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述的作文(6篇)
时间:2024-09-25
时间:2024-09-25
[关键词]地球概论天球坐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K90-0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院教改项目“地理专业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以地球概论为例”阶段成果(10jyjx02012)。
《地球概论》课程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研究行星地球的整体知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阐述关于地球整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地理专业课程的基础,起着为其他课程开路的作用,也是地理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唯一涉及天文知识的课程[1]。同时,课程中对于天文知识的讲述几乎都建立在天球坐标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天球坐标”是学习《地球概论》的基础。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快速、熟练地掌握“天球坐标”相关知识,就成为任课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天球坐标”研究综述及教学对象分析
有关“天球坐标”的研究,历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并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如曹健(1999)在《天球坐标的教学问题》[2]一文中认为:“天球坐标”集中教学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球面坐标的模式化和理清各坐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掌握程度。李桂仙(2000)在《“天球坐标系”教学探微》[3]一文中认为:对于“天球坐标”的教学,要找准地理坐标与其的衔接点,建立易于掌握的普适坐标系模式,清楚地给出基本点和大圆的系统,从而使学生加深学习。杨柯金(2003)在《天球坐标系的难点解析》[4]一文中认为:通过对天球坐标系的两个难点“认识天球坐标系”和“掌握天球坐标系间的联系”的分析,把抽象虚幻的天球坐标系变得具体真实,以求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纵观这些研究,有几点共性:一是均从宏观上把握怎么安排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但同时缺失了对具体知识的分解消化。二是对于教学方法的分析以文字叙述为主,体现了严谨和详细,但缺失了图表表示的直观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到大一新生对《地球概论》课程的学习,在知识的全面把握方面尚欠锻炼,而用图表表示教学内容容易接受,理解较快。以下将自己对“天球坐标”具体知识的讲解进行表述和图示,以期对同行教学和地理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学习提供借鉴。在此先说明笔者选用的教材为金祖孟、陈自悟教授编著的《地球概论》第三版。
“天球坐标”内容简介及讲解方法
“天球坐标”的教学内容可从如下层次展开:1.什么是天球?什么是天球坐标?2.如何掌握“天球坐标”?3.它有什么作用和地理意义?这三个问题是逐层递进的,首先给出定义,其次怎么去掌握,然后学习它能干什么,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从理论到应用的培养目标。针对这三个问题,笔者在讲课过程中是如下展开的:
1.天球和天球坐标。对这部分内容采用类比法讲解,辅以简图示意。地球和地理坐标是大一新生熟悉的内容,地球是实际存在的星体,它的形状近似球形;地理坐标是为了进行地球上事物的定位而人为规定的方法。由此可以放大思维,人们为了探讨宇宙中天体的知识提出了天球和天球坐标。天球是地球的无限延伸,是以地心或观测者为球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的假想球体。天球坐标就是为了探讨宇宙中天体知识而人为规定的方法。讲课过程中采用的图示如下:
2.怎样掌握天球坐标。对这部分内容采用类比和图表归纳法讲解。天球坐标是一种方法,符合球面坐标的基本规定,有基本大圆(简称基圈)、辅助大圆(简称辅圈)、原点和纵横坐标。只不过天球坐标针对宇宙中的天体,涉及到它们的定位、运动、计时等不同问题,因而有不同表现的天球坐标。地理坐标的基圈、辅圈、原点及坐标名称是固定的,天球坐标可选择的基圈有三个――地平圈、天赤道和黄道,分别对应各自的辅圈,由此衍生的天球坐标有四种(下文解释),对应的原点和坐标名称就有四种。一般讲到这里,笔者会列出一个表格,通过对比让学生先建立总体概念。如下所示:
