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重要性范例(3篇)
时间:2024-11-09
时间:2024-11-09
关键词:城市雕塑;规划方案;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2-01
一、城市雕塑体系的发展及发展意义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城市雕塑是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早已显现出来。一方面,城市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味,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膨胀的审美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第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等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如西安的“丝绸之路”、辽宁朝阳的“慕容雕塑”等,雕塑展现出来不同城市的历史、人文,是城市文化的沉淀和载体。第二,城市雕塑折射了城市发展的轨迹。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在我国悠久的雕塑文化的根底上发展起来的城市雕塑蕴含了我国的悠久文化和城市发展之路。第三,城市雕塑展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通过雕塑艺术塑造了城市的精神灵魂。第四,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区域风情,使城市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第五,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城市需要通过多样的艺术形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第六,城市雕塑兼具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使城市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发扬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城市群众的精神食粮,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城市雕塑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雕塑设计简单、粗放,很难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特点。其次,城市雕塑题材单一,主题模糊。一般情况下过于关注大型雕塑,对于小型的(如公园雕塑、社区雕塑等)关注程度不够。而且大型雕塑的设计笼统、艺术方向不明确。导致城市雕塑数量少、主题模糊、缺少特色,无法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再次,城市雕塑模仿成风,缺少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创造性。如盛行一时的圆环雕塑,各城市都在比谁的环大、造价高。又如大佛雕塑等跟风雕塑,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这些模仿雕塑虽然在气势上很宏伟,但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难以体现城市的区域文化。第四,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考虑不周,影响了城市雕塑整体效果。第五,城市雕塑的管理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重建不重管”现象。雕塑遭到损坏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雕塑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三、关于城市雕塑体系规划的思考
城市雕塑经历了初级开展阶段、结合城市文化创新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雕塑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和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研究是分不开的。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方案设计,首先,要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雕塑的象征意义。重点突出了城市雕塑的文化性、艺术性、美观性,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引领,使看到雕塑的人能更深刻的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魅力。其次,注重城市雕塑题材的多元化、创新性,使大众感受城市悠久文化的同时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再次,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社会性。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口味。同时,城市雕塑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长久存在。因此在选择雕塑作品是要注意作品的适当性。一不能跟风,人云亦云的作品缺少内涵、没有特色,很难成为城市的文化载体。二要设计大众能看得懂、能感受到的艺术,不要借助模糊、抽象的概念“愉悦大众”,不是所用看不懂的作品都是艺术。三要符合大众性、社会性,一些作品也许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可他不一定适合做城市雕塑。第四,城市雕塑要有城市环境紧密结合,将城市各区域自然环境分类、分区,结合人文自然景观设计城市雕塑。第五,城市雕塑要建设、管理一起抓,避免城市雕塑艺术性、美观性的破坏,进而影响城市形象。
四、结语
艺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物,城市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不仅要发挥其艺术价值,还要兼顾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一定要结合城市环境的发展,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勇于创新,才能发挥城市雕塑的文化引导功能,才能更好的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魅力十足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化公共设计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三、城市公共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城市文化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可以考虑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形式来将城市文化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个性符号。让雕塑与绘画、建筑或其他门类找到完美契合点,这也就形成了当代的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尤其是文化建筑,应该注重文化门类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城市不应是放置艺术的容器。城市本身应是艺术品,因为艺术不应仅仅是装饰都市生活的奢侈品,艺术应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在城市形象策划的基础上,应将形象工程落实到空间载体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公共环境艺术建设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突出地方精神。
在城市的公共设施造型方面,应从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遗迹和器物中发掘灵感,如城市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绘画、雕塑、古迹、文物、文献、传说、音乐及民谣等均可融入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用这些符号元素,唤起现代人对过去的探究、回忆与醒思。
在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方面,必然要借助和依附于造型,而色彩本身一经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意味和表象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因此城市的主色调应在大方向上统一,需结合周边的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调整。设计师需根据城市和城市文化本身的不同,设计不同风格的城市公共设施,做到“天人合一”。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有着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人文、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基础与条件,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座城市。不同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进行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定位,一座没有个性或没有文化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会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公共设计乃至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城市的公共设计也要考虑将城市的文化加以保护与利用。城市公共设计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及视觉表达的载体,对于体现和表达城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统一,则会使城市的公共设计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整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风格彰显出来,同时也会使城市显得生机勃勃,鲜明的、带有自身标志性的城市公共设计会使人产生认同感。只有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文化在公共设计中的运用,并秉持多元化、地域化、个性化、整体化的原则去建立城市的文化形象体系,使城市具备鲜明的个性,才能使城市真正开始走向成熟和文明。
参考文献:
[1]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炜.城市的个性之道[J].安徽建筑,2001(5).
