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6篇)
时间:2024-11-17
时间:2024-11-17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CRX
新生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容易造成新生儿死亡,随着围产期因素及早产儿的增多,新生儿肺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新生儿肺炎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sup】[1]【/sup】。新生儿肺炎发展变化快,并发症多,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胸部放射检查,早期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2009~2010年收治的18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及CR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肺炎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正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81例,男101例,女80例。年龄1~28天。胎龄足月者96例,早产儿85例。出生时体重<1500g21例,1500~2500g49例,>2500g111例。其中顺产103例,剖腹产53例,难产25例。围生期窒息史69例。
临床表现: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表现上不完全一样,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无明显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一般不发热,咳嗽轻。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双肺呼吸音粗,部分患儿可闻及湿音。
检查方法:采用南京医疗器械厂PLX102移动X光机或岛津BSX-50ACX光机摄仰卧前后位胸部正位片,用德国AGFACR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尽量于新生儿平静呼吸的吸气终末曝光摄片。常规对新生儿进行防护,特别是对性腺等腺体器官加强防护。诊断由3名主治医师以上进行集体阅片。
结果
181例新生儿肺炎中支气管肺炎95例(52.5%);间质性肺炎40例(22.1%);大病灶肺炎28例(15.5%);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18例(9.9%)。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具有多样性,发展变化快。主要表现如下。
肺纹理改变:肺纹理增多及肺门影模糊,是常见的重要的征象,虽不具特征性,但几乎所有的支气管肺炎都有此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深,边缘模糊,肺门阴影浓密模糊。本文146例有此征象(80.7%)。
病灶影:①小病灶:多见于支气管肺炎,双肺野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可互相融合,多见于两肺中下野中内带,本文99例(54.7%);②大病灶:可见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单发多见,本文28例(15.5%);③大叶或节段性病灶:肺实质浸润影呈全叶性或节段性,可同时伴有小病灶存在,本文见18例(9.9%)。④间质条纹状阴影:双肺野见不规则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部分交织成网状。本文40例(22.1%)。
局限性肺气肿:肺野内局限性透亮区,并可有同侧横隔平坦现象。本文见38例(21.0%)。
急性肺膨胀征:不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但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征象,可见于各型肺炎,本文见39例(21.5%)。
支气管充气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本文见59例(32.6%),表现为支气管及其分支充气显影,呈管状透亮影。
心后影征:下叶肺炎由于肺泡实变,整个心影后的密度增高。使肺血管纹理失去对比而不能显影,本文见27例,占15.0%,多见于左侧心后影。
上纵隔、心缘和(或)横膈模糊征:表现为上纵隔、心缘和(或)横隔的全部或部分轮廓模糊不清,这是与之相邻近的肺实质病变的反应。本文见32例(17.7%)。
并发症:叶间胸膜反应,本文见9例(5.0%);肺不张,本文见16例(8.8%);气胸,本文见8例(4.4%);少量胸腔积液,本文见3例(1.7%)。
讨论
新生儿机体反应能力较差,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在较早发生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随病情的发展,出现鼻翼煸动、、凹陷征,心率增快。起病较晚的症状相对比较典型,足月儿常发热,但也可体温正常。肺部可听到粗细不等的湿音。本文中109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新生儿肺炎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CR片所见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依据。
新生儿肺炎按病因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多在围产期时宫内缺氧,胎儿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引起胎儿深度吸气,羊水和胎粪被吸入胎儿肺中,吸入物导致肺泡实变;其次由于吸入物刺激,导致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和渗出,使肺实变加重,并发细菌感染。感染性肺炎多见于晚期新生儿,是由于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早期新生儿肺炎以吸入性肺炎多见,晚期新生儿肺炎以感染性肺炎为主,两者CR表现不易区分。
新生儿肺炎CR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随病情的发展沿肺纹理出现模糊点片状高密度影,以后沿肺纹理扩散,可融合成大片,小段肺不张或肺气肿常同存,还可表现支气管充气征,心缘或膈面模糊征等。各种变化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多样化,新生儿的胸部CR片,具有以下特点:因为新生儿的肺脏不是完全张开,因此肺野的范围较小,胸腺较大,纵隔脂肪组织多,而且卧位摄片时心影也放大,肺门影较小,肺纹理较细。正常新生儿的肺野看不到肺纹理。根据新生儿解剖特点,在观察新生儿CR片时要着重观察两肺中内带,特别是右肺中内带中下肺野,因肺炎病灶多出现在这些部位;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其CR片表现为肺部透明度低,肺纹理增多,有散在细小颗粒状阴影等特征【sup】[2]【/sup】,在诊断时需注意加以鉴别。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胸片应作为新生儿肺炎常规检查【sup】[3]【/sup】,对临床可疑病例,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及时进行X线检查,可做为临床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新生儿脏器娇嫩,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尽量减少X线辐射对新生儿的影响,原则上应尽量避免接触X线。如果病情确实需要,根据防护优化原则,建议新生儿的非摄片部位进行防护,摄片要一次完成,尽量减少摄片条件;摄片时要选择新生儿平静安睡、呼吸平稳时或吸气末尾时曝光【sup】[4]【/sup】,实际工作中可能较难掌握。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X光机曝光时间短,CR系统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比传统X线有辐射剂量低、照片质量高等优点,只要新生儿安静、仰卧前后位,一次曝光就可摄出高质量的胸片。
总之,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CR片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善预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CR检查可为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临床工作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新生儿肺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CR表现常常不吻合,影像医师在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全面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对临床怀疑新生儿肺炎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胸部CR检查,及时做出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8.