教材中为了能阐述清楚“天球坐标”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天球上的圆和点”,二是“球面坐标系概说”,三是四种天球坐标详述。针对“天球上的圆和点”,教材除进行文字叙述外,还给出了如下图示[5]:
图示使抽象的内容学习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但笔者认为尚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因此在教材图示的基础上,对该部分内容采取了如下变通表示:
图3要表达的基本信息为:虚线方框内为三个基本大圆;隶书字体为大圆两个极点;双向箭头表示交点,单向箭头表示对其的远距点。至此,“天球上的圆和点”内容已了然:圆指的是地平圈、天赤道和黄道,点指的是各自极点、两者交点和对其远距点。该部分内容一定要掌握好,因为它是理解后续天球坐标其他内容的基础。
关于“球面坐标系概说”部分,教材中的讲述很清楚,笔者只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个圈三个点、圈定坐标类、点定坐标值”的总结。三个圈指基圈、始圈(原点所在的半个辅圈)和终圈(天体所在的半个辅圈),三个点指极点、原点(视基圈而定)和介点(终圈与基圈的交点);基圈决定坐标种类;原点到介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值,介点到天体的距离为纵坐标值。结合教材的文字和图示(参见图4),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是比较牢靠的。
通过上述两步的铺垫,学生对天球上的圆和点以及球面坐标系概说的总体掌握已有一定基础。关于各种天球坐标详述,笔者讲解的思路为先总体阐述天球坐标名称来源和原点选取,然后逐一按要点进行讲解。天球坐标名称来源是以基圈定名,所以会有地平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因为天赤道是连接纽带(参见图3),以它命名的天球坐标有两个,分别是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原点的选取讲究“求同存异”,求同指同选“春分点”,存异指分选“南点”和“上点”(参见图3)。至于始圈和终圈按球面坐标系概述里的规定,对教材中的命名逐一解释。纵横坐标的名称也有规律可循。至此,四种天球坐标名称、分组和坐标要点列表如下:
内容进行到这里,已经打下了天球上的圆和点、天球坐标概述及四种天球坐标的基本要点的知识基础。然后按照教材编排顺序逐一进行天球坐标其他内容的讲述。比如说坐标值方向的选取、确定天体不同坐标值以及天球坐标间关系表达式等。由于天球坐标基础知识类比讲解到位,图表示意直观明确,学生掌握牢靠,其他内容的学习困难就不太大,达到了有限学时尽快尽好掌握的教学目标。
3.天球坐标的作用及地理意义。四种天球坐标各有其用,教材是通过文字描述的,在讲课过程中笔者依然主要采用图表加以说明。如下所示:
总结及讨论
通过表3可发现,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如热量条带、昼夜长短、计时系统和四季更替等都是由于太阳与其之间的联系。由此有人总结出“地上现象,天上原因”。对于这些地理现象如果要从数理推导的角度加以精确化和证明,天球坐标就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地球概论》是地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而天球坐标是学习《地球概论》的基础。但正如金祖孟、陈自悟先生在《地球概论》教材中强调“对初学者来说,天球坐标显得头绪纷繁、难以接受。这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除了按教材讲解知识外,更需要研究教材、分析学生、钻研教法,理清知识间的层次和联系,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尽快尽好地掌握。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分析学生实际,采用类比法、图表结合法等分步讲解天球和天球坐标及其作用和地理意义不失为一次认真的教学探究,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其中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欢迎同行和广大师生指正。
参考文献:
[1]赵捷.高师地球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阴山学刊,2011,25(2):96-99.
[2]曹健.天球坐标的教学问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4):78-79.
[3]李桂仙.“天球坐标系”教学探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0,16(S1):84-87.
[4]杨柯金.天球坐标系的难点解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97-99.
