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特色范例(3篇)
时间:2024-11-26
时间:2024-11-26
【关键词】特色课程德育阳光呼啦圈现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78-01
一、形成背景
为了深入推进学校特色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我们在积极思考学校特色课程如何更好地为德育服务。
呼啦圈是一项器械简单、运动场地易找的健身运动,随时随地都能玩,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活动时通过音乐引导,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入境生情,融情入境,让他们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玩呼啦圈带给自己的快乐。通过阳光呼啦圈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并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此活动不但能强化学生的体质锻炼,陶冶学生情操、磨练个人意志,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讲纪律、讲风格、讲成效的良好风尚;还能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学校的“阳光呼啦圈”特色如何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在办学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当前学校特色为德育工作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的特色与德育工作脱钩、德育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许多突出问题。寻求学校特色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的理论支持,解决怎样才能做到德育创新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特色为德育工作服务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让“阳光呼拉圈”运动不仅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学校特色如何为学校德育服务,可以说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成套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拿来直接运用。就是有了一定的模式也未必对每所学校都能恰到好处。要想不断提高德育的创新性,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育模式、策略和方法,我们知道发展学校特色是德育创新的新途径,因此提出了这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希望通过对我校的“阳光呼啦圈”特色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实践、探索,能找出当前“学校的特色与德育工作脱钩、德育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许多突出问题的原因,寻求学校特色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的理论支持。解决怎样才能做到德育创新,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特色为德育工作服务等重要问题。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阳光呼啦圈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2.通过呼啦圈运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磨练学生的意志,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品学兼优、健康的人。
3.通过呼啦圈特色运动寻求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内容
如何让学校特色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实现德育创新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思路如下:
1.搜集、查阅与“阳光呼啦圈”(开展呼啦圈活动时把学生带入玩圈的情境之中,入境生情,融情入境,让他们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玩呼啦圈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德育创新”特色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调查我国目前“阳光呼啦圈”特色发展的现状,探讨德育创新的途径。
3.分析形成学校特色与德育工作脱钩的原因,着重从教师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4.探究“阳光呼啦圈活动”和德育工作的关系,寻求学校特色能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策略。
五、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1)学校用一学年的时间形成“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项目的单项性特色。
(2)开展学生对“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情况的调查和探究。
2.第二阶段(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
(1)一年半内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德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创建阳光呼啦圈特色学校。
(2)开展中期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进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为下一阶段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3.第三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
(1)收集、总结、整理成果资料。
(2)找出“阳光呼啦圈”活动对开展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3)通过“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对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讲纪律、讲风格、讲成效的良好风尚,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
六、创新之处
2012年我校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指引,结合我校实际,开设了“阳光呼啦圈”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其口号为:“阳光呼啦圈,快乐转转转”。一年来我校紧紧抓住这条特色主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呼啦圈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有的学生会腰转、小腿转、大腿转、颈转等,还有的学生一人转几个呼啦圈……花样百出,精彩极了;同时学校每个学期都进行一次特色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阳光呼拉圈运动”不仅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阳光体育文化氛围,还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七、初见成效
活动实施以来,我校的学生除了能掌握呼啦圈运动的动作之外,还有很多个性展示,转法花样百出,随处可见阳光般的笑脸。在近年的广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检测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班风、学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我校还以“阳光呼啦圈”特色项目为契机,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所以此项活动不仅受学生欢迎,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增城市的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校会继续努力,争取在创建学校特色方面能有更大的飞跃!
