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概念(6篇)
时间:2024-10-30
时间:2024-10-30
(1)钻研违景
一.钻研的理论违景
电子政府是关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更好的政府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把‘e’放在政府前面,就是由于承认公共管理正处在应用信息以及通讯技术以转变它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瓜葛的进程当中”[二],而“电子政府的特殊的地方,在于公共部门使用互联网以及其他数字装备来提供服务、信息以及民主”[三]。它拥有两个方面的首要特征:1是与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利用相比,电子政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范式。基于当代信息技术的特定属性以及信息网络环境,和信息化引发的行政生态环境的根本扭转,电子政府建构了1个与信息网络社会图景相1致的网络化、无缝隙、智能化以及民主化的政府治理模式,这1模式既维持了自己的核心主意,如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也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的观念以及模式拥有兼容或者包容作用,如服务精神、治理、协同政府以及民主介入。
2是与公共行政以及公共管理的其他理论流派相比,电子政府拥有更强的技术特征,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所说,“电子政务的发源以及主要特征,揭露了电子政府曾经被至关狭隘地定位为1项行政管理改革规划,而不是1种复兴民主以及公民权力的行为途径。加强协商、介入以及公民对于政策的影响,似乎是后来才添加的东西,排在政府内部机构提高效力以及消减开支以后”[一]。这1内在的矛盾抉择了电子政府在工具与价值、手腕与目的、技术与政治之间,始终存在争论以及分歧。“电子政务早已经不但是1个技术问题,乃至也再也不是系统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问题,必需将其放置在公共管理的大违景下,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钻研问题,患上出更具实践指点意义的钻研结论。”[二]跟着信息技术泛在性以及渗入性影响的日趋增强,在过去10年里,学术界已经经超出了技术论以及工具论的理论局限,摒弃了电子政府单纯作为1项管理工具的观点,认识到电子政务“由‘电子’以及‘政务’两部份组成,二者之间存在本色区分。前者是技术工具范畴,寻求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不乱性,以效力为基本目标取向。后者主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秉持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电子政务自身包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部份,其应然瓜葛是工具理性必需为价值理,归属于价值理性。”[三]电子政府对于于新的政府治理的变革性作用,患上到了普遍性的承认,但问题是这类影响是拥有抉择性的影响,仍是只拥有单1效果的影响?是信息网络环境或者是信息技术的固有特征塑造了电子政府的基本图景?亦或者是政府治理有着本身的发展逻辑,信息技术只是强化了业已经呈现的变迁图式?由此发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1个工具,需要为政府治理变迁贡献气力?或者是电子政府至少在某1个方面形成了公共管理变迁的目标模式,政府自身也需要为电子政府的构建做出适量的调适。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仍存在显明的分歧。
1些学者相信电子政府对于“政府再造”拥有首要意义,但他们始终坚持,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1个必要手腕,如欧文E.休斯(OwenE.Hughes)认为,电子政府是与新公共管理改革互相关联的改革运动,“技术的存在自身其实不能抉择所但愿的结果,其实不存在甚么自动的组织变革”,“很显然,技术变革对于公共管理变革发生了影响;但这些技术并不是致使新公共管理的技术抉择因素。事实是,电子政府只是强化了向业已经产生的新管理情势的变革”[一]。也有的学者关注于电子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特定影响,强调电子政府在政府战略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先性,“不但是强调信息通讯技术在执行公共服务上的先进性,而是更强调电子政务手腕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可以派生出更好的公共服务方面所拥有的出色可能性以及多功能性”[二],“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超出了工具论以及技术论的范畴,刚好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外部动力,奠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技术基础以及社会基础”[三]。这类观点实质是将电子政府视为公共管理发展中的1个阶段性的思潮或者是从属于其他公共管理变革的工具性实践,显明低估了电子政府对于传统公共管理的替换性价值。此外1些学者相信电子政府增进更好的政府治理,如提高效力、削减本钱、科学决策、扭转政府与公民交换的传统沟通方式,和更好的民主。相干的阐述如:“电子政府不但将扭转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扭转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瓜葛”[四];“电子化政府的1个影响是组织以信息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为基础”,它“会需要更少的基层人员,需要更强能力的低层工作人员以及较少的中层管理者,还需要眼界更加开阔的高层工作人员”[一];“电子政府将扭转政府内部的运转进程,电子政府仍是决策进程的辅助工具”[二];电子政府“顺应了‘后福特主义’”的组织情势”,“不仅能带来更加迅速的沟通,而且还能引发机构内部权利结构的长时间的根本性变革,指挥以及节制系统的垂直性的总体等级体系,将会被更疏松、更灵便的水平管理网络所替换”[三];“电子政府是自现代福利国家树立以来第1次呈现了‘重塑’政府并让它变患上更好的真正时机”[四]。这类观点对于电子政府的认识显然更加深入,但其钻研的取向上仍存在单向性以及简单化的偏向,表现在普遍承认电子政府理论上的先进性以及电子政府构建对于政府变革的踊跃作用,但对于于“电子政府构建触及到的繁杂的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以及利益瓜葛调剂,和政治、权利以及风险”[五]却较少提及,这使电子政府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全,也致使了电子政府构建以及政府管理变革的实践较少取得理论上的指点以及支持。
第1章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属性
在国内外电子政府构建的理论钻研成果以及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经验当中,与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有关的零散讨论已经在进行,为从这些零散的认识成果中汲取有利成成份为我所有,需要对于相干成果予以综合考察,以界定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并揭露其属性以及作用。
1、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
概念是反应1类事物特有属性的思惟形态,是咱们思考、论证、解释以及分析的工具[一]。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作为1个概念,应当对于它所反应的1类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抽象性的描写。因为它所面对于的其实不是1个可以直接察看的对于象,因而它不能是1种严格的概念定义的情势,而只能是对于那些相干事物(电子政府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的事实以及趋势)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抽象中剥离出来组成1个总体,进而整合成1个概念。