2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3,12:245-246.
1早产儿特点
1.1外表早产儿体重大多在2.5kg以下,身长不到47cm,头围在33cm以下,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不能盖住小。1.2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1.3消化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容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早产儿以母乳喂养为宜,但需及时增加蛋白质。1.4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此外,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1.5体温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和出现寒冷发抖反应。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因此,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2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与产热贮备力不足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3护理
3.1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3.2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次~4次。一般体重小于2.0k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k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戴绒面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3.3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牛奶喂养时,牛奶与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释,奶量计算方法较多,临床常以热量需要计算。喂养方法可视早产儿病情而定,生活能力即吸吮能力较强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养;能力弱者予滴管喂养。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3.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留学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3.5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3.6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④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⑤惊厥:早期或重度黄疸;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d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h仍无大小便。3.7复查时间及指证早产儿一般情况好、吸乳好,体重已达到2.0kg以上,可给予出院,出院后一般不需回院复查,如出现发热、拒奶、体重下降应送往医院就诊。
4急救护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出现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窒息及感染等。我科2007年1月—2007年8月收治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共5例,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的患儿有2例,经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护理体会如下。4.1呼吸道管理当早产儿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时,正确的翻身、叩背、吸痰方法是维持有效机械呼吸的关键。在病情危重期,各种管道、监护仪较多,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细心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放置是否合适,勿出现折叠、管道脱开等情况。30min~60min翻身1次,方法是一手扶患儿侧卧,另一手示指、中指紧挟拍背器,有节奏地轻拍背部。拍背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一边捻转吸痰管,一边退出,将痰液吸出,必要时重复吸痰。但2次吸痰间应给氧,以缓解发绀。痰液黏稠时,吸痰前予气管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0.6mL。注意清洁患儿的口鼻部位,确保气道通畅。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防脱管。4.2静脉通道护理选择、保护并且有计划地使用每条静脉极为重要。我们根据用药选择穿刺血管,根据情况选用静脉套管针或头皮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患儿的各项治疗。定时用肝素盐水冲管,或使用注射器输液泵小流量持续泵入肝素盐水,防止血管堵塞,保证各管道通畅。4.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应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三班特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机各项指标及机器运转情况及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为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4.4喂养护理患儿吸吮、吞咽功能较差,入院后禁食1d~2d,病情平稳后开始鼻饲喂奶,每次2mL~3mL,每3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2d~3d增加奶量2mL~3mL,喂奶次数减少。4.5预防交叉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患有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早产儿接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探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病床单位清洁及所用物品、仪器的清洁与消毒。超级秘书网
5小结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窒息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存活下来的生命不得不伴随着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终身痛苦,在竭尽全力的抢救过后,科学、安全、有效的护理对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
