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的健康宣教(6篇)
时间:2024-11-23
时间:2024-11-23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两大类。健康的牙周是与老年人有关的主要口腔问题之一,是老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1],可是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牙周病的防治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尤为严重。以下是我对怎样防治牙周病的几点认识:
1重视牙周病的预防
1.1预防牙周疾病应当从青少年开始,如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清除牙结石、牙菌斑,纠正不良修复体,对牙畸形者,要在青春期之前进行正畸治疗,是早期预防牙周病的有效措施[2]。
1.2保持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时一定要每颗牙齿前后里外都刷到,刷牙时间三分钟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口腔清洁又能起到按摩牙龈避免牙龈萎缩的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总共也没有几颗牙刷不刷也没有什么必要,刷牙是防止牙石、牙菌斑形成的重要措施。正确的刷牙方法能够彻底清除存留在牙齿表面及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
1.3坚持晨起叩齿,古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方法:先扣臼齿36下,次扣门齿36下,再错牙扣犬齿36下,最后用舌添齿周3-5圈。叩齿既能稳固牙根和牙周组织,又能达到刺激牙神经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很大程度上保持牙齿健康。
1.4增加运动,积极治疗身体的其他疾病,保持身体康健,口腔只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强壮免疫力才会增强,口腔才会健康。
2重视牙周病的治疗
2.1对已患有不同程度牙周疾病的老年患者,对症治疗虽不能恢复正常的牙功能,但通过修复缺牙,整理不良修复体,清除牙结石,可以减轻牙周疾病的口腔症状。
2.2老年人的牙周病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用药前须先清除菌斑牙石,用药者必须坚持菌斑的控制,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尽量使用局部给药途径,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2.3老年人的牙周治疗虽然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治疗对老年人也不是绝对禁忌,主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允许。手术时应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
2.4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老年人牙周组织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3]。
3重视牙病危害,加强牙齿保健宣传
3.1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牙齿数目的逐渐减少,有不少老年人认为,年龄大了患牙周疾病是正常的,牙周疾病易被患者本人忽视。许多老年人,不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条件差,使其牙龈出血及牙周袋形成成为普遍现象[4],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老年人的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牙周病早发现早治疗。重视口腔健康的宣传刻不容缓。
3.2改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早晚刷牙,可以不同程度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减轻口臭,改善咀嚼功能,减轻牙周疾病的口腔症状,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必要的。
3.3我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的问题,牙周健康状况更差。这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口腔卫生习惯,忽视牙周健康有关。在农村应大力宣传牙齿保健知识,减少口腔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小结
综上所述,提倡早晚刷牙很,餐后刷牙,用正确方法刷牙,大力加强对口腔疾病预防和保健的宣传,转变老人“牙疼不是病”的观念,关注老年人的口腔健康,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老年人牙周疾病防治刻不容缓,随着我们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多数老年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尤其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较差牙周病的患病比率又很高,提醒全社会,重视老年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牙周疾病防治,加强卫生宣传,培养更多的牙科医生,解决群众看牙难的问题。呼吁政府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力度,将口腔疾病的治疗纳入社会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将口腔卫生保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4-216
[2]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关键词】口腔保健;宣教;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87-02
口腔科门诊牙齿保健规划
1背景
作为社区医院口腔科门诊医师,从医廿余年来,每日就诊的口腔疾病患者络绎不绝,所谓“几十年如一日”一点也不夸张。而近些年来,随着专业技术提高,治疗范围的拓展,仅笔者本人于门诊预约病人时间已达两周以上。面对这种现实,作为基层医院的口腔科医师不得不思考,何以有如此多的牙病患者?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1]结果显示,我国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为88.1%;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根龋患病率为32.7%;65岁~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65岁~74岁老年人根龋患病率为63.6%。该调查将口腔内无牙龈出血、无牙周袋及无附着丧失或附着丧失不超过3毫米的状况定义为牙周健康。调查显示,全国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牙周健康率为14.5%,全国65岁~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4.1%,牙周健康者不足两成。
