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意识(6篇)

时间:2024-11-26

绿色生活意识篇1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意义

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在化工生产活动中和化学反应阶段,尽可能少地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并且最好不要或者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的一种思想.近年来,绿色化学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也有绿色化学思想的体现.正确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有哪些气体,PM2.5中包含哪些物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面添加了哪些化学成分,比如防腐剂、色素之类,我们生活的土地在被哪些化学物质污染,比如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化学总是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是,学生不仅要了解化学知识,还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我国化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将会对我国未来化工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具体实施时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有些教师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肤浅地理解了字面意思,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注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实验才更加科学、合理.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没有意识到实验过程中要遵循的绿色、安全、节省的理念,过量地使用化学试剂,对实验器材不爱惜.即使在理论上有了绿色化学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忘却了绿色化学思想.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因为教师没有细致地演示实验过程,导致学生因为操作不当而进行反复实验,造成药品的浪费.在处理废弃药品时,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违背了绿色化学理念,给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带来了障碍.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策略

1.注重课堂渗透.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贴合生活实际,在化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起学生对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敲响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的警钟.教师可以从化学层面解释污染的形成过程以及将会引发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应用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用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知识来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师要正确认识绿色化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在绿色化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合理的化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能源的综合利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能源危机来引入教学,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源,使学生意识到能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引起重视,从而使学生自愿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绿色生活意识篇2

一、90年代西方环境运动的新趋势

与70、80年代相比,西方环境运动在90年代产生了四大发展趋势:实践层面,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政治层面,从“红-绿结合”发展到泛绿;思想上,从深绿发展到浅绿;文化价值上,出现了后物质主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一,在实践上,从绿色运动的层面进入以绿色政党活动为主的层面

为了认识90年代绿色环境运动的这一特点,可以简单地回顾绿色运动的前史。

60年代是绿色意识的精英启蒙阶段,主要事件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她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工业污染对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自身的损害,陈述了工业技术革命的生态破坏后果,第一次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肯尼迪读后倡议次年为联合国自然保护年。卡森的这部书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

70年代是公众绿色意识的动员和形成阶段,主要事件是罗马俱乐部的活动和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回应。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正处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发出了关于“人类困境”的天才预言。罗马俱乐部关于“只有一个地球”口号成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重要背景材料,后成为人类共识。在70年代初,发达工业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80年代是群众性广泛的绿色抗议运动阶段,主要事件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抗议运动和矛头指向冷战双方的、与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群众性绿色抗议运动。80年代也是发达国家绿党活动最活跃的阶段;80年代还是全球绿色意识形态的群众性普及阶段。学界、媒体全面介入绿色话题,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从60、70年代鲜为人知到80年代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常识,绿色意识形态也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绿色一翼。

90年代以后,绿色环境事业走向全面政治化阶段。与前20多年相比,90年代的绿色运动呈现两大特点:国际政治行为,政党政治。1992年全球环境峰会――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已进入维护共同家园的全球时代。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特别重要的是,90年代中期欧洲中左政府执政出现的“红-绿联盟”政治现象,即社会民主党人与绿党共同组阁现象,使绿色运动的主题转向了以往绿色运动最为拒绝的政党政治。

绿色运动向绿色政治的转向,形成了90年代环境运动总特点,即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在欧洲各国绿党通过与社会民主党人的联合执政成为体制内的执政党之后,绿色运动表现为普及性、组织性上升,民间性、社会性降低。近年来,尽管媒体时有关于“绿色和平组织”在海上拦截日本捕鲸船、多瑙河全程污染、生态死亡等抗议活动的报道,但是90年代鲜有70、8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即使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军和北约使用贫铀炸弹的情况下,整个西方也没有出现群众性的环境抗议运动。

