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范例(3篇)

时间:2024-11-25

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体育;毕业生;专项因素;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2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2-013

[本刊网址]http://

目前,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然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较为严重地阻碍了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选择了社会体育专业专项因素对其就业的影响,试图从这一视角分析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整理并汇总了湖北省4所普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系统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专项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项因素主要是指大学期间学生与专项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的专项课程的设置,学生的专项选择,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等因素。就本文而言,专项因素是指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项课程,即指学生参与专项课程的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三峡大学、中南民族大学4所本科院校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40人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0年8月,全国1977所(含本科与高职高专)高校中开设社体专业的共有212所,成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体育类专业(尽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达到265个,但该专业的办学历史久于社体专业),以每年13个的速度增长(其中本科社体专业的增长速度为每年11个),尤其在2003年后增幅特别明显,共增长了134个。在专业的地域分布方面。除青海外,社体专业在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最多,分别为63个(29.72%)、56个(26.42%),西北地区最少,为12个(5.67%);河北、湖南、广东等9省都超过10个,但6个省(市、自治区)只有1个或2个,以湖南地区开设社体专业最多为18个。当前,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紧跟当地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向宽学科、全专业发展的时代需要,进而在高校内部专业方面不断整改等原因,使得社会体育专业在湖北省快速发展起来了。湖北省普通高等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正式开设始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之一,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其中,以武汉体育学院为首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1995年在体育系本科93级学生中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试点班)。并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至此,社会体育专业在湖北省就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湖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情况

据调查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短短的9年时间,全国就有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而在68所开设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细化专业方向的有8所(设一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设三个专业方向的有2所、设四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其它专业设置社会体育方向的高校有21所,共计设专业方向的有29所。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围绕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康概论、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笔者对上述四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得知开设社会体育专项课程的高校为3所,分别是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以及中南民族大学。其中,武汉体育学院专项学习时间为7个学期,三峡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专项学习时间学期分别是5个学期和6个学期。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目前从全国来看,社会体育毕业生在社会体育岗位工作的占35%,在学校体育教育岗位工作的占40%,其他岗位工作的占25%。同时,湖北省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也具有类似的情况。高校顺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但仅只有接近1/3的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而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各级学校、事业单位、商界等其他行业。在对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倾向”的调查中,显示共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体育相关工作,23.7%的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29.2%的学生准备进入各级学校;32.5%的学生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对于主动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同样,针对四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选择,其中“毕业后有无转行易业的打算”的调查中,只有11%的学生选择“没有转行易业的打算”,24%的学生选择“一定会转行”,52%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有机会的话会转行”,还有13%的处于不确定状态。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来看,半数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专业观念不强,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特别是专项理解的不到位,仅仅认为只是一门课程,不能够很好的将其与自身的学习动机、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以及和就业环境、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客观条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专项训练课的开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四)专项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在对四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专项因素对其就业是否具有影响”的调查中,34.5%的学生认为是有较大影响的;49.3%的学生认为专项在就业中仅仅起到辅的作用;9.6%的学生不知道是否具有影响;最后,仅有6.6%的学生认为专项对就业起不到任何影响。同时,我们访谈中了解到,凡是选择专项对其就业有较大影响的学生,他们的专项水平一般比其他学生较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选择“没有影响”和“不知道”的学生相对较少,两者加起来也还不到全部学生的六分之一。通过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对于专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机;从主观上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不了解,不能把专项能力转化为就业资本,仅把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这些学生目标.定位较为模糊,学习动机较弱。

三、建议

(一)科学评估与预测专业的发展规模,建立一个有效的中长期规划机制

为了使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良好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很好与市场契合。湖北省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好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牵头社会体育权威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用以对当前已经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招收数量、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同时,要对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并作出科学的预测。在上述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对湖北省未来3-5年的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进行科学评估。从宏观层面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合理控制学生的数量,提高人才的产出质量,让学生产生学即有用的感觉,从而愿意继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有关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帮助各个高校让他们的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而不是由着各个高校盲目的扩招。

(二)明确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主要的就业领域以及从事服务的方向

目前,湖北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大多数来自于离退休人员包括,退休的体育教师、退休的国家干部、职工等,由于他们年龄较大,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很是有限或者已经过时,很难达到现在诸多体育爱好者与参与者的要求。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各级学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由于他们还处于教学状态,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使得指导的时间与频率难以保证。现阶段,湖北省的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愈发的突出,使得许多大中型健身俱乐部、经营性体育组织等纷纷落户。其中包括门类繁多如健身娱乐、竞赛市场、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各个行业。2012年网球ATP大师赛在汉举办,李娜澳网夺冠等,都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由此,湖北省普通高校应该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服务方向定位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人才、体育外语人才上以及足球、网球、羽毛球的等专项人才。

(三)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湖北省高校应该对现行的课程结构作出适度的调整,增设“活动策划”等方面与社会体育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专项要求,设计出其他术科与专项术科之比。对专项技术运动项目要认真教学,确保学生具有相对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之成为谋职择业的有力手段。加强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之间合作与联系,鼓励他们合作开展社会体育调研、健身指导、教学实践、竞赛组织实践、居民体质测定等实践活动,做到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甚至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欠缺与不足,继而从新加深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与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杰,龚健,王安.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J].煤炭高等教育,2002(6):93-94.

