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故事作文范例(3篇)

时间:2024-10-27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范文

高尔基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今天下午,我又和一位“高尚的人”谈了话,它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著名航天工业科学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健夫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他时时为他人奉献。在每次评职是,他总是退避三舍;在单位分房子时,他总是挑差的房;在弟弟去世时,他总是寄钱补助:在日本实习时,他总是省吃俭用,上缴国库;在香港考察时,他总是推来推去,让给别人;在同事请教时,他总是热心解答,给予帮助;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在生命垂危时,他仍然奋不顾身,用心工作。因此他被人称为“傻子”。但我认为这样根本不是傻,这是美德,这是舍己为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世界更需要这样的人来建设,如果这样也是傻的话,我甘愿做这样的人,做这样的“傻子”。

但是,当我想起我平时的所作所为,心里顿时感到一股羞愧,很不得找一条地缝钻下去。吃肉串时,我总是要同学帮我买单;选班长时,我总是争先恐后;发新书时,我总是挑三拣四;发成绩单时,我总是冷嘲热讽,挖苦别人。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感到无地自容,在罗健夫同志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他呢?却是那样的庞大,那样的高大威猛,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给予是快乐的。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奉献是蜡烛的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不炫耀自己,踏实而忠诚;奉献是肥皂的逐渐变小,把被洗物的肮脏洗条,直至自己消灭殆尽,全心全意;奉献是贝壳的死亡,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无怨无悔。

在我看来,奉献更像是春蚕的死亡,将自己的蚕丝毫不保留地留了下来,一步一步坦然面对死亡。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叙事;时间;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21-01

叙事文是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包括被叙述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两方面,这就赋予了叙事文应根据一种时间去变化乃至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关系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叙事文是怎样排列时间顺序的?如何处理叙述时距和故事发生时间的关系?故事叙述的频率等?

一、时序的应用分析

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有些单一线索的叙事作品采用了与编年顺序大致相似的叙述时间,如童话、民间故事等。现代作家经常有意扩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试着用各种方式处理时间。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逆时序和非时序两种,其中,逆时序是包含多种变形的线性时间运动,即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时间顺序重建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其运动轨迹包括闪回、闪前和交错三种;非时序则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包括块状、点射和画面三种表现形式,其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性运动,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无时间,因为它是缺乏时间的线性发展。值得重视的是逆时序在叙事作品中被大量的应用,对闪回(倒叙)的频繁应用又产生了多种区分,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三种,如《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外部闪回,《包法利夫人》中对艾玛儿时那段岁月的回忆属于内部闪回,《雪城》中对知青们的回忆的表述就是混合闪回;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划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整体闪回一般跨度较小,而幅度较大,逆时叙述囊括了整个故事,而局部闪回跨度较大、应用广泛,但幅度较小;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回、对比闪回和重复闪回;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此外,在叙事作品中,叙事时间轨迹并不全是清晰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这就为读者呈现出一种交错的叙述现象,如《红高粱》、《追忆逝水流年》等作品。

二、时距的应用分析

在叙事文中,有的用长达百页的篇幅描写一天的变化,有时则用几行字写出十几年的生涯,也许一页写了一个世纪,这些差异就是时距研究的课题。时距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叙述长度的关系,写作、阅读的时间长度不在此列。根据叙事文中故事时间与叙述长度的关系,可以将叙述分为等述、概述、扩述、省略和静述五种类型。等述就是指故事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吻合,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逼真性等特征,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活动,构成一种戏剧性场面,或者表现出人物意识活动的生动性、逼真性,如《杀人者》中对人物动作、对话场景的描写。概述是指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长的或者较长的故事时间,对故事某些部分做整体的简要的概说是概述的基本功能,概述还能为两个等述提供连接和转折的机会,如《包法利夫人》中叙述者就用了概述来把故事情节推向另一个场面。扩述与概述相对,是指叙述的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在对人物意识活动的描述中最为常见,在情节布局方面也具有推迟情节发展的作用。省略是指叙述暂停而故事时间无声的流逝,即省略了那些没有必要写的东西,是避免重复的一种技巧,从而加快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深化了主题的意蕴。静述则是与省略相对而言的,指故事时间暂停,而叙述充分展开,即所叙之事不与任何故事时间对应。掌握了叙述时距的技巧并灵活运用,对构造多种多样的叙事节奏有重要作用。

