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诗(6篇)
时间:2024-11-09
时间:2024-11-09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郭沫若为教育家陶行知题写的一副对联。我在收到张如旺先生赠送的诗集《草木吟》时很自然地想到这副对联。这不仅是该诗集中那一首首朴素、自然、真情的诗歌给我心灵的震撼,更是透过诗歌,看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强烈震撼。浅灰色的纸上,浮现出一幅山水,这是《草木吟》独到的封面设计和作者匠心独运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全书分五辑,分别为冬韵、秋色、夏风、春雨、嫩芽,共收录古诗、古风、词及新诗429首,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题赠人物的情真意切,笔端蘸满浓浓的感情;赞美山水的自然天成,不留痕迹;感悟人生的精妙俯首即是,富有哲理。
朴素是《草木吟》的主要特点之一。从写作的元素上来说,朴素就是真实,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源,张如旺先生的诗,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到位,就像他的处世为人一样,到处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朴素之美。他在《陕西行接待赋》中写到“来客不论高和低,平等相待是真情。纵使只饮淡淡水,依然陶醉暖如春。”;而在《偶成》中,他又这样吟咏道“天地人心不可欺,抱诚守拙自认痴。无怨无悔平生志,浩气在胸肝胆诗。”这不仅是他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诗言志观点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诗,我们不用去更多的解读,在朴素的诗句中所包含的哲理就一目了然。我很敬佩张如旺先生的这种包容思想,特别是长期身处领导岗位,能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本身就给人一种震撼。
自然是《草木吟》的特点之二。万物之美贵在自然,自然是艺术美的源泉。张如旺先生的诗视野开阔,题材不拘一格,是他的思想在笔端的自然流露,在他的眼中,生活处处是诗,他的诗就是诗神对他热爱生活,并细心洞察社会、思考生活的一种回报。“昨还清溪流,今却黄龙吼。多少江心石,都被洪波没。世事信如此,人生有沉浮。”(《看■江偶成》);“昨见樱花开,今看樱花败。感君艳丽质,忽忽一朝衰。世事亦同理,思来颇感怀。古今多少人,未识此故态。”(《锦阜到乐和途中偶看樱花所得》);“才见枝头桃吐红,又觉茶花落春风。纵是入泥终不悔,百媚千娇也枯荣。”(《早春二月偶感》),像这样的诗,已经是音韵和意境俱佳,读来十分自然,且颇具哲理。
真情是《草木吟》的特点之三。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因为它洋溢着真情。张如旺先生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真性情的流露。“人生皆是随缘定,何必处处苦追求”(《杭州西湖吟》);“风格自创写新意,操守为玉不瓦全。”(《与同仁共勉》);“吾辈本是农家子,心随百姓同欢欣。”(《久旱逢雷雨》);“心随白云寄意远,思亲欲诉泪语涟。”(《岳父辞世三周年祭》)等等,无不是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抒写。诗是文学的走钢丝艺术,一首好诗其实就是作者心灵的最真实的写照。张如旺先生的每一首诗,都是他高尚人格的光辉闪现,也是他一直把诗歌当作业余爱好的报答。张如旺先生的诗的真情,在新体赋上同样表现得很充分,比如《读历史人物传感吟》、《大理龙山办公区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赋》、《考察苍山花甸坝杂咏》、《王家庄一门三雄赋》等诗气魄宏大,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读后深受启发。
1.榜样引领,背诵古诗词。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指导好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必须自觉背诵古诗词,经常吟诵诸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或编入课文的古诗词,逐渐培养自己的背诵兴趣和背诵能力。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积淀,必然会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往往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述早春原野,自然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见桂花随风飘下,不禁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教师对古诗文的热爱不知不觉中会感染学生,机不可失,就教孩子们背诵吧:“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师生共爱,师生同背,书声琅琅。
2.零敲碎打,背诵古诗词。时间对任何人来说总量不变,但“具量”却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三五分钟的空余时间人人有,经常有。学期初始,老师便要有个统筹安排,这学期要背诵多少首古诗词。当然不光课内的,也还有课外的。用除法细分到周,然后写上小黑板,摆放在显眼地方,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见。谁先做完作业,就鼓励谁读背,谁到校早,就鼓励谁读背,课间不出去休息的学生也鼓励他们读背,晨读夕诵,见多了自然熟悉,读多了自然会背。这叫古诗词随身“带”,见缝插针,有空学起来。
古诗词背诵要持之以恒,在朝读夕诵中,诗词里那些精神理想、道德情操、儒雅书卷,会“润物细无声”,成为学生的思想底色。童年受到的诗教,会影响孩子一生。
3.方法多样,背诵古诗词。新颖有趣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教学中不妨采用配乐吟唱、背诵擂台赛、诗词故事会、猜诗谜等形式来进行。
(1)配乐吟唱。学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用《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吟唱:学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可用的《卜算子・咏梅》的曲调来吟唱;诵读了陆游的“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多情今夜雨,先洗马蹄尘”,可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谱来吟唱。教师还可以把当地的一些民歌曲调移植过来,套用在古诗词中进行吟唱,也可以自己动手来谱曲。
(2)背诵擂台赛。教师担任擂主,确定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做好准备,全体参赛。学生背出一首诗词,教师相应背出一首。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胜这个擂台。但从策略和教学角度讲,还是让学生赢,把奖品颁发给他们为好。
(3)诗词故事会。许多诗词背后,都有故事作背景。譬如《七步诗》,是哥哥曹丕为了王位之争而借作诗威逼弟弟曹植。如果不是弟弟思维敏捷,才高八斗,接下来就是血淋淋的谋杀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跟“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言志诗,数十年后,“土木堡之变”印证了诗人高尚的气节。陆游的《钗头凤》词写的就是诗人和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到书报或网上收集了来讲。通过诗词故事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4)猜诗谜。猜谜是一项益智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说诗谜让学生猜,学生也可说给老师猜。如唐朝李峤关于“风”的诗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雪”、“画”、“梅花”、“雨”等的诗谜……这样做,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