面对这种现状,有关专家指出[2]“专业医生有责任为病患和群众提供充分的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解除他们对专业治疗的恐惧情绪,让他们明白,加强对口腔疾病预防以及初期治疗的重视是为了减少治疗的成本。”并强调在全社会普及宣传“预防+治疗+有效交流”这一现代口腔保健新理念,依此来提高我国口腔健康水平。
2目的
普及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加强医患之间有效流,减少牙病患者就诊时疾患程度,倡导保健性口腔检查,提高社区口腔健康水平。
3方法步骤
作为基层医院的口腔科门诊,日常接触最多的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该类疾病患者一般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均较明显后才到医院看病,就诊时心情急切、要求即刻止痛和尽快痊愈的期望值特别高,而牙齿疾患的处理是慢工细活,并须有抗炎消肿止痛以及防范合并症、并发症等操作规范的客观要求。所以,如何防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发生?进而言如何保持牙齿健康?或讲日常生活中如何做牙齿保健?这不单是临床医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亦应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生活常识。
3.1牙齿保健的重点环节
3.1.1良好漱口习惯
在口腔科门诊工作中,当对患者提及漱口时,他们经常提出“一天应漱口几次?”、“用什么漱口?”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饭后温水漱口”是既能达到牙齿保健的目的又简便易行的办法。
饭后漱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后漱口可以有效预防牙周炎、龋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漱口水的温度也是有讲究的,倘若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牙齿受到骤冷或骤热的刺激,不仅容易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还会直接影响牙齿的正常代谢,从而发生牙病,缩短牙齿的寿命。尤其是患有牙齿过敏,龋齿、牙周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的病人,冷或的热刺激,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而温水则是一种良性保护剂,对口腔、牙齿、咽喉都有保护作用。
3.1.2正确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法能有效地清除牙齿及牙周组织菌斑和软垢,可起到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的作用。因此,提倡不损伤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竖刷法。刷上颌后牙时,将牙刷置于上颌后牙上,使刷毛与牙齿呈45度,然后转动刷头,由上向下刷,各部位重复刷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刷下颌后牙时,将牙刷置于下颌后牙上,刷毛与牙齿仍呈45度角,转动刷头,由下向上刷,各部位重复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上、下颌前牙唇面刷法与后牙方法相同。刷上前牙腭面和下前牙舌面时,可将剧头坚立,上牙由上向下刷,下牙由下向上刷。刷上下牙咬合面时,将牙刷置于牙齿咬合面上,稍用力以水平方向来回刷。
在坚持饭后漱口的基础上,刷牙的时间每天应做到早起和晚上临睡前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需3~5分钟才能将牙齿的各个部位刷到。
晚上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它能清除当日三餐积存于牙齿上的食物残渣污垢。否则,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口腔内滋生细菌,污物与唾液的钙盐沉积形成菌斑及牙石,日久便会使牙齿发生龋齿及牙周病。
3.1.3牙刷的选择
牙刷是大多数人的日常用品,但在选择牙刷方面一般人们不是十分讲究。那么,怎样选择有利于牙齿健康的牙刷?据口腔科专家建议[3]:牙刷刷头有大小及形状之分,通常普通刷头因为刷头面积相对大些,可充分和牙面接触,比较适合刷前门牙等靠前的牙齿及后牙的咬合面。而有的牙刷备有一个超小刷头的牙刷,是因为口腔靠后一些的牙齿(如智齿),位置比较隐蔽,不易刷到,而小头牙刷能在口腔内灵活转动,可刷到每一个牙面以及缝隙,特别是靠后的牙齿用小刷头清洁效果更好。
不同年龄组,在选牙刷上也是有讲究的。家庭中孩子的牙刷选择(特别是幼儿)有它的特殊性,绝不能使用与大人完全一样的牙刷;学龄前儿童选择刷头小、刷毛软、刷柄短的小牙刷;孩子大些时则选择刷头大些的儿童牙刷,为吸引孩子爱刷牙,常常会选择孩子喜欢的卡通造型。为家里老人选牙刷时,要注意避免过大过宽的刷头,以免加重老年性的牙齿磨损及牙周退缩,刷柄要便于手握持;患有牙周病的老人还配备上与牙缝匹配的小型间隙刷,它可是一种专门用来清洁较大牙缝的特殊牙刷。
不论刷头大小,牙刷的刷毛要柔软。柔软的刷毛一般弹性比较好,可更好地清除牙与牙之间、牙龈沟内等隐蔽处的细菌和食物残渣,而且不会让牙龈受损。
另外,及时更换牙刷也是保持牙齿健康、防治口腔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究竟多长时间更换一次牙刷?专家对此意见不一,通常认为1到3个月。据我们以往临床宣教和调查的情况,有条件的家庭最好1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并建议一个牙刷的使用时间不应超过3个月。
3.1.4牙结石的危害
牙结石是一种附着在牙面和龈缘上或龈缘下的一种石状物。通常由于口腔卫生不佳,在细菌作用下,钙磷沉积而形成包括口腔脱落上皮、细菌、唾液中的粘液素和唾液中矿物盐的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其次是磷酸镁和碳酸钙,有机物占少部分。这种钙磷沉积是缓慢的,如果经常刷牙可随时去除,否则会越积越多、越厚。另外,某种原因造成一侧咀嚼习惯者,其不用的一侧牙齿失去了食物的摩擦作用,可沉积较多的牙结石。
牙结石形成后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机体对牙石刺激反应性和修复能力,有的病人表现为牙石的压迫致牙龈萎缩;而另一些则表现为牙龈受刺激后炎必增生,严重的则表现为牙周组织的破坏而发生牙周病,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改变。
3.1.5定期进行正规口腔检查
据调查显示[4],美国60%以上的人每年至少进行2次口腔健康检查与清洁。而在中国,60%以上的百姓从未看过牙医,仅有不到2%的居民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的习惯。
龋病和牙周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口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牙齿丧失的最主要病因。怎样防止龋病(蛀牙)和牙周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也是防治牙周病的有效手段。
另外,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牙结石尤其是牙龈下结石又是造成牙槽骨吸收的罪魁祸首。而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洁牙能有效维护和保持牙周组织健康。
结合临床经验和我国经济现状,一般建议每人半年或者至少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这是拥有一副健康牙齿的基本保障。
3.2门诊牙防措施
各级各类医院或门诊不仅是医疗服务的窗口,更应是宣传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的最佳舞台。在提高我国口腔健康水平的目标和意义方面,口腔科门诊进行牙病预防、牙齿保健的讲解和宣传,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行之有效的捷径。