第二,在政治上,从“红-绿结合”到泛绿化

整个80年代乃至90年代中期之前,绿色环境运动的“红-绿”结合倾向一直居主流地位。尽管主流绿党主观上强调自身的中性色彩,但是,作为一种本质上反体制、反主流的社会运动,其矛头主要对准工业社会的既成秩序、反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因此,绿色环境运动天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这个意义上,“从红到绿”、“红绿交融”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90年代中期红绿联盟执政的实现,是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上的发展顶峰。从社会民主党的角度看,红绿联盟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战略的胜利;但是从绿色运动和绿党本身的发展线索看,红绿联盟既扩展了自身内部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一脉,也标志着绿党活动向泛绿化方向的延伸。也就是说,主流绿党不仅在政治上谋求与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左政府,实现红绿联盟,而且它的存在和上升也“绿化”了西方各大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迫使整个政治景观出现泛绿化,客观上推进了政党政治的“绿化”进程。事实上,欧美国家90年代的竞选政治中,无论左中右阵营,现已无党派不打“绿色牌”。在各党派的竞选宣言和纲领中,绿色条款都赫然在目。泛绿化是90年代欧美政治“中性化”的主要原因。所谓“两头靠中间”,左右向中看齐,实际上是向“绿”看齐。至于各大政治意识形态本身的绿化,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传统的保守主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都接受主流绿党的激进生态观,而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都主张改良主义的生态观。它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根本态度不同,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在思想上,从“深绿”到“浅绿”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哲学理念,绿色环境运动的主流指导思想是“深绿”色的,生态主义者也将之归结为“深生态学”。研究者所说的生态基要主义(生态原旨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简称生态主义),都属于“深绿”范畴。原旨的生态主义者也即主流绿党,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界的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集中批判技术中心主义。其极端的形式即所谓“动物权利”、“生物权利”理论。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一般地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在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批判中反对走极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下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这种从认识上和哲学理念上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既拒绝狂妄的、以技术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早期粗糙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远离极端的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绿色意识形态的淡化即浅绿化。绿色时尚从深绿到浅绿的转化,意味着人类绿色意识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非技术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已成为绿色思想的主流和共识。

第四,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文化观念上,绿色环境运动及其思想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在绿色思想各派别中,除了那些受传统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流派仍重视理性主义、进步主义的价值之外,新兴的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基本上都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新一代青年中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在发达国家的特定时期,都存在着从二战后的高度富裕中得益的年轻一代与经历过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痛苦的老一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分化。饱受战争痛苦和经济萧条的老一代人的群体价值取向是物质主义的,他们最关心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战后“婴儿潮”一代人(1946-1965年出生)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长大,关注的重点不在食物、住所等直接物质需要,其价值追求与上一代以人身保障和安全为目标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差别。当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为选民时,开始出现一定的后物质主义倾向。但是,这一代人仍重视物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在价值观念的总体上仍是物质主义的。由于西方社会持续的繁荣,后来数代人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婴儿潮”一代人后代的“X一代”(1965-1981年出生)不再在乎财富和成功,行为更为自主,也更加远离物质主义价值目标,能够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诸如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其后,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回生代人,即现在被称为“G一代”(全球化一代)或“E一代”(电子网络一代)(大约生于1977-1994年)又向我们走来。他们比“婴儿潮”那一想主义者更务实,比“X一代”更有信心,更有个体自觉,并更具有全球环境关怀。他们崇尚“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天然的基础。真正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一代人,是绿色环境运动和绿色环境意识的深厚社会土壤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关于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主要是指90年代绿色理念在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作为一种全球主义意识的绿色理念的发展;二是在欧美风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实践中,看绿色理念的新意、特色和影响;三是从绿色意识形态与当代新自由义主流思潮的冲突中,看其政治哲学基础的新变化。从总体上看,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地位上升,尽管在欧洲和美国反差较大,情况不同。

1,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

90年代的全球化从正负两方面促进了绿色意识形态的发展。

首先,由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绿色意识形态的地位空前上升。随着90年代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民族国家能力下降,国家边界软化,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框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欧盟和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新的发展现实的应对措施与战略努力。科索沃战争中联合国的消极作为则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凸现出全球治理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负面全球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及核安全问题、全球环境危机、全球生态毁灭、国际毒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近30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并在90年代迅速加剧。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问题的主体。其中每一项的恶性发展都可能引发全球性危机,威胁全人类的安全。而全球环境危机则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心问题之一。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单一民族国家力所不及的。危机当前,具有全人类共同命运感的绿色环境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地球生态毁灭的威胁下,在人类为自己人种存在而奋斗的关头,绿色意识形态天然蕴含的全球主义意识的优越性自不待言。