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据统计,我国高校公布的2013年招生计划中,有185所学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因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社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专业定位不准确;2、人才培养规格不足;3、专业师资力量欠缺和实习基地不足。根据社会需求探究更为合理的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困难。因此,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实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与分析

1.1社会体育众多学者对社会体育的概念进行过深入剖析,笔者通过总结认为,社会体育是指以城乡的居民为参与对象,以提高参与者的社会适应力、丰富物质和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身体及心理健康为目的,以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运动为内容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体育活动,及由此派生出的行业和产业。

1.2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以及评估方式,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等方面的素质结构,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思想与观念的集中体现。

2、结果

2.1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归纳为以下三种培养模式:

2.1.1综合型培养模式不设置专业方向,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

2.1.2“2+2”型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后两年划分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专业方向一般有: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户外运动、中医保健等;

2.1.3“T”型培养模式即横向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运动技能,纵向培养学生体育经营管理能力。

2.2我国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喜爱体育锻炼的人数急速上升,体育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社会体育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和欢迎,而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本科专业中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就业情况上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因此,可以从市场需求探究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对社会体育人才用人单位的访问总结,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如下:

2.2.1工作技能需求主要为专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传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社会体育从业人员具备以上能力,开展相关体育活动。

2.2.2职业素质需求用人单位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敬业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满意度较低,认为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岗位需求错位,毕业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高,好高骛远、缺乏踏实的职业精神。

2.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2.3.1课程设置的不足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雷同,教学中沿用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2],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相吻合,造成学生在社会体育方面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失。

2.3.2人才培养规格的不足随着近年来高校生源扩招,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承受更大压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专业深度的培养,形成了普遍的通才式培养。虽然注重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但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3.1明确专业定位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应当分工明确,协调发展,避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化”,比较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工作更加偏向服务行业,有专门的行业规范和要求。高校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时,应当明确划分,有的放矢。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呈现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基地欠缺的现状,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停止一味的生源扩招,减轻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压力,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保障,培养出特色明显,特长突出的社会体育人才。

3.3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社会体育专业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因此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建立与市场需求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提倡走出教室,走向市场,在实践中反馈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新方向。

4、结论

我国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社会体育岗位需求错位,形成了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高、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强化教学管理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不断深入。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做为人才培养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这一又好又快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理应率先正视当前国际性经济危机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1顺应发展确立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就业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保质、保量、保就业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发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侧重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也把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区别开来,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从培养任务和办学方向的普教化倾向中走出,从职业教育主体层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摆脱过于注重理论能力,片面强调学科教学,忽视知识的实践性,漠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一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误区,从科学务实的发展观出发,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2把握市场调整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或岗位群,即按市场的需要,缺少什么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以岗位群来设置专业的显著特点是注重职业的明确性和岗位的针对性,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主要应遵循“做强核心专业、做实辅助专业、适度增加新专业”的原则,关注发展潜力、要素支撑与环境承载等当前和未来的问题。设置专业要有独辟蹊径的视野,要有“需求决定供给”的理念,社会需求什么人才,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保持专与地方经济的联动,专业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做到动态平衡。专业的动态平衡要求专业跟随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变,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互动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运行“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缩短了校内学习时间,对理论内容较宽广的专业有较大的限制,而更适合定单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应重视内涵的专业群建设,借助特色专业优势,加强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系基础的相近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由于具有共同的职业基础,资源技术和社会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并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联系,专业群涵盖的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或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因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

3技能为核心强化课改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应具有较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目标日益清晰,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学生的就业定位被广泛接受,但从明确目标到真正实现就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教育要求,即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必要的能力而服务的,加强改革传统专业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抓好实训设施建设,抓好实训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比例和比重,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地位,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4技能为核心强化课改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国的专业教育长期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体系已无法适应就业教育目标,应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市场需求调查进行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素质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的新型课程体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着眼于职业目标,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在教学组织上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式结构,在授课形式上采用一体化教学,以学生的技能活动为重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