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育研究(6篇)
时间:2024-09-26
时间:2024-09-26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行业部门、高校、导师、学生作为改革的主体或者是政策影响的客体都将参与到改革当中,成为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相关群体。从协同合作的视角来讲,推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妥善处理利益冲突,解决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改革中,不同群体的责任与作用也各不相同(见表1)。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利益相关群体间的关系
1.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而高校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执行者或落实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与政府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目前,各级政府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视程度不给予试点高校的自主权也不尽相同,这也形成政策执行的地域差别。此外,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由省级行政部门具体管理执行,中央政府下拨经费等也由省级行政部门拨付,因此部属高校有时难以享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
2.行业机构与高校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这就需要行业的深度参与。医疗市场的占领是靠掌握先进医疗技术的优秀人才来实现的,因此,高水平的医院离不开高水平的临床医师,也需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于行业中的医院来讲,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医院更希望直接吸纳能够胜任医疗工作岗位的人才,而不想投入过多资源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造成了人才使用和培养脱节的问题。此外,医疗行业还影响着人才的准入政策,这既包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一年后报考执业医师的问题,也包括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准入的问题。
3.附属医院与高校的关系
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附属医院的发展能为医学院校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条件和师资条件,可以安排更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之对应的是,附属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必须依靠大学的科研优势,大力进行学科建设[1]。但是,一部分高校对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力,附属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2]。
4.培养院校、附属医院同指导教师间的关系
临床教师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他们既是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是高校临床学科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具有三重身份。一方面,高校和医院在职称晋升和评定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成果,导致导师更加注重科研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和附属医院在绩效考评等方面对导师的临床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影临床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质量]。
5.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清晰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往往要求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要完全投入到科研工作中[4]。②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更丰厚,导师难免出现“重医轻教”的现象。③由于学生要参加各科的临床轮转,导师直接指导的时间较少,研究生为自己分担临床工作及科研任务的时间和力量有限,导师带教积极性不足[5]。④虽然学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愿意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获得行业的资格,但是,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工作中更多是处于从属地位,多数情况下要服从导师的安排。
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多重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不易协调
医学教育是教育和卫生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从管理体制上来讲,高校隶属于教育系统,附属医院及基层实践基地则隶属于医疗卫生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行业准入等政策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而涉及到高校管理以及学位制度改革等由教育部门负责。具体到学校层面上讲,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口于继续医学教育处管理,长学制学生属于教务处管理气在医院层面,临床训练和轮转考核由附属医院的教学科负责,具体实施则必须落实到各相关科室[4]。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必涉及多重管理体制,牵扯的部门广,难免涉及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问题。
2.投入不足与筹资困难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等教育资源,而这些取决于教育经费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生均拨款达到了2.4万元/年。但支出涉及到学生生活补助、奖助学金、教师带教费用、软硬件设施使用费用、水电费等,拨款总量仍然不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方面,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筹资渠道不尽相同,一些地区以医院自筹经费为主,部分地区以政府资助为主[7]。总体上讲,住院医师培训缺乏经费支持,难以突破资金瓶颈。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有效的经费保证,因此这项工作基本上以行政分配工作的形式进行,医院、培训基地及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导向之间的矛盾
临床学科水平包括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科研水平两部分,但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典型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特征'因而更重视科研水平,加上现有的学科评价主要是看重学校及医院承担的课题项目、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这种导向无疑使高校和医院产生了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学位授予上,形成了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趋同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也不意味着彻底取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而是将原来的临床基础性研究转变为结合临床应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之转化为可探寻的科学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学证据,其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医疗服务的实践中。随着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如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如何处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4.统一的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标准和政策执行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对住院医师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在着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但是,我国医学教育地域间、校际间差异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医疗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也不同。同样的原因,各单位在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上必定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培养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必定要在本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标准。这就要求省级行政部门给予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更大的自主权,而对一般高校则要求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
5.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