三、频率的应用分析

叙述频率主要是对事件发生次数与叙述次数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根据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可以将叙述频率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叙述一次发生一次、叙述几次发生几次、叙述一次发生多次、多次叙述发生一次。其中,叙述几次发生几次主要是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叙述,而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则是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接受,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这种重复叙述中,各类人物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因而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看法,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这就能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范文篇3

参加项目的校长们,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设计成了数字故事。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我们研究生参与一起修改数字故事。四个数字故事的主线是学生――教师――课程,其中,《忙碌的一周》比较了中美教师课时量和工作方式不同,引人深思;《一人一课表》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个性化设计的特色;《三个新生》分别通过对有心智问题、健康问题、语言困难的三个不同学生的关照,介绍了美国学校如何关注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领袖之路》则通过美国“领袖教师”和中国“特级教师”的成长比较,让人们思考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

展示会通过主题报告、数字故事、全场互动等方式,立体展示了校长境外学习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其中的“数字故事”播放环节,充满整个舞台背景的巨型高清显示屏上,用PPT展示了“影子校长”的四个感人故事,动人的画面和环绕大厅的音乐,给参会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震撼。故事结束,现场人们脸上的激情光彩和热烈掌声告诉我们,数字故事将知识、事实等与图像、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发挥了其他表达传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效果,给会议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这是在上海市政府活动中,第一次使用数字故事作为会议组成的一个部分。

我是在2001年知道“数字故事”这个概念,当时,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从国外文献上,了解到在北美流行一种被称为“DigitalStorytelling”的教学方法。后来,我们的研究生在上海、苏州、无锡、海盐等地的中小学搞研究,将数字故事的教学策略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数字故事”,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DanaAtehley先提出“数字故事”。Atchley是一位职业的故事创作者,在计算机刚刚兴起之时,他看到了计算机在媒体运用上的潜力,积极倡导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的技巧,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更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1995年,Atchley与同伴创立了“数字故事大会节日”(DIGITALSTORYTELLINGCONFERENCE&FESTIVAL),经过Atchley与其他媒体设计师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故事,数字故事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甚至美国不少大学也开设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学习数字故事的制作。

2007年后,教师博客逐渐普及,教育叙事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而流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发现,用大家都会使用的PPT将教育叙事制作成数字故事,记忆、理解和传播的效果更好。最早实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使用数字故事,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将“泰迪的故事”设计成PPT数字故事。这是取材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国际圆桌会议上,美国一个著名的“与众不同”网站(省略/)上面的《三封来信》感人故事,讲述了一位因母亲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学生泰迪,由于老师的关心,改变了这位学生的命运。现在,《泰迪的故事》PPT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中广为流传。

受到《泰迪的故事》的启发,2010年9月,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了上海优秀女教师数字故事设计比赛。那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咏叹夜莺》讲述了周小燕教授的故事,在教师节会场上让许多观众落泪。从2010年开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全国数字故事大赛,颁布了数字故事评价的四条标准: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正式启动了数字故事在基础教育中的推广工作。在2010年全国数字故事评选活动中,山东淄博老师设计的《老师,我可以不爱吗?》、《红色卡片》等一批优秀的数字故事作品感动了评委。

现在,许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情境创设和学生高级思维培养中。涌现出了《云南日记》、《卖瓜子的孩子》、《三袋米的故事》、《手谈》、《大山的故事》、《小小的画》、《儿童哲学》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字故事作品。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在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的六环节教学设计模型:主题设计――故事制作――故事展示――问题引导――思维互动――上升理念。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