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教程(6篇)
时间:2024-09-26
时间:2024-09-26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一、因地制宜,创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广洋湖镇全镇水产养殖户众多,但规模较少,再加上养殖技术缺乏,不但效益很难提高,而且环境受到破坏。为此,我们成人教育中心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开展特种水产养殖品牌项目培训,既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水域优势,又注重保护名优特产和水源环境。首先,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组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拟订了特种水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通过调优养殖结构,科技创新和发展龙头企业等主要措施,我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发展鳜鱼、青虾、甲鱼、泥鳅、河蟹等名特优品种。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一批县级“农科教”示范基地,如在西溪村建立鳜鱼养殖基地;在三联村建立了精品蟹养殖示范基地;在桥头村建立了青虾养殖示范基地等等。凭借这些基地,我们积极开展特水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在引进苗种过程中,为养殖户严格把关,严格防止带病害和对我镇水域或生物产生灾害的苗种的引进。我们还不断扩大无公害基地的建设规模,努力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促进全镇渔业由“数量渔业”向“效益渔业”的转变。在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保护自然渔业资源,一直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搞好水产养殖,二是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适时培训,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渔业增效搭建平台。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文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承担起知识经济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民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成败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的首要使命是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一是开展《百姓学堂》活动,邀请市县专家来我镇讲学,帮农民朋友更新观念,甩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让他们从精神上获得解放。二是购置了一批国家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镇的CD光盘和录像带及有关书籍,通过播放、办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为农民致富提供全新的管理手段和理念。三是开办了水产养殖成人中专班,系统学习水产养殖的理论知识。
(二)把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众所周知,苏中地区农村相对比较闭塞,知识和信息来源相对匮乏,农村成人教育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朋友的学习需要。根据本镇实际情况,2009年开始,我们举办了农民水产养殖专业中专班,除了修完应有的课程,我们还根据本地特色产业自编了《鳜鱼养殖技术》、《青虾优质高产养殖技术》、《广洋湖渔业环境特点与利用》、等十多种浅显易懂的教材,补充了培训教材的不足。本届学员通过两年半时间学习,都能顺利完成所学专业,拿到了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文凭和技能证书。由于农村经济力量有限,短期内多媒体形式的远程网络教育还很难实现。通过努力,我们和本地广播电台和乡镇有线电视建立协作,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讲座、致富门路的推广等节目,让农民能够耳闻目睹到适合当地渔业发展的科学常识。在经验交流时,邀请有经验的养殖户作经验介绍。创设一种人人想说、会说、善交流的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我们这样做,不但促进了农民经验的及时交流,还让信息潜移默化地变成农民觉得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增加对农村学员的一线指导次数,下基层到农村,在生源相对集中的村组授课,到田头、塘口授课,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还经常邀请市、县水产局专家,就如何解决困扰水产养殖户的鱼病防治、渔药滥用的问题,以及本地特种水产养殖前景作了专题讲座。现场指导时,结合实际问题,直观示范,深入浅出。学校为了做好品牌项目培训,每年在全镇范围内举办为时半年的“学技能、强素质、争先进”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这样,通过农村成人教育系列培训,提高了特水养殖的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示范户。
三、提升品牌,为农民更好地创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蓝色经济高速发展,其中的水产养殖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量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一线技术人才,如何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得到快速培养是高等农业院校该类专业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调整水产养殖专业目前的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水产养殖领域一线技术人才对专业教育的需求,实现实用技术人才的快速培养。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行文总结,供广大同仁参考。
1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搞好教材整合,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活动
水产养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将生物与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各种生物学问题,不仅需要理论课的讲授,更需要在实践中把水产动植物和水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一本文由收集整理个整体来认识,所以要按照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知识更新的关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包括合理压缩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数,调整理论、实验及实践教学比例,使课程结构更合理;精选教学内容,把部分形态观察类的课程内容移到实验课中讲授,采取理论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补充本专业中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员讨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这一教学环节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课堂气氛热烈。