2001-2011年,我国医学本科生招生从9.8万人增至21.7万人,同期,“211工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平均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非“211工程”院校招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普通院校过度扩招但基础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生均教育资源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滑坡严重[1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医学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下,短时间内进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渠道的学生快速增加,这对培养院校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的师资、临床床位等培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养院校的直属医院大部分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而非直属医院的床位数、科室设置、临床带教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水平较直属医院有一定差距。这些软硬件条件和培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1.明晰宏观层面各利益相关方责任,稳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中央政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希望教育、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及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规范化培养制度。行业部门则要积极调整行业准入制度,完善人事改革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地方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共同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帮助高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改革条件。在投入方面,也要明确各方责任,在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强调政府在医学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资源,共同加大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投入。此外,根据成本分担理论,附属医院或实践基地、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硕士研究生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承担一定额度的规范化培训费用。
2.统筹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职能
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理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的关系。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附属医院的发展,把附属医院的教学纳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规划,完善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医院的发展根本在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要严格落实培养方案,完善培养过程和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培养质量。
3.统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彻底实现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
医学院校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为行业培养医学人才,附属医院需要学科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导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以满足自己学术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需进一步实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为此,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满足高校及附属医院科研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满足导师学术研究的需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色,满足学校服务社会的需要,满足医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4.结合实际需求,统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
在临床医学高等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的背景下,要统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一方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快速增长,因此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必定要扩大。鉴于行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而高校、医院、导师对临床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需要,对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调整应在不影响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名额的情况下,逐步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免增大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对培养院校的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院校要完善培养条件,加强对附属医院及导师的管理和培训,加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保证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药;国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2-02
1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1.1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中医、含针灸、诊所、中医门诊部,西医医院中医含针灸科、中医医院等。这些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各地诊所数量差异较大,规模不一,科室设置迥异,在亚洲和欧美一些国家,中医针灸诊所数量较多,科室设置较全,通常配备中医诊疗常用的设施设备。而在非洲、中医药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构数量较少。德国大约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美国约有8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约有1600家,法国约有2800家,澳大利亚约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000家针灸诊所[1]。
国外的中医院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新加坡约有20家中医医院。近几年,德国、法国也陆续建立3所中医医院,均设有病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药店内还开设坐堂医诊室[2]。
截止到2008年初,国外中医医疗机构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3]。从1987年到2005年,我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700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WHO在亚洲设立的15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4]。
目前全澳有中医执业医生超过2500名,另有约3000名以中医为辅助医疗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中医及针灸门诊人数最少280万人次。1985年法国的针灸师达7000-9000人,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中医从业人员达1万人[5]。西方人使用中医药的比例接近40%,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80%以上病人母语为英语[6]。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有30-50万人[7-9]
1.2中药业市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2009年我国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美元,中草药贸易超过200亿美元[4]。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2008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低于日、美、德等国,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000吨左右[6]。中药在法国是不能作为药品进口的,目前一小部分中草药制品只能作为食品、营养品、补充食品等进人法国。较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针灸用品等均有销售。
目前,世界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仍在不断增长。80%的非洲人求助于传统医学,而在中国、朝鲜、韩国和越南,传统医学已完全进入医疗健康体系。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德国,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3]。中药产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1.3国外中医药立法