[4]朱嵘.城市形象系统(CIS)浅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5(4).
[5]林佳梁.城市文化导向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盐城;公共设施;地域文化;重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6-02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者,更应该关注城市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积淀,挖掘城市独特的风俗及文化,让城市建设更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盐城紧邻黄海,地理文化更具沿海城市的鲜明个性,特别是盐城自古以来以“盐”为业,盐文化历史底蕴丰富。同时,盐城“新四军铁军文化”、“湿地文化”、“淮剧文化”作为盐城的四大名片,在加快城市发展建设中,更应该从文化导向与引领上来促进盐城城市软实力的塑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内涵所在。盐城立足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着力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材料选择、文化传承等方面,突出盐城地域文化,将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一、盐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盐城城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特别是在打造文化盐城过程中,要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盐城地域文化传承进行有效融合,推进盐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总体来看,盐城地域文化资源表现在“白、红、绿”等方面。
(一)盐城的白文化
所谓“白”文化,与盐城自古以来的“盐”文化相照应。盐城因“盐”而兴,作为以“盐”冠名的城市,海盐文化得天独厚,不仅成就丰富的海盐历史遗存,也让盐城成为中国的“盐都”,如遍及各地的海盐历史文化遗迹,以其璀璨的海盐文明,养育盐城百姓,也让盐城百姓从中领略海盐文化的魅力。
(二)盐城的红文化
红色文化与盐城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有关,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南通沪宁、北达齐鲁,为实现新中国的解放做出杰出贡献,在盐城创办“文化村”及其他丰富的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如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纪念碑、抗日烈士纪念塔等,成为盐城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盐城的绿文化
盐城的绿文化与其地处江淮平原有关,特别是广阔的湿地、河流、湖泊交叉密布,让盐城的湿地生态文化成为其一大特色,如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称号。另外,还有大纵湖、马家荡、九龙口等湖泊,这些原生态湿地环境资源保存较好,更让盐城成为“绿城”。
(四)盐城的淮剧文化
盐城位于古淮水下游,悠久的历史孕育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说唱、杂耍、歌舞等独具地方特色;施耐庵、宋曹等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独占头筹;诗词家晏殊,散文家范仲淹、书法家郑板桥等名篇佳作颇丰。盐城也是中国杂技艺术之乡,“十八团”凭借其独特的绝活让传统杂技享誉世界。淮剧作为盐城重要的戏曲艺术,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对象是物,而物作为公共产品,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将人放在第一位,要满足对人的服务要求。同时,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其归属于城市中的所有人,并非为某一个人、某一类人服务,而是所有的“大众人”。如公共座椅在设计上要兼顾不同形体人的需求,满足胖瘦、高低、轻重的差异性,还要兼顾不同人群的入座方式,避免对通道带来拥堵。
(二)以服务公共为道原则
作为公共a品,城市公共设施满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益性特征。既然是城市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就应该满足向公众提供服务,要能够体现为公共人群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考虑其公共服务性,要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特征,要满足城市公共设施供给与配置效率的均衡性,如对于人群密集度小的场所,公共设施配置量及密度要降低,而对于人群密度大的场所,则应该加大配置密度和数量。另外,针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体现公共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诉求,如公共汽车、人行道设计要考虑老弱病残人群的需求,对于户外一些公共活动设施,要注重结构设计的稳固性、耐用性,避免尖锐形态带来的创伤或安全隐患,针对一些危险性设施要设置警示标识,降低危害。
(三)注重合理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设计在实现供给与效率均衡过程中,要避免过高品质、过高成本的支出,要兼顾城市发展基础与实际,如对于固定性、永久性基础设施,要避免随意拆除。合理性原则是合乎规律,符合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与发展现状,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构建相应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从公共设施数量、质量、层次、成本控制上来提升适用性、有用性。另外,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要融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综合评估策略,确保未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融入地域性文化原则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累积与延续,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要从城市地域性文化资源挖掘中来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展现城市的文脉,突出城市的特色,以地域文化来构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体系。