探索、追问的过程,是获得新知的途径。国外教育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有涉及思维训练的课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研究报告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方面,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面对日益信息化与复杂化的现代社会,美国学生总体上是拙劣的思维者,多数教育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大学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从而引发了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运动。受其影响,我国学界日益关注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2003年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委员会将学术年会的主题定为“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一些高校开始设立批判性思维课程,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批判性思维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2.1批判性思维与法律思维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v其目的是对案件事实作出合法律性的判断。在确定事实、寻找规范的过程中,要进行事实推理、法律推理(找法的实质推理)以及判决推理,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形式都要用到。但事实、法律推理服务于判决推理,法律思维的核心是融合事实与规范的论证过程,是证明与反驳的过程。美国资深法官亚狄瑟在其《法律的逻辑》一书中认为“:反省性思考乃法律逻辑的核心。”批判性思维强调通过理性分析来对待意见分歧,通过听证、对话来消除各方冲突。从本质上讲,法律思维的运用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实现的。
2.2批判性思维与法律论证
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识别、评估和重构论证,主要关注的是论据的真实性与可信性问题,也就是论据与论点在内容上的关联,评估论证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1)逻辑的角度,即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适当的关系;(2)实质的角度,即前提和结论是否都真;(3)修辞的角度,即论证能否说服和吸引听众。v《i德尔菲报告》中提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都是围绕论证展开的。诉讼过程就是针对问题案件,允许各方出示证据、引用法律条款,通过论辩的方式证明各自的主张。无论是诉讼文书的制作、法庭辩论的展开,还是诉讼主张的提出、判决的生成,从其逻辑结构上讲,都应当是严谨的法律论证。事实、证据与理由构成论据,诉讼请求、主张构成论点,整个诉讼活动就是一个法律论证。批判性思维以审慎、怀疑的态度,细致寻找相关信息,有条理地处理复杂问题,这种方法在法律实务活动中运用广泛。
2.3批判性思维与法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条文增长以及修改的速度令人震惊,如果要把现行法律条文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法律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理解法的真谛,拥有先进的法律意识,在正义感、忠诚感、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等方面表现出稳定和执著,为人守规范、讲良心,从业讲法律、凭良知等。这些能力与品德的养成与批判性思维气质相当一致。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自信并拥有开放的心理,热爱并探求真理;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观点等。批判性思维强调理性,关注思考,追求公正客观,这些精神气质与法学严谨务实的学科特质深为契合。
3批判性思维现状调查
受《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启发,笔者针对本校法学10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十个问题,分别是:(1)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阅读对象、阅读方式?)(2)你在阅读中经常提问题吗?(3)你轻易相信作者的论点吗?(4)你相信作者提供的材料和统计数据吗?(5)你在阅读中意识到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立场了吗?(6)你在阅读中能发现作者预设的前提吗?(7)你能找到作者论证中的谬误吗?(8)你能得出不同于作者的结论吗?(9)你习惯在阅读中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吗?(10)你认为自己的阅读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26份。调查结果是:(1)关于阅读对象,72%学生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有趣的、小说等文学类的”,16%回答“不喜欢理论性强的专业书”;关于阅读方式,48%回答“做笔记”,23%回答“浏览式”。(2)67%的学生“不经常提问”,22%回答“一般、偶尔”,11%回答“是的”。(3)46%回答“轻易相信”,44%学生“不轻易相信”,10%学生持中间态度。(4)71%回答“相信”,15%学生“基本相信”,11%学生“不轻易相信”,另有3%学生“不关心”。(5)72%学生“意识到”,21%学生“没有”,7%持中间态度。(6)57%学生“不能”,30%回答“可以”,13%回答“有时可以”。(7)35%回答“不能”,25%学生“能够”,50%回答“偶尔能够”。(8)23%回答“不能”,52%的学生“可以”,25%的学生“有时可以”。(9)57%回答“不习惯”,30%回答“习惯”,13%回答“有时会”。(10)68%回答“效果不好”,问题主要有“阅读太粗糙、不精细,不能坚持做笔记,不善于思考,阅读面太窄,不求甚解等”,32%回答“一般”。上述调查表中,(4)至(8)项是侧重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它各项侧重于批判性倾向。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倾向上的表现不容乐观,部分学生思想懒惰,不会也不愿思考,不善于提问,轻信别人的观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的应试教育,错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二是本课程开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训练。许多院校虽开设有法律逻辑课,但批判性思维没有纳入教学大纲,通用教材也缺少相关内容的介绍。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对批判性思维缺乏足够重视。
4法律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要培养法学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做到:
4.1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