世界各国政府现在日渐意识到中医药学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中医药学在本国的发展。2006年召的世界传统医学政府论坛上,WHO和东盟力促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截止到2007年,中医药在中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泰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合法地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在朝鲜、越南等国家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美国有42个州对针灸进行了立法,意大利、奥地利、巴西、哥伦比亚等国也对针灸进行了立法,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3,5,7,8,10,11]。
随着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各国保险业也陆续将中医、中药、针灸纳入保险覆盖范围。韩国国家卫生保险制度中包括传统医学,政府在1980年将在韩国的中医称为“韩医”,允许其存在并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日本于1976年经厚生省通过,汉方正式列入健康保险,210个方剂、140种生药在全国范围内被列为医疗用药(处方药),自1991年1月起,部分针灸费用可从医疗保险中支付。2003年9月英国补充替代医学委员会通过了中医跨行业注册,西草药、中医、印度传统医学、针灸等行业平等地参与立法注册,从而保证了中医的整体性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新的法令法规于2011年4月正式施行,成为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立法的欧盟国家[12]。
1.4中医药治疗病种
目前国外中医临床上主要使用针灸方法,中药的应用也正在逐渐增多。中医药治疗的病种较多,中医对下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1)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2)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肠炎、药物性肝损伤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非感染性尿频、尿失禁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症等;(6)免疫性疾病:如克隆病、多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7)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痛、弥漫性神经性皮炎、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等;(8)生殖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不育症、阳痿、、月经病等;(9)其他:;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1.5中医药教育
法国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2005年达到了40所,学制2-4年不等,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在500人左右[6]。法国就在7所医学院设立了针灸文凭,凡是应用针灸的医生必须获得由医学院颁发的针灸文凭。德国有中医学校几十所[13,14]。
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中国合作办学,引入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界的积极支持下,境外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国外中医药教育现有1~5年各种学制,招生对象也包括一些医学专业人员,如医生、牙医、护士、治疗师、康复医学人员等;专业设置有中医专业、针灸专业、草药专业及养生康复保健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证候学、中医诊断学、汉语、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药、中医临床各学科、针灸学、推拿按摩、体育疗法、食疗与营养疗法等,总学时数约1800~5000h左右,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有一定课时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全日制或业余。
1.6中药研究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的汉方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在英国,Phynova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估计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较多成果。俄罗斯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中医药特别是中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科研工作。国际上申请中药与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亦在迅速上升。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芬兰、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方法之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疾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等。
2国外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学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被归类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种,在医学教育体制中均无合法地位。目前国内中医系统的杂志还没有一种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医药学,虽然有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医药、针灸学院,但课程设置多不完善,无材及考试标准,教育水平不高。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也未进入国际医保主流市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缺乏,具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对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属民间机构活动,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外针灸研究基本停留在临床疗效客观性,机理研究不够。
中药材饮片和制剂质量不稳定,影响临床效果[15]。中医药学在临床、科研、教育、中药等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我国中医药工业13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额之和仅占整个中医药市场的23.7%,而世界排名前20的医药企业占据欧美市场的比重则达90%,占世界医药市场的比重达60%。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与国外“洋中药”在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约有5000余种,但作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不能跻身国际市场。中药出口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16]。
3建议
3.1加强国际中医药动态研究
应该建立一支研究“世界传统医学及中医药在国外”动态信息的专业队伍,系统收集、研究上述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耳目、参谋与助手;成为中医药医、教、研、产、经、销机构的良友与顾问。
3.2不断提高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疗效
推出适合国际医药市场的中医药重点产品,如治疗疑难病症的中成药、养生保健营养型中药产品以及适合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科别的中医药人员学习需要的中医药学教材等。
3.3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
在国外推广中医治疗,还需注意结合具体情况,比如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来考虑疗程、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等具体问题,与各国政府与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或国外中医药大学,开展正规的中医药教育。
3.4加强中医药涉外人员的培养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既懂中医中药,又熟悉外语及外贸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市场调查人员、科研协作人员、合资管理人员、医疗教学人员、翻译写作人员、跨国经营人员等。因此,除中医学院原有专业外,有条件的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应注意开设涉外人员的培训班及专业。从而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3.5制订中药标国际标准
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家制订符合中药特点的中医药标准,包括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等,以形成以中国为主的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审查标准和组织。
参考文献
[1]王波.澳大利亚中医针灸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8,32(6):226-230.
[2]任硕兰,刘晓明,包文虎.国外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460-462。
[3]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4]李泽庚.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J].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3,41
[5]刘玉英,靳全友.中医药在法国发展概述[J].环球中医药,2009,2(3):237-238
[6]张京红..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市场与法规概览[J]..环球中医药,2009,2(1):80-81
[7]李红.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59-361.
[8]左言富.中医药在国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184-187.