其次,从正面看,由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引发了全球主义的进一步普及,绿色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同样不可否认,当代全球主义理念深深打着新自由主义的烙印。但是,当代全球主义毕竟具有区别于新自由主义逻辑的进步方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90年代的全球主义毕竟具有以往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所没有带来的新质。绿色意识形态在90年代的发展显然属于全球主义具有新质的内容之一。

当代全球化由于其广度和深度,具有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人类今天生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极高的世界上。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核安全等,都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全人类的生存和利益息息相关。这一全球利益和安全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日益增长,使带有超地域、超民族、超国家意识的全球主义观念空前普及。绿色意识形态关注高于单一国家安全的全人类安全。90年代人类的生态关怀、绿色环境意识、绿色和平要求都打上了全球时代的烙印,具有“后现代”的新质内容。全球主义的普及是当代人类在文化理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而全球绿色生态环境意识作为具有新质的社会共识,集中体现了90年代全球主义理念的发展特点,表现出对以往传统全球主义的更新与超越。人类的全球观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备现实基础。

2、绿色意识形态与“第三条道路”

绿色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民主党“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是因为传统的政治选择以及它们所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已不足以适应今天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第三条道路”根据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受绿色意识形态理念浸染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的变化,提出了“新政治”。

所谓“新政治”,并非“第三条道路”的发明,是欧美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新政治”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产物。以绿党为代表的新政治党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基础,就在于其成员拥护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二战后西方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人们生活安定,普遍富裕。由于教育普及和消费发展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新中间层和高学历层大量增加,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变化。特别是由于西方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的冲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检讨自身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质疑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由于具有后物质主义倾向的这一代人的出现和存在,大大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左右界限模糊,政党忠诚下降;阶级利益淡漠,阶级识别相应弱化。在阶级认同降低的同时,围绕诸如种族特性、移民、性别、民权、环境和核能利用等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大政治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政治认同。

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依据现实的变化,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以左右划分的政党政治、阶级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政治治理方式。“新政治”以所谓不同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种模式”实行“社群主义”的“新治理”,核心内容是强调“辅助性原则”,即公民是第一责任人,国家是辅助者,强调个人的自救,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建立政治力量与“市民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新政治”的基础理念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这一理念背离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原则,转而置根于绿色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个人即政治”。绿色意识形态的个人责任原则、自主原则、自治原则、基层民主原则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构成了“新政治”的理论背景。

3,绿色意识形态与新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绿色意识的政治哲学背景是无政府主义。这一基本政治特征决定了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根本对抗姿态。

自里根、撒切尔主政以来,西方经济历经20年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以解除管制、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启动了自由市场的活力,结束了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西方经济“十年滞胀”的困境,并推动了信息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全球化浪潮,更是进一步扫清市场壁垒,在全球空前扩张了自由市场的疆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边缘化,外在于全球化进程,陷入贫困的深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试图凭借新自由主义霸权,建立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绿色运动标榜政治中立性,但是它本质上是反制度主义的运动,不认同任何政治体制,矛头指向一切形式的权力结构。绿色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无政府主义为政治底色的。主流绿党和生态女权主义等典型的属于后现代范畴的组织,从不讳言他们的无政府主义主流倾向。无政府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秩序的消解和对公正和谐均衡发展的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盼,恰恰是绿色意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客观要求。因此,绿色运动反对官僚体制下资本的压迫,也反对新自由主义构筑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绿色生活意识篇3

关键词:绿色管理教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1日

一、引言

欧美高校是“绿色教育”先行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倡“绿色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制定环境议程。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发现,41%的人认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环境意识,62%的人认为每个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最大。传统绿色管理教育是员工绿色教育的总称。近年来,企业被动型绿色管理现状呼吁人们探讨植入型绿色管理的可能,即在员工进入社会之前强化他们的绿色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员工内化的信念,这将有利于“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应从教育开始,帮助现代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树立绿色管理意识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是未来经济行业和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和主力军,提高他们的绿色管理意识是推进绿色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概念解析