(1)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内涵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softvaieradio)是JoeMitola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无线通信新概念,他指的是一种可重新编程或者可重构的无线电系统,意思是说,无线电在其系统硬件无需变更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根据需要通过软件加载来完成不同的功能。软件无线电概念虽然是从通信领域提出的,但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包括通信、雷达、电子战、导航、测控、卫星载荷及民用广播电视等整个无线电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无线电工程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现代方法。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全世界范围的深入研究,软件无线电概念不仅得到了普遍认可,而且已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几年,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势头更猛,已触动到无线电工程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以软件无线电概念进行设计、开发的适应未来导航技术的发展需要。可以这样说,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已对现代无线电工程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下,认知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认知无线电(CognitiveRadio,CR)[3~6]W概念最早由瑞典JosephMitola博士于1999年提出,是对软件无线电(SoftwareDefinedRadio,SDR)功能的进一步扩展。JosephMitola博士提出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想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认知无线电可以感知周围电磁环境,通过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与通信网络进行智能交流,并实时调整传输参数(通信频率、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编码体制等),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参数不仅与规则相适应,而且能与环境相匹配,以达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达到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频谱利用的高效性。也就是说,SDR关注的是采用软件方式实现无线电系统信号的处理;而CR强调的是无线系统能够感知操作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系统工作参数,实现最佳适配。从这个意义上讲,CR是更高层的概念,不仅包括信号处理,还包括根据相应的任务、政策、规则和目标进行推理和规划的高层活动。所以,认知无线电是智能化的软件无线电。作为一种更智能的频谱共享技术,CR是具有频谱感知能力的智能化软件无线电,理论上允许在时间、频率以及空间上进行多维的频谱复用,从而大大降低频谱和带宽限制对无线技术发展的束缚,因此,这一技术被预言为未来最热门的无线技术。
简单而论,认知无线电实际上是把软件无线电与频谱监视和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认知无线电可以对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扫描监视,确定频谱利用状况,选取最佳的工作体制和参数,最终建立起可靠的通信链路。从电子侦察的角度来看,认知无线电实际上就是把软件无线电与通信侦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认知无线电发射一方,通过对周围电磁环境的自主侦察、分析,选择最佳频段或最佳信道(无干扰或干扰电平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向接收方发送通信链路建立信号;在认知无线电的接收一方,自动截获联络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和解码,一旦信号格式匹配就立即建立起通信链路,实现通信。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软件无线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也是逐步被认识、被理解的。提出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人们的设计思路从以硬件为核心转向以软件为核心,这一设计理念已不知不觉地被现代无线电工程的各个领域所广泛接受。认知无线电又是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它着力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认知无线电概念的提出将对现行的频谱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并给无线通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软件无线电的更快发展。
认知无线电可以感知周围电磁环境,通过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与通信网络进行智能交流,并实时调整参数(通信频率、发送功率、调制方式、编码体制等),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参数不仅与规则相适应,而且能与环境相匹配,以达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频谱利用的高效性。对于传统的模拟无线电系统,其射频部分、上/下变频、滤波及基带处理全部采用模拟方式,对整个系统频带进行采样,即从中频(甚至射频)开始就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软件无线电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认知无线电是建立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之上,采用了随时变化的通信协议技术,同时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依靠人工智能的支持,感知其所在的环境及其所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其功率、频率、调制以及其它参数,以求更高的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软件无线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提出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人们的设计思路从以硬件为核心转向以软件为核心,这一设计理念已不知不觉地被现代无线电工程的各个领域所广泛接受。认知无线电是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化无线通信技术,它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频谱管理模式,并将自身与外部环境智能匹配,它着力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认知无线电概念的提出将对现行的频谱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并给无线通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软件无线电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彩丽,张天魁,曾志民,等.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现状[J].电信科学,2006(8).
[2]王翔.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J].通信技术,2007.