[9]许小芬,胡正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198-200,232
[10]许中伟..西方国家中医药立法比较浅谈―在立法上针灸与中医药的分与合[J]..法制与社会,2007,.5:366-367
[11]李红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6:7-8
[12]邢冲.英国中医立法回顾与思考[J].环球中医药,2009,2(2):155-156
[13]简柳军.中医药在法国的现状与展望[J].新中医,2008,40(12):107-108。
[14]理查德•傅莱..中医药在德国的市场现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2)::13-17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当前,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需求在逐渐加大。而在当今严峻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我国现行的注重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医学教育,更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政府承担决策责任,医学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医学生家长支持与理解,导师以身作则,从做人、做学问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这样才能共同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谐医患;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8—03
收稿日期:2014—03—13
作者简介:王坤(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基础和临床心血管疾病。
王生平(1986—),女,四川泸州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力衰竭的防治。
一、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何为医患关系呢?狭义的解释即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为了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则是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关系。[1]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其原因可能为:1.从医疗政策与医疗体制方面看,医疗保健机构逐渐市场化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尖锐。政府投入过低,居民就诊费用增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2.媒体对非主流医疗事件的误导,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诚信度下降。3.医护人员不良的权威心理,将自己看做医学知识的垄断者,以单纯谋生的心理对待病人,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同情。只注重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疾病,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4.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重医生,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生兼有学生与医生两个身份,他们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许多医学院学生在实习时都经历过医患冲突,甚至还有被打骂的经历,这些都给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阴影。2012年3月23日,年仅28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医务人员意外事件中死亡,这给医学研究生带来了强烈的触动,许多医学研究生在知道这一事件后心中充满愤怒、沮丧,瞬间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事实证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使部分医学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其中,为数不少的医学研究生表示后悔学医,并表示不确定今后会不会成为一名医生。[2]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速度也在加快,但医学研究生质量并没有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进步。我国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在导师责任制下,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再结合临床科室轮转学习,以住院医师的身份要求研究生在相关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学习,扮演着既是医学生又是临床住院医师的双重角色。作为医学研究生,他们必须要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学术文章;而作为临床医师,他们又要每天面对没有信任感的患者和大量的病历出入院书写、知情同意签字工作,并且努力避免成为“文秘书写”的工具,还要从中学习到疾病的诊治。[3]
三、当今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政府方面
医学生考研、读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再加上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许走上医学研究生这条路的人将越来越少。因此,国家应出台更完善的政策,从立法上、资金上支持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的完善也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同时,还要约束媒体,使他们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报道工作。而事实上,医学研究生也是弱势群体,需要保障医学研究生人身安全,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其积极性。[4]
(二)学校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积淀底蕴薄弱,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疏离,医疗纠纷增加,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医学研究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顺应医学教育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关怀理念,这是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所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涵盖了七个教学与能力培养领域。具体包括:(1)医学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能;(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作用;(6)信息获取和管理;(7)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5]在上述七个领域中,人文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人文教育应是当今医学教育的突破口,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1.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医患关系的内涵,并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关心民众疾苦,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乃仁术”的本质,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1)更新观念,强化人文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将人文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人文教育融入整个医学教育之中。(2)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医学学科课程,如医患沟通学课程等。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整体性建设和核心学科建设,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3)要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改变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整体素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是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因素。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产物,是经由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创造的、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具有学校特色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自身独具一格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与时展相契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表现,对于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个性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对医学生来说是特殊的校园。医院文化给了医学生做医务人员的灵魂。医院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的人文环境,对医学生的培养始终以“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行业准则,强调医院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现“患者至上”的理念,培养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