3.2.1宣教
除临床医护人员在接诊中对每一位患者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牙齿医疗和保健性指导外,可在诊室内外布置形象、简洁、明快的宣传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且注意周期性(一般3到5个月)更换宣传栏,能够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应。
3.2.2回访
通常对于曾经就诊的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回访或家访,不但能了解宣教的效果,往往因此而带来更广泛的社会效应。多年来,我们通过电话预约门诊和不定期电话回访的方式,不但增加了门诊就诊人员的数量和范围,而且在牙齿保健知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上也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效果。
3.2.3个体化牙防措施
对于不同患者、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经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凡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对此都会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而定期或不定期电话回访恰恰又是“个体化”医疗宣传的有效手段。
4总述
我国口腔健康水平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不断提高全民素质、让更多的人拥有一副健康的牙齿”这不仅是国家现在和未来在口腔卫生保健事业上的目标和追求[5],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殷切期望,更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口腔科医师如何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行动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该规划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答。
参考文献:
[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齐小秋主编2008年06月26日出版。
[2]《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老年人虫牙比孩子多》来源“食品药品安全网”之《老人天地》2008年09月26日;作者:靖九江;责编:文慧。
[3]http:///zhuanjiaguandian/hefeichengjing_16196
一、活动形式:
围绕主题,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口腔疾病防治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口腔疾病认识和关注,推动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口腔卫生。
二、活动内容: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R179R780.1B8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42-04
WHO将龋齿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牙周疾病更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健康教育可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准备基础资料,从而制定较为系统、因人而异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全面提高在校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笔者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组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安徽医科大学新人学的5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557名,年龄为16~25岁,平均(18.88±2.73)岁。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农村学生1433名,城镇学生500名,城市学生624名。2008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723名,年龄16~26岁,平均(18.69±1.15)岁。其中男生1333名,女生1390名;农村学生1828名,城镇学生426名,城市学生469名。
1.2方法问卷设计参考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18岁组口腔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整与修改。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口腔卫生知识、口腔卫生态度、口腔卫生行为。参加调查人员4名,均为附属口腔医院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执业医师。调查前经过调查方案学习与培训。口腔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填写、检查、回收。
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各项数据由专人负责输入,调查数据输入采取双录入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口腔卫生知识
医科大学新生在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吃甜食易患龋齿、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危害、牙龈炎时刷牙出血知识正确回答率均在90%以上,对于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每年应进行口腔检查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认知正确率在80%~90%之间,而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菌斑是龋齿的发病原因、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3%,65.1%和70.9%,对于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原因的正确率分别为52.6%,55.6%和49.7%,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学生只有36.0%。
对2004年及2008年医科大学新生的口腔卫生知识正确率进行X2检验,结果显示,在对于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及龋齿的发病原因的认识上,2008年的正确率有所下降;而在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要定期去看牙医及牙齿不好的危害的认识上,2008年则有提高。男生在刷牙可以预防牙病及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的正确回答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的原因方面正确率高于男生(P值均
