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范例(3篇)
时间:2024-11-12
时间:2024-11-12
【关键词】商品包装设计企业管理经济价值
商品销售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也得到了全面改变,其中对商品包装的依赖性出现了日益增加的趋势,商品包装也成为了人们选购商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商品包装设计在为商品提供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商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实现商品的促销,进而获得有效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商品包装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企业商品价值实现同时,也为消费者选购商品带来了困扰。因此,更加需要对商品包装设计进行更深一步研究,以便加强其经济价值的现实。
一、针对商品包装设计进行的简单概述
包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包括内包装和外包装,其中内包装的作用主要是对商品进行保护,外包装的作用则主要是对商品信息进行美化和传递。本文所说的包装主要是指外包装。
一般情况下,包装设计指的是以产品特征、特定环境以及用户喜好等因素为基础,对包装材料进行合理、适当的选择,然后运用专业的设计技巧或技能,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对商品的外部形态进行包装的一个过程。包装设计的本质是一种以产品为依托的形象设计语言,其可以将设计者的审美情感及设计技巧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包装设计也可以说成是对设计师审美情感和设计技巧进行充分表现的一个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技巧的基础,而且还要对需要包装产品的基本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对商品的包装进行全面、合理的设计。
二、我国商品包装设计的现状
1、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商品包装也随之产生,它是这一特定经济秩序和社会阶段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愈加的激烈,企业在重视提高商品质量的同时,也加强对商品包装的重视,希望能够利用商品包装的美化功能,增强视觉冲击力,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行达到企业的促销目的。商品包装是依附于市场经济,所以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需要时刻注意现阶段的市场情况,然后与商品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对商品的优势进行美化及强化传递,以便最大化的实现商品包装的经济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商品包装可以表达一定的价值观
处于市场流通状态的产品被称之为商品,它具有流通性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商品包装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劳动价值,同时还体现了设计师在流通环节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另外,良好的商品包装还可以对商品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耗损程度,降低企业的耗损成本。
3、向专业性发展的商品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了连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任务,包装设计的展示也是产品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变相展示,进而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综合特性的专业。商品包装设计除了需要巧妙的设计思路和概念外,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国家或是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体现,这就提高了对设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使得包装设计逐渐向专业化发展。
4、逐渐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好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商品,而且还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甚者还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会特别重视商品包装设计,最大限度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对商品包装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增强商品促销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分析企业管理中商品包装设计的经济价值
1、促进商品促销目的的实现
商品包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主要的功能,也就是商品促销功能。通过商品包装设计,企业能够达到销售的目的,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一个成功的商品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对商品基本信息起到传递和推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商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美化和深化,增加商品包装设计的附加价值。另外,有些商品包装设计还包含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突出商品的特性,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之外,还可以对本企业进行一定的宣传,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宣传效益。
2、加强商品信息和价值的传递
商品包装设计除了能够实现促销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包装的艺术设计,将商品包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具体化。就商品而言,每一种包装设计的设计元素都有其特有的性质,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元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突出与表达,进而将商品的主要品质表现出来,以此来增加商品的关注程度,提高商品的促销功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
3、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商品包装设计具有增加商品附加价值的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如果商品包装过度,不仅会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商品的促销功能,使其附加价值降低。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来进行,以便能够实现商品的促销目的,提高商品的经济和附加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包装设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其有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实现商品促销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通过商品包装设计,可以传递商品的基本信息,增加商品的视觉冲击力,实现商品的购买行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商品包装设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蕴.包装设计对商品附加价值的影响力分析[J].艺术科技,2014(6).