最后,我借用古希腊的一段格言作为结束语:“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在这里我要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大声说:如果你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如果你想拥有强壮的体魄,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请来参加运动吧!因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教育科学》2001年2月刊
[4]《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摘要:结合各地方体育特色学校评选的经验和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的相关原理,自然得出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跟踪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动向,则可提出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多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给予了很好的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缺乏后续的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许多获评学校也没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变得保守甚至落后,这就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
1.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
综观现有地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要求,只是较简单地从学校体育的项目规模、项目水平和学校体育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指标评价,而对于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同、运动项目发展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很少关注。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因素的指标提取较为困难,二是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概念把握不够全面。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
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就是学校通过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竞赛等手段合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形式。其个别之处来源于学校所具备的场地、器材、师资、学生、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其合理性是指合理的项目、时间、活动安排,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的完美结合;其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体质、心理的良好发展,及运动项目技能、精神的高度传承。
2.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
学校体育特色含义的明确也就为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目标体系,它不仅需要涵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课程、师资等基本条件的充实,也要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管理、文化、及其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内涵的拓展。
2.1场地、器材的补充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备条件,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相对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但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下,很多中小学校场地有限、资金欠缺,因而场地、器材的补充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现有财力和体育课程的设置,合理开发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缺场地的城市学校可以选择学生个体空间需求小,场地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取得运动场地的相对满足;缺器材的乡村学校可以选择器材需求少,设施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获得运动器材的相对满足;场地少的还可以考虑利用教室、走廊等空间来活动,器材少的也可以通过自制、捐赠等方式来补充。
2.2课程、活动的开发
课程和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载体,更是中小学体育特色创建的基本框架。从广义上来说,体育课程可以包括所有学生参与的校内外体育活动;狭义上来说则主要针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校内体育课(包括基础课和拓展课两个方面)。这里谈到的课程指后者,而将其他辅助教学目标实现的课间操(包括早操)、课余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统称为活动。换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中的课程、活动的开发就是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2.1项目选择合理
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以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选择适合在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财力等基础条件下开展,并有助于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运动项目,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重点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根据学校条件,可以选择2-3个),进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合理利用体育运动项群训练理论,并考虑项目在学生中普及与提高的可行性,尽可能建立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和心理成长的项目组合。比如一个场地有限重点发展跳绳特色的学校,可以根据跳绳运动主要发展学生速度、协调、心肺功能等的特点,选择同样不需要太大运动空间,但能够强化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的器械体操、武术作为搭配,再辅以心理拓展、团队竞技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
2.2.2课程体系完善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可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育拓展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重中之重。常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每周的固定课时落实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首要保障,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拓展课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从普及走向提高的重要阵地,参与者应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包含体育兴趣班和运动训练队等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经之路。常规课要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到各类基础运动项目,并重点强化2到3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完成中小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普及任务;拓展课则应着力于体育特色项目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运动精神体现。常规课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学段逐步推进特色项目的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拓展课则需积极发掘学生在特色项目上的运动潜力,培养学生较全面的项目运动技能和较完备的项目精神素养。
2.2.3活动体系健全
中小学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但在目前而言,缺乏系统性、效率低下仍是许多学校的通病,建立健全的体育活动体系有助于化解这一方面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较多时间保障的长期活动,用以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特色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比如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二是在规定时间段举行的短期活动,用以展示学生基础项目与特色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精神风貌,比如体育节、项目运动会等;三是不定期举行的小团体活动,用以宣传特色项目的文化和价值,如各项评比检查的项目展示,学校非体育类大型活动的竞技表演等;四是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专项竞赛或检测。活动体系的健全需要把几类活动加以合理规划,针对各学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全体学生得以感受、体验和掌握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内容,让部分学生领会和体现体育特色项目的典型技术和文化内涵,让少数学生精熟和诠释体育特色项目的技术全貌和精神境界。
2.3师资、管理的提升
师资和管理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技术保障,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制度支持;非体育学科教师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影响到该项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
