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范例(3篇)

时间:2024-09-25

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范文

一、关于考试(考查)科目

根据《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初中阶段考试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关于考试(考查)时间及内容

中小学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放假前一周内进行。初中期中测查各校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主组织实施。

各学科分项考查,应在书面考试前完成,侧重考查书面考试(考查)不易体现的内容要求,如语文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积累、综合性学习,数学的算法算理、估算、生活应用、综合实践性学习,英语的听力、口语交流,科学的观察、实验探究等等。学生素养分项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安排,教师教学情况由单位组成考查小组统一组织抽测考查,不得放任自流。

建议将小学科学、初中理、化、生的观察、试验操作考查纳入期末分项考查内容。学生观察、实验素养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体育与健康)期末质量考查,应全面关注学科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学习兴趣、方法习惯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得套用书面考试方式将期末评价简单化。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期末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范围,应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鲁教基字〔2002〕23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通过活动过程资料、作业成果、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注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命题及质量分析

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考察各科课程实施目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引导教师平时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各校要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及时写出命题质量分析报告,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区教研室将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

四、建立区级常规质量监控制度

区教研电教室将在每学期对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单项抽样测查。第一学期对二、四、六、七、九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下学期对一、三、五、八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单项抽测由学校、区片、学科中心组组织并为学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范文篇2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1)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2)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3)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2.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代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教学措施

1.课外体育锻炼形式

体育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一般分个人锻炼、小组锻炼和集体有组织锻炼等几种方式。

2.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年级、班级组织下不受课堂常规管理及要求制约,比较自由,以个人需求为宗旨进行学习、教学和训练。

3.目前体育院校学生课外时间使用状况

体育院校学生除了要学好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体育各个项目的技战术动作、裁判知识及教学能力。完成繁重教学任务、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只靠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而学生要弥补课堂的不足,强化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更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锻炼。针对这种现象,本文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三所体育院校,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

从上表四个指标的调查情况可知,三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都在40%及以上,而经常锻炼的学生,广州大学28%,广州华院30%,华南师范大学28%;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广州大学20%,广州体院22%,华南师范大学22%;几乎不锻炼的学生,广州大学10%,广州体院8%,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9%。从目前三所院校反映的情况,体育专业学生能正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概在70%左右,而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在30%左右,以上反映出的三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合理的方法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4.合理、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高等院校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外,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训练,消化课堂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外学习和锻炼,熟练掌握知识和动作技术。因此学校应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性,并养成长年坚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1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完成学业很重要。

教师面向众多学生进行施教,就有可能出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全部学生的情况,有些学生或许经过课堂教学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素质问题、领会能力,无法经过课堂教学就掌握知识和技能,另外个别项目教学周期较短,学生跟不上进度,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动作技能,有可能出现掉队现象。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通过训练改正错误动作,熟练掌握正确动作。有时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改善,导致无法完成正确动作,不能单独示范动作,而影响学业,学校应对广大学生引导、宣传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改善自己存在的缺点。

4.2培养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院校应当正确引导、教育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及重要性,使广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学校的意途,用心自愿地、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而学校或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除引导之外还在于管理、教师指导等问题的落实到位,首先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并登记出勤情况,在综合测评、评先、评优方面给予一定的评选分值,其次对一些缺勤课外锻炼的学生,班主或成辅导员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参加班级课外锻炼,并安排班干部对缺勤同学开展帮、带工作,使全班学生养成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另外应对每次课外体育锻炼安排值班教师,教师的参加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学习干劲。负责训练的教师应针对学生课外锻炼制订详细计划,编写每次训练内容和学习任务,以及待解决的问题,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

4.3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学生参加正常的课堂教学由于自身的领会能力和身体素质,有可能无法领会知识和技术动作,根本不能完成正确动作。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由于教学周期已过,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单独停止教学、辅导某一个人。因此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由于不受课堂常规、纪律的管理,学生可以放松地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辅导下学习自己欠缺的技术动作,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掌握动作。

4.4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对学生身体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的要求极高,由于各人身体素质不同,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给学生参加教学、学习技术、掌握动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的欠缺,无法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而有效地、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不受正常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各人存在问题进行训练和辅导,解决广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4.5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体育院校培养学生除了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具备一技之长,有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根据目前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单靠正常的教学时间的安排,要掌握全面专业技术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有一定难度,而组织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和技术练习,可通过长时间的常规体育锻炼,巩固基本技术动作,提升技术动作和战术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专业能力。

5.组织体育院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体育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除参加正常教学外的另一种学习知识的课外锻炼方式,改进技术,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并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在校期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和训练,而学校有义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参加锻炼的好习惯

5.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锻炼是仅次于学校正常教学的另一种教学训练形式。

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各门课程,并认真上课,教师的教学按严格的进度完成各教学内容,不能出现与教学常规不符合的各种做法,因此教学过程比较严谨。按规定内容较机械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单一的流水式地接受教育能领会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靠学生自身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不受课堂常规制约,根据学生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5.2针对学生需求确定详细的教学、训练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由于不受课堂常规的制约,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缺点进行教学、训练。因此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教师宜采取与学生座谈、交流的形式,咨询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提高的技术动作,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判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制订学生各阶段性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保证广大学参加课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正存在的问题。

5.3采取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性。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非正常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使广大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从学生利益考虑,而学生参加锻炼对自己的就业及今后人生有极大帮助,其次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使学生自愿积极参加而不是强迫学生参与,最后应让广大学生明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教学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从增强学生信心,整个工作安排都应让学生了解和明白这项工作对每个人的作用,对自己的帮助和取得的效果。

5.4制定课外体育锻炼具体措施和管理制度。

5.4.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水平分小组锻炼。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主要目的与任务是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身体素质,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广大学生通过教学掌握动作技术,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正确动作,为了达到锻炼效果,确实解决问题,应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按实际水平、需解决问题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组,每组搭配一名技术水平较全面的学生,负责小组的管理及训练辅导,以好带弱,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5.4.2课外锻炼做到既有集中训练又能分开小组训练。

教师集中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解决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同时安排一些时间布置内容,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具体每周有一两次教师集中训练,两三次各小组训练。

5.4.3执行严格考勤制度,表现情况与综合测评挂钩。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让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加每次训练,其次安排各小组长严格实行考勤制度,规范学生自觉参加锻炼,另外每月总结全部出勤情况,表扬积极、认真的学生,督促欠缺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后总结全体学生一学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

5.4.4进行课外锻炼的各班级安排教师负责训练工作。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达到训练效果,真正让学生感觉到本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课外体育锻炼能长期开展下去,成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班级应配备一名有责任心、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课外锻炼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6.结语

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广大学生要成为国家的栋梁必须掌握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的知识来源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应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努力学习的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向广大学生传授知识。因此体育院校在当前形势下除了要组织学生参与正常课堂教学外,应更注重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利用课外锻炼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采用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亚洲.谈职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2]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自然科学),2004(6).

[3]张华君等.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3(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