人体在出生后需要立即做出生理调整,90%以上的新生儿会非常顺利地完成由宫内到宫外环境的过渡,他们仅需要少量的帮助或根本无需帮助,就能开始自主且规则的呼吸,并完成从胎儿到新生儿血流模式的转变,但约有10%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约有1%需要使用各种复苏手段才能存活。早产儿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不成熟,生后常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他们的出生对于产科医护人员来说也是最危险的时刻,通常需要医护人员进行一些复苏手段才能存活下来。如果不接受复苏,其后果也许是致命的,也许会带来影响其一生的问题。因此,早产儿复苏前后的护理在整个复苏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早产儿需要复苏风险较高的原因
1.1热量散失较多:早产儿皮肤层薄,而渗透性强,相对于体重来说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代谢系统对寒冷刺激的反应能力有限等特点,使得他们比较容易丢失热量,共同导致热量的快速流失,进而体温下降。
1.2容易受到高氧的损害:对细胞和整个机体水平的研究发现,给无血液灌注和氧气供应的组织输送过多氧气可造成更严重的损害。高氧再灌注损害对早产儿更为不利,因为胎儿期组织是在一个相对低氧的环境中发育的,其保护机体免受氧化剂侵害的机制还不健全。
1.3肺部发育不成熟: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通气困难,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呼吸系统发出的驱动减少,肌肉组织发育不良,导致呼吸困难,且容易受到正压人工呼吸的伤害。
1.4不成熟脑有出血倾向:早产儿发育过程中的脑组织内部的毛细血管很脆弱,容易破裂,导致颅内出血。
1.5容易发生感染: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在产时伴有感染或产后发生感染。
1.6低血容量,失血风险高:早产儿血容量小,使得他们对失血所致的血容量下降很敏感。
2复苏前准备
2.1复苏器械及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早产儿需要复苏的几率比足月儿大得多,产前就需要准备一些额外的监护器械设备和能熟练插管的医护人员。
2.2维持体温的环境:升高产房温度,预热辐射抢救台,确保早产儿有一个温暖的环境,必要时可备便携式加热垫及转运暖箱。
2.3氧气:将气体的含氧量在21%――100%之间进行调节,从而使需要的氧浓度以0――20L/min的流量直接输送给早产儿或正压人工呼吸装置。
2.4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早产儿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在判断其血液中是否已获得满意的血氧浓度方面很有帮助。
3复苏后的护理
复苏成功后存活下来的早产儿,生命及其脆弱,极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及后遗症,其后果不但影响其一生,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负担,所以我们应竭尽全力护理,把并发症及后遗症降到最低。
3.1减少脑损伤的发生:当早产儿被粗暴对待、血CO2浓度或血压突然改变、或者头部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发生脑室内出血,导致终身残疾,为避免发生脑室内出血,在为早产儿实施复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3.1.1轻柔对待早产儿:迫于复苏的压力,医护人员都希望复苏动作能够做到快速有效,这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3.1.2避免将早产儿摆成头低位(垂头仰卧位):垂头仰卧会导致通气困难,引起呼吸不畅,所以复苏台必须是平的。
3.1.3避免过高的正压或CPAP(持续气道正压):复苏时应该给予足够的压力从而使心率上升,并保证足够的通气,但过高的正压或过度的CPAP会限制头部静脉回流或造成气胸,这些都会增加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3.1.4恰当调节通气和氧浓度:CO2浓度的迅速变化会导致血流量的相应变化,氧浓度过高会增加出血的危险。应用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和血气值来逐渐恰当地调节通氧和氧浓度,从而降低出血的危险。
3.1.5.输液速度:必须增加血容量时要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避免使用高渗溶液,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来治疗低血糖时,最初也要避免应用高于10%的糖溶液。
3.2在给复苏成功后的早产儿提供治疗护理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3.2.1监测血糖:早产儿的糖原储备少,复苏成功后糖原储备被快速耗尽,因此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很高。
3.2.2监测呼吸及心率:早产儿通常不能控制呼吸。如果氧、CO2、电解质或其它的代谢参数发生异常变化(复苏后更容易出现),那么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呼吸暂停,随后会有心动过缓。
3.2.3给予适宜的氧和通气:复苏成功后的早产儿特别容易受到低氧或高氧的损伤。继续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来进行监测,直到室内空气能够维持正常的氧和为止。
3.2.4逐渐谨慎加奶,同时给予静脉营养:复苏成功后的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很高,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肠道疾病,应该考虑禁食或者推迟喂奶时间,逐渐谨慎加奶,在此期间同时给予静脉营养。
3.2.5警惕感染的发生: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复苏成功后的早产儿更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果其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要考虑感染可能是原因,需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①护理早产儿前必须更衣、戴口罩和帽子并换鞋,严格洗手,避免造成医源叉感染。②加强皮肤护理。每天用温水洗澡一次,以保持皮肤清洁,注意皮肤皱褶处,如颈下、腋窝、腹股沟处,但要避免受凉。勤换尿布,如有臀红,应给紫草油涂臀,同时认真观察眼部有无分泌物,口腔、脐部以及皮肤有无异常,一旦发现微小感染、应予以重视,给予及早治疗和护理。③随时巡视早产儿,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面色、反应、哭声、吃奶情况,有无出血倾向,大小便性状及排量。喂养不当的,应手把手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利于早产儿吸吮有效、彻底,更有利于早产儿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早产儿医院感染预防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1]。早产儿各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力低,易发生医院感染,而预防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降低早产儿的医院感染率,提高其存活率,我们对我院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52例早产儿医院内感染情况和部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住院早产儿4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272例,女孩180例,由经治医生填写统一规格的报告表。