2.2口腔卫生态度对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态度进行分析发现,43.3%和51.7%的医科大学新生分别认为药物牙膏和含氟牙膏预防龋齿最好;39.4%和59.6%的学生分别认为早晨和晚上刷牙最好;认为每天应该刷牙2次和3次的学生分别为79.3%和16.2%;60.8%的学生认为发现龋齿应该立即就诊。而1.3%的学生认为可以不予理睬;不去医院检查口腔问题中36.7%是因为认为口腔问题不是严重疾病;而因为经费问题和时间问题的分别是17.8%和45.6%;有25.8%,66.4%和7.8%的学生分别从媒体、书本及专业口腔健康教育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在选择何种牙刷最好的几种态度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态度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口腔卫生行为
每天早晚都刷牙及餐后刷牙的学生分别为63.7%和3.4%;8.4%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在3min以上:74.4%的学生横刷和竖刷结合;35.5%的学生选择在2个月以内更换牙刷;92.2%的学生餐后漱口;68.7%的学生睡前进食;42.7%学生使用小头软毛牙刷;使用药物牙膏、含氟牙膏、药物加含氟牙膏的学生分别为9.2%,25.2%和19.8%;选择牙签和牙线的学生分别为17.1%和2.1%;24.2%学生偶尔进行口腔检查且2.5%学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47.0%的学生接受过1~2次口腔健康教育。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刷牙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更换牙刷频率、睡前进食、牙膏选择、定期口腔检查、牙痛对策及接受过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行为方面在不同生源地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197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健康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目前,我国人口龋齿患病率和牙周疾病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青少年口腔卫生习惯正确率较低。《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晓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有效刷牙率农村达到60%,城市达到80%。而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
3.1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知识误区和盲区研究发现,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如何将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正确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医科大学新生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正确率较高,但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比例较低。姜刚勇等研究发现,虽然医学生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率较低,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差距最为显著。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多来自于书本,只有7.8%的学生从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获取。有2.5%的学生选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张颖等研究结果相似。医科大学新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马晓伟等发现,34.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牙结石,48.0%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洁牙。刘忠民等调查显示,有69.2%的学生认为吃甜食会危害牙齿。牙线是清除邻面菌斑的工具,但仅20.0%的医学生会偶尔使用牙线,可见牙线使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键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牙病的预防其实很重要,牙龄的很多疾病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每天刷牙不够三次,每次刷牙不够三分钟;饭后不漱口,尤其是吃了水果后不漱口,而水果和唾液一反应,对牙齿腐蚀作用更大;一些孩子有咬手、咬铅笔等坏习惯,这些都会造成牙周组织损害,引起一些系统性疾病。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不仅对全身健康有害,而且会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导致癌变。此外,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不要等到发生口腔疾病才去治疗,对已发生的牙缺损、松动病牙,要到正规的口腔专科医院或口腔科治疗,千万不要为省钱和方便找游医修补或拔除。口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健康的定义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可相互影响,常见的牙周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老年痴呆等。其实口腔疾病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治疗的,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定期口腔专业保健相结合可维护口腔健康,促进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牙周病和龋病是最常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5%,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为66%,中年人和老年人龋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
牙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素。有效刷牙是减少和控制牙菌斑最主要的方法。龋病、牙周病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牙齿丧失。牙齿缺失会影响美观、发音和咀嚼功能,应当及时修复。修复后要正确戴用、注意维护和清洁。
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口腔异味等。及时治疗可控制病变,但需长期维护,否则会加重或复发。
牙周病的预防:
(一)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餐后漱口,使用牙线或牙间刷。
(二)刷牙提倡用水平颤动拂刷法,重点刷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牙面,刷牙要面面俱到,每次至少刷牙2分钟。
