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理论范例(3篇)
时间:2024-11-28
时间:2024-11-28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普遍受到尊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教育管理活动的价值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因而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学价值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把人看作是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和地位的提升。这种“人本精神”后来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继承,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和尊严,反对等级特权和宗教迷信对人性的扼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本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三是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重视人的独特性;三是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概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关注人、尊重人、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价值实质,要求教育管理活动应立足于使人得到尽可能的、完善的发展,教育的价值主要是人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人力”的训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并使之获得“一技之长”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教育管理育人功能的最高体现就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使人成为人,将不具有完善人性的人提升为具有相对完善人性的人。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学含义就是教育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促使人成为人,使人有人性。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就是把大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工作都按照人的本性及发展特点展开,围绕人、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他们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并最终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制订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为例,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里,高级专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核心内容。人作为精神的主宰和实践的主体是教育活动必须回答的问题和迈进的方向。教育任务的阶段化和层次性,更需要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哲学观念来统摄。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实现个体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观磨合与协同作用,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实行的是比较僵化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经验式的行政管理居于中心地位,忽视了大学乃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园地,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这一根本的理念。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设有专门机构,设有各项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制度化、规章化的管理。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管理模式总让人觉得学校“管”得多,制约因素多,而教育疏导少。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规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教学内容旧内容多、新知识新信息少。教学方法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灌输传授多,启发、讨论少;对学生的考核,以书面测试学习成绩为主,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基本承袭的是物本管理和规范约束的方法,教师和专职管理者始终处于主体的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被动位置。既不容易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管理决策的随意性,在局部范围内提高了办学成本,形成了办学机制方面的惰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原有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目前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管理经验,成为当今各高校加强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可以说,目前高校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一个从经验、人治管理到理性和法制管理的转换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学的视野中纳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人本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实践路径
1树立尊重学生、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要践行“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倡导“尊重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又是教育者、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校大学生都是达到法定年龄的自然人,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行为判断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他人认可,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同学的理解,哪怕是对自己犯错误的解释和申辩。尊重、认同学生的个性和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她们)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效率。三是实事求是地允许和鼓励大学生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即:一方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正反兼有的全面信息,让学生在比较中、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辨别是非;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以“以人
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加强“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过定期的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群众,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要实行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师、学生为本,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建立科学、完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评价制度,不仅要有常规的检查,还要有期中、期末的总结检查,要把检查考核评比的结果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结合起来,以形成教职员工讲奉献、比成绩、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人本主义班级管理体现出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动性和思维方式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笔者结合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管理中如何体现人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期冀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活泼的班级氛围
小学是小学生正式接触学校教育的开端,其在刚入学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关系、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其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宽松、愉悦的班级管理氛围,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统治者,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忽略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注重师生交谈,一方面,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人本主义理念。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班主任在学习问题上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积极与小学生交流谈心,鼓励其说出自己的问题,班主任指导其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例如,班主任每天以饱满的激情面对每一个学生,提前来到教师,微笑着给小朋友打招呼,面对抵触情绪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发火或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对待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爱护,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的生活等个人问题上,班主任积极观察学生,了解某些学生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等,进而加强师生沟通,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构建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例如,班主任为小学生创造宽松的说话氛围,让其说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不满和烦恼,宣泄不良情绪。班主任用心去倾听和感受,并用通情达理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的烦恼中,注意小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烦恼,然后参与到小学生的烦恼中,给其适当的反应,鼓励小学生继续说下去,最终帮助小学生舒缓情绪,解决问题。
二、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个人展示舞台
人本主义班级管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小学生潜能的发挥,给学生充分的个人展示舞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必要的丰富活泼的班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人本主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德育主题班队活动。如在教师节时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真情留言班会课,班主任把自己对学生的祝愿和殷切期盼写在贺卡上,并亲手将贺卡送给每一个小学生,鼓励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鼓励小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为其开展丰富活动的探究活动,如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让小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获取工具。譬如,网络、书本、父母等,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说说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如班主任带领小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小小志愿者活动,维护社区环境建设,小学生积极制止社区中乱扔垃圾、乱摘花草等行为,并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和合作,加强生生联系,在班级内部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