2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弹性的学习机制
水产养殖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将一些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之后的实验和实习环节相联系,理论课结束后能马上进入相应的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训练,教学环境多样化。同时整合相关课程实习内容,将各课程单一的实习规划到综合实习教学计划,增加实习时数,使学生尽量经历养殖生产的全过程,积累工作经验,避免了实习过程的走马观花”,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凸显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入学初,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冲突的阶段,制定出集中学习时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分散式教学和集中式学习的合理组合,部分课程开展网络教学,不限制学生的工作,必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的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集中设在水产养殖业的淡季进行。这种弹性的学习机制,不但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活动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矛盾,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增强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对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养殖环境水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1.1课改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课改前,教师每讲完一个理论知识内容,随后便安排一个对应的实验。实验测定用的水样由实验教师事先制备好,学生来到实验室后,听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看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自己动手按操作规程一步步做完实验,写出个格式老套的实验报告,教师批阅后给个成绩,实验便结束。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理论脱离生产实际。因实验测定结果与养殖生产无关,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习状态消极被动。这种教学模式充其量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会实验测定方法,不会用测定的数据指导养殖生产。
1.2课改后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课改后,教师讲完理论知识,便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养殖厂采集养殖用水,测定水中与生物关系密切的化学因子的含量并适时进行现场教学。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不仅写出实验测定的原理、方法和结果,还要体现出结合养殖生物的需求用测得的数据对水质进行评价,提出调节、改善水质使其适应生物生长的建议。同时,把准确的测定数据提供给养殖单位,供养殖技术人员参考用以指导生产。反过来,把养殖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介绍调控和管理水质的经验,学生受益匪浅。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贯穿于实践,分析测定结果反映了真实的养殖水质,用以指导养殖生产,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知道这是真本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验操作格外认真,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学习情绪十分高涨。
2养殖环境水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2.1实验试点场
实验试点场是距学校不远的某养殖厂,该厂养殖的生物有南美白对虾育苗和海参育苗等品种。选择4个南美白对虾育苗池采集水样,对水中与对虾关系密切的物质含量进行监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知水质状态决定着生物状态。
2.2确定实验测定的重点项目
养殖水中所含化学成分很多,其中与虾苗繁育关系最大的有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硫化氢等。笔者把这些化学因子作为重点实验测定项目,对两个虾苗池的水质进行测定。
2.3依据虾苗生产的需要及时进行实验分析测定
确定的实验测定项目中,无论哪项含量发生变化,都极易引起水质发生变化,出现虾苗致病甚至致死。所以,当生产需要或有突况出现时,便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取样分析。这样,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实验测定次数,熟知了实验测定原理和方法,强化和提高了操作技能,积累了水质与虾苗关系的知识;对养殖厂来说,能避免事故发生,养殖生产能得以保障。
2.4把实验结果和分析建议反馈给养殖单位
每个实验项目测定结束后,学生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其对虾苗生长的影响,将水质评价意见、调节水质措施写进实验报告中。每个实验,教师也都要认真测定出结果,用以比对学生测定结果的准确程度。教师对实验报告批阅后,一给出成绩,二将有价值的实验报告反馈给养殖单位作指导生产的参考资料。
2.5请养殖单位技术员到学校传授实践经验
养殖环境水化学实验课最后一堂课是把养殖单位技术员请到学校来,介绍育养虾苗、海参苗过程中水质管理经验,举些案例讲述pH值、溶解氧、三氮及硫化氢等含量变化或超范围对生物繁殖、生长的影响和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调节、改善和管理水质,如何预防水质恶化和采取的解决措施。
3养殖环境水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养殖生产,都取得显著的效果。
3.1教学任务、目的、目标均得以完成和实现
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全部开出,且因实验次数多,学生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对水化因子与生物的关系和怎样根据测定数据调节水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并实现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2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有很大提升
课改前毕业的学生到养殖厂工作几年后,养殖技术掌握得很好,水质分析能力却没得到提高(养殖厂很少有实验室),养殖中若出现异常现象,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及时监测、调控水质,只能采集水样送到有关部门检测,有时贻误时机造成损失。课改后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做合一”,具有了一定水平的水质分析能力,工作后既能养殖,又能检测、管理水质,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3.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增强