CAD,即计算机辅助绘图ComputerAidedDrawing,传统层面上是指二维计算机绘图技术。3D-CAD技术,即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ThreeDimension-ComputerAidedDesign。20世纪70年代,飞机、汽车、家电、通讯工具等工业化产品的设计及制造中遇到了大量的复杂曲面问题,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简易地表达所要设计的特征,人们开发出了三维曲面设计系统。从此,使CAD技术从2D向3D完成了转变和跨越。3D-CAD技术的核心应用价值是用三维软件来完成设计。是通过一种途径,仿真出一个电子数据模型,分析其外观造型、结构设计、加工及组装工艺、装配关系等,进而可快速、准确、低成本地连续修改特征数据,使之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三维实体模型文件电子存档后,不但能为装置的维护和数据查询带来巨大方便,更为公司后续新装置和系列装置的开发提供了模型数据的积累,实现了真正的ComputerAidedDesign。
2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传统模式
2.1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
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电气元件、功能模块、控制系统、散热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基本的行线工艺;元件的安装方式、固定方法及可维护性;散热系统能满足该装置的发热需求;装置整体结构尺寸及外观合理,符合小巧轻薄、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电力电子装置和一般装置的结构设计主要区别为:(1)装置内有高频和大能量辐射源,电磁兼容性很难保证,因此对元器件在结构中的空间位置、线缆的行线方式及安装工艺要求比较严格,需众多相关环节的人共同讨论和设计方能形成一个合理实用的应用方案。(2)该系列装置工作过程中,半导体模块、电抗、电阻、电容等电子器件会产生大量的工作热,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理想的散热系统至关重要。
2.2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传统模式
传统的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整个过程通常有以下几个阶段。初设计。按预估尺寸设计出主要结构及尺寸,甚至是简单勾勒几个草图。通常该部分图纸能满足装置样机基本的生产和安装需求。
初加工。按设计的图纸加工出所有的结构件。
实物组装。待PCB控制板设计并制作完毕、主要元器件购买到位后,在结构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样机组装。固定孔现场配作;遇到没有设计的结构零件,根据安装需要现场设计、制造并安装;遇到没有购买的电器元件,根据实际需要再进行采购与安装;最后完成线缆的安装。实物组装阶段,未知情况太多,需要反复拆装和更改样机结构。在传统结构设计过程中,该过程最为重要,花费的精力、物力和财力也最大,通常要持续5~15个工作日。
散热测试。样机组装完成后,根据装置使用的工况进行散热测试。测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风机的大小、风速、串并联使用方式、风道结构等,直至散热系统能满足该装置的发热需求。样机评估。装置样机测试后,企业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共同对样机的整体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新样机设计、制造与重测试。在样机基础上优化设计,使装置结构及工艺能更合理,更具应用性。新样机经过安装与测试,如有问题的,还要继续更改结构,直至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形成。最终稿样机经各项指标通过后,结构设计人员再根据样机结构进行现场测绘,就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图纸。总之,传统的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设计重样机、轻设计,方法比较繁琐、笨拙,未预知因素较多,为了验证是否达到设计意图,必须要制造物理样机来进行匹配,研发周期太长,成本太高,使得该类装置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一直受到制约。
3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新模式
3D-CAD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启了电力电子装置结构设计新模式。从装置基本功能架构设计、内部元器件排列及线缆设计、外观设计、实体工程设计、热仿真设计到图纸输出,整个过程完全实现了一个高效精准的、无纸化的设计过程。新模式使繁琐的“样机”制作过程不再成为企业研发的噩梦。
3.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师完成一系列针对装置结构方面的方案仿真工作,此阶段主要使用以3DMAX为代表的快速造型设计软件。
3.1.1思路设计
结构人员根据需求,用3D软件仿真出装置结构的基本设计思路:安装环境是室内还是室外;是屏柜式、箱体式还是抽屉式;是立式还是挂式;是多模块拼装还是大模块组合;断路器、接触器、IGBT等主要元件在装置内的空间位置;端子排及进出线情况;散热系统框架及进出风方式等。一般电力电子装置而言,完成此阶段通常只需1~2个工作日左右。
3.1.2行线设计
针对仿真好的模型,召开一次技术开发会议。有2个目的:(1)对装置前期结构设计成果进行讨论和修正,明确设计意义;(2)相关人员一起对装置线路及安装工艺进行设计和规划:线缆具体行线及施工工艺、线缆标准及特殊要求、线槽设置与设计、EMC应对措施、整个线路布局既经济又符合美学理念等都明确下来。会议后,结构人员按照讨论方案,将整体线路仿真到装置结构中。
3.1.3造型设计
经过以上设计,装置内部结构已基本定型。接下来就是外观造型设计。对电力电子装置,通常客户更多关注的是功能。因此,此阶段,结构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装置外观色彩效果、表面处理工艺及前面板图案设计。设计师利用3DMAX,通过对灯光、材质、滤镜等仿真参数的调节,可快速渲染出外观设计效果,如果对输出效果要求更高,则可结合使用VRay、Brazi等外挂渲染器可渲染出照片级效果图。效果设计完成后,方案经讨论、修改并确认。3DMAX强大、快速的Poly建模和面建模功能为装置的概念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得装置结构的每个设计细节包括外观效果都能生动真实地展现给讨论方,从而保证了设计的有效性。等CAE热仿真结束后,就可形成一个应用级虚拟三维模型。真正意义上的装置结构设计工作到此基本结束。
3.2散热系统设计
电力电子装置散热系统的设计包含了散热器的设计及风道的设计。Ansys和Flothem等CAE热场分析技术为散热系统的设计和测试提供了虚拟解决方案。通过CAE热仿真软件,影响系统散热的所有单元都可在软件中形成一个三维仿真模型,然后利用该类软件的热分析及计算功能,并能动态和静态地显示热效应结果。通过仿真结果,设计人员就可在软件里不断修改元素,直至形成一个既符合整体结构又能解决散热的仿真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样机反复热测试的工作。
3.3工程设计