如盐城的海盐文化特色,从挖掘盐城海盐文化遗址,增强盐城海盐文化底蕴上来设计公共设施,留住盐城的建筑历史风貌,表现盐城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从城市的山水、建筑样式、空间尺度、色彩等方面,巧妙的渗透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五)可持续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基础,在美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事物内在的联系,特别是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城市垃圾桶设计上,要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及设施使用、废弃整个环节融入循环利用理念,突出绿色、环保宗旨,强调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再如路灯设计上,要突出污染少、效能高,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突显节能意识。
三、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渗透与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的重点,在融入地域文化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公共设施的文化载体特性;另一方面赋予公共设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来增强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文脉,营造城市宜居、宜人的绿色空间。
(一)盐城公共设施设计融入地域文化的关键点
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来看,不同城市区域要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上突出文化内涵,打造宜居城市景观环境。对于盐城城市文化的提炼与分析,其特色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在融入地域文化时要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具体来讲,要在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合理把握。一是做好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总体规划与文化定位。如盐城新区位于城南,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与新区规划相统一,要与街道、建筑、绿地、自然环境相衔接,在设计风格上要具备一致性。二是要做好地域性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由于不同城市区域在其历史文脉发展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挖掘盐城不同地域下的城市历史,要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到街景设计中,使其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把城市地方文化传统与特色人文进行延续。三是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上突出特色,主题分明。根据盐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不同城市区域打造主题式公共设施设计框架,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展现盐城独特地域特色中塑造城市形象。四是突出人性关怀,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及习惯,要贴近人性需求,增强公共设施设计亲和力。如在休憩场地设计上要保持与道路交通的协同性等。
(二)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盐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海盐文化突显白色主题,革命文化代表红色主题,生态文化突显绿色主题,路网水网文化彰显蓝色主题。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有序、合理的融入地域文化主题,实现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的渗透。在青年路区域,以“煮海水为盐”来突出盐城的“盐”文化,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立足盐城的城市由来,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将海盐文化展示给世人,将盐城的文脉进行延续,如在公共设施形状设计上,以蜿蜒方式来比作盐河故道的曲折,以海浪、盐船来布置街景小品,突显海盐文化特色。同时,公共设施设计也可以将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绿地进行融合,在大块线性中心景观区域,以海浪盐船为主题,周边以湿地景观、白沙铺底,利用道路街景雕塑来展示海盐文化精神,形成延续性文化整体效果。在建军路区域,以革命历史文化主题为特色,融入新四军纪念馆景观,以再现历史场面,展现红色文化来构思街景,特别是融入浮雕、群雕、雕塑小品等展现新四军历史。在解放路区域,将绿色生态水系作为绿色主题,特别是原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来构建自然水景、湿地植被等生态文化特色,如利用曲线型景观带,设置仙鹤群雕、搭建临水景亭,打造植物自然组团式群落,利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来打造浓郁的水景和绿色生态景观设施。对于蓝色路网、水网文化的设计,主要结合盐城市内河渠走向,从总体水网、路网布局上,融入植物景观、水岸景观。
四、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将城市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城市历史进行深系,来烘托和展现城市的风格与底蕴。因此,设计者要从城市地域文化的提炼、抽取中,围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实际,来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拓宽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营造更多靓点。
参考文献:
[1]段金娟.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式初探[J].设计艺术研究,2011(4).
[2]蒋继华.盐城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李卓,鲍向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美术教育研究,2015(2).
上一篇:石灰吟古诗(6篇)
下一篇:领导艺术论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