2.3.1师资引进与培训
首先“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方式配备体育教师。”同时,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重点考察招录教师的特色项目专业素养。第二,加强现有体育师资的在岗培训,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与过程和掌握特色项目推广、提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多组织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培训与活动,加强非体育教师的特色项目文化认同和活动参与意识。第四,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良好合作团队。
2.3.2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作为保障。完善学校体育管理需要把体育课堂、体育活动、运动团队、体育竞赛、体质测试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制度化实施,以确保系列计划和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评价、公告和奖惩制度,对其他基础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是学校管理者和行动参与者共同来制定,以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4学校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的融合
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四大方面,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挖掘特色项目在德、美、智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并整理出可行的教育方法,通过课程和活动将他们完美融合。体育以其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等特征赋予了“育人”的独特价值,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不仅仅是体现其作为运动的基本属性,还要在此过程中树立德育、美育和智育目标,并且推动它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常态化落实。
3.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小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大力投入、较迅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把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学校文化内涵,除了更加完善特色创建目标体系的各项内容,还需要落实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略。
3.1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和特色成绩良好发展
学生体质良好发展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检验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特色成绩的提升是特色项目发展效果的基本体现。要积极推进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围绕学生体质发展改进体育特色项目的课程、活动与管理,针对性补充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质促进方面的短板;要分层次推进特色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开展,不断培养能代表项目更高水平的队员、教练和裁判。
3.2稳步提升师生特色项目文化认同
全体师生对于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是学校体育特色之所以为“特色”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特色项目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参与面广,整体水平高,项目精神集体体现突出,才能支撑特色项目长久不衰。虽然学校教师人员变动相对较小,但学生更替速度很快,体育特色形成后的宣传、培训、活动仍然需要保持常态化,坚持不辍。
3.3长期落实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特色项目活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强有力支撑。政策支持不仅包括校内管理对特色项目的倾斜,还应包括向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争取相应的政策扶持,以获取更多的特色项目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而且这种支持是长期的、持续的,配合良好的资金保障的支持。
3.4积极推进特色项目技能推广和项目建设帮扶
学校体育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较好的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需要通过特色成效的宣传和区域辐射的影响来推进。要加大力度对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其创建和维持的策略和方法得到相关运动项目联盟的认可和支持;要加强与区域范围内兄弟学校或者体育特色相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建设的效率与资源互补。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在明确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场地与器材补充、课程与活动开发、师资与管理提升、体育与德美智融合的目标体系,并一一达成。而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创建目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学生体质改善和特色项目普及、提高的成效,稳步提升全校师生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争取学校和上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推进特色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9-92.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9-40.
[关键词]特色体育特色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54-01
一、特色建设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
2.以需求和爱好为支撑,加大课程的自主选择。
3.以特色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
(二)打造特色教师队伍
我校体育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师团队,经过不断的积累、交流、学习和校本研修,有着较强的体育课程执行力,在区市教学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体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体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分别能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武术和毽球等项目的教学课,供学生进行自愿选择。
(三)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1.整合体育与健康学科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爱好,形成体育与健康学科特色校本课程。
2.除田径和体育健康专题(2学分)作为每名学生必修项目之外,学校在征求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瑜伽、棋类、游泳(正在筹划)、武术、毽球(分)。
3.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地点在操场、多功能厅、体育馆、舞蹈教室、瑜伽教室。每个学生完成18学时获得1学分。每节课40分钟,实行走班上课。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过程中,既要教授为学生身心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注意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课后做好反思记录,根据每名学生情况,实施个性指导,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5.社团课程。成立学生体育社团,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专用教室作为社团活动场地,进行体育社团活动。
二、实施步骤
(一)教学设施
2013年,完成体育馆改造,进行多功能厅、舞蹈教室的复建,增建乒乓球台,完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筹建学生社团活动场地。
(二)特色课程
2013年上学期,完成特色校本教程开发,形成特色校本教案并具体实施。特色社团初步形成;2014年形成完整的体育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和社团活动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保障:“六个固定”
固定时间:学科特色实施和社团活动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固定地点: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固定的实施场地。固定负责人:每项活动既有学校负责人,也有学生负责人。固定检查反馈:实施过程中,每天检查,每周反馈。固定任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内容,按计划,定任务,保证“学”有内容,“动”有收获。固定学期总结: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每学期既有文字总结,也要有课程活动实践总结。
(二)发展保障
1.安排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及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每个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2.聘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体育与健康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特色校本课程研发和社团活动,为特色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人生规划,提供专业支撑。
(三)经费保障
上一篇:绿色生活意识(6篇)
下一篇:初中军训心得体会(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