关键词:农村物流;区域经济;资金;交易成本
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一种叫作现代物流的新型运输方式,由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企业中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的控制点,并且同时成为销售和生产公司追寻的“第三利润源”。这其中,物流中最重要的就是区域物流,地区现代化程度由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行权衡,并且成了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对区域经济和物流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之后两者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区域经济和农村物流是一体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互相依存,农村物流的发展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物流发展来推进的,农村物流中关于供应和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区域经济和农村物流两者的作用机理,也就是说,增加农村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提高农村物流的需求,通过以上方式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供需的发展会随着农村物流的改善而提升,这样为后期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两者的作用机理图如下:
二、农村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农村物流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地区的物流发展慢。农村物流可以将传统的物流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例如采购、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这样便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快速的形成,专营农村物流,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农民只需要专注的进行农业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商为农户提供物流服务,并且同时与外界相关的农贸市场进行对接;除此之外,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增强农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专业合作社,使农民的地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稳固提升,最终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2]。
(二)农村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由于没有高效的、便捷和网络化的物流系统,传统农业一直都是小农经济,由于解决了地域方面的限制问题而且信息和物流的传递效率和流通效率都得到提升,因此现代流通体系对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水平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农产品营销和农资配送等社会农业化的发展。
(三)农村物流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经济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一体化,随着农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跨区域生产产品及消费都将可能成为现实,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能力以及涉农物资全部随着农村物流的进步得到了高效的提升,在这过程中,使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产品流通时的物流成本大幅度减少。以上有利的方面都加强了农产品的流通加工等增值活动,并且同时将这些项目转移至全部产地。
(四)农村物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勤保障系统农村的生产以及消费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而农村物流的作用体现在众多方面,一方面将农产品高效的运输到有需求的地方,帮助农民达到高收入高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确保及时地将农村地区需要的生产商品及资料等涉农物资运送到,使得农民的生产和消费都得到合理的保障。
(五)农村物流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加强物流产业的效率、对农村物流体系组成的因素加强组织管理和提高农村物流的供应能力以及农村物流网络建立的合理性等,通过以上措施将农村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便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保证在区域经济中,物流服务和农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将会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三、区域经济对农村物流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对农产品的新鲜度及消费品的多样化的要求会大幅度的带动相关的流通加工、运输和仓储等这些行业的发展,致使相关行业结构改变,因此增加对农村物流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农村物流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供应和需求能力,以及农村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及物质基础均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对农村物流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物流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那么物流的重要性越明显,经济快速发展将会导致非常大的物流需求,这将很大程度的带动物流业的飞速运行,那么社会以及政府对物流的支持力度加大。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现代化物流的组织形式,以及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建设。现在社会各个层面对物流业的重点关注都验证了这个经济规律。
四、我国农村商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意识低且相关产业发展较慢商业物流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缓慢的,原因是封建思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民对经济的认识相对落后,并且农民对一些活动也不感兴趣,例如商业物流的发展这类活动,因此认知比较落后,造成经济发展的形式相对老旧。并且,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很多不利的地方,例如各级政府不重视农业发展,没有将先进的人才引入农村,而且不对农业进行大量资金投资。因此农民缺乏对商业物流的认知、美誉建设经济信息体系的认识、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差异[3]。除此之外,商业物流发展缓慢,导致了其他附属产业相对发展滞后,比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比较落后,建设菜市场的相关设备进度缓慢等,这些导致了商业物流发展落后。
(二)农村商业物流规模小且体系不完善我们国家农村商品零售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城镇的各类发展情况均优于农村方面,尤其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商业物流,它主要靠城乡间的短途运输。某些人口流量比较少的地方,几乎没有物流行业,几乎都是商户自行和城乡中转站联系,进行合作,不仅增加客户自己的成本,还限制了物流的效率。由于农村中的物流点、人力物力的配置等物流体系全部没有建设完善,无法达到系统性的配送服务,因此目前来看,农村的商业物流仍然保持在发展初期。
(三)农村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较差目前,我国农村商业物流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落后,冷藏技术也比较落后,这些农村商业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的落后导致商业物流发展速度缓慢。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区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全部都存在物流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国家对交通和物流的投入相对低,例如路况及运输设备差,然后造成了农贸市场各方面比较落后,例如设施及设备条件比较差,冷藏和储藏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关于农产品短途的冷链的保鲜方式几乎做不到,造成了许多农产品严重的损耗,质量严重下降,例如运输过程中质量变差、发霉变质。除此之外,现代物流的体系发展和农贸产品的发展不能实现紧密连接,因为没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因此造成了产地与销地的农产品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农产品流通环节造成严重的滞后影响,不便于农村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出现这样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支持力度,加强商业物流设备的改良,重视城乡之间交通条件及网络的发展,建设城乡商业物流的一些基础设备,保证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物资流通畅通,促进新型物流模式后期发展。
(四)区域间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滞后经济发展需要信息网络化与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前景与技术和信息有极大的关联,而且它们可以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技术与信息持续快速的发展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型模式必将传统的经济体系淘汰,然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再是单打独斗。但是就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而言,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对农村商业物流模式进行管理,尤其针对设施设备运行问题及物流配送体系等相关方面都存在信息化水平偏弱的问题,造成物资运送速度慢,商户的成本增加,均导致农村商业物流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进程的变慢。
五、区域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措施