装置概念设计和散热系统设计结束后,就进入了工程设计阶段,此阶段主要使用CAD技术中的实体三维建模来实现装置的工程设计。3D-CAD工程设计软件,如UG、PRO/E、SOLIDWORKS等,为三维建模提供了多种实现途径,可使设计人员方便地进行特征设计和曲面设计。Part子模块使用参数化建模,零件特征的设计尺寸被关联化。若要对尺寸进行局部修改,只需要更新一个参数,整个零件结构将做自动更新,为设计人员节约了大量的修改时间,并保证了设计更新的连续性和有效性。Assembly子模块使设计人员直观地看到各零部件装配后的状态,还可以对各装配尺寸进行真实测量,极大方便了设计。装配子模块下的干涉分析功能,能根据各装配零件的空间尺寸来确定是否干涉,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明确指出互相干涉零件的名称和干涉位置,使设计更改更具针对性。工程设计最终的结果是实现图纸输出,CAD三维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对三维模型反复修正后,利用Drawing子模块,可方便的生成能直接指导生产的二维工程图。所有数据尺寸直接从三维实体转化而来,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及成功率。此阶段基本不再考虑结构设计问题,只需按此前已仿真好的概念模型生成实体工程模型,并将所有安装孔位生成设计即可。3D-CAD技术为电力电子装置结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整个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可并行进行,彻底改变以前那种现先有安装实体,最后才能拼搭样机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并从根本上提高了开发成功率,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也不言而喻。
43D-CAD技术在企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3D-CAD技术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但总的来说,国内3D-CAD技术在企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开发中应用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原因在于:
4.1未能真正实现辅助设计
企业在使用3D-CAD技术进行电力电子装置结构开发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问题:(1)不进行概念设计,直接进行工程设计。该类装置结构设计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反复修改和众多人员参与的设计过程。而工程设计三维模型一旦完成,软件固有的建模属性决定了修改起来势必会增加很多工作量,加大开发周期,而概念设计软件则能出色灵活地完成这一任务;而且工程设计软件在线缆设计和造型设计方面没有概念设计软件更直接方便,不利于设计讨论的形成。(2)很多企业并未真正运用3D-CAD技术进行整体空间设计、受力分析和热分析。他们只是用计算机辅助出图,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因为3D-CAD的最大价值是辅助设计,不是辅助出图。
4.2企业投入不够
3D-CAD技术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技术更新快,并不是每个设计人员都能很好地接受和掌握,而且相当企业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正规地接受过CAD软件的应用培训,对软件的大多数功能了解不够透彻,但多数企业并不想投入更多的成本来改变这一现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企业自然会加大CAD技术的投入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市场化的过程。
“电力电子技术”是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它不仅用于一般工业,而且广泛用于交通运输、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新能源系统等,在照明、空调等家用电器及其他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现今,电力电子技术正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改变着我国工业的整体面貌。同时,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1]。
近几年金城学院发展迅速,建立了很多新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学院的生源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促使学院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就是培育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力电子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课,原先的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电力电子器件、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直流-直流变流电路、PWM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的共性问题。课程主要特点为:
1.理论性强、概念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先修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同时涉及“电子学”、“电力学”、“控制理论”,属于交叉学科,所以相关概念较多,内容复杂。
2.实践性强:“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制作与测试研究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三、仿真软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仿真软件介绍
Saber软件是美国Synopsys公司推出的一款系统仿真软件,可用于电子、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机械、光电、光学、控制等不同类型系统构成的混合系统仿真,为复杂的混合信号设计与验证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混合信号仿真器,兼容模拟、数字、控制量的混合仿真,可以解决从系统开发到详细设计验证等一系列问题[2]。该软件可以对电源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Saber软件仿真真实性强,网络学习实例较多,适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学生电源开发设计验证。
Matlab软件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一款仿真软件。其中的Simulink提供了可视化开发环境,可以在基本模块库及电气模块库中选择合适的模块搭建电源系统进行电源整体或部分的运行状态仿真。
Labview软件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研制开发,使用的是图形化编辑语言G编写程序,产生的程序是框图的形式。Labview开发环境集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快速构建各种应用所需的所有工具,旨在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力和不断创新,是开发测量或控制系统的理想选择[3]。
三种仿真软件易于获得,可互相通信,网络学习实例较多,方便学生自学,对于后期电源实物研制或电源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2.结合仿真软件的实例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初始的授课方式就是基本理论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内容较分散,学生没有电源整体概念。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结合仿真软件,采取整体-分布-整体的讲解方式。
