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6篇)
时间:2024-10-28
时间:2024-10-28
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职业教育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性格特点,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能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思想状况,干预其行为的发展,促进其有效学习和整体发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故心理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旨在为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目的是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本次研究采用戴忠恒与祝蓓修订的16PF(中国大学生为常模版本)人格调查问卷,以被抽为实验组的9个班的756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756份,回收问卷756份,回收率100%。
2.分析法:在实验前、后分别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每月量化的操行评定分数和各班期末考试成绩,并对实验前、后各班表现进行及时研究分析对比。
3.实验法:把2013级大专学生按随机抽样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各班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育中,对照组采用一般传统教育方法进行教育管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表现及行为。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一)制定严格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对实验班辅导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求辅导员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及自己的时间,每周选择5~10名问题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其次辅导员要建立学生档案,对每次心理辅导及教育情况进行记录,随时掌握被教育者思想及行为变化轨迹。
(二)严格操行评分标准,确保实验真实有效
为了能够有效评价不同教育方式的教育效果,把各班学生的平时表现以量化的操行评定分数作为评价标准,操行评定设置了四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二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学习和纪律、卫生、生活和礼仪、文体和宣传。学习和纪律这项指标里面包括迟到、早退、旷课、作业、玩手机、说话、乱走动七个二级指标;卫生这项指标里面包括主要包括教室地面有无碎纸等垃圾、有无污水存留、桌面有无灰尘、黑板和讲台是否擦净、门窗有无灰尘、清洁区有无碎纸等垃圾、有无污水存留七个二级指标;生活和礼仪这项指标主要包括宿舍卫生是否打扫干净、被子有否整理叠好、东西有无放到指定位置、有无烫发或染发、有无戴首饰五个二级指标;文体和宣传这项指标包括文体活动参加人数及次数,文体活动比赛成绩、黑板报的质量三个二级指标。每项指标又在细化的基础上设定了扣分标准。总体来说,学习和纪律200分,卫生200分,生活和礼仪200分,文体和宣传200分,总分共800分。另外对学生会各部门检查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并制定了严格奖罚制度,力求评定分数的公平、合理,确保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三)个案整理、促交流
通过和各班辅导员交谈,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教育管理成功的规律,以便归纳、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定期召开实验班辅导员教育管理交流会,找出自己认为教育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总结,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吸取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四、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
16PF人格测试结果显示:A合群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1激进型五种人格的学生比较多,学生得分较高;B聪慧性、G有恒性、I敏感性、Q3自律性四种人格学生生较少,得分较低。各班学生总体性格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二)实验前、后各班操行评定情况比较
实验前、后各班操行评定分数主要取一级指标的平均分,用实验后一级指标平均分的总分减去实验前一级指标平均分的总分的差,评价各班实验前、后的综合表现有无提高,若差值在1~30分之间,认为没有提高;差值在31~60分之间,有一定的提高;差值大于60分,认为有明显提高;差值为负值,则认为退步。经统计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操行评定分数差值分别是:13高护3班为19.9分,13康复2班为-59分,13康复1班为-64.7分,13口腔2班为54.1分,13药学班为-14.8分,13高护7班为18.7分,13高护9班为6.3分,13高护10班为-13.7分,13高护4班为0.8分。由此可见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班学生整体表现没有提高,甚至有些班级有退步的现象,可能与学生形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有关。
1.对照组各班实验前、后操行评定情况比较。经统计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操行评定分数差值分别是:13高护3班为19.9分,13康复2班为-59分,13康复1班为-64.7分,13口腔2班为54.1分,13药学班为-14.8分,13高护7班为18.7分,13高护9班为6.3分,13高护10班为-13.7分,13高护4班为0.8分。由此可见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班学生整体表现没有提高,甚至有些班级有退步的现象,可能与学生形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有关。
2.实验组各班实验前、后操行评定情况比较。经统计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操行评定分数差值分别是:13高护1班为94.3分,13口腔3班为112分,13口腔1班为91.2分,13高护2班为117.2分,13影像1班为87.1分,13高护5班为117.1分,13高护6班为76.4分,13高护8班为81.3分,13影像2班为92.1分。可见实验组实验后各班的操行评定总分数明显高于实验前的操行评定总分数,且实验前、后总分差值均在60分以上,预示班级学生整体综合表现有明显提高。
3.实验前、后各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较。取各班期末考试全班成绩平均分,实验前、后平均分差值在1~10分之间的,认为考试成绩无提高;平均分差值在11~20分之间,认为成绩有一定程度提高;平均分差值大于20分,认为成绩有明显提高。对照组各班期末考试全班成绩平均分在实验前、后分数差值分别是:13高护3班为-3分,13康复2班为4分,13康复1班为-3分,13口腔2班为-2分,13药学班为5分,13高护7班为4分,13高护9班为5分,13高护10班为4分,13高护4班为3分,在实验前、后考试成绩没有提高;实验组各班期末考试全班成绩平均分在实验前、后分数差值分别是:13高护1班为11分,13口腔3班为18分,13口腔1班为9分,13高护2班为19分,13影像1班为21分,13高护5班为10分,13高护6班为20分,13高护8班为16分,13影像2班为11分,在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五、建议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是职业院校获得高素质教育人材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挫败感、痛苦、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能够增强教育者的意志力、抗挫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其积极人格,引导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管理能力。
(二)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交朋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像家长一样教导他们,而更应像朋友一样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想把心理的不满和不良情绪的发泄告诉长辈,但他们却愿意告诉自己信得过的朋友。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多了,如能放下架子,多抽出时间和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班级的管理会有很大帮助的。
(三)随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捕捉教育时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学生的心弦,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使教育者能够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生个性,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把控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起到事到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运用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表现欲望也较强,求胜心切,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学生这些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班级而言,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创造的火花闪耀。要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竞争局面,就必须用竞争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教育工作者应设法让学生结为竞争伙伴,这个竞争伙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更替,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又要重新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竞争伙伴,使他们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的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各学科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完美结合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心理健康是个人实现社会功能、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一项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动力,能够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地开发。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实现和谐发展,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业成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日益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从小就让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正确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是其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减弱。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人独立感增强。然而,学生们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自我意识还不坚定,不能对问题进行正准确的判断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很多初中生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狂妄、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忧郁、嫉妒、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为带有挑衅性、侵占性、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很难进行自我约束。学生长期地处在不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下,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分裂、情绪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友情、爱情、生命开始逐渐朦胧认识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心理上却十分空虚。在生活中主要的表现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对挫折和失败缺乏承受能力,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命缺乏尊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语文知识为基本载体,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材料。这些对学生的人格、行为规范以及智能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以及课堂时充分的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关于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坚定的意志进行学习,从小树立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完成每一件事的人格。在讲授《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细致的学习。从而教育学生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想到父母对自己抚养的艰辛,要正确地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说给他们听,并多听听父母的想法。
