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例(3篇)
时间:2024-11-08
时间:2024-11-08
由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自觉采取不同的心理机制来控制叛逆的冲动,主动将痛苦的感情和强烈的冲动排斥在意识之外,也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压抑”。一般而言,在青春期之前会有更多的压抑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因为此时他们普遍感知到自身的弱小,以及来自于父母的“威胁”。与此同时,另一种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使得他们夸大顺从的情绪,压制与之对立的叛逆情绪,表现为好学生、乖乖女。
“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一方面缺乏自信,或者自恋不够,无法爆发激烈的叛逆言行;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处在一个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身边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一旦他们远离父母,或者选择父母不在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爆发叛逆的言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叛逆比青春期长,严重的会延续一生。因此,要从学生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心理辅导,更不能开除了事。
家长必须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回避父母型叛逆”多发生于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这些父母管教孩子过于严格,方式过于刻板。孩子小时候会对父母百依百顺,但一旦孩子长大,要形成独立自我,就会想方设法回避父母的监管。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使他们与孩子平等交流,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办事、敢于尝试、预测效果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重塑独立自我。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心理访谈,能帮助学生分析叛逆心理的成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文化修养、休闲娱乐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分析父母在哪些方面过于严格及带来的后果,自己的应对方式等。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才有可能采用合理的方式、理性的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有助于形成独立的自我。
介入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借着这股力量可改变旧有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新行为定型。因此,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
第一步:确定什么是学生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他们的成长。阻碍学生改变的原因就是改变和痛苦相连,因此宁可不改变。因为学生不知道改变后的结果,心怀恐惧。
第二步:找出改变的杠杆,认定不改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就改变会有很大的快乐。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当他们觉得旧有行为带给自己的痛苦大于所能得到的快乐时,他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行动。杠杆的作用就是把旧有行为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变所带给的快乐放大,当痛苦超过快乐时,改变就发生了。这可以使学生不再叛逆,以及纠正沮丧、消极、烦恼等负面情绪。
若这还不足以成为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叛逆学生的亲朋好友、师长等。请学生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发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判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如果我今天就改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我的家人和朋友会怎样看我呢?我会有多快乐呢?”
第三步:终止旧有的行为模式。只有终止叛逆学生的消极行为及情绪,找出扭转旧有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痛苦,才会终止他们的旧有行为模式。例如,一位老师想帮助一个学生戒掉长时间上网的习惯。据老师了解,这个学生想改掉这个习惯,但内心充满矛盾,因为这个习惯还给他带来第二种快乐:忘记上课的烦恼。因此,老师觉得应该施加较大的压力:“为了让你充分享受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快乐,在随后的一天里,老师允许你在办公室上网一整天,但不能离开办公室一步,就是上厕所也不行,也不会有人给你送饭。”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方法就是杠杆。能让一个人肉体上觉得痛苦,就能使他拿出改变的决心,晚上睡觉时,他的脑神经系统会记录下长时间上网而不能如厕又不能吃饭的痛苦经验,一下子把他先前对痛苦和快乐的认知击得粉碎。
第四步:另外找出一个又新又好的行为模式。这个新行为必须要让学生得到与旧行为同样甚至更多的快乐。譬如说要戒掉长时间上网的坏习惯,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上网中所得到的快乐,例如可以让学生看娱乐杂志。
第五步:不断调整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最简单的调整方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粗壮的神经链。学生找到了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就能不断往积极方面想,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个新行为,直到他们觉得它真能使自己脱离痛苦、得到快乐,这时它便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同时,老师可以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过程,比如确定目标及奖惩方式,使新行为能够长久维持。
第六步:测试效果。利用《结果检查表》检查改变后的效果,看看这些改变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纪律性增强了吗?学习认真了吗?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吗?看看这个新习惯能否与学生的价值体系、信念、心理相匹配,否则那个新习惯就无法持久。若检查后发现新行为与检查表有不符之处,就要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后的改变目标为止。
附:《学生结果检查表》
确定自己对旧习惯感到痛苦:当你回忆起旧习惯,你感到像以前那样快乐吗?还是痛苦呢?
确定自己对新的行为感到快乐:当你想起新建立的行为时,是否感到不再痛苦了?
让你的新行为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能决定快乐或痛苦的坚定信念)相合:你的新行为是否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相匹配?