首先,以具体的应用实例(比如一个笔记本电脑用的电源适配器)说明一个完整的电源内部的组成,让学生有整体概念;其次,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的讲解,再回到整体,介绍如何进行整体电源的设计。在讲解过程中结合三种仿真软件,每讲解完一个部分,就用仿真软件搭建相应的模型,在仿真环境下演示此部分的特性或运行原理。最后,演示完整电源的仿真运行及结果。
运用这样的授课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了解,同时仿真软件的应用对学生后期的发展有较大帮助。学生可用仿真软件做电源前期的设计验证工作,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电源,此步骤不可缺少;在电源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在仿真环境中模拟,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仿真软件可不用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学习软件,节省了相应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子课本;教科书;电子书;术语概念;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05―07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技术越来越成熟,无处不在的电子阅读在社会生活中迅速普及开来。教育传播理论指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内容四要素,总的来说,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电子书包的产生促使“物的要素”走向融合,其中电子课本在电子书包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国外,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指出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3年内发展成熟,在国内,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电子书包项目纷纷开始示范应用。在电子课本的研制方面,已有相关出版机构、厂商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国家工信部和新闻与出版总署开展了电子书标准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设立了总体专题项目组、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等,作者作为总体组负责入,对专题组所涉及的概念和术语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标准》中进行定义,电子课本术语包含在内。本文在电子课本标准组研究的基础上,从与电子课本联系最紧密的“电子书”和“教科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电子课本的属性、特性及功能,以更好地揭示电子课本的内涵与优势。一电子课本的概念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书,是传统教科书与电子书技术走向融合的产物,下文将从教科书、电子书、电子书包等概念出发,探讨电子课本的产生来源,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明确本文的观点,得出电子课本的术语概念。1相关概念
(1)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教材”,指按照教学大纲编选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并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
(2)电子书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电子书代表了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3)电子书包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它整合了电子课本的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并连通无缝学习服务(平台)。”本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之间的关系图,见图1。
电子书包系统包括电子课本、学习服务、虚拟学具以及学习终端。学习服务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持,学习终端则是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的关系从电子课本产生的角度,我们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电子课本是教科书数字化的产物,也是电子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电子课本是教科书数字化的产物
尽管教材的概念广泛、类型丰富,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问,除了更多的彩色,课堂上师生使用的教材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据《美国重新修订教科书生产标准》研究报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中小学生因书包过重而造成学生脊椎和背部伤痛问题的情况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提出将教材电子化有利于解决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问题。同时,在教育系统中采纳数字化教材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学习过程的现代化,将教科书数字化可以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节省教育经费以及保护环境。
(2)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
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中,电子书被列为未来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国外的亚马逊公司、苹果公司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将教科书内容或在线课程软件放入相应的阅读器中。国内,电子书出版巨头也纷纷在电子课本方面开展工作,如汉王的“人才招募计划”,盛大的“一人一书”计划。将教科书数字化之后,学生将可以“带走”一个图书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将大大提高。
3电子课本的概念分析
对于电子课本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人们对电子课本的认识都不统一,市场上出现很多形式各异的电子课本,这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主要从标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他人的定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参考传统教科书与电子书的相关概念,对电子课本作了系统分析,总结出较有代表性的术语概念。最后得到标准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并将其写入电子课本术语标准草案己于2012年底提交至国家标准组织审核。