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推动被动型绿色管理向主动型绿色管理转变。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依赖于公司管理人员的高度支持和认可。解决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员工绿色教育。然而,绿色管理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依赖于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使未来的管理者提早接受和认可绿色管理,是解决绿色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绿色管理进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是指设置绿色管理教育,主体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实施手段可以是设置专门的绿色管理课程,也可以有针对的将绿色管理教育融入各学科,例如将绿色管理带入营销学课堂,讲授绿色营销;带入会计课堂,讲授绿色会计;带入金融课堂,讲授绿色财务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获得绿色管理知识、提高绿色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创业、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研究

(一)导入意义研究。绿色教育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绿色意识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大学生绿色管理意识的崛起,使他们不止在工作上,生活中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管理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丰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同时加深绿色管理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仍然较为落后,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仍占相当比重。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急需更新和改善,绿色管理教育引进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丰富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导入措施探讨。孔德新、袁日华对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时代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

1、氛围营造。绿色教育进入课堂,逐渐成为受教育者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绿色教育氛围的支撑。学校应创造“绿色教育”的氛围,鼓励各种学校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营造绿色教育的氛围。“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安徽师范大学将绿色素质培养作为绿色教育重要内容,采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专题讲座、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渲染气氛,在气氛中激发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体系支撑。高校要重视绿色管理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绿色教学内容。首先,制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写入人才培养规划。绿色教育体系必须涵盖地理、生物、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注重跟踪新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动向。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等。再次,进行绿色教育师资的培训是补充绿色教育师资的重要手段。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应该在全校进行,经济管理学院需要获得环境学科为依托等多学科的支持,完善绿色教育内容体系。绿色教材的编订是经管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硬件支持,需要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3、教学设计。首先,推动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绿色教育方法体现的是多样性、和谐性、发展性,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辩论法、参观法、情景法、实验法等,让多样的元素培育出绿色的课堂。”其次,促进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工具多样化。运用远程教育设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等教育工具对绿色管理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丰富绿色管理教育课外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应定期举办有关绿色管理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或举办绿色管理主题演讲和辩论、研讨会、社会实践等。

四、结论

当前绿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利益相关者”驱动企业社会环境,造成“被动型绿色管理”的现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推动绿色管理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推动整个民族的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的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是绿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手段。树立校园绿色管理氛围,改造经济管理学院教学体系,融入绿色管理意识以推动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绿色生活意识篇4

摘要:绿色观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在教学整个过程体现出“绿色”的特点,绿色观念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观念,其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在各行各业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要以绿色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用绿色观念指导绿色化学教学,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化学;化学教学

在绿色观念的指导下,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新兴学科分支,它追求可持续发展。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从而在源头上消除化学污染。要实现绿色化学、消除污染,就必须不断提高化学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化学品的使用尽量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那么,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自然也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接下来,本文将对如何在绿色观念指导下开展化学教学提出一些想法。

一、当前我国化学教学“绿色”的欠缺之处

虽然在科研和工业生产领域,绿色化学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也有很多绿色化学产品早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然而,在化学的教学领域,绿色观念还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化学教学“绿色”属性不明显,亟须对这一观念进行普及并从设备等方面加强配套。绿色观念在高中化学中的推广需要由上而下的顺序来进行,从教育部提高对绿色化学的重视,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对教师进行绿色化学的培训,形成规范成熟的培训体系,从思想上让教师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绿色观念重视起来,并在教学和教辅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光靠某个或某几个教师的一己之力是很难起到实效的。

二、将绿色观念渗透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的高中教材大多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在化学实验中,较少体现绿色化学的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还需要实验绿色化学设计。按照绿色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化学实验应该具备的一些特点:选择无毒无害的实验材料;反应条件安全无害;实验过程尽可能零排放,减少污染;实验产品对环境无害;尽可能让实验经济高效。这些特点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节约态度,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首先贯彻这些理念,教师在实验设计中也要充分遵循。在实验过程中,将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并且严格监督。化学实验难免会产生“三废”,在绿色化学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将“三废”的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可以设计回收的实验,提高废物的利用率。