【关键词】家庭残缺;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心理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涌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家庭残缺问题大多数体现为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单亲家庭、离异再婚、家长有外遇、家长身体残缺、留守儿童、孤儿等,这些不完整、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特别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开始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对于我们含有双重身份的班主任,要有效正确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科学、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使教育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有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和措施,不断更新落后、简单、粗暴的手段,经常反思总结,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有效解决家庭残缺来带种种问题的路。
1家庭残缺现象的背景
家庭残缺主要是指不完整、不健全的家庭,导致家庭残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常见的有:家庭关系不和谐,父亲母亲感情关系不好,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和正确的指导教育,对孩子漠不关心;家庭经常以暴力解决问题,孩子出现问题不是耐心地教导而是用暴力进行教育,给孩子一种冰冷的家庭感觉,引起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单亲家庭的原因有很多,如父亲和母亲离婚后不再复婚而是跟随一方成长的、父亲或者母亲因为意外或疾病而丧失了生命的、父亲或者母亲抛弃对方而离家出走的等;因为感情不好而离婚,离婚又跟其他人组成新的家庭,但是后母或者是新的爸爸对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孩子不好,对他冷视甚至乎拳打脚踢、虐待的;父母亲在外地工作,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婆婆或者姑姑婶婶看管,严重缺乏父爱和母爱的;从小就失去双亲或者是给双亲抛弃的孤儿等。
2残缺家庭学生的行为分类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同,大致把心理障碍的学生分为5类:
2.1行为叛逆型。
有些家庭残缺的同学性格奇异,喜欢做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事情给别人添麻烦的,标新立异,叛逆心理很强,甚至于做一些过激的行为。他们就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与同学们不友好相处,难以与别人交流,不喜欢谈自己私底下的事情。经常给家长和老师批评,有时还要约见家长,被同龄人奚落,叛逆心理更加强烈。
2.2横行霸道型。
由于国家政策和新观念的影响下,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珍贵”,捧在手里怕摔坏,含在嘴里怕融化,父母亲和长辈们都过于溺爱,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形成他们霸道,蛮不讲理的性格,家长们生怕孩子受委屈而缺乏监管,缺乏家庭教育,狂妄自大,自我放纵,目中无人,意识观念淡薄。如果这种同学一旦爆发,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什么人都不管的。
2.3散漫难管型。
对于残缺家庭这种类型的孩子出现是较多的,他们的行为无管制,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去听或者理会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难以管教,自控能力差,缺乏上进心,对集体冷漠和对生活缺乏热情,没有初中生的那种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激情。
2.4忧郁自卑型。
家庭因素对这类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感觉周围的人对他歧视、讽刺、看不起、责骂,社会的不良舆论和人们的偏见让他们抬不起头做人,而且又缺乏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得不到一个温馨温暖的家,他们的忧郁自卑心理强烈。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别人谈及自己家里的事情,更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里事。
2.5多疑妒忌型。
残缺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和自卑心理特别强烈,其实他们都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们需要的物质和情感跟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的需要都是一样,可是他们真正得到的物质和情感却比其他孩子的少,他们就会妒忌和憎恨那些同学,甚至发展到憎恨社会、国家。而且他们很敏感,对于一些行为或者话语都会有怀疑,表现为对别人的不信任。
3残缺家庭孩子各种问题的归因分析
残缺家庭学生生活在不健全、不完整的家庭,他们的行为偏差、心理特点、个人内需等不单只是家庭因素是引起的,还包括学生的自身原因、学校原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
3.1家庭因素。
残缺家庭主要为家长的家庭观念意识淡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建立一个温馨温暖的家,只会理会自己的感受,不会从孩子的健康成长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健全的家。家长们的一些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潜移默化地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致对身边所有人、社会的不信任、多疑。作为家长、长辈,我们应该是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作为榜样让孩子学习。
3.2学生的自身原因。
处于青春成长时期的初中生,他们的叛逆心理是最强烈的,何况一个残缺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而且家庭的特殊性,别人对他们的歧视、讽刺、嘲笑使他们变成对人冷漠、自私。而且家庭的问题缺乏了对他的管教,自控能力差,就产生不良的行为。由于不正确的自我发展,他们会有敌对、妒忌、猜疑、无拘无束的思想,以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上。
3.3学校原因。
学校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意念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是国家最好、最有力的教育机构,但是一些学校观念意识不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而且受到社会看法的影响,一味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学生的家庭残缺已经心灵饱受痛楚,在学校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理解,所以他们心里受到严重的创伤,成绩就会跟不上,就被老师定为“差生”。
3.4环境因素。
由于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初中,在农村这个信息不发达、封建落后、思想更新不够社会发展的快,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不了解过激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且周围的环境带给学生的一些容易犯错误的区域,农村是犯罪分子最好入手的地方,所以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确引导我们的学生,给他们多灌输一些法律法规意识。特别是家庭残缺孩子,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同学更加脆弱,更是犯罪分子最容易入手的弱势群体。
3.5社会因素。
特殊家庭的特殊性,导致社会对他们有特殊眼光的看待,特别是周围的人群,会在他们的周围说三道四,甚至歪曲事实,导致孩子们的心理不平衡发展,心灵造成扭曲,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信心,严重损害孩子的人格发展。
我们要排除所有对残缺家庭孩子成长的不良因素,给予他们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4对家庭残缺学生的教育措施
根据以上我个人的分析与认识了解,我觉得家庭残缺学生的教育必须引起班级、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统筹者、引导者,班主任要重视残缺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点作为教育的重要措施。
4.1关注残缺家庭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
首先我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残缺家庭学生的家庭、学习以及生活情况作详细的记录,而且进行长期跟踪,了解他们的个人成长历程。然后多与这些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沟通联系,定期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平时利用有效的网络手段如校讯通给家长发几条科学家教短信,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爱,也感受到温暖,就会相信老师,从而慢慢切入到残缺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走进他们的生命。私底下也跟校领导、科任老师多沟通交流,说说这些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所有老师们平时多关照他们(但是不能给学生知道所有老师都了解他们的情况,这样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偏差)。
4.2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给予支持和鼓励,适当地做心理辅导。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感知处于蠢蠢欲动,心灵处于将启未启,人生处于半开未开阶段,思想动向很多变,特别是残缺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更加不稳定。作为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从生活和学习入手,多跟他们谈话,适当地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给他们建立小目标,通过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和支持,多找他们的闪光点,在班上进行表扬。
4.3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可以整合各方力量,开展有益身心、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让他们能健康、愉悦地成长。并且在农村学校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畅通,防止一切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特别是那些“东突分子”,最近犯罪行为猖狂,他们到处乱砍乱杀。“东突分子”发展的成员都是从那些消息封闭、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而我们的残缺家庭孩子是最好入手的弱势人群,班主任一定要保持思想的先进,消息的灵通,排除一切干扰,保护好我们的可爱孩子们。
家庭残缺学生在农村初中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都是值得班主任以及领导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让所有同学能在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班主任管理之我见[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3期.