(三)洁治(洗牙)是清除牙石最有效的方法。
提倡每年1次到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洁治,预防牙周病的发生。
(四)吸烟是牙周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对防治牙周病是非常重要的。
龋病的预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门诊进行就诊人群中筛选出乙肝患者,然后根据体检结果筛选出具有口腔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材料及方法
1.2.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即根据本研究制定的干预方法,也就是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口腔科就诊率的差别,来评价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口腔疾病的功效。
1.2.2研究材料
本次研究采用自制的问卷面对面的调查了解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的口腔科就诊情况。
1.3干预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教育内容如下所示:
1.3.1一般口腔卫生宣教:包括口腔疾病基本知识和口腔卫生知识。
1.3.2心理方面:打消其传染给别人的心理顾虑,降低其恐惧的治疗心理。
1.3.3积极治疗口腔疾病:讲述乙肝对口腔疾病的关系,督促其积极进行治疗。
1.3.4积极治疗缺牙:讲述乙肝和缺牙的相互作用,督促其积极治疗缺牙。
1.4统计方法: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分类资料的统计学描述方法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进行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就医率的差别。
2研究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中,男性居多,有71名,占总人数的60.17%,女性47名,占总人数的39.83%,年龄分布在20周岁以下的仅有11人(9.32%),20-30周岁的有26人(22.03%),30-40周岁的有31人(26.27%),40到50周岁的有21人(17.80%),50周岁的以上的有29人(24.58%),本次研究对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盲16人(13.56%),小学文化29人(24.58%),初中的有37人(31.36%),高中的有31人(26.27%),大学及以上的只有5人(4.24%)。
2.2健康教育前后就医率的比较结果
经过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之前仅仅有31人进行了口腔科的检查以及治疗,就医率仅为26.27%,经过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健康教育之后,该部分人群在口腔科检查的人数达到了92人,就医率高达77.97%。将两者进行对比,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前后,乙肝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及治疗的就医率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进行口腔疾病检查及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3讨论
3.1乙肝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及治疗的就医率低
在未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之前,乙肝病人的口腔疾病就医率就仅仅为26.27%,这就说明我国乙肝患者的口腔疾病就医率很低,其口腔疾病隐患很大,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及其有必要。
3.2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进行口腔疾病检查有良好的效果
3.2.1一般口腔疾病教育
一般口腔疾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口腔保健基础知识和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即通过面对面的授课和电视动画及挂图的宣传,告知患者牙齿的结构,口腔疾病的发病机理、牙菌斑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并督促患者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尽量饭后漱口,强调持之以恒,多吃健康的食物,尽量少吃含糖食物。
3.2.2心理教育
由于口腔科诊疗设备较复杂,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感染的隐患[3]。如口腔科器械较多且尖,而且常暴露于血液中等,造成了乙肝患者担心自己的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群,那么医护人员就应告知患者现在临床上在治疗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些医疗器械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其他器械都会选高温高压进行灭菌,从而打消乙肝患者的担忧和内心的嫉妒自卑与自责,鼓励其就口腔疾病进行就医。
3.2.3积极治疗口腔疾病
对乙肝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口腔疾病知识知识培训,告诉其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和早期症状及危害,龋病早期表现为患牙对冷热敏感,继而就会出现牙髓炎等一系列疾病。牙周炎会导致牙龈红肿和牙齿松动,最终使得牙齿脱落[4],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尤其是乙肝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营养及凝血的异常,特别是长期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会造成牙龈增生者更增加了牙周病的风险,更应该积极到医院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2.4积极治疗缺牙
牙齿缺失后,会造成咀嚼功能的丧失,进而使的咀嚼效率降低,唾液分泌就随之减少,使得胃肠系统的负担加重,直接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降低了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甚至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尤其是乙肝患者,由于肝脏本来就存在病毒性炎症,食物的消化吸收本来就不好,如果患有缺牙再不积极进行治疗,则会使得消化系统的负担过重,造成严重的损伤。所以医护人员应积极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缺牙的健康宣教,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建明,郑建俊,张鹏,等.新的健康标准需要新的卫生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4,25(11):60-61.
[2]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1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