培育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应是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能有效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增强在法律实践活动中的自信心,成为具备良好判断力的人。要看到人格特征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克服思维惰性与惯性,只有加深同学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认识,才能使之对批判性思维活动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目前此课程仅在少数高校开设,且多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许多法学专业法律逻辑课中并不包含相关内容,因此,需要尽快将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学中,推出相应的教材,保证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内容。
4.2重视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教学结合起
来目前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法律思维,遇到具体案件不会解决,甚至写份诉状都很困难。法律教育应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具体而言,重视对文书写作、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指导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强调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灵活地、批判性地应对理论和实践的变化,具有独立分析、辨别和创新的能力,善于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适应法学的快速发展。
4.3重视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科技英语不同于文学文本,不以语言的艺术美为追求目标,它在遣词造句上讲究逻辑的条理性与思维的准确性。科技英语用词准确、简洁规范、陈述客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其显著特点有:被动句多,名词化结构多,长句多。长句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科技英语在叙述上真实客观、思维严谨、逻辑完整。在事实推导过程中,为了完整说明理论的来龙去脉,往往采取一气呵成的方式陈述,这样,从句叠加的复杂句式结构在科技英语里极为普遍,修饰语的使用较频繁。并列结构、从属结构、倒装语序等是长句特点。因此,长句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译员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拥有精准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句子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翻译出通顺精准的译文。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文章中被广泛应用,是科技英语的另一个特征。科技论文很少使用人称描述某个客观事物,科技英语注重客观陈述、逻辑推理,避免表露个人感情,行为的执行者一般要隐身以避免主观臆断。这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很大区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是叙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科技文体,文章内容、观点与思想才是读者关心的内容,行文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被动语态普遍应用于科技英语中。更重要的是,科技文献强调研究成果、客观理论、科学规律,引导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在科技现象与过程上,而不是偏向于介绍发明者。科技文章结构严密、用词简洁、数据精确、表达确切。由于其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明晰,因此对译员的要求非常高。译员应该把握信息的逻辑关系,提高译文的客观度,力求译文表达简练无误、流畅严谨,不随意改动数据。
二、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在翻译界,“信、达、雅”是人们首先想到的翻译标准。对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还要把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科学研究前沿工作,把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译者要有扎实的英语阅读能力、丰富的科技知识,并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
1.准确无误译员应该对原文进行语言与专业分析,吃透原文,对译文内容不断推敲,确保译文简洁明晰、准确到位、忠实通顺,并与原文风格对应。原文与译文应该具有等价性,即信息是如实转换的,同时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原文信息。
2.连贯通顺英汉语言在词汇与结构上有较大差异,译员除了要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外,还要具备科技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快速的逻辑思维能力。译者要把握科技英语表达特点,注重逻辑缜密,使译文具备极强的说服力。译文上下衔接应流畅通顺,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3.科学规范科技英语专业性强、简练无误、客观真实。科学规范的术语表达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与可信度。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不同于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译员不能天马行空地自由翻译,也不能发挥主观想象,而应该用心钻研,熟悉科技英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用词规范。
三、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料的频繁交流,科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就对大学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但由于教师基本都是文科出身,对科技知识了解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对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能够胜任科学资料、合同与技术会谈等的翻译工作,由此看来,学校科技翻译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1.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合作,邀请理工科专业教师任教,传授科技专业知识,同时为老师提供机会,进行相关科技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教材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首先利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难度稍大的专业论文增加学生的科技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于翻译训练中。