4.创设情境,背诵古诗词。许多古诗词,是作者受特定情境触动而作。尽管历史久远,但古诗词描写的情境仍然会穿越时空的隧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为我们创设情景学习古诗文提供了可能。例如,春日带学生漫步花园、蹊径观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名句便会涌上心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领学生秋游,来到田野,漫步垄陌,遍地染金,蛙声四起,此情此境和当年辛弃疾所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般,我们的心也仿佛和作者融成一片。冬天,雪花飘落,银装素裹,让学生临窗眺望,雪入眼帘,情生于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可带领学生诵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要留意,随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古典诗词背诵教学。
井水烧开后有白色漂浮物,就是在水中加入一些药剂,从而把水中的钙、镁离子转变为难溶的化合物并使其沉淀析出即可。例如用石灰软化,但要控制好ph值,最好9-10之间。
石灰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产物,经900~1100℃煅烧而成。石灰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石灰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范围很广,在我国还可用在医药方面。为此,古代流传下以石灰为题材的诗词,千古吟颂。
(来源:文章屋网)
一、从正确理解吟咏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从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沈祥龙曰:“咏物之什,在借物以寓性情。”(《论词随笔》)的确,古人写咏物诗时往往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这些事物的表面上,而是切合所咏之物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寄托的情感,正所谓“一花一木总关情”。
如,陆游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梅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里的内在神韵无疑关乎诗人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常见的吟咏对象,如月亮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落花的内在神韵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慨叹和哀愁;流水的内在神韵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夕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大雁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杜鹃、寒蝉的内在神韵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等等,不一而足。由此看来,从正确理解咏物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高考咏物诗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体悟诗人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感来鉴赏
古人云:“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世间万物纷芜杂,各具形态,各具性情。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或者观察的角度、了解的深浅等不同,因此虽同咏一“物”,也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感受。
先以“咏梅”的诗歌为例:
林逋的《山园小梅》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赞为咏梅的绝唱。因为诗人特定环境是: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个性情感。
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所以,诗人就借颂梅花,暗喻自己不畏的个性情感。
陆游的《梅花绝句》一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写此诗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年事已78岁高龄,赋闲故乡山阴。此诗正是借梅花来关乎着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个性情感。
再以唐代的“咏蝉三绝”为例:
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特定环境正是唐贞观年间,又身居高官,事业有成。为此,他借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自己高洁清远的个性情感。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命运多舛,获罪下狱。诗人借蝉自喻,表达自己遭谗被诬后悲愤的个性情感。
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终生不得志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李商隐,此时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的个性情感。
可见,同样是写“梅”或“蝉”,由于诗人各自特定的环境不同,所关乎着的个性情感也是不同的。为此,鉴赏咏物诗与体悟诗人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怀是密切相关的。
三、从准确把握咏物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的真切感受,常借助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双关、借代等手法。下面结合具体的诗作阐述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咏物诗: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七绝从表面上看是写石灰,即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突现出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但细细推敲,不难见出诗人的别具匠心,其在咏物,实为言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咏石灰,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鉴赏本首诗,准确把握其咏物言志运用比喻的手法是关键。
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鉴赏这首咏物诗,很显然关键是准确把握本诗是运用象征的表达技巧来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注意把握诗歌用春日之柳的繁盛与秋日之柳的衰落对比的手法进行鉴赏,就清楚地看出了诗中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由此看来,鉴赏咏物诗歌时一定要细心分析、准确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否则,丢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系统将视频、音频、文字有效整合,其强大的交互性让教师可以自由操作各种学习资料。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可以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生平与诗歌的写作背景