三、在班主任谈话中讲究说话艺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生理、心理不成熟,自制能力差,对纪律、规矩、人际交往等没有具体的概念,这需要班主任积极引导和教育,加强班主任谈话,讲究谈话艺术,为小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有个小学生总说班级不团结,很多人对他不好、有意见?班主任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倾听,鼓励其说出自己得出这些意见的原因,发现有几个同学喜欢开他的玩笑,弄得他很难堪,他认为这对自己不好,就对全班同学做出不好评价,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产生抑郁、冷漠、不信任等情绪和心理。班主任在明白这一点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论证班主任的想法,用合理的事实验证不合理的想象,并帮助他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缓和其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班级团结。在这里,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其情绪和想法,然后再通过谈话艺术将自己的想法、意见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每一个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团结,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人本主义思想。
弗雷德里克·W·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于1911年发表了管理学巨著《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在书中,泰勒紧紧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这本管理理论的著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的迅猛发展,泰勒由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一、科学管理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物本主义色彩。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争取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诱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其所体现的人性假设上,物质刺激显得尤为重要。
在泰勒看来,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的结构上两个最重要因素,工人做工完全出自金钱的动机,或者是为了避免受惩罚。因而在泰勒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管理措施中,主要以金钱或处罚来调动和维持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基于这一认识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最好的工人拿最高的工资等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在以经济刺激为主要手段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对于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属性方面较少关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工人纯粹地被当作生产的工具,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靠的是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这种强调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物,效率至上的物本管理理念遭到人本主义者的强烈指责。他们认为这种管理方法只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工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缺乏人性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在“经济人”
假设论上,泰勒制曾被认为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钱的手段。
二、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诚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秉承了“经济人”假设中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认识,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1、人的本性。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确有把人当作是“经济人”的一面,并为工人设计了与生产率增加相适应的高报酬制。但是这种“经济人”假设也同时意味着工人从单纯出卖体力劳动转向需要提供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有机劳动,从机器的附属品、会说话的工具终于获得‘人’的地位。在他看来,工人之所以采取消极怠工和“磨洋工”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是由旧式的计时工资制和计日工资制所造成的,而不是工人自私、贪婪的本性。而在对人性自觉的认识方面,泰勒也说:“按照‘纪律’两字的公认意义来说,对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些人是那样的敏感、认真、心甘情愿做一切合理的事情,对他们只需要一点暗示,几句解释,至多无非是些情同手足的劝告,就完全足够了。”在泰勒眼中,“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造的。
2、经济利益并不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泰勒肯定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方式,甚至认为这种物质奖励要把握度。只有适度激励才能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并且这种适度激励最好结合对工人的亲切照顾和友好联系进行,只有出于真心真意关注下属的福利才能达到效果。他所强调的激励措施除了经济刺激外,还有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性的非经济利益的满足,认为生产效率除了受经济利益、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工人的‘士气’有密切关系。这种‘士气’需要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平等对待工人、与工人沟通、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来获得。泰勒不仅看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经济动机;同时也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可以说,在泰勒的理论体系中明显含有对心理、人性、社会等因素的关注与重视,他强调晋升的机会、优厚的报酬、更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刺激因素,而且强调这些刺激因素只有与对工人的真诚关心和友好接触相结合,才能有效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事实上已经跨越了纯粹的“经济人”假设,工人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二)强调对工人的人性化管理。
1、对工人的关心与尊重。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反复强调劳资双方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雇主和工人的紧密亲切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精髓。他坚信雇主和工人的真正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工人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泰勒对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要比制度重要的多,强调人性化管理环境的营造,呼吁工人与管理方面保持不断和密切的合作,甚至将劳资双方应该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视为科学管理实现的前提,强调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地工作,以激发最大的工作潜能,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科学管理体制下,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要认识到工人也是人,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认识到要密切关心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用平等的态度多找工人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谈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对工人的偏见也应予以考虑,给工人提供一个感情宣泄的机会和渠道;对于工人提出的有关改进方法和工具的任何建议都应表示尊重并进行细致研究,择优采纳,并对工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荣誉;对工人抵制管理的改革问题,管理者应该充分理解工人的观点,逐步消除工人的疑问,加深接触,扩大沟通,这些都是科学管理的重大特点。
2、对工人的科学任用与发展。
在过去的管理中,由于工人和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任概念,在工人被分派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人是否用心干活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等诸多方面,决定标准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直觉和预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科学的用人之道。而泰勒则强调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是科学管理理论中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并把其同企业生存发展以及效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出管理者应该仔细研究每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按照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和体力安排最合适的工作。
同时,泰勒还意识到系统培训工人按他们的最高速度工作的必要性,甚至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培训制度,主张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工人,挖掘工人的潜力,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同时保证培训的经常化和定期化,以使得工人能连续地按科学规律去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三、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学的源头,将科学引入了管理领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由于科技水平及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发展程度的制约,科学管理理论必然有其局限性,但毋庸质疑,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带有鲜明的“社会人”色彩,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对后来人本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年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整理7篇)
下一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案(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