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认病例。按胎龄分组,37~34周9例,34~32周45例,32~30周218例,<30周180例。主要入院诊断是早产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入院时无任何感染性疾病。住院期间其中42例早产儿患呼吸道感染,20例早产儿患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早产儿患胃肠道感染,2例早产儿患泌尿道感染,6例早产儿患其他部位感染。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病房医院感染由兼职监控医生、兼职监控护士负责查看,观察早产儿住院全过程,发现感染病例,采取措施治疗和护理,并填写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由院感办收集感染病例调查表,进行汇总。
2结果
2.1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452例中发生医院内感染78例,感染发生率为17.25%,明显高于同期我院总感染率的5.17%和足月新生儿感染率的7.15%(P<0.05),在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早产儿中,死亡30例,死亡率为38.46%,胎龄愈低,死亡率愈高,而未发生医院内感染的374例早产儿中,死亡52例,死亡率为13.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不同胎龄段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在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早产儿中,胎龄越小感染率越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见表1。表1胎龄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
2.3住院时间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将早产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时间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住院后1、2、3、4周及4周以上,结果显示,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P<0.05),见表2。表2住院时间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
2.4早产儿医院内感染部位的分布早产儿医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多见,见表3。表3感染部位分布
3讨论
3.1本调查结果表明,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7.25%,明显高于同期我院总感染率的5.17%(P<0.05),也高于我国医院内感染的平均水平8.4%,而且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早产儿死亡率为38.46%,也显著高于未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早产儿的死亡率的13.90%(P<0.05)。转贴于
3.2胎龄越小,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多。母亲的免疫球蛋白传递给胎儿,主要发生在孕32周后,早产儿体内含量低,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早产儿发生感染机会增加。我院设立了早产儿病室,病室内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清洗设施,要求人人严格遵守。每月对工作人员做一次咽拭子培养,对带菌者及患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调离早产儿室。病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min,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暖箱使用期间每天用消毒液将其内外擦拭,然后用清水再擦拭一遍,并将奶渍、葡萄糖液等随时擦去。湿化器水箱用水每天更换一次,以免滋生细菌。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应每月清洗一次。患儿出箱后,暖箱应进行终末清洁消毒处理。氧气湿化瓶及吸氧管道每天更换消毒。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静脉人血免疫球蛋白。
3.3早产儿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内感染率越高。所以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并按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进行工作。必须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物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2]。对无并发症的早产儿,建议回家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预先做好健康教育,并建立热线电话,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必要时由医生、护士上门服务。
3.4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53.85%发生在呼吸道。主要因早产儿免疫功能差,儿科病房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严重,易发生感染性肺炎[3];早产儿吞咽运作不协调,易致吸入性肺炎[4]。其次是皮肤粘膜软组织,常见疾病是新生儿鹅口疮、脐炎、结膜炎、尿布疹,传播方式是直接或间接传播。早产儿胃酸低、蛋白酶活性低、肠粘膜渗透性高、sIgA水平低和动力障碍等易发生肠道感染[5]。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同时向患儿家长进行防病护理知识的健康教育,减少陪护和探视次数。严禁非专业人员和患感染性疾病者入内。患儿侧卧位,避免吸入性肺炎。保持皮肤粘膜完整,每日暖箱内擦浴一次,促进血液循环;眼部每日用抗生素滴眼液护理;每日用2.5%碳酸氢钠擦拭口腔;脐带是引起感染的主要途径,每日检查脐带1~2次,局部涂0.5%碘伏,保持脐部干燥、清洁,男婴尿布不宜遮盖脐部,防止发生感染,同时检查皮肤粘膜完整性及有无肛旁脓肿等情况。人乳的初乳中含较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提倡母乳喂养,加强乳母的卫生观念,避免母婴垂直传播。
综上所述,早产儿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外界的各种原因,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胎龄越小,感染率越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皮肤软组织。可针对上述感染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94.