(三)医学研究生家长方面
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医患关系,对子女的医学兴趣给予支持,经常与子女沟通,使其以良好的情绪进入临床,教育子女以亲人般的态度对待病人,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6]
(四)临床医学研究生方面
医学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三年里,除数月的医学基础课学习外,其余时间必须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里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深入临床。因此,医学研究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以学生的身份虚心学习,以医生的身份认真工作。从思想上让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变,从根本上让医学研究生明白临床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患关系学的学习。针对临床技能的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学习方法,在科室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学习,对近年来相关学术报道进行学习,加强临床业务能力。
(五)研究生导师方面
短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关系最亲密的要数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还科研团队合作都是以导师为交集,因此,导师的医德医风、临床业务、科研思维以及医患沟通方式都在影响着医学研究生。[7]
1.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下的培养方式,导师承担着临床、科研与教学多重任务,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搞好教学工作。[8](1)开展导师培训,提高导师信息素质,要求导师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先进的信息、科学的观念去认识和处理医学教学和科研中出现的问题。(2)以导师为中心,定期召开病例研讨会,收集近期医学前沿、医患沟通事件,针对该学科病例进行学习,加强英文学习,最后由导师总结。(3)导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医学导师应主动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
高情商的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很突出的表现,能正确面对医患关系,巧妙进行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1)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修养,学会妥善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正确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2)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学之间、科研团队中、科室医务人员中、患者及其家属中加强沟通,学会转换自我角色,真诚以待,宽容他人。(3)科室及科研团队应给医学研究生创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科研、工作氛围。[9]
3.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降低医学研究生被投诉甚至被攻击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进行对症治疗。(1)培养医学研究生最基本的人格素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加强医学研究生对医患沟通的训练,在导师教学查房的同时,就应该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在说话技巧、肢体语言、倾听能力、处理应急情况等方面进行训练学习,在日积月累中学会医患沟通。(3)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觉得受到重视,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医疗背景下,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出令社会满意的医疗环境,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对整个医疗环境的优化及医疗政策的正确导向,没有政府高屋建瓴的政策引导,欲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求。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多元化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再者,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及医学生自我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最后,医学研究生自己要注重情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懂得换位思考,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学历临床医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
参考文献]
[1]袁万明.医患关系的和谐塑造[J].医学创新研究,2006(3).
[2]中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学生放弃从医[EB/OL].http://news.vivijk.com/rdht/201204/230179.html,2012,04,03.
[3]史广玉,王晓燕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医科大学学报,2007(3).
[4]穆伟山,乔静雅.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
[5]郑虎.重视加强高等医科院校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融通性[J].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3(7).
[6]魏孝琴,吴玉屏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精神症状测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1).
[7]刘志勇等.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1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现状
在我国,虽然AM、AHC、AHS都是新兴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基本遵循了这几种模式。目前,医学院校加上附属医院就组成了AHC,成为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医疗服务的中心。我国大部分医学资源集中在AHC,但是其服务范围仍局限于医疗服务,特别是高度的专科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提出,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中国老年人口的保健和医护照顾及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数量非常匮乏,质量也亟待提高,这是阻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4种形式,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以及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当前进行的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等教育和培训形式只是针对目前国情采取的过渡期培训形式,长期的能力培养需要靠学习型组织和系统连续性的职业发展空间的构建。
2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应用