教师实施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组翻译训练,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与切磋,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互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对科技英语翻译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际会议与报告讲座,积极参加翻译公司的实习,负责一定量的科技翻译工作,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翻译机会与环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2.逻辑思维训练为了透彻清晰地表达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科技文章里的长句频繁出现。翻译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思维方式趋于感性。因此,在翻译训练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始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讲评译文,相互讨论,推导句子、段落、文章的层次与逻辑关系,在合作与相互帮助中,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引申和发挥。这一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中感受到乐趣与意义,又可以让学生逐渐习惯理性与逻辑思维。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不断训练与强化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multisim数字电路实验电路仿真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完善电路等重要的实际应用技能。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设有电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包括所有的本科院校及中专职业学校都会配备相应的实验室。然而现实是,介于资金、管理、设备损坏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实验室规模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设备、仪器、仪表的数量、种类均使实验室不能满足完成各种实验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批量的电子EDA软件应需而生,pspice、protel、EWB、proteus及multisim等。使用仿真软件,可以摆脱对硬件条件的依赖,且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对设计电路进行专业的仿真、测试,确保设计的准确度,从而避免人工设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Multisim与其他软件相比具有界面直观、操作简单、一键仿真及仿真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尤其适合理论知识较弱的高职院校类学生使用。通过动态、直观的仿真,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路设计的准确率,避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2.Multisim软件
Multisim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加拿大IIT公司的EWB(ElectricalWorkbench),EWB版本更新到6.0的时候,IIT公司将电路仿真与设计这一模块改名为multisim,不仅增强了软件在仿真、测试、分析方面的功能,而且丰富了仿真元件的数量,使得仿真更精确,进一步提高电路设计的可行度。我们选用的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发行的multisim11版本,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元件量,且可进行单片机仿真。
2.1定制用户界面
进入multisim仿真平台,我们可以根据电路的需要、自己的喜好改变界面,包括电路颜色、图纸尺寸、元件的符号标准等。执行option/sheetproperties菜单可打开属性对话框。进入“circuit”选项卡,在“show”选项组可以设置元件、节点、导线上所显示的说明性文字等信息,在“color”选项组可设置元件、导线、背景的颜色;“workspace”选项卡则可以设置图纸大小及显示模式;“wiring”选项卡用来改变导线、总线的宽度;其他选项卡不再一一赘述(见图1)。
图1界面定制对话框
2.2元件库
Multisim拥有规模庞大的元件库,并将所有元件分为17类,便于查找选择。选择view/toolbars/components菜单可以调出元件工具栏,如图2所示,点击各个按钮可以直接进入对应类别的元件库选取元件,选择place/component菜单可以打开元件选取对话框。平台提供多方向翻转、属性设置等元件编辑功能,可非常方便地修改其库中提供的任何元器件并且创建自己需要的各种元器件。
图2元件工具栏
2.3仪器仪表
Multisim自带了20多种虚拟仪器仪表,既提供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等实际存在的仪器,又有字信号发生器及逻辑转换仪等这些在现实实验室找不到的仪器,而且在使用数量上不受限制,这为电路仿真提供了强大的保障。通过view/toolbars/instruments菜单可以调出仪器仪表工具栏,如图3所示。
图3仪器仪表工具栏
3.数字电子技术虚拟实训设置
实训教学环节在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实训都可以归结为三大模块:功能验证模块、扩展应用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使学生由简入难,逐步领会到电路应用、设计的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们将结合案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数字电路实训模块。
3.1功能验证实训模块
功能验证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基础逻辑门的功能验证,一类则是对常用芯片(器件)的逻辑功能进行验证、测试。
3.1.1基础逻辑门逻辑功能验证
基础的逻辑门就是与、或、非、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同或等这些实现简单逻辑功能转换的逻辑门,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逻辑关系。在此,以或非、与非为例,搭建如图4所示的简单电路,即可实现其功能验证。拨动拨码开关,可以改变与非、或非门两个输入端接收到的高低电平,在输出端,指示灯亮代表输出为高电平、反之则为低电平。实验操作:分别设置00、01、10、11四种不同输入组合,记录对应的逻辑输出,分析数据,理论联系虚拟实训加深对逻辑门的理解。
(a)与非门?摇?摇?摇?摇(b)或非门
图4基础逻辑门功能验证
3.1.2常用芯片逻辑功能验证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学生会学到74LS138(译码器)、74LS148(编码器)、74LS151(数据选择器)、74LS161(计数器)、74LS194(寄存器)等众多中小规模组合、时序集成电路,与基本逻辑门相比,这些芯片其逻辑功能不再单一,验证相对繁琐。图5是搭建的194(双向移位寄存器)功能验证电路,双向移位寄存器除了有左移、右移主要功能外,还具有异步清零、同步置数功能。参照使能端的优先级别,设置功能验证步骤如下:
3.1.2.1异步清零功能,图中clear为控制清零端的开关,开关拨向ground一侧,清零端接收到低电平,194处于清零状态,四个输出端均变零。
3.1.2.2同步置数功能,S0、S1为芯片控制执行除清零外其他三种功能的端口,首先要保证clear为高电平,有时钟信号(CLK端可接收到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然后S0、S1才起控制作用。要置数,S0、S1均为高电平,也就是S0=S1=1,满足置数条件,将数据输入端PA、PB、PC、PD的数值分别传递给寄存器的四个输出端QA、QB、QC、QD。图5即为置入0011数据的仿真结果图。