关键词:世界史重构全球化以人为本
对于世界史的涵义,阿克顿给予了经典表述:“我所理解的世界史不同于各国历史的凑合,不是结构松散的东西,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是记忆的沉重包袱,而是心灵的启发。世界史是一个各民族历史都附属于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各民族的历史将被讲述,但不是因为它们自身,而是因为与更高级的系列相关,并从属于该系列的缘故,是根据时代和它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作用程度来讲述。”1世界历史的人文内涵各要素互相联系,人类五大文明起源虽起源不同,但许多发展规律一样,人类各种族的文明和文化特点不一样,但通过不断融合和交流能取得更大进步。
一、背景
20世纪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史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导致“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2,各国各地区的史学研究得到不断普及和深化。一方面西方历史研究的地域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二战后西方学者“对世界上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3。世界史重构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寻求新秩序,史学也寻求一种“新秩序”――重构世界史。人类深刻地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故要从中汲取教训,大战后国家之间重组利益。历史研究领域也紧跟时代步伐,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苏联的解体促使史学家把眼光投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苏联解体带来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中国吸引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眼球。三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下各种新的史学方法出现的推动。计量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性别史学等相继出现。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先进的方法。四是全球化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史学研究也走向世界,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史。
三位历史学家思想所产生巨大的影响:斯宾格勒、柯林武德、汤因比、克罗齐。马克・布洛赫《为历史辩护》也是体现。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也确定了文化史研究的思路。在他们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进步的史学观念。在他们高瞻远瞩的历史研究推动下孕育了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本杰利,即在张广智先生的这本书里谈到了全球史的一些开创者的情况。
全球史的研究火热是一种表现现象,其实质是人的觉醒,人的思想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所谓“全球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思维、一种历史认识的“方法”,非理论基础。“全球史”跳出了传统史学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4。同时“考察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的产生、发展、交往、对抗、融合、扩散等过程”5。运用跨学科的比较分析方法来揭示在传统“世界史”和民族国家历史架构下常常被忽视的人口迁移、环境变迁、帝国扩张、技术转移乃至传染病扩散等历史现象。另外,“全球史”将自然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纳入研究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的拓展和进步。
1、威廉・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在《世界史》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文明的起源与四大文明的定型”、“文明的平衡状态”、“西方主宰世界”、“走向全球大一体”。麦克尼尔相信,编纂一部全人类各个部分、各种文明密切相关、相互交流、休戚与共的世界历史,是有助于减少国际冲突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
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社群史》是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在西方史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地位,被誉为“革命性著作”。《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在军事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开创与指导意义,“无论依据何种标准来衡量,都可称作是一部学术杰作。”个人觉得它是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扩大的表现,也是人的不断进步的表现。这些著作不在只关乎帝王将相,也关心黎民百姓,不仅关注欣欣向荣的历史,也关注历史的黑暗的一面,不仅仅关注富丽堂皇的历史,也关注不登大雅之堂而有用的历史。麦克尼尔与巴勒克拉夫思想是互相影响的,只是谁更明确提全球史观,深层原因是当时所处时代决定。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出版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1976年问世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更明确地将这种看法阐明为“全球史观”。其提到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贯穿巴勒克拉夫“全球史观”这一理论和方法的经典之作则是其《当代史导论》一书,而对于世界史研究同仁也具有影响。
阿诺德・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指出“我们从未见过任何单个人或者人类可以超越他在生物圈中的生命而存在。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正如我们所知,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都将遭受这种命运。”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巴勒克拉夫也明确指出“中国和地中海地区在若干个世纪里经历的道路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同的。如果我们硬要将它们纳入一个单一的模式,那么,这样来重现他们的历史必然会严重违背历史真实性。”6