通过走出课堂,到生产实践中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很多,增加了知识的储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咨询,分析原因,想办法解决,锻炼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
由于实验项目学生重复测定机会和次数多,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熟练,期终考核成绩全班及格率100%,优秀率72%,跟课改前的09级学生相比,优秀率和及格率各上升了9个和7个百分点。
下面是一组学生和教师分别对一个虾苗池水中项目测定的比对实验数据:
溶解氧(mg/L):学生5.02,教师5.12
化学耗氧量(mg/L):学生3.42,教师3.49
亚硝酸盐氮(mg/L):学生0.08,教师0.08
氨氮(mg/L):学生0.52,教师0.54
硫化氢(mg/L):学生0.03,教师0.04。
从学生测定的数据和教师测定的数据相对误差最大为2%看出,学生测定的数据准确度已很高。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老师测定数据接近度很好时,非常兴奋,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大大提高。
3.5生产单位经济效益得到很大保障
学生反馈给养殖厂的实验数据和建议资料对养殖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卵出后第七天的幼体虾苗活动不正常,摄食量明显减少,经学生取水样分析测定得知,铵态氮高达1.02mg/L,亚硝酸盐氮也偏高,致使虾苗中毒。养殖厂高度重视学生反馈的数据和提出的处理意见,立即取水检测,测定结果的确如此,果断采取措施,虾苗恢复正常,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事故,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孙晓红.水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投入品;水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我国水产品养殖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监管体系不完善,渔政行政执法力度不足,使得水产养殖投入品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一些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水产养殖的投入品现状及生产状况
1.1水产品主要投入品
水产养殖过程的多环节中(对鱼池消毒、繁育鱼苗、养殖成鱼、捕捞运输、市场流通),均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投入品;以投入品用途及管理模式可大致划分为:
a)苗种。苗种是最基本的投入品,我国现阶段苗种投入主要为淡水鱼苗、海水鱼苗、虾苗等。虽然我国苗种较多,基本可满足水产养殖需求,但质量并不很高。
b)饲料及其添加剂。鱼用饲料及其添加剂是主要投入品之一,近年来,随着鱼苗量增加,其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受水产养殖种类增多、苗种变化影响,养殖所需的饲料品种也相应增加,饲料配方也复杂多变。
c)鱼药。当下包括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中药制剂等100多种水产药品被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且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影响下,一些无公害鱼药被研发且应用,但并不避免一些危害性较大、非针对性鱼用药物的使用。
d)水环境投入品。常用有清塘剂、净水剂、增氧剂、微生态制剂等,但也有一些不属于疾病防治的兽用药物,也不属于饲料添加剂的药物。
1.2投入品生产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投入品生产过程是投入品后期质量的保证,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监管不力、一些厂家片面追求经济价值,造成投入品生产过程存在众多问题。如苗种生产中苗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落后、新品种研发性低、非规范化管理、种质标准制定滞后等;饲料生产中技术投入较低,管理粗放,经营方式落后等,饲料喂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鱼药生产过程中无公害鱼药研发力度低,一些鱼药并未通过安检而被应用于养殖中,缺乏针对性的鱼药等;在众多负面因素作用下,水产品质量安全遭受威胁。
2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2.1问题苗种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
苗种是渔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质量,而“问题苗种”的存在,引发起质量安全问题。其一,近亲繁殖的苗种种质退化,子代生长缓慢,抗逆性差,受侵害性程度高,使得苗种成活率、成长率低,不但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且回报率低。其二,繁殖季节后期所产苗种体质较弱,易得病,生长缓慢,且多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其三,病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感染率,这直接降低了水产品质量。
2.2饲料问题所导致的水环境问题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来规范饲料生产与使用,但现实中,饲料所含的有害物质、违禁药物较多,养殖对象进食后,有毒物质残留于体中,造成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饲料使用中,由于不按标准或是恶意掺假,导致养殖对象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易受感染,同时,在坏环境恶化、水中病原体增加的影响下,养殖对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加,而为控制病害,增加用药,导致药物残留或是水产品质量降低。
2.3鱼药威胁水环境安全
由于苗种培育、养殖、运输及暂养期均要使用鱼药,如苗种培育期间为防止苗种感染或预防水霉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孔雀石绿,而这些药物均是禁用药,且不易消化代谢;养殖阶段为避免病害,经常投放鱼药,养殖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渔药使用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多,滥用药、凭经验用药和盲目用药情况比较突出;运输过程中为避免运输对象体表受伤、得寄生虫病而放高锰酸钾、呋喃类药物等;待售期间为保证水产品光鲜往往使用福尔马林、孔雀石绿等;而各个环节所存在的药物残留不但威胁了水环境安全,且影响了水产品质量。
2.4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危害
受养殖全过程饲料所含有害物质、鱼药使用、苗种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体内存在药物残留,而这不但影响了水产品质量,且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3强化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管措施
3.1严格遵守法定要求,做到依法监管
依法监管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措施,渔政行政执法部门应根据农业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执法,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公正执法原则,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以维护执法权威性,规范水产投入品生产与使用行为。