卫生系统要根据人群的需要不断调整其模式和功能,教育系统要为卫生系统提供相应的卫生人才、医疗证据与知识创新。AHS的系统观在于垂直统一协调教育、研究和服务,强调系统内的所有机构均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形成紧密体系协同发展,以解决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沟通不畅,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求的问题。AHS涵盖的机构、内容正符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全科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应引入该体系的观点,现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的角度说明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政策支持在AHS的宏观协调下,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衔接,政府应加快解决全科医学定位问题,切实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保证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全科医学流动[10]。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方法:一方面,尽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实全科医生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责,为全科医学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保证全科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2.2人才培养教育是AHS最核心、最基本的目标,在AHS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施、基地与师资建设及专业设置上,进行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①在培养目标上,需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的定位,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合理定义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改变目前学校培养定位不准确、医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下不去”的现状。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专科知识,形成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③在基地建设上,全科医学的实践基地应由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等组成,以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包括医疗单位、护理康复机构、疾病预防保健机构等,建立综合广泛的实践网路系统,提供最优质的一线教学资源。④在师资建设上,通过学校和三级医院提供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将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理念等理论基础,并且在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选择作为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骨干,专科医生做全科医生的导师,提供医疗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丰富各级临床教师专业和教学知识,促进临床教师的成长,满足临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1]。⑤在专业设置上,AHS不仅有医学、药学、口腔、公卫、护理人才的培养,还包含了健康相关专长的培养,如检验师、营养师、理疗师,跨本科、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在英国,全科诊所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运行,由5~6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7~8名接待员、1名健康服务助手、1名管理者组成,负责所在社区9000~10000个患者的初级医疗保健[12]。在我国,相对全科医生而言,其他全科医学人才的缺口更为巨大,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理疗师等也是基层卫生机构急需的人才,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完善这些相关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2.3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AHS除了传统的基础科学研究外,更强调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以及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卫生服务研究等。AHS的建立为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循证医学、临床路径等方面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各机构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提供研究的课题和来源以及研究的场所,特别是现场工作方面,为各类人员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如在社区中结合健康档案建立、随访制度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研究等。
2.4服务社会建立AHS的意义在于强化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等各级医疗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服务功能方面,AHS提供从出生(甚至出生前的产前护理)到死亡的所有卫生服务,AHS将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基层医院及社区与医疗技术水平高、专科化程度发达的三级医院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加强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服务,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三级医院培训,支持和开展远程会诊等,建成相互依存、各司其责的大卫生系统。并且,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吸引患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实现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良好地分工。全科医学人才真正发挥基础医疗保健的“守门人”作用,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
3结语
【摘要】休闲自其兴起之后,体育就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休闲相融合发展,而且也成为人们休闲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因此以健身为主的体育休闲活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医疗保障体系作为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方式如果能够和体育休闲产业相结合,必然可以发挥整体性作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意义以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体育休闲产业;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休闲产业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w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关内容概述
(一)体育休闲产业概念阐释
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使其中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即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料,三种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欠缺都无法使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1]。第一,产业的产生必然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也自然存在相应的投入;第二,产业想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需要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体育休闲产业来说就需要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服务。当前这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良好。体育休闲产业自然不再是之前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发展模式,而是实现了生产化和产业化,这种转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体育休闲产品的大量出现。
(二)医疗保障体系概念阐释
从根本上说,医疗保障体系综合架构是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制、居民医疗保障体制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制,其共同构成国内医疗保障的关键组成环节,将基本医疗保险提供给受众。所谓“底横”,指的是低收入群体,对该群体医疗需求通常是采用城乡医疗救助的方式加以补充。所谓“顶横”,其实就是针对医疗服务需求比较高的主体,采用不同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加以满足。现阶段,国内在体制环节的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基本医疗保险,而社会医疗救助则是多层次医疗保障框架。
二、当前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研究现状