“全球历史观”要公正地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明,用“全球史观”重构世界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抛弃了传统的国别汇编的世界史框架结构。如吴于廑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7吴老的观点是常思常新,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跳出自己思维局限,全面认清历史发展的事实。从世界整体出发来考察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代史学导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全球性眼光和新的视野,还在于方法上的革新。另外,这也与传统的历史主义方法有悖,却不失独到。“这部著作的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新的宏观世界史体系理论,……在这里,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新体系合二为一,统一于巴勒克拉夫的史学思想体系之中。”8
3、L.S.斯塔夫里阿诺斯
19世纪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古奇在总结19世纪的西方史学时说,那时“历史的范围一直在逐渐扩大,直到它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自然界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压力,思想和理想的起源和转化、科学和艺术、宗教和哲学、文学和法律的贡献、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群众的命运,这一切现在也同样要求历史家的注意。历史家必须不断地观察生活,也必须全面地观察生活”9。历史研究总是与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致力于世界体系的创新,出版了《全球通史》、《全球冲突: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的生命线》等重要著作,以构建符合现时代、体现“全球历史观”的新的体系。“他已完全脱开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念。他的思想发展正反映了现代世界的扩张所带来的反省”10。
张广智先生在书中归纳了四种世界史类型。一是希罗多德-伏尔泰的总体型的世界史。二是波里比阿-兰克的国际关系型的世界史。三是圣奥古斯丁-鄂图的基督教神学型的世界史。四是斯宾格勒-汤因比的四边形思辨型的世界史。这是一种历史解读。新时代下,当下的全球史观的特征呈现如下:一是重点考察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构成和演变。二是观察的视角不一样。全球史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视角,属于三维立体的范畴,有强烈的空间感,关注的是历史的整体发展、横向联系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三是研究的方法有不同。全球史研究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坏境、疾病海洋等许多其他学科的领域,除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外,还有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四是治史的观念是以人为中心,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整体考察。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世界史的研究应体现出全球性,还应显示出当代性。全球性不但体现了当代性,也是世界史的灵魂。斯氏的著作没有完全避免西欧中心论的窠臼,这是其个人局限性使然。
4、杰里・本特利
在新全球史运动之前,全球史写作的主题多是沿着两个思路写作,一种思路是从宏观的范围对文明的命运的跨地区研究和反思。前一思路的代表作就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另一种思路则是全球史掩盖下的国别史或者地区史。
《新全球史》按时代特征、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文明间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进展情况把复杂的世界历史分为七个阶段。其七个阶段代表着紧密联系的几个历史时期,构建了世界历史的框架。
《新全球史》自觉突破强调、文化排他性、社会特殊性、经验地方性的史学传统,特别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强调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将每个地区的发展当作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这种部分的划分不可避免夹杂着很强的理论性一种划分规则。但是事实是历史有时不遵循这些规律和理论。在全球运动的总趋势中,本特利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但是这里还忽视了或者说没有强调的是人本身的因素。
在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区的技术传播、农作物传播、病毒传播容易一些,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少见。因为人都有自身的秉性,而且在最初都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从而也就不能认识其好的方面且为自己所用。其英文原著的书名TraditionsandEncounters中的encounter不仅指“交流”,还强调“冲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交流和融合有正面的效应,也会有负面效应,经济摩擦、文化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这一观点在《新全球史》一书中表达得也较为充分。
三、反思与评析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巴勒克拉夫为先导,在其新的世界史观的影响下,在西方出现了一批比较重要和具有个性特点的世界史著作次不赘述,全是全球史观著作的重要发展表现,却都是在其框架之下的一种阐释。
在国际学术界,全球史学派的创始人当推马克思,150年前马克思关于全球资本对新型市场的开拓发展,已将全球紧张密关联起来的论述,为全球化的现实所证明。“全球史学派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各种重构世界史的编纂潮流中已经开始显现出来。”11年鉴学派提出“整体历史”(总体史)与“历史综合”的口号,是历史学走向整体化而又不失史学自身特点的一个范例。《碎片化的历史》讲的就要防止历史碎片化。让历史有之细化的一方面,但是我们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黑格尔说过:“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这也赋予我们以自己的思维汲取教训,不断总结和整理历史,注重历史的整体性,意义重大。
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学派的“如实直书”值得借鉴。社会史研究也很是火热。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全球眼光下研究历史表现。人要有开阔的视野,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下还得注意自然发展、人的个性和多样性,跨学科研究。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因素,关注人文,关注自然。
全球史是一个历史研究的必然结果,其早期代表人物布洛赫就指出“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12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要认清自己,告诫自己是为什么,从而拥抱整个世界。
注释:
[1]Breisach,Ernst,Historiography:Ancient,MedievalandModern,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p320.