关于电子课本的术语概念,通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经过梳理总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电子课本是一种集轻巧、廉价节能、检索灵便、可随时更新内容、具有充分的人机交互性等各种优点于一身的电子教科书。
(2)电子教材是一类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
(3)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
(4)电子课本是一类特殊的电子阅读材料,以书包中的课本为隐喻,继承了电子书的主要特性,能够承担教育内容的阅读功能。
(5)电子教材是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和影音文件集于一体,使得传统纸质教材和教学手段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和动态演示过程得以轻松实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加以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6)电子教材又称数字教材、电子教科书,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开发的教学系统。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
(7)Chu提到如何将电子书有效地作为教学工具,如在文本中提供一个可链接到双语词典与同步音频的超链接,以帮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这种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电子书称为电子课本。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电子课本相关概念综合进来,总结出电子课本分析,见图3。
上述各种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教科书历史发展阶段,有的侧重于功能,有的侧重于实现技术。综合上述概念,作者认为,电子课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数字化阶段的教科书,也是一类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特殊的电子书;从功能角度来看,是与电子书包相配套的学习载体,承载了电子书包作为个人学习工具所需要的诸多功能,最基本的是能代替传统的教材并以更丰富的媒体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此外,能连接学习工具和学习服务,成为学习者个人学习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个性化环境。从技术的角度,电子课本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电子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新型教科书,具有数字出版物的特点,其内容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路径。
我们从标准的角度来讲,认为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二电子课本的属性与特性
1数字土著学习特点及需求分析
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也被译为“数字原住民”,由美国Games2train公司CEOMarcPrensky于2001年率先提出,“数字土著是那些在数字技术产生后出生的、并且伴随着数字技术一起成长的人。”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相应的新技术新媒体也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以下面就主要以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为分界点,比较前数字土著和数字土著在学习特点方面的不同:(1)学结形式,前者是以记日记和笔记的形式,后者则是写博客、微博或日志等的形式;(2)知识获取途径,前者主要通过书本和教师,除此之外,后者的主要途径还包括网络;(3)学习策略,前者主要是整存零取的方式,后者刚好相反,零存整取;(4)知识传递情景,前者主要是传统教室,后者除了教师之外,只要有网络的环境(包括可以使用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等上网的任意场合)都可以;(5)合作学习途径,前者为面对面讨论,后者为在线讨论+面对面讨论的形式;(6)学习技术手段,前者是简单的传统工具,后者为在线的网络工具;(7)课堂学习习惯,前者是教师授导式,后者是教育游戏、计算机等的使用,个性化、学生为主体。
由此可见,数字时代学习者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己经改变,阅读内容不仅要求有文字,还要求有图片,配以视音频更加直观,即为富媒体性;学生的学习是力图掌握系统知识的过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成为这一点的重要方面,用以保障在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中掌握到范围较大、内容丰富的知识:随着国家精品课、公开课的盛行,以及开放学习、教学平台的使用,学习材料在开放性的需求也体现出来;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手能力,学习材料的交互性就要得到体现。就此,我们可以将未来教科书即电子课本的特性提炼出来,即为富媒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交互性。2电子课本属性与特性分析基于数字土著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电子课本标准专题组提出了电子课本概念模型,并将电子课本的属性分为阅读性和教育性,特性包括关联性、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绍。研究发现,电子课本的这些属性与“电子书”和“教科书”的特性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属性为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是基本的、不可分离的性质;特性为该事物专有的性质。鉴于此,我们认为电子课本应具有其特性。于是,我们从“电子书”和“教科书”的角度出发进行归并与分析,将其属性、特性区分出来。
教科书的特性表现为:①教育教学特性。编写教科书的过程考虑教学法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并应涵盖教法和学法。②开放性与封闭性。开放性体现为使用的方式自主,封闭性指教科书作为一个整体,可以阐明一整套完整的活动,而不需要求助于其他的学习途径。③阅读性。包括可读性和易读性两方面,可读性指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易读性指文字等印刷符号被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速度及其准确性,衡量的因素包括字体种类、字母间距、行间距等。④对话性。对话性指其编制需要引导学生与文章作者、课文情景等对话,使学习者参与到文本叙事中,帮助其构建知识,发展情感,深化对知识的领会。