三、绿色观念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和化学思维。例如,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的由来,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绿色意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却给地球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资源不断严重透支,难以为继,而且,很多的化学制品给自然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例如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被地球降解吸收,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地球上所有物种的生存都受到挑战。因此,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观念,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下发展科技,制造产品和使用产品,这无疑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正确选择。

四、在课外实践中贯彻绿色观念

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生的化学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化学课堂,深入社会实践,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绿色化学观的认识。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绿色观念已经被大力倡导和推广了很多年,可是很多人仍然从思想上认识不够。所以,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对附近一些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排污的情况,周边的生态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五、鼓钛生开展绿色化学的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强化教育,通过一些相关的课外研究性调查性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较好掌握环境化学有关的知识,发展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初步解决实际环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总之,作为教师要首先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在教学中认真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在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素养的同时,在学生内心播下绿色文明的种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绿色生活意识篇5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按照《“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发出绿色出行倡议;继续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自愿承诺有关活动;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组织重点行业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活动;开展节能产品进超市、节能产品示范推广活动等。各地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充分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专院校等各方力量,自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确定1-2个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活动,作为2018年节能宣传周标志性活动,在办好标志性活动的基础上,要协调相关单位谋划一批能够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和优势的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吸引各方参与,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在全国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及绿色生活实践活动中去,努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环保人文及科学素养,发挥青少年在家庭、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家庭及社区,组织开展社区环境大讲堂活动,向社区居民讲解身边环境知识,针对如何践行绿色生活,给予社区居民系统性、专业性指导,引导居民将绿色生活、出行和休闲模式带入家庭生活;加强对企业园区环境责任教育,推动企业切实增强环境保护守法意识,承担起美丽中国建设主体责任,加大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力度,推动企业主动公开排放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面向农村,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问题,推动农村居民积极行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各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要求,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充分展示各地方、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积极行动和成功经验。各低碳试点省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精神及有关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重要批示指示作为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师生实际、形式灵活多样、效果明显突出的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集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法律法规,大力培育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抓手,切实加强中小学生节约养成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持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习落实活动;积极开展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节能校园,你我共建”主题宣传活动;探索构建家校共育节能意识的合力,推动形成崇尚节约、低碳环保的校园新风尚。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广泛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鼓励节能减排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相关产业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升级改造,加强节能减排低碳科技创新环境氛围,引导全社会使用节能低碳创新产品的自觉行动意识。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按照《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2年)》要求,进一步宣传并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和数据中心宣传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要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与工业企业紧密对接,将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引入到工业企业,促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宣传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取得的成效,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绿色生态小区、绿色建筑创建活动。积极推广融合健康建筑、可持续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理念的高性能绿色建筑。加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倡导居民行为节能、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建筑发挥实际效益。加大建筑能效提升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绿色建筑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技术措施及生活小常识,提高居民绿色生活意识。通过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绿色生态小区、绿色建筑建设及运营管理。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宣传行业绿色发展成效,集中宣传绿色交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各地要采用政府倡导、媒体报道、社会参与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节能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鼓励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应用,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努力营造绿色交通发展氛围,促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太阳能光热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大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宣传力度,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模式,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绿色商场创建活动,以绿色商场为平台,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通过“减塑”倡议、开展“减塑”宣传等方式,倡导绿色商场减少供应不可降解塑料袋,引导消费者少用、不用塑料袋。指导相关协会,在超市和部分高校举行“绿色兑换”活动,鼓励居民、高校在校学生交投再生资源兑换日常用品,促进再生资源有效回收,并利用“绿色兑换”活动契机,普及再生资源回收知识,形成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国资委要指导督促各中央企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采取深入社区、商场、学校,通过短信、标语、电子屏等多种形式进行主题宣传,进一步提升公众节能环保意识。组织多层面培训活动,从多角度普及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和知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风尚。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构建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绿色生产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协调统一,以实际行动建设水绿山青的美丽中国。