[2]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55页。
[4]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5]钱乘旦:《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6]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55-266页。
[7]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见《吴于廑叙述论著自选集》,第86页。
[8]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下,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859页。
[10]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8页。
[11]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12]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参考文献:
[1](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英)巴勒克拉夫著,张广勇,张宇宏译.当代史导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英)约翰・伯瑞著,范祥涛译.进步的观念[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4](英)斯塔夫里阿诺著,吴象婴,粱赤民,书慧,王梁赤民,审校.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魏凤莲,统校.新全球通史(第三版上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篮球球性练习;准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36-04
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及推进,多个实验区的中小学开始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当中,但如何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融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当中,同时不影响规定内容的体育课进度,成了当今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以篮球教学结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为例,选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融入到篮球课的准备活动当中,既达到准备活动热身目的,又练习了球性,形成了特有的专门性准备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思路
以篮球教学为例,围绕基本部分主教材三步上篮第二课次内容,进行以身体运动功能为主要练习手段的准备活动设计(表1),并提供篮球课为主的动作库,便于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选取练习内容,以期一线教师能够设计出更符合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设计。
二、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动作库
1.肌肉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迷你带-双腿开合和单手原地运球(图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先屈髋再屈膝,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屈肘大小臂夹角90°,五指张开置于体侧),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手前平举。同时以臀大肌为发力点两腿向外侧缓慢打开,再回到起始姿势,然后体前运球到左手,两腿缓慢打开,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两腿开始要伴随脚的外翻,充分调动臀大肌发力。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两腿打开后拍球一次停留,两腿回到起始姿势后再拍球,两手交换时,可直接用手递接,重复上述动作通过练习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单手原地运球
(2)迷你带-向前移动和单手运球(图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跨出,左手有力的摆动,然后回到起始姿势。左手运球时,要求同右手运球一样。
动作要点:右脚蹬地发力将身体蹬出,两个脚尖始终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动员臀大肌发力,上身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先移动步伐,然后再拍球,停球后再移动步伐。
(3)迷你带-向前连续移动和单手拍球(图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跨出一步,右脚蹬地将身体蹬出,左脚随重心向前移动约一个脚掌长的距离,后脚再向前移动一个脚掌的距离,左手手臂自然随摆,然后右脚再蹬地将身体蹬出,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向前,两脚尖方向也保持向前,身体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动作速度放慢,每移动一步次则停球一次。
(4)迷你带-前后分腿侧向移动和单手运球(图4)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前后分腿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向右移动时左脚蹬地,右脚向右跨出一步,移动身体重心到右脚上,左腿收回到前后分腿姿势,左脚蹬地,按照上述要求重复动作。
动作要点:重心移到右脚时,两脚的脚尖向正前方,右脚的肩、髋、膝、踝在一条直线上,膝盖不超过脚尖,动用臀大肌发力支撑身体。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在移动的过程中将球放在手上,移动完成后在身体的右侧拍球。
2.动态拉伸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小腿拉伸和单手运球(图5)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迈出一步约超过右脚半个脚掌的距离,左腿伸直,脚尖勾起做足背曲;右腿微屈,屈髋,左手伸出向左_脚尖方向,同时右手运球向左脚脚尖方向,到自己的极限时,交换到左手运球,重心移动到左脚,缓慢站立,右脚向前迈步重复左脚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对目标肌肉的拉伸要慢,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要出现歪、倒、偏、斜等多余动作,尽量不要停球。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通过减小屈髋的角度来减小动作的难度;球性不好的同学可通过单侧运完球后在地上将球滚到另一侧手上;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采取单侧运完球时屈髋到极限然后两手抱球向脚尖方向伸,再换至另一只手运球。
(2)髂胫束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6)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前交叉到右脚右侧,并与右脚平行站立,屈髋成体前屈姿势,左手向身体右下方伸出,右手同左手移动方向,同时直臂运球,保持这个姿势的前提下,运球经过体前,到达身体的左侧,左手跟着一起摆过来,球的移动路线为弧形。此时换左手运球缓慢的直立身体,右脚前交叉到左脚的左侧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保持两腿伸直尤其是后侧腿,两手臂保持伸直,注意叉的方向和双手画弧的方向。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可减小屈髋的角度但手臂要尽量向远处伸直;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运球到地上后,单手将球滚到另一侧,再由另一侧拍球直到直立。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运球到地上后,两手抱球在一侧,保持自己的最大屈髋幅度向另一侧画弧,再单手拍球直到直立。
(3)前弓步胸椎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7)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弓步,左手向前伸出,再向左旋转90°,右手运球到体前,两手臂成90°,并保持两手臂夹角90°向左转到最大,转动的同时向左转头眼睛看左手,到极限时将球交换到左手运球,后脚蹬地变成直立,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弓步,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弓步时大腿与小腿夹角90°且大腿与地面平行,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后腿大腿与小腿也成90°夹角,上身保持挺直,后侧腿大腿与躯干成一条直线,且与地面垂直。转动过程中,身体不要发生倾斜,始终保持躯干在垂直轴上做旋转。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运球至弓步位置时,改为运球手单手托球,其他内容不变。
(4)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图8)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约45°的方向迈步约小腿长度的距离,左手向自己的正前方伸出,右手不间断在体侧拍球,下蹲将重心移动在前脚上(即右脚上),到最低点时运球到身体的正前方,换左手运球,然后站立成直立姿态,换右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方向迈步,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迈步的距离根据自己的小腿的长度设定,不要太小,将重心移动到自己的前脚上,上身尽量保持挺直。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球后停球在手上,再进行单手拍球,通过练习直到能进行不间断的单手连续拍球。换手时,可在手上直接换到左手上,其他动作要求保持不变。