电子书的特性表现为:①数字出版物一般特性。信息容量大、传播与更新快、存放和携带方便、经济环保的特性。②检索便捷、互动性强。完备的电子书都内置数据库,读者和用户可以借助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工具便捷地查询到所需的信息,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读者、用户、编者之间对话、讨论与分享等形式的互动。③阅读性。电子书的阅读性继承于教科书,并表现在数字出版的字体、行距上等。④多媒体和超媒体。多媒体可以实现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的非线性、立体化和多层次组织,超媒体又可以实现一个文本到另一个可触发对象的链接,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规律。⑤电子书的开放性体现为,阅读的时空开放,资源的来源开放,并可以与网络泛在资源进行关联。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电子课本在两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自身的属性与特性,见图4。
作为教育领域读物的电子课本,阅读性和教学性应为其基本属性,特性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使得电子课本与“电子书”、“教科书”不同。3电子课本属性的进一步分析上文中我们将电子课本的属性归纳为教学性和阅读性,下面就这两点展开研究:
(1)教学性
电子课本涵盖了教科书对教学法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关注。表现为内容科学、恰当,而且具有一定的目标,教学和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重难点。另一层面,表现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来自于权威版本的教科书,具有规范的教育教学本质。
(2)阅读性
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在教科书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上有所发展。易读性表现为可以方便地上卷和下翻书页,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的清晰度,以及播放速度的适宜;可读性与文字的编排方式、语句的长度,非常用语出现的频度,多媒体素材以及学生已有经验的适应性相关。
与一般的电子书相比,电子课本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阅读性。电子课本与电子书的属性关系对比,见图5。
4电子课本特性的进一步分析
(1)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教学目标、内容关联及知识结构重组,余胜泉教授介绍学习元这个概念时,也强调了未来学习资源智能化、可重构性等特点。电子课本的关联性从内容层面上讲,是指教学目标与内容之间、学习内容对象内部,学习内容对象之间以及目录与书签之间有关联;从外部环境方面讲,是指内容与虚拟学具、内容与学习服务之间关联。微观上,关联性体现在电子课本中知识点之间具有关联,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关联及知识结构重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保证电子课本的内容系统、科学以及具有教学性。
(2)开放性
电子课本兼具教科书和电子书开放性的优点,是指电子课本内容的知识扩展补充以及与学具和服务的沟通。技术层面上的开放性(基于电子课本的标准格式)能满足跨平台、互操作、可共享等要求;内容层面上:从内容的使用者角度来看,开放性体现在教师、学生的使用权是开放自主的;从内容的组织结构来看,其内容组织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教学要求等进行调整与组织,生成测试卷、问答题等;从内容的种类与来源来看,其内容是面向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从内容的时空特性来看,其内容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更新。
(3)富媒体性
富媒体性是指富媒体的特性,即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的基础上组合编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样化呈现手段的特性,具有媒体性和交互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其中,富媒体是一种不需要受众安装任何插件就可以播放的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像、双向信息通信和用户交互功能的新一代网络广告解决方案。除了包含前面所述的多样性的媒体种类并增强感观的效果外,还可以实现动态驱动功能,能够展现动态的运动特性,这类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基于用户的交互而变化。富媒体可以将知识的表达融合到特定情景之中,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化;支持个性化特征需要资源的制作,针对相同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而进行不同形式与路径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这种交互式的多媒体,能给教和学带来新的应用体验。在电子课本中,富媒体性表现为电子课本的内容组织可以支持丰富的页面展示和互动页面控制,内容可以被下载或分享,同步实时响应用户的操作,以及跨平台展示内容。
(4)交互性
电子课本的交互性是指某种情境中的环境、个人、行为方式之间相互作用的特质,也是在富媒体的基础上支持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
从角色角度看,有内容层面的交互和基于内容的协作交互,前者包括教师与内容、学生与内容、与内容间的交互;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校等之间的交互。从行为动作角度看,有插入、标注、标签、超链接等交互行为。从与虚拟学具、学习服务之间的交互看,有搜索、分享、上传下载、交互式字典等方式的交互。
从“教学交互”层面进行解析,电子课本的交互性具体为:①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有移动、选择、翻页等。②与内容的交互。如划线、注释,上传、下载以及组卷等。③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如学习者共建笔记簿、在线评论等。④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主要表现为基于学习任务或内容的交互,如在线作业布置与解答。⑤学生新旧概念的交互。如学生利用笔记本、板书、草稿本等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概念、生成内容的过程。
电子课本的四种特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学习资源知识点之间重构性的要求,即学习元的思想,其中,开放性是学习内容可重构的保证,关联性是学习内容再组织的目标,交互性是学习内容互动方面的体现,富媒体性是学习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三电子课本的功能
1功能分析
电子课本作为用于学习的电子读物,不仅应能满足课堂上“教科书”所涉及的教学需求,还应在使用功能、教学功能上胜过电子书。本文主要从“电子书”和“教科书”功能的角度出发,对电子课本的功能展开研究:
教科书的功能由教科书内容的不同而主要分为5个方面:传递知识、学业巩固与评估、参考和辅助、发展个方面技能、社会与文化教育。其中,传递知识为基本功能,教科书中的知识为经过科学归纳与系统阐述的,并以文字、图表、插图等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学业巩固与评估、参考和辅助为教科书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两项功能,如练习型和测验型教科书,科普类、词典、专著;发展能力、社会与文化教育是教科书的隐,如语言训练类、历史资料、公民教育类教科书。