[2]张凤芝.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36.
[3]王霞,郝萍.儿科医院感染528例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9):573.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4-01
1998年在全省创建爱婴医院,传统的新生儿室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母婴同室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新生儿从出生后就24小时和母亲在一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中。这就要求孕产妇和家属要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相关护理方法。为探讨孕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科对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至2006年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待产的孕产妇420例,年龄22-36岁,平均28.5岁,初产妇398例,经产妇22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表对420例孕产妇和家属进行调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审定。
1.2.2调查内容对新生儿生理特点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心跳次数、排便排尿情况、睡眠情况等4个方面;新生儿日常护理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包括沐浴、眼耳口鼻的护理、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啼哭观察、大小便的观察等7项;孕产妇及家属对相关知识需求:包括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日常护理、喂养等3个方面。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见表1-3。
3讨论
3.1调查总结从表1,孕产妇对新生儿生理特点认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孕产妇对新生儿的呼吸特点和心跳次数等相关知识掌握分别为37.14%和30.24%还不足50%;由表2,孕产妇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人对新生儿的眼口鼻耳的护理、脐部护理和皮肤护理知识缺乏;由表3,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调查可知有90%以上的人对相关知识需求较高。
3.2对策开展一个孕产妇学习班,让孕产妇和家属共同来学习,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到新生儿的喂养等三方面进行讲授。以多媒体、宣传册及模拟演练的形式授课。
3.2.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①呼吸:新生儿新陈的代谢高,需氧量多,呼吸次数为20-40次/分。②心率:新生儿耗氧量高,每次心排出量虽比成人多2-3倍,心率仍较快,每分钟约为120-140次,且受进食、运动、哭闹、发热等因素而波动。③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易溢乳,故食后应抱起轻拍后背,换尿布时应注意,勿将婴儿下肢和臀部抬得过高。④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由于早期摄入量少,排除水分较多而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平均比出生时下降6-9%,一般不超过10%,4天后开始回升,一周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⑤睡眠:新生儿每日睡眠在20小时以上。⑥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⑦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有30-60%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发黄,持续4-10天(早产儿可达3W)消退[1]。如出现早,持久不退或逐渐加深,应建议去看医生。⑧乳腺肿大及假月经:出生数天,新生儿可有乳腺肿大,或乳汁分泌,2-3周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女婴出生1周内,可见阴道流出白带及少数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自止。以上情况皆由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无需处理,也不必紧张。
3.2.2新生儿的日常护理①洗浴:夏天每天至少洗1-2次,一般在晚上10点喂奶前洗,每次排便后可根据情况洗臀,洗浴前室温应在26-28度之间,水温40-45度,以手腕试温较暖即可。采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浴液。洗浴方法:将婴儿身体用肘部托住,手托住婴儿的头颈部,用拇指、食指捏住婴儿两耳,防止水进入耳内。先用小毛巾洗净面部,然后冲湿头发,洗头、颈、上肢、躯干、下肢、最后洗腹股沟、臀部、生殖器。注意洗腹部时不要沾湿脐部。②眼部护理:晨间沐浴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棉球由内至外清洁新生儿双眼。如眼部发红、肿胀、分泌物多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及金霉素眼药膏涂抹双眼,每4小时一次,两药交替使用。③脐部护理:一般新生儿3-7天脐带脱落,如不干燥可上消炎粉。如脐部红肿、分泌物多、有臭味,提示感染[2],应马上就医。④皮肤护理:防止新生儿指甲过长抓伤皮肤,应及时修剪。新生儿哭闹时双脚剧烈运动,易于床被摩擦而破损,可以用纱布包裹保护局部,如有破损可涂1%龙胆紫。新生儿耳后积污可引起溃烂,洗澡时应洗干净。口角处的奶渍及溢奶及时擦净,以免发生口角炎。婴儿衣物应漂洗干净,防止肥皂刺激皮肤。⑤臀部护理:婴儿易发生红臀、溃疡或皮疹,应及时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粉保护。如出现红臀,要暴露臀部,用25瓦的灯泡距离30厘米左右烘烤,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时注意保暖,防烫伤[3]。⑥啼哭的观察:正常婴儿排泄、饥饿、过暖、过冷、受刺激等皆能引起啼哭,如面色正常,哭声响亮,哭久后逐渐变弱,哺乳后立即停止哭声,这是饥饿性啼哭。如出现烦躁而颤抖的尖声哭叫,并有难产或分娩损伤史者,常提示颅脑损伤。如哭声低弱,状伴有面色青灰、呼吸急促、精神萎顿应警惕有心肺功能异常或衰竭的可能。⑦大小便的观察:新生儿出生10-12小时内即可排出墨绿色胎粪,3-4天后大便逐渐变成黄色糊状,每日3-5次。如大便呈黄绿或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则消化不良;如腹胀,便成泡沫状提示糖摄入过多;如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提示进食不足;如大便次数多,溏薄或水样带粘液,脓性,腥臭,提示肠道感染应去看医生。
3.2.3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早开奶,早吸吮,按需喂养。