图8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
3.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举球向前军步(图9)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2)举球向前军步跳(图10)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自己弹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3)举球侧向军步(图1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举球侧向军步跳(图1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将身体蹬离地面,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身w蹬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头顶,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神经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碎步加单手原地拍球(图1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手持球在体侧,臀大肌发力带动脚向上微抬,以最快的频率将两替上抬,同时单手不间断地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身体的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一次球后将球丢出,慢慢的增加拍球的数量,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2)碎步加单人传球(图14)
练习方法:运动基本姿势下,双脚高频率原地交替的抬起,同时双手胸前抱球,将球传给对面站立的同学,并接住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的身体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球传给站立的同学,不需要接到回传球。
(3)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图15)
练习方法:两人对面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缓慢地向前移动,10s时间应移动1m左右的距离,同时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然后接到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的时候要控制好节奏和频率,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的抬起。
图15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
(4)两人碎步向前加传球(图16)
练习方法:两人面对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两人同时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同时向前移动,移动速度要慢,10s的时间移动1m左右。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接球的同学在保证身体姿势不变,脚下频率不变的前提下将球接住,并再次将球传出,两人交互传球,并向着对方移动约1m的距离。
动作要点: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抬起。
三、说明与建议
1.动作库中是按照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体系分成了四个(肌肉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和神经激活)对应的部分,并结合了篮球球性的练习。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本节课的主教材对每个部分选择提取1~2个练习内容来设计准备活动,从而使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更具针对性。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防守,那么选择时就应针对性添加横向移动(像肌肉激活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迷你带分腿侧向移动和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的举球侧向军步)等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
2.由于动作库中结合球性练习的准备活动四个部分(详见动作库)的强度是依次递增的,内容安排上对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动作技能要求也是依次递增,所以教师在选择上课所需的准备活动动作时,尽量按照动作库中提示的四个板块的顺序依次选取练习内容。
3.本文只是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角度出发,结合篮球的课堂准备活动,设计了相应练习方法,动作库中的动作并非全部,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识,不断地总结、提炼好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上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定位于点――着眼讲课切入点
师: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数量的词语,又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是啊,只有一个地球!养育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饱含感情地抒发了一些问候、感激、赞美的话)
师: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概括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
生:作者赞美地球概括的句子是“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赞美之情)
生:我画的是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叹息、惋惜之情)
师:能针对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吗?看谁提得最有价值,我们就带着谁的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生: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文提问落脚点是他们。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应该是教师讲课的切入点。从上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师首先从课题有感情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感叹,积蓄感情,引出想要抓的中心句,即讲课的切入点。其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及宇航员对地球赞美或评价的语句。最后引导细细品味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语句,诱发学生提问欲望,激发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去研究,去讨论,去解决问题。
行走于线――优化讨论过程
师:海洋生物馆即将举办鲸的知识展,想聘请解说员,看看谁能当上合格的解说员?(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要当好解说员还要慢慢地学。先看看虎鲸、须鲸喷水柱时的情景。(师演示动画课件,生上台解说鲸喷水柱的情景。生评议,重点关注内容的说明方法)
师: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拿出来,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解说鲸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注意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还要补充课外的。当一个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要补充、要点评。
(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于学,教师在于导。教师导的目的是追求问题的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性。在上述《鲸》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并不是把要解决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任他们自行解决,而是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示范、评议,交流前教师的“温馨提示”,学生学会了学生借用资料、用好资料的方法,明白解说一种事物可以借用课内、课外资料,还应该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他们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语言,语言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合作学习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
照顾于面――激发参与热情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生书写)你们发现题目中哪个词是课文要说明清楚的?