(一)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律体系等密切相关,尤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的体育休闲产业组织特征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使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外的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相关的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从业执照就可以开办相关的体育休闲企业,政府的企业评估机构也没有对从业的人员数量、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国外,不少的体育休闲产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来经营的[2]。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相关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消费性价比大大提高。由于国外体育休闲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和医疗体系之间的结合模式也较为完善。
(二)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国内发展现状
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参与人群广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也具有明显的娱乐特征,也有不少相关的关联产业[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体育休闲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作用也逐渐加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以该理论来评判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休闲产业还处于起飞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国民经济所起到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都不够。因此体育休闲产业不管是在质量、结构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60-70年代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我国体育经济之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中“二八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三、研究山东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一)研究山东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为贯彻《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消费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结合山东省实际,山东省政府在2015年5月29日颁发了《山东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年5月29日)。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条“主要任务”中的第五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案中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健身指导。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中,正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关键战略中,由此拉开京津冀综合发展的序幕,该战略为发展京津冀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更多新契机。同时也带动了京津冀周边地区户外产业的发展。“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初具规模,为本研究奠定了环境基础。
(二)研究山东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符合山东省的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是将山东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以“人――健康――休闲――产业”为主线,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业之间优势互补,整体规划,共同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以达及满足民众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之目的。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疏通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优化产业,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2)建立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政府与人的联动机制;(3)拓展系统科学前沿理论在休闲产业与医疗体系战略研究领域的运用;(4)为山东省乃至中国重大产业发展与医疗战略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山|省体育休闲产业与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路径探讨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造合作发展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得到确立,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一些在计划经济发展下形成的体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事业就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认识,一次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不再将体育运动看做是消费活动和福利事业,第二次则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建立。这也为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价值,从而决定了体育休闲事业不仅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国民身体健康的需求还需要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这就和近几年我国所倡导建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相吻合。
(二)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构建两者发展体系
经济学上认为一个产业如果出现了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化解和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则需要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建立相关的内部结构优化政策。通过内部优化政策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这就使体育休闲产业的公益性大大增加,和医疗保障体系所具有的公益性相互连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人――健康――休闲――产业”协调发展,使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休闲产业之间可以更好互补。在充分发挥内部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使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结构升级,进而变得更加合理化。
(三)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支持优惠力度
不管是体育休闲产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和国民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对于山东省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就山东省支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无法支撑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返还国有资产占用费的形式使两者之间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休闲产业的扩张能力。
四、总结
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因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山东省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认清当前体育休闲产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结合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核心发展观念,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汤龙斌.环桂林市旅游圈“农庄式”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2]张森.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张建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动态评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3.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运动损伤;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4101