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广播电视台积极宣传报道宣传周有关活动,运用接地气、贴近性强的新闻报道、访谈和公益广告等方式,展示节能知识,倡导节约意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抓住《公共机构节能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契机,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拓展宣传载体,积极营造崇尚节俭、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要带头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实施节能工程,推行垃圾分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等行动,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各级工会要广泛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题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把职工书屋作为宣传阵地,增加职工书屋环保类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电子职工书屋面向全国职工开通有关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相关书籍的免费阅读专区;利用各级工会报刊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的宣传资源和手段,运用企业内部报刊、闭路电视、广播和宣传栏、橱窗、活动室等载体,推送节能宣传周的官方海报、宣传片及相关信息;在中工网开通专题新闻网页增加青年职工接受度高的设计元素,吸引青年职工关注节能宣传的有关主体。在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点行业领域,围绕关键技术、生产设备制造、环保设施运行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对标竞赛,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围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调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开展重大工程竞赛;围绕各流域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和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竞赛,不断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环保低碳知识。广泛开展植绿护绿、光盘行动、绿色出行、修旧利废等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充分发挥青少年生态环保组织、高校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作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制作传播生态文化产品,营造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

绿色生活意识篇6

关键词:中职;绿色化学;化学学科

一、绿色化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贯彻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逐年遭到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以后生活的重要性,这也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地将绿色理念渗透中职化学教育中,将是未来学校和教师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把绿色理念应用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让学生能够把绿色化学思维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绿色主题应用于实践。伴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希望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关注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和材料,可持续可循环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绿色化工的工业理念势在必行[1]。对于我国来说,存在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等问题,推广绿色化学工业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教师应该大力推广绿色的工业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理念,这是素质教育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作为国家未来的技术人员,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化学问题,提升中职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对化学化工的创新思维进行专项的教育训练,有利于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对绿色化学有深刻的认识,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降低化工行业的危害,从而使绿色化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破坏的重要理念。作为以后社会的建造者,学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化学对于化工行业的意义,提高自身环保的意识,提高对中职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解读,利用化学知识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合理地添加绿色知识的教学,这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奥秘有着深刻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生活经历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让学生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绿色化学因素,从而更好地运用身边的事物对知识进行理解,更清楚地理解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氛围得到充分的调动,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得到激发,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探讨,产生主动了解绿色化学的热情。

二、绿色化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利用实验教学渗透绿色理念

中职课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更是如此。化学本身有着深奥抽象的专业特点,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学习理论知识。同样,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验的方式,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给学生。教师在不降低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减少化学物质和能源的用量,同时采用通风通气等装置,避免实验产生的不良气体污染和伤害,对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要注意收集,避免造成污染的同时能实现再回收利用,以此让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绿色化工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让学生了解工厂的生产理念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绿色化学的先进技术和缺点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沟通能力。学校定期开展环保主题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利用评比等形式展开环保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学习到环保知识,并明确绿色化学的重要性[2]。

(二)利用多媒体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事业中,利用投影、幻灯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对绿色化学知识的兴趣。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及动画效果,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点,而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如何重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将是教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化学科目里涉及的一些抽象知识不能理解性记忆,靠死记硬背又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如何让学生通过理解的方式记忆知识成为中职化学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对化学实验和习题进行讲解,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解除了一些化学实验带来的危险性。并且有些化学实验的现象不明显且反应速度快,不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本质,所以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化学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师要注意增加学生讨论研究的环节,不要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要将绿色化学理念和现今学生个性相融合,要鼓励学生敢说敢做不怕错的探索创新精神。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的独特和新颖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把原本枯燥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又简单的动画形式,进而将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乐趣[3]。教师可以通过鲜明逼真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模拟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物质,从中懂得绿色化学展开的必要性。

(三)通过化学习题渗透绿色理念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结合习题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在习题锻炼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习题和布置作业时候,要选择和绿色化学相结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对题目进行加深和扩展,解除学生做题时枯燥乏味的感觉。通过加强习题的锻炼,引导学生主动对身边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周围化工厂存在的环保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的观察和动脑能力[4]。对于生活周围存在的绿色化学缺陷,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通过讨论交换彼此的意见,然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将绿色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