4小结通过孕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缺乏,并对相关知识有很强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孕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使其身心愉悦,愿意协同完成护理工作,用心记住护士的指导或演示,掌握知识率高,护患关系和谐,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使产妇和新生儿达到了最佳安全性照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母婴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彩侠.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J].安徽卫生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早产儿;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79-02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凭借其在临床上的优势和特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实际[1]。采用静脉留置针技术可以显著的降低患儿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为新生儿急救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保证及时用药的时间,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2]。报道显示[3],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护理应用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早生儿进行研究探讨,有针对性的对早生儿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探讨。现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28例早生儿为研究对象,男性早生儿为71例,所占比例为55.47%,女性早生儿57例,所占比例为44.53%。早产儿出生周龄为(29+2~36+3)周。其中,患有肺炎者47例,新生儿黄疸者68例,其他13例,所有疾病诊断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根据住院时间随机将早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观察组66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本文选择方便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对照组早生儿的护理方法是采用普通头皮静脉钢针,观察组早生儿的护理方法是采用静脉留置针。两组早生儿都是在满足输液要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穿刺,并进行固定。
3.观察指标。针对两组患儿进行不同护理方法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局部的不良反应渗漏肿胀以及并发静脉炎等情况进行比较。
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针对两组患儿进行不同护理方法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局部的不良反应渗漏肿胀以及并发静脉炎等情况进行比较,见下页表1。
对比两组早产儿在静脉穿刺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的满意率、局部的不良反应渗漏肿胀或并发静脉炎等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静脉留置针目前是临床输液较好的一种方法,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儿科根据长期护理经验观察分析对早产儿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效果显著高于钢针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方便了治疗的进行,主要原因是:此法可以有效的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针头堵塞、外渗、脱出、静脉炎等并发症,静脉留置时间也相应受到影响,尤其在早产儿中留置针的应用大打折扣。本项研究针对我院特点对128例早产儿进行了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评价,显示出在患儿的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肯定了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抢救中的优势,这与赵吉义[5]、颜慧梅[6]等人对新生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研究结果相似。作为儿科护士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7,8]、按照规范的技术管理能有效预防渗漏肿胀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正确地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合理调节输液速度,保持患儿肢体的功能位置可减少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在针对早产儿护理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相关的医护人员还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套管针留置时间长,会经常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应向家长进行解释,以减少易患纠纷的发生,并对相应的对症处理的方法做好解释工作[9]。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在当前是临床输液较好的一种方法,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儿科根据长期护理经验观察分析对早产儿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效果显著高于钢针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方便了治疗的进行,主要原因是:此法可以有效的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在特殊的早产儿护理实践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爱梅,唐汇群.45例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肿胀部位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121.
[2]郏丽娜,潘玲丽,尚琴芬.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3,7(2):134-135.
[3]迪丽斯燕・阿不都克里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3,(11):169-170.
[4]金玉梅.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2):345.
[5]赵吉义.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8(6):273.
[6]严慧梅.应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J].2010,8(20):292-293.
[7]何冰娟.医用输液贴与胶带在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7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