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怎么写范例(3篇)

时间:2024-12-01

征文怎么写范文篇1

[内容]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征文怎么写范文

武?姐姐语、数、英三科的成绩都非常好,可以说是全面发展,尤其是作文、特棒!曾在罗湖区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问她:“武?姐姐,你作文写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武器’?”“哪里有,我写得好是因为我看得书多,经验丰富。不过‘绝招’倒是有。”她得意地说。“是么?那你教我几招吧!”我拉着武?姐姐的胳膊“苦苦哀求”道。“那好吧,我就把我的‘无敌绝招’传授给你”。我一听,高兴坏了,连忙大喊:“武?姐姐万岁!万岁!”于是,一有空,我就去学武?姐姐的“无敌绝招”。而武?姐姐也非常耐心地教我: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什么样的文章才叫好文章;怎样写才有新意……甚至连比赛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态都告诉了我。俨然一个“老师”的样子。“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终于,也在罗湖区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武?姐姐不仅主课“棒”,而且其它功课一样棒,真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是我的一个多才多艺、乐于助人的好姐姐。

征文怎么写范文

阅读文章,我们无外乎关注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而写。“写了什么”指向于内容;“怎么写”关注其表达;“为什么写”则触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与价值追求。可以说,任何阅读题目的设计,也都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探究与拓展。学生只需把这三个方面仔细揣摩,用心思考,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虽然我们找到了一条最基本的阅读公式,然而,不同的文体对于“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而写”的关注却大相径庭。因此,阅读公式应细化为适合于不同文体的公式:记叙文要多去关注谋篇布局、细节描写和表达方式;议论文要去找准论点论据,发掘文章的论证方法;诗词就要去还原诗词所呈现的画面,捕捉并领会诗人的心境……循着不同的文体公式,我们会发现,复杂的阅读教学变得清澄明了,读者的思路从混沌走向清晰,学生再也不会谈“阅”色变了。

二、培养文体意识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曾有过担心,“文体”这样专业的名词术语,对于小学生来说会不会太枯燥,让他们有种压力或有抵触。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熏陶,我发现,要让同学们认识并接受“文体”也并不难,用不着刻板教条地一一陈述各类文体的要素、特征,而应是尊重儿童的认知,由形象到概括,让他们自觉地去发现文体差别,从而产生文体意识。比如,我们可以从特征明显的诗歌入手,先任由学生去发现诗歌和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在交流中发现这种形式的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某些句子多有反复,读上去琅琅上口等特点。在发现其特点的基础上,再告知学生,这样的文体形式文学上称之为“诗歌”。这一文体的认知过程,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同学们的发现是将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最好的探索认知。

同样的,其他文体的教学认知也不复杂。我们都可以由浅入深,先做到反复观察自由发现,在讨论交流后提及文体名称,等到学生对于这类的文体有了很多次的接触阅读之后,再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想一想:最近反复提及的这类文章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三、把握文体知识

认识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更是为了利用。认识文体仅仅是开端,更要紧的是把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为学生后续的阅读运用提供一条康庄大道。比如,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全文的线索脉络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始末,往往借助精妙的修辞来表情达意,作者的情感表达,往往寓意于某些关键事物之上。关于说明文,就要让学生弄清楚有哪些主要的说明方法,一般的说明顺序有哪些。而议论文,则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都有一个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一般都通过一些例子或数据展开论证……有了对这些文体知识的了解,学生才不会茫然失措。面对记叙文,就会从容不迫地寻找“六要素”,然后加以组织整理,完成主要内容的概括;遇到说明文,就会一下子去把握所说明的是何种事物,特别去关注文章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