1研究目的
为了明确认识和加强我国高校运动队的医疗保障和实施措施及对高校运动员医疗保障事实的重要性,而展开了本调查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也达到了空前的巅峰时刻,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变迁,我国体育事业也达到了转型的时刻,根据国家提出的“提交结合”等政策,高校体育随之崛起,解决了运动员和文化教育相冲突的悖论。但是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医疗保障,还不是很完善,本文就针对于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出研究,提出完善建议,保障我国高校体育的顺利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笔者的实际生活经历,抽样选择了两个相同部位受伤的不同性质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运动员的性质分别是上海某高校体育运动员和某专业体育俱乐部运动员。该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即门诊医疗。
2.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到与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相关的资料,作为参照来分析高校运动员受伤后的医疗保障的情况,尤其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受伤后的医疗保险和医疗康复;通过抽样调查,调查了两个比较典型的运动员,调查他们的受伤情况、手术康复情况、生活环境、学习背景等问题;通过访问法,在该高校的校医院门口设立咨询台,收集就医结束同学的反馈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
介于上述的这些问题,笔者举出身边的两个实际案例,作为分析。
灰色表格是两个运动员的差异部分。上述表格中,甲是在大学里的高水平运动员,乙是专业队的运动员,她们两个的受伤情况基本一致,特在此作为实际案例比较。
在受伤前,两人的膝关节均有劳损,运动员甲只能靠训练以外的时间进行恢复,运动员乙,有专门的队医,对患处进行冰敷,并且会有专业治疗仪器两个运动员的手术非常成功。关键问题出现在手术之后的恢复和治疗,运动员甲手术后一年,只可以正常的走路,在恢复期间只能靠医师的嘱咐去做一些恢复性的动作,没有仪器的治疗,如果要做治疗,需要自费去医院做理疗;运动员乙手术一年后,已经可以正常训练,参加对抗激烈的比赛,并且训练结束后,都会有队医的检查和帮助恢复的理疗仪器。
3.2我国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现状
高校运动员也是属于在校大学生的范围里,其伤病情况是校医院的负责范畴,但是该高校的校医院并没有运动损伤相关的医疗保障和治疗仪器,笔者又收集了该高校的在校生来校医院的就医反馈,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只有大约3%的人感到非常满意,9%的人感到满意,50%的人感觉一般,20%的人感到不满意,20%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对于校医院里针对运动损伤,身体机能恢复的治疗仪器和康复仪器的看法,40%的人认为无所谓,50%的人希望学校能建立一个医疗康复的治疗室,10%的人在校外医院做治疗,并且强烈希望学校建立一个医疗康复的治疗室。
根据对我国高校医疗保障的规定,全日制国家统招计划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公费医疗实行属地管理,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统筹拨付,财政部门根据学生人数实行定额拨款,每人每年约60元(各地标准不一),学生在生病或发生意外伤害之后,先到校医院就医,门诊基本用药由校医院提供,学生自付比例在10%左右,各学校具体规定略有不同。如果学生的病情校医院处理不了,经过校医院的转诊,可到学校规定的定点医院治疗。据调查,多数学生对校医院不满意,主要是药品疗效不佳,医生技术偏低,医疗质量差,还出现学生医疗费用超支、公费不足的情况。为支付意外伤害和住院大额费用,各高校积极倡导学生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现有针对大学生的商业医疗保险仅限于住院医疗,并限定了病种及最高赔付金额。另外,各家保险公司将其作为附加险销售,而不是一个单独可以投保的险种,如需购买,必须先购买一份称之为学生平安保险的主险。由于商业保险追求一定比例的利润空间,加之销售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使得此类产品整体价格较高。
3.3我国高校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缺陷
一是医疗设备少而旧;二是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医生;三是配备药品以价格低廉为原则,市场上价格较高、效果好的药品极少配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医院无法给高校运动员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但校医院又控制着转院权,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商业医疗保险,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障机制,但由于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尚不完善,使之对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能起的作用甚小,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运动员,都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这么多的保险种类,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运动员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没有真正地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案例对比和实际调查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不是十分完善,除了公费医疗的政府拨款比较有限,高校运动员的伤病治疗费用,包括手术费、治疗费、营养费等一些列费用,超出了公费医疗的比例,给学校无形中增加很多负担。总体看来,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实行状况不是很好,学生对这一制度普遍不满意,对校医院的服务也不满意,因此实行医疗保险势在必行;由于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大部分运动员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只有少部分运动员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各年级运动员的参保比例都不均匀。绝大多数的运动员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他们是否参加医疗保险,选择何种类型的保险有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结论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自身要加强校医院的建设,保障高校运动员的伤病恢复,建立正规的医疗治疗室,并配备专业的治疗医师。解决校医院的医疗设备少而旧、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医生、配备低廉药品等根本问题,单独给高校运动员配备一个医疗团队,对运动损伤有专业研究的医生和理疗按摩师,从普通的校医院工作人员选拔即可,运动队训练比赛的时候,可以以轮班方式为高校运动员服务。
其次,高校运动员的保险医疗与学校缴费筹资资金主要来源于2块:一块是国家的专项拨款,另一块是向运动员收取的类似于学生平安保险的保险费。为鼓励和扶持运动员参加保险,基本医疗待遇和补充医疗待遇适当拉开距离。未参加保险的运动员享受的医疗待遇可相对低一些。对参加保险医疗的运动员,则取自付比例或费用上限等限制。所筹集资金并不直接交给医院,而交给保险公司存放于指定的银行监管帐户。
最后,高校运动队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医疗救助体制,国家在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救助的同时,基本医疗保障应该跟上,尽快筹建“大学生医疗救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财政支出,或者是学校支出一部分教育经费来建立,为了鼓励社会捐助,政府还可以对捐款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个基金会的建立,可以给高校运动员的重大伤病做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
明确高校及校医院的定位,以基本医疗保障为基础,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大学生互助基金为后援,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学校、学生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高校运动员的健康保障之墙必将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林正常.运动科学与训练[M].中国台北:银禾文化事业公司,1990.
[2]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3]全国体育系科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4]李丽萍.论医改后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经济,2005.
[5]潘明.医疗保险模式与大学生医疗保障[J].中国学校卫生,2001.
[6]陈丽娟.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J].医疗・卫生,2006.
上一篇:独立思考的定义范例(3篇)
下一篇:超市员工辞职报告(整理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