图5194功能验证电路
3.1.2.3左移功能,在满足clear=1的条件下,设置S1=1、S0=0,在CLK上升沿的作用下即可实现左移功能,依次将SL端的数据串行送入寄存器。
3.1.2.4右移功能,与左移功能的条件区别仅在于S1=0、S0=1,右移时则依次将SR端的数据串行送入寄存器。
3.2扩展应用模块
扩展应用模块是在功能验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可以结合简单逻辑门的辅助来实现常见数字芯片的基本应用。
3.2.1基础逻辑门的应用
主要培养学生当没有某种逻辑门的时候,如何用另一种逻辑门实现具体要求。比如可以用与非门实现与逻辑、或逻辑、非逻辑,图6所示为用与非门实现与逻辑(有0得0)和或逻辑(有1得1)。
(a)与逻辑?摇?摇?摇?摇(b)或逻辑
图6与非门应用
3.2.2集成芯片的扩展实训
集成芯片的扩展是指利用基础逻辑门的辅助实现一些芯片本身所不能实现的功能要求。利用2片138实现4-16线的译码器;利用151实现16选1的数据选择器;用194制作扭环形、环形计数器;利用555芯片来实现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等,扩展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芯片的能力,这些都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有莫大的帮助。图7是用异步2-5-10进制计数器290级联而成的60进制计数器,个位是10进制,十位为利用290的置零功能构成的6进制计数器。这个电路要求学生掌握两个技能:一个是单片290的功能扩展,另一个则是关于芯片的级联。
图7级联构成60进制计数器
3.3综合设计模块
综合设计模块是指不同功能的芯片组合起来完成特定的逻辑功能,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要了解所用芯片的原理、基本功能,还要把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一定的功能要求。用触发器完成多路抢答器、用555实现各种报警电路、用138和151构成分时数据传输电路、结合多谐振荡器和计数器构成流水灯,这些都是一些利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的常见功能性电路。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用性技能。
用计数器和数据选择器可以实现任意的序列脉冲发生器,在此,我们要求实现一个能周期性输出“011011”的序列脉冲发生器。设计方案有多种,计数器加各种门电路、多个触发器加门电路等。我们选择计数器和数据选择器实现,设计过程如下:(1)脉冲序列的长度为仅为6,那么用1片161制作一个6进制的计数器即可满足长度要求。(2)序列的内容为“011011”,将151的数据端从低位到高位依次设置为011011。(3)考虑计数器是需要时钟信号的,这里我们用555芯片构成多谐振荡电路来提供161的时钟信号。
图8“011011”序列脉冲发生器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搭建出图8所示电路,运行仿真,用逻辑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结果如图9所示,上方为输出的序列脉冲,下方为时钟信号,通过改变可调电阻的阻值可以改变序列脉冲的输出周期。
图9逻辑分析仪测量结果
经过此次设计,学生既熟悉了555芯片、计数器、数据选择器的原理及应用,又掌握了序列脉冲发生器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
利用仿真平台验证、设计电路最大的优势是没有约束、限制,可完全照自己的思路选择元器件搭建电路,通过仿真发现问题所在,修改参数、元件,不断地完善电路以达到最理想的结果,最后再完成电路的实体设计、制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各项成本,而且不会因为材料的浪费、仪器的损坏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挫伤他们设计电路的积极性。
4.结语
在“教”方面,虚拟实训使得课堂不再平淡、乏味,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方面,搭建好的电路,可以无限制地设置元件参数、修改电路的搭接,而且大量地避免各种损失,使得学生放开胆子思考电路设计的各种方案、完善电路,从而达到最佳设计。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不断接受挑战的人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持续升高,虚拟实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设计电路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红娟.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一、法律逻辑学课程的重要性
法律逻辑学作为研究人的思维形式之逻辑结构与逻辑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法律领域中特有逻辑现象和逻辑问题的一门科学,乃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法律逻辑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于部门法学或理论法学,其教学方法也有别于法学一般课程教学。探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为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工作提供充分的逻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
(一)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法学学生时,法律思本文由收集整理维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和规律,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1]。法律逻辑学这一注重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教学的学科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法学,理解更深层次的法学内涵,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大的后盾。
(二)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和思维的严密性
法律工作者离不开说话和写文章,包括法律文书、学术论文、著作等。如检察人员要提起公诉,写起诉书,参与现场法庭辩论;审判员要参与审判活动,理解辩论双方的陈词和话语要义,制作判决书等;律师要撰写辩护书、当庭辩驳、询问证人等。将来需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在口头表达和论证过程中必须做到严密、准确,以维护涉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论辩、识别谬论和驳斥诡辩的能力[2]
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乃是法律思维方式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保证。理性法律论证概念的说明是要通过对一系列规则和形式加以阐述来进行的,论证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并且必须采用这些形式,以使其所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3]。法律工作者在开展法律活动时,通常要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驳斥别人的观点来进行。法律逻辑学的知识,一方面能够通过事实性的根据和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在立法主张、法律规范、法律解释或法律学说理解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别人语言中或者论证过程中的错误,甚至能够拆穿别人的诡辩,有效地进行反驳。