古诗的写作内容,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关。有时候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古诗,是不能领略古诗的深刻内涵的。如明代于谦所作《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出古诗的大体意思,读懂了了石灰不愿安居深山,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的高尚形象。但实质上这仅仅是诗歌的字面意思,如果学生对于谦,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就不会明白这其实是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他不怕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教辅资料上关于于谦的简介,学生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于谦的为人及其所处环境,更何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教师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以《石灰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精选几幅明代贪官污吏当道,民不聊生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再从网络资源中截选于谦各时期的图像,比如他年轻时读书时的画像,他考中进士时的画像,他担任巡抚时的画像,他慷慨就义的图像,也配上文字解说或者画外音,按顺序播放,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于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石灰吟》这首诗,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把所要呈现的关于古诗作者的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迅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即使是阅读现代文,部分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更何谈语句含蓄隽永的古诗了。教师一般是采取画面展示和朗读体会的办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但这两种做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怎么可能通过一幅图画就“真真切切”看到了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老师精心指导与示范下,学生可能会把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情感十足,但他们真的很难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有了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黑云翻墨未遮山”,学生没见过山怎么办?没问题,课件出示一段山雨欲来的视频就是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们都没去过西湖啊!教师找来一段西湖风景片,里面还自带讲解呢!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亲眼所见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古代诗歌往往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朗读时要能正确断句,并通过语气的变化、声调的高低来表现作者在诗内蕴含的情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断句。例如宋代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其中“兴尽晚回舟”一句,学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因学生语速较快,如果没有明确出示这两种断句方式,光靠耳朵听老师范读,学生都自认为自己的断句合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两种断句方式同时出示在屏幕上,并浅析两种读法的不同,读错的学生就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给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或婉约或昂扬,或低沉或高亢,使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还可以“请”来名家为学生范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为他“鼓掌”。
一、欣赏“景”趣
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高鼎的《村居》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情景:早春二月,地面的草儿探出嫩绿的脑袋,空中的莺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堤边的杨柳飘拂摇曳着,这一切都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早春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迷人的田园风光,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二、鉴赏“意”趣
古诗中,有许多隐含着深刻的意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如在教《题西林壁》诗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绵延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又成了巍然耸立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去鉴赏一下其中的意趣,这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体验“情”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诵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我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抒发了诗人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烟花三月”本是和朋友互相唱游的大好季节,但他们却要离别,怎么不令人惆怅和留恋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只有把强烈的思念之情,融入在碧空里,在天际,越发的宏大与深远。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四、探索“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古诗《题西林壁》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五、领悟“志”趣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都会借诗咏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如在讲《石灰吟》一诗时,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若等闲”正是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诗人借石灰之口,来表达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又如在讲《示儿》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行,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愤呼“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行,体会诗人坚信“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乐观精神。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宛如晨钟声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上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大学生(整理3篇)
下一篇:城市文化的重要性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