电子书的功能基本上体现在电子书阅读器上,前面对电子书的介绍中已经提到,除了基本阅读器所具有的按比例缩放、标记、注释、检索索引等功能外,还支持上网,可以实现电子书的网上租用、按需印刷、上传、下载等,还支持更多的交互,如写书评、分享等。
电子课本在两者的基础上,具有更加全面的功能。本研究团队总结得出电子课本的与电子书、教科书的功能对比,见图6。2电子课本的功能为体现电子课本的功能优势,我们结合纸质教科书,聚焦与内容相关的功能/操作方面,对其功能进行归纳,并将功能与其所反应的电子课本的特性相对应,得出表2。
从教科书的角度来看,电子课本的类型将更加丰富,电子课本展示内容方式也更加多样。在阅读器层面,电子课本的功能也将越来越丰富,可以涵盖辅助课本的学习工具笔和纸,具有划线、标注、打草稿等,还可以将特定的教学功能融入进来,如语音朗读、背单词等。在系统交互上,表现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其他部分的交互,这里不作详细研究。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电子课本可以进行纸质课本阅读的几乎所有操作,还可以实现课文、笔记、参考资料等的整合,实现内容呈现方式的自主设置。尤其在媒体类型及其呈现方式方面,突破了纸质课本二维、静态媒体的局限,可以实现三维、动态的效果,并可以对媒体进行控制,如播放过程中的暂停、重播,甚至可以实现对媒体对象的放大/缩小、移动/旋转等操作,这些体现了电子课本的富媒体性和阅读性,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划线等操作,发表评论,将其分享或推荐给其他人,这体现了电子课本的交互性。在内容显示上,更是突破了单页以及需要携带辅助工具,如放大镜、眼镜等的局限,阅读性非常明显。另外,电子课本还可以将笔记、参考资料、补充材料无缝的添加进来而不需要占用多少物理空间,省去了携带与纸质课本配套的笔记本、参考资料等的负担,开放性得以体现。
电子课本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使得电子课本成为“活生生”的课本。而且,电子课本提供的功能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可以说它是“电子书”与“教科书”的“珠联璧合”。
北京君正|300223.SZ
概念指数|
由国产微处理器的最早倡导者发起成立的北京君正,2012年度并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上市的第二年就出现业绩的负增长。公司的智能手表、网络音响和电视棒等方案正在完善和推广阶段,特别是智能手表方案,初步预计7月可进行小批量试产。当然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就像之前北京君正的重组,到头来也只能作罢。对于那些想追逐概念的投资者,北京君正预期上半年净利下降50%—70%这点必须考虑。
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指数|
在智能语音方面,国内能够与苹果、微软、Nuance及谷歌抗衡的,目前看非科大讯飞莫属。科大讯飞是我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语音搜索等产品的收入保持稳定,特别是在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方面,堪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市场份额上,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因为其技术是额。但因为其技术是可穿戴设备的组成部分,自己并没有具体产品,而且科大讯产品,而且科大讯飞面对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所以给予科大讯飞四星评级。
环旭电子|601231.SH
概念指数|
这家去年刚刚在上交所上市的电子公司不显山不露水,然而该公司的客户可都是大名鼎鼎,第一大客户是鸿海精密,第二大客户是联想电脑,第三大客户则是摩托罗拉。除此之外,环旭电子还是为英特尔提供固态硬盘制造服务的主要厂商之一。而使其进入可穿戴设备概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是苹果公司无线通讯模组少数的供应商之一,加之在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的单子,估计无线模组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占率在10%之上。所以给予环旭电子四星评级。
水晶光电|002273.SZ
概念指数|
这家公司在微显示方面技术在行业处于前沿。这种微显示技术多用于视频眼镜、手机、数码相机、汽车抬头显示等领域。虽然正中谷歌眼镜的下怀,但是水晶光电的微显示产品产业化尚未形成。如果公司以后微型显示产品特别是视频眼镜配套产品不能紧跟技术变化,不能及时跟进终端创新,微显示的产业化和盈利能力都会存在不确定性。
九安医疗|002432.SZ
概念指数|
九安医疗是从事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比如我们常见的电子血压仪、血糖仪等等。那么这家公司怎么和可穿戴设备扯上关系的呢?原来这家公司有一款产品叫“iHealthAM3”是运动记录仪,这种运动记录仪可与智能手机相联。不过这个产品刚刚在美国上市,消费者的认可程度还不能确定。这种运动健身的可穿戴设备与谷歌眼镜、苹果iWatch有本质区别。投资者须谨慎对待。
歌尔声学|002241.SZ
概念指数|
凭借自己在电声领域的技术实力,歌尔声学近年来拿下了不少大客户,包括:三星、联想、思科、惠普、中兴通讯、富士康、华硕、松下、西门子等,而这些客户正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研发及生产的重要公司。但就其自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所以给予歌尔声学三星评级。
丹邦科技|002618.SZ
概念指数|
这家从事消费电子领域柔性封装基板业务的公司,被市场定义为可穿戴热门股,主要是因为FPC和COF应用于各组件的连接线路,如可穿戴设备盛行,也许会是间接受益者。
奋达科技|002681.SZ
概念指数|
乍看起来和可穿戴设备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奋达科技在2012年以无线音频技术为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其长期主业并不在此,所以我们暂时给予两颗星评级。
康耐特|300223.SZ
概念指数|
这家公司是国内眼镜行业中的知名企业,主要从事树脂眼镜镜片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成镜加工服务。经查证,公司目前未与谷歌进行合作。有鉴于此,请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
共达电声|002655.SZ
概念指数|
这家生产微型电声元器件的公司着实与可穿戴设备没有太多的关系,当然,这些技术中确实有可穿戴设备所需要的,但公司目前没有相关产品。
汉王科技|002362.SZ
概念指数|0
专注于文字识别、人脸识别、轨迹输入、数字阅读等几大业务,汉王电纸书也
曾红极一时。该公司明确对《英才》记者表示,汉王科技目前并无可穿戴设备的相关项目。投资者还是不要盲目跟风。
达华智能|002512.SZ
概念指数|0
达华智能向《英才》记者证实,公司没有涉及可穿戴设备的项目。从其前五大客户中有两家都是公安部门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业务方向更偏重政府,对于高科技民用设备方面可能涉及有限。
长江通信|600345.SH
概念指数|0
虽然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光谷的骨干企业,也涉及到光传输设备、接入网设备等其他可能应用于可穿戴的设备,但公司的核心业务以及所触及的领域均是为其光通信产业服务的,可穿戴离“长江”还很远。
长电科技|600584.SH
上一篇:关于夏天的日记字左右(整理6篇)
下一篇:教学改革研究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