(四)法律逻辑学能为学生提供实用的逻辑知识和逻辑方法,用以解决现实法律问题
法律逻辑学提供的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方法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推理能力,由已知探求未知,这对法律工作的开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侦查工作中,犯罪分子为了使自己逃脱法律的制裁,往往采用非常隐蔽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故意制造假象、销毁犯罪证据,说谎等,因此,侦破工作就比较困难。我们必须在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侦查假设、逻辑推理和事实证明等来实现。在此过程中,法律逻辑学的知识能够为这些工作提供武器,帮助侦查人员理清思路,步步推演,最大程度准确地完成侦破工作。
二、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技能性得不到发挥
一般高校法律逻辑学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课时量在32课时左右。法律逻辑学的内容较为抽象,许多知识都是抽象化的符号和公式,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实质到形式的转化。所以,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精力讲解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许多学生课堂上理解了基础理论知识,但印象很浅,时隔一星期就忘记,案例教学无法得以展开。逻辑学课程是传授方法的学科,学是为了用,而现实中因受课时的限制、练习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理论的掌握不能成为技能用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知行脱节。
(二)轻视其涉法领域的特质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门逻辑学,另外它还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逻辑学应用学科。目前,逻辑学教材大多偏重一般逻辑学的知识,而轻视它与法学的结合,应用于司法活动过程的知识。法律逻辑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先讲解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而后在此基础上与法学知识相结合,阐述涉法思维活动中的特殊思维形式和规则。然而由于前一部分形式逻辑的教学已经耗费了较多课时,导致后半部分涉法思维的讲解只能草率一些,如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等。法律逻辑学科体系,应围绕法律思维方式有的放矢,选取与法律人实际思维密切相关的逻辑内容,结合办案思维与大陆法系法律推理模式,汇集法律逻辑内容”[4]。但现有情况是教师在讲解基础逻辑知识时,没有突出其在涉法思维领域中的运用。从整体来看,该课程丧失了其涉法思维的特色。
(三)有脱离经验生活的取向
法律逻辑学更多地关注形式上的、符号化的知识无可厚非,这是本学科存在和推演的基础。但是过于强调形而上学的思辨也难以实现法学教学和法学应用的目标。人们之所以走法律程序的途径,一般而言是为了解决双方或多方无法解决的问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单纯形式上的思辨无法达到相应目的,解决现实纠纷。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的灌输、形式的推演和论证辩驳,却较少地与司法实践中的素材和需要相结合。
三、法律逻辑学教学改革思路
(一)让学生认识到法律逻辑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并保持学生对法律逻辑的学习兴趣
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所教授的知识在法学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都具有重要价值。词项逻辑和命题逻辑等,对具有最强规范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推理和侦查逻辑等对侦查人员办案的法律思维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法律规范命题和法律论辩逻辑等对庭审中双方辩论的进行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从最具现实性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就业时,我国许多地方在公务员考试时,各用人单位的初次能力测试中都有许多需要运用法律逻辑学知识的考题。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深入浅出地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广泛搜集与法律逻辑学相关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加强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案例的使用都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艺术,防止枯燥无味的符号化信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一般原理的同时,注重涉法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完成逻辑学一般原理的教学,思维形式、思维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在讲解逻辑学一般原理时,既要将知识讲解透彻,也要有相应的配套练习,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其次,要特别重视法律逻辑学中特有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法律逻辑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于法律与司法活动过程,从而探讨涉法思维活动的一般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另一方面,法律逻辑要结合法律与司法活动思维的特殊性,研究涉法思维活动的特殊思维形式及其合理性规则”[5]。简言之,既要学习逻辑学的一般知识,也要学习其在法律领域的特殊形式和规律的逻辑理论,使逻辑学知识与法律能够完美结合,为法律实务提供科学方法。
(三)逻辑与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学学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从立法到司法再到执法,每一步都要面对和解决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纠纷,这些既需要法律从业者具有丰富的逻辑学知识和超强的思辨能力,同时也需要法律从业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具备解决现实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律逻辑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法律论辩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倚仗逻辑学的思维形式、规律和逻辑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社会经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搞社会调查,参与侦破工作的分析过程,旁听法院庭审等,让学生在获取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直接经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