生(齐):新型。
师:预习课文后,你觉得课文中“新型”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普通。
师:那么“新型”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可以防盗、防碎,还可以消除噪音。
生:新型玻璃与普通玻璃不同的地方还有,新型玻璃可以调节屋内光线,吸收热量。我从课外书中明白还可以防弹,做电视屏幕。
师:你不但会认真读课文,还会结合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这种方法真好!那么课文写了哪五种新型玻璃呢,请同学们默写下来。
(生默写,教师叫一生到黑板上默写,并随后在五种新型玻璃名称下加上点)
师:请同学们猜测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生根据带点词讨论,说出猜想)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特点及作用来写的?请用心看课文,认真记。
(生自由读、记、批注)
师:大家好,我是×××玻璃,我啦――身上×××,我可以帮人们做×××。现在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组推选3号或4号同学到班上来交流比赛。3号或4号说不好的请组长或副组长教会他们说。
(生兴趣盎然,转换角色,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师提示生运用课文内容及一些说明方法进行自我介绍)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跨入新世纪,回顾以往大量的事实,表明全球竞争继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之后,已经进入文化竞争时代,文化和文化战略在21世纪将主导全球竞争,并预示着全球的发展趋势。而文化范畴内的体育文化在消除偏见、实现对话、克服狭隘因素、增进友谊等方面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体育文化具有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需要、享受和发展,实现人类自我创造的现实意义。作为体育文化下的子文化,网球文化日益显示出了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而从对网球文化的相关研究来看,仅有几篇对网球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经验描述,但“网球文化”这一词被大量使用在文献中作为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不科学的.因此,对网球文化哲学理论的研究必然显得更为迫切。
1对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文化研究领域,对文化的定义是艰难的,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此后,学者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笔者认为,“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或更理论化地表述为——“人们(个人和群体)积淀在自身心理、意识及各类行为中的人化状态和内在活动模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体育运动词汇》中对“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而有些人认为:只有和书本、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的事物才是文化,而体育是体力活动,不是文化.这种认识是狭隘的“文化观念”造成的.体育的英文词汇正规使用的physicalculture的意思就是“身体文化”.在国外,大多数西方人都是把体育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的.为什么说人类的体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呢?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论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在体育现象中的活动具有后天获得性特征;二是体育现象中具有文化结构中3个层次的完整结构.体育文化显然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不局限于人们对健身运动技能的认知和掌握,而是一种体育思想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对人类体育文化发展可以发生作用的影响力,是一种在文化层面上对新的人的生存方式的理解和把握[2]。
2网球文化的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网球文化”是网球运动主体以网球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以及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全部的物质产品。网球文化是由网球运动主体创造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网球运动的主体是指与网球运动相联系的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网球实践活动的人或社会群体.网球文化必须与网球运动主体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脱离“人化”而谈网球文化,会使网球文化成为空中楼阁,它必须从运动主体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繁盛.网球文化不仅要满足人类对自身“身、心、智”的塑造,实现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还要不断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建立与之相应的规范体系与价值体系,才能实现网球文化能被全人类所认同、接受。
3网球文化的构成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有人将文化表述为这样3个层次:表层—人类的各种产品;中层—规范与价值观;内层—基本判断[4]。另外的观点是将文化构成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次。基于此类观点,本人认为网球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4个方面的层次构成。
4网球文化的功能
运用逻辑推理法,认为网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网球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具有体育文化所应有的功能。当今关于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述为狭义的社会功能,也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把体育文化的功能表述为体育文化的生物功能和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其中主要观点有以曹湘君教授为代表的体育“六大功能”和以鲍冠文教授为代表的体育“三大功能”之说[5]。笔者从体育文化的功能角度着手,认为网球文化的教育、娱乐、健身这3个方面的功能,是文化的本质功能,而体育文化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功能则视为体育文化的非本质功能。
网球文化的政治功能。国际性的网球比赛,不仅是场上运动员个人之间的角逐,而且可以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5结语
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日益普及与发展,网球文化的感染力也逐渐增强。对网球文化的深入探究,为人们更好地认识网球运动,使网球运动在我国更快速、合理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内涵着手,认为网球文化是网球运动主体以网球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以及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全部的物质产品。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4个层次构成。它不仅具有其自身的教育、娱乐、健身等本质功能,还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政治等非本质功能。