(一)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面对所处的经济区域环境,首先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针对物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农业方面都应该配置专项资金,来确保各个地区新农村商业物流的不断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帮助农产品企业与各个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建立良好的双向物流运输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奖励资金的形式,大力推动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提高农村商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农业经济会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日益增长,同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相关关联,并且协同发展,使得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要合理的对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管理,当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等的发展前景也日益明朗,农产品向外销售的情况愈来愈多,而且外销时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相对严格起来,此时需要将农产品的资源配置作为首先工作,同时保证农产品物流运送时的效率,推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4]。
(三)完善物流体系的发展当前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物流形式的发展很重要,物流可以推定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离不开物流体系的建设,而完善健全的物流体系可以促进并推动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前进,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物流空间体系,并确保这个空间布局是符合要求的,如此这般,便可将当地的经济和物流体系的发展情况互相关联。除此之外,一体化发展的物流体系,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保证零误差,然后把所有的单独进行的物流行业整合,将物流成本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增加收益,降低损耗,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是战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使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活跃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成长,形成了那个时代令人关注的明显景观。
一、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的繁荣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私营手工业有制陶业、制漆业、编织业、木器制造业、酿酒业、制酱业、屠宰业、矿冶业等等。其经营形式既有独立的个体家庭手工业生产,也有匠师与多个学徒所从事的作坊手工业生产,还有大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当时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故出现了“百工”阶层。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生产比较少见,往往在开矿、冶铸、煮盐诸方面才有所发现。战国时期的这种私营手工业构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格局。
2、商业城市的出现
战国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首推“陶”,被誉为“天下之中”。齐国都城临淄也因商业发达而闻名天下。史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
3、商品市场的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市”的建立已经成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二、经济学视角下战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分工及所有制的变更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我们知道,商品的基本前提是发生于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分工。具体来说,商品的直观前提是社会分工,一些人可以生产出超过自己需要的某种产品,而另一些人需要从别人手中得到这些产品,于是发生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说,分工所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对立统一,是商品形成的必须前提,生产和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当然,仅仅有分工并不足以形成商品,它的基础是不同所有权的对立。马克思多次讲过,“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这种所有权的对立可以是私有权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私有权与集团所有权的对立,或集团所有权之间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产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春秋以前,是一种奴隶制的“工商食官”的格局。工商业严格控制在官府手中,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很少用于交换,即使民间有一些交换,也只不过是“抱布贸丝”的原始的物物交换,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第二是所有权。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此才发生了交换行为。战国时期出现的这些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他们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是由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去销售。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扩大,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居肆列货,以待民来”,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故被称为“坐贾”;有的“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些被称为“行商”。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打破了奴隶制时代“工商食官”的格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铁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末期就出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铁农具。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水利的兴修,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运河邗沟,目的是为了北上争霸,运送军队与军粮,但后来却使运河两岸收获了灌溉之利。除此之外,魏国开通了鸿沟、建造引漳水溉邺的工程,齐赵魏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牛耕的采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垦了大片荒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尽管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民仍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参加交换。因为他们必须从外界获得盐、铁等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也必须从市场得到货币以支付国家的税收。因此,尽管农民生产的基本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商品生产者,但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用于交换,而仍然保留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可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向右移动,商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下达到了新的平衡,但是交易次数相较过去更加频繁,从侧面反映出商品交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战国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分析
1、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随着战国时期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也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重商主义的政策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可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2、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战国时期的各种农业经济形态中,小农的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因此在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时,就会给商品经济提供最有效、最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市场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小农的盛衰决定了市场的盛衰,市场的盛衰决定了国家农业税收形态,因此在小农兴盛的战国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看到国家赋税的极大货币化。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二致,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见表1),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依托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文章首先从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和所有权的角度分析了战国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战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作出探讨。其一,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差别,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杨伯良: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胡如雷: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三联书店,2007.
上一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整理6篇)
下一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