3.2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
科普宣传、执法教育均是强化行政执法力度的重要措施,为发挥行政执法效能,提升水产投入品监管力度,必须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在执法过程中,针对养殖投入品生产、使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依照相关规定指引、教育生产者与使用者,以法律权威性促使生产者与使用者改善其行为;同时,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教育,以渔政行政部门相关规定,规范执法者行为,使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宣传健康养殖观念,向养殖户推广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传播规范用药、科学用药技术,并面向执法者、生产者及使用者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升各个主体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3.3联合多方部门,提升监管执法力度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实现,需行政执法部门、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多多部门的参与与互动,需要各个部门协同管理好水产投入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因此,这就要求渔政行政部门在履行其职能的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而实现多部门协同作用;同时,鼓励民众参与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形成全面参与、各部门协作的管理环境。
4结语
水产投入品质量不但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且关系民众生命安全,渔政行政执法部门在分析现阶段投入品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危害的同时,必须以相关法律为支撑,坚持依法执政,并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群体及相关部门力量才能提升对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进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曾令旗.洪湖市加强水产投入品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J].渔业致富指南,2011(03)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高职层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理论教学讲授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采取“实用”原则。例如讲授“海蜇的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了海蜇的苗种培育以及近几年兴起的海蜇大规模苗种养殖技术。在讲授“河豚的养殖技术”时,重点讲授了辽西沿海兴起的河豚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大菱鲆的养殖技术”时,针对辽宁葫芦岛沿海地区是我国大菱鲆的养殖基地,以及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药残问题,重点讲授了大菱鲆的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牙鲆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全雌牙鲆苗种培育技术等内容。由于近几年来海参养殖业在辽宁沿海地区发展迅速,所以在讲授“海参的养殖技术”时,海参苗种的培育技术和海参的池塘养殖技术都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另外还增加了逐渐成熟的海参苗种网箱培育技术。
二、理论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水产专业养殖课教学方式是教师对书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造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在许多领域已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通过在水产专业养殖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大量的生产图片,同时配合视频录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水产动物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各种设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通过近几年教学效果评价来看,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绪论讲解
虽然大多数选择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水产这一行业都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会慢慢对枯燥的理论课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把这门课程学好,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内容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3]。绪论对任何一门课来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发学生对该课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对该课程的绪论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介绍近五年水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由于近几年来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海参的苗种培育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就非常关键。在绪论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地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这门课程有理性认识。其次,让大家对一些知名企业有所了解,以及这些知名企业家的创业致富过程。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对水产行业的兴趣和激情。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4]。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我们采取了校内实验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技能。实验课主要包括牙鲆、大菱鲆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实习实训课安排学生去海参育苗生产厂家,直接参与海参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过程;并组织学生参观海参养殖场、牙鲆、大菱鲆养殖场。通过切身体会,增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四年级暑假计划(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