2.对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对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完善
初中语文的课文涉及到了许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学习这些人物的博襟和优秀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对课文的介绍和学习,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现成结论,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解。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把别人的思想记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即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例如,在学习《与妻书》时,学生们可以从作者林觉民的身上,理解到一种生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中,作者对妻子表达出了一往情深以及无限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可以发现,林觉民并没有简单地把感情放在儿女之情上,而是表达出了不怕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来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的情怀。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林觉民这种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顾个人安危以及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在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正确的理解生死观。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因为一些小事而想不开,做出极端行为,让学生平时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
3.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口语交际课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口语课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设置的三项活动,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谈谈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上的受到启示。在“替朋友解脱烦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组织三项活动,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起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的应有职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欣.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70.
[3]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2012(35):67-68.
[4]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时不是马上就能看到结果的,也不是只做一项工作就能大功告成的,我们有许多的工作都是为后面工作的开展铺路的,似乎也是隐性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证明,但我们愿意去做这一项工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2.环境教育渗透模式
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校园环境不仅指校园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校园的心理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形成优良的校风,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乐园,满足学生活泼、向上的心理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要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而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生活、生存的本领,发展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培养,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欣赏和创造美,独立能力得到提高,能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和学校领导需要对活动的原则、主题和方向加以把握,明确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其特长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环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3.课堂教育渗透模式
(1)课堂教学中基本心理渗透技巧的研究。
(2)发展积极良好和谐课堂气氛对心理渗透技巧实施创新的研究。
(3)强化理论,注重行为实践,善于总结课堂教学中心理渗透技巧。
从我校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而去深层次地探索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技巧。
(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课堂精神生活的过程。
(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4)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集体辅导、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必须从教育工作者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教育专题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指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3)创新活动方式,改进干预策略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式的理论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活动模式的教学。为了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方式上进行拓展,比如开展以下后动:积极心理联想活动、对比心理联想活动、因果联想活动、成功故事讲演活动、快乐体验活动、放飞梦想活动等。打破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式,采用积极干预策略来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名无实
近年来,有无心理咨询室已成为检查各中小学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标。为此,有些不管学校条件如何,纷纷在校团委办公室或大队部、教导主任办公室挂上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匾,也有的学校腾出资料室或小仓库当做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做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除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外,平时,一次也没有接待过来访学生。有学生说:“要找咨询老师作咨询本来就很难为情的,一看咨询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更不敢进去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排挤。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压力最大、升学负担最重、出现问题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课,大多以搞几次讲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调整过去。加之提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4.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日平均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形式接触学生,而心理咨询教师则以理解、同情、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接近学生。两种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以说服、解释、判断甚至批评教训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机干预状态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时会引起强烈阻抗,甚至会起负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2006年6月,我们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八个县市的初中教师进行过scl-90心理测试,结果有25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规定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岗位,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并要达到标准,没有达标的教师不能上岗或暂缓上岗。
2.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要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形式有所认识,要能预见它给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扭曲的结果,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影响力。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3.积极开展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辈咨询是在同辈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辈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与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挤、害羞、没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他们的交友问题却常常忽视。但专家研究表明,小学时期不受欢迎的学生,与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将来更易辍学,到了青少年期,也较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在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开差距。因此,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痼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测量筛选出学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内向、低自尊、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变以往教育的封闭堵截方式为适度开放方式,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网站,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进行小制作等活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要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制订合理使用网络的契约或协议,规定上网的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要组织一些网络小知识、小设计等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5.理性地开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冲击禁锢多年的性禁区,要编写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健康知识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咨询活动;也可以广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过形象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使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性是神圣的、美丽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获得“性免疫力”,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类美德。
6.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校园危机包括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非常事件。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紧急心理支援,它能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干预机制及干预网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
下一篇:分项理财规划方案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