关键词:《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本好的史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介绍,还是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产生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思考,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Stavro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便是这样一部优秀著作。《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也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概括全面,涉及领域广,除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还容纳吸取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的新成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汤因比曾评价此书:“尽管它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性的未来”。[1,2]所以,对于许多读者来说,阅读《全球通史》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还是在了解现实;不仅仅是在与过去沟通,还是在与现实对话,当我们阅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会对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现实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全球通史》共分八个部分,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和世界文明发展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即现代社会的影响。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着眼全球,重点阐述那些对历史影响深远和促进历史发展的事件,这种全方位的思想被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全球史观”。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部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今,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影响深远,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这本书从时间上共分为1500年前的历史和1500年后的历史。
上册第一编从1500年前的世界人类开始写起,主要叙述了人类食物采集者和生产者了解人类最初的生活活动;第二编记录了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生动地记录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各领域的类型到古代文明的结束;第三编叙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写到最初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地区,其中代表的有希腊、罗马、中国和印度,具体阐述了这几个国家的文化兴起发展和古典文明的结束;第四编描述了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主要阐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传统的拜占庭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西方这段时期从革命中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些组合起来代表了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其对这世界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五编阐述了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格局情况,也是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简要介绍了各个大洲的历史发展差距逐渐慢慢开始拉大。到此也是本书的上册,让我们生动的了解了人类1500年来的发展始末,让我们认识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观点。
下册介绍的是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一编介绍了1500年以前孤立地区的世界,从地区到世界间开始接触与联系,主要讲述西欧扩张的根源,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财富梦的渴望促使其对外扩张的勇气,描述了同时期的穆斯林世界、儒家思想世界和非洲这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概括介绍;第二编阐述了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主要介绍了西欧的扩张,西欧各个国家阶级的状况,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叙述了伊比利亚阶级(1500~1763年)在荷兰、法国、英国对外扩张的情况;在亚洲,主要讲述了俄国在亚洲的扩张,这一时期西欧各国扩张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和影响,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行;第三编阐述了工业革命环境下的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期的世界(1763~1914年),介绍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的变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总结了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具体讲述了俄国、中国、印度国内的变化和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英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治区,非洲、南北美洲这时期人们生活的悲惨命运,注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四编也是最后一编,阐述了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以及世界格局的风云莫测的变化,这段时期,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大同盟到冷战和各个帝国走向终结,世界格局走向两极分化,直至两极分化的结束。
斯塔夫里阿诺斯用全球史的观点和方法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不同于西方传统研究单一地区的方式,他侧重于考察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他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一个是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另一个是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然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中国读者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古代―中古―近代”的“三分法”的思维定式,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却可以让中国读者改变原来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在时间上的一个间隔,从而更好地让中国历史融入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中。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仿佛在历史长河中游历了一番,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分别以东方文学、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为三大格局;1500年以后,西方文明一枝独秀世界史就成为西欧白人的发家史,通过几百年的耕耘,把全世界链接成一个整体,西方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其科学、商业、工业、政治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如今,伊斯兰文明已经是多事之秋,东方文明也辉煌不在,要知道早在中世纪中国的东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颇为辉煌,但强势的文化和大统一的帝国文明将其束缚,反而在古典文明完全被摧毁和分裂的欧洲,孕育出以商人和市民为重要力量的新型文明。同时,也说明历史的多元化和开放的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全球通史》的一个时代性。当然,同其他学术作品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带着一种批判精神。例如,他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就与他在书中关于西方是动力之源的观点产生了矛盾,使读者对他的论点产生了怀疑,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爱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时要具有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每个主要部分的结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历史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去思考总结,并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启示,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不只是后人在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让后人明白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联系的,我们要通过对前世经验的总结来对后世产生影响。然而,《全球通史》正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活老师工作计划(整理11篇)
下一篇:小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