[2]李立敏;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实践研究报告[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C];2004年.
[3]许军;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1+1+1>3[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关键词青春期异常反应疏导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特点,把握青春期的各种异常反应
我们这里所说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年龄在13到16周岁。它的生理反应是性激素的分泌增多,第二性征出现。他的心里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心里飘忽不定,难以形成定式,叛逆、盲动、偏激和行为具有攻击性等等。那么青春期孩子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异常反应呢?
1、对家长的叛逆性
当孩子到了13、14岁的年龄,我们会突然发现,孩子特别不听话了。同样的道理,父母嘴里说出来,他就不爱听,看父母就像仇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是当父母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时,基本处于不说还好,越说越糟的境地。同样的道理,由别人讲给他听,倒是能听进去一些。很多人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就是青春期特有的对亲人的叛逆现象。
2、行为的无理由性
孩子到了青春期,性格有时候会出现突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往乖巧听话的孩子会突然犯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通知家长,家长会异常惊讶!“怎么会?不可能!我们孩子怎么会犯这错误呢?老师,你搞错了吧!”家长的惊异经常让班主任哭笑不得。这就是说,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理由的,冲动和盲从是这个时期孩子很多行为的特点。
3、幼稚的成熟性
青春期是孩子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心里已经从原来的把自己看成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转变到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独立思考问题和辨别行为的时期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独立地考、自行选择行为,从而使很多行为荒诞无稽可笑,表现出幼稚的成熟。这个时期,他们会有很多天真的想法,会有很多可笑的举动,在我们大人看来很荒唐的事,他们却很认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不让他撞一次南墙他是不会回头的。
4、同伴的倾向性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好处同伴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之间的沟通多了,默契多了,话题多了。平时不怎么有朋友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朋友度了起来,尤其是对异性,以前从不和异性说话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有了异性的朋友,而且还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孩子和家长闹矛盾了。找老师调节不了,找亲戚调节不了,找他个好朋友,一下子就解决了。和同伴的这种亲密我们姑且称之为“同伴倾向性”。
5、反抗行为的激烈性
很多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鸟。可到了青春期,一点不大的小事,就反应过度,有的自卑、有的亢奋;有的自闭、有的网瘾;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自残——很多行为让父母叫苦不迭、目瞪口呆。父母和班主任对这种反应都心里准备不足。
二、班主任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让孩子健康的走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反应。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由人生第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过渡,这个过渡期是痛苦的蜕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走过人生这脆弱的一个阶段,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少男少女,成为我们社会的栋梁。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都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1、建立青春期的预防和反应机制,合理疏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障碍。
必须认识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反应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行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采取合理的措施。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估,并采取合理的预防,进行有效的心里干预,让把孩子的青春期反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孩子合理释放,健康成长。
2、利用班会、团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里和行为教育
孩子是无辜的,孩子对自己青春期的异常行为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适度的青春期特征和行为特征教育。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引导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疏导,别让孩子孤独、自闭、狂躁。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正常人,树立自信心。
3、建立青春期快乐大本营,让孩子在同伴的快乐生活中得以宣泄,找到自我。
青春期的学生突然迷失了自我,所以就想通过怪异的行为、发饰、衣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真让我们大人看来有些异类,所以就批评、呵斥、谩骂甚至暴打。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让孩子顺从,还经常引来激烈的反抗,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的优势,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激情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得以展示,学生的情绪就会平和一些,加以合理的心里辅导,会让学生好一些。
4、合理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不要过度要求。
孩子在青春期反应激烈的时候,学习的心思是没有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学习的压力去压他,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他,会更加重他的反抗程度。所以在青春期,合理的学习安排会增加学生的青春应激能力,不合理的学习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所以对学习的安排要适度。不要用成绩作为衡量他唯一尺度。
5、建立一个健康的交往圈子,让朋友的健康行为影响他。
上一篇:旅游景点与旅游资源的关系(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