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的拓展范例(3篇)
时间:2024-12-16
时间:2024-12-16
为了公司长期持续发展,为了锻炼我们的队伍,在开拓外部市场初期,不管客户要求多少苛刻,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利润多么薄,也要坚持做下去,绝不动摇。经过4年的努力,我们对上海石化的内部市场越做越精,以优质的服务质量为上海石化“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品质”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与服务,各项服务的满意度综合测评达到98.71%以上,2011年再度荣获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称号。我们在开拓外部市场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步。我们的工程实施人员的足迹已经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天津、北京、澳门等地出现。在上海石化、社会各界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在广大用户的支持与帮助下,2008年,我们的外部市场份额占34.14%;2009年,外部市场份额占42%;2010年,外部市场份额占45.47%;2011年,外部市场份额占50.06%。2011年,我们正式制定了公司未来5年战略发展规划,以此来统一发展思路,鼓舞队伍继续坚持开拓外部市场的斗志。5年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是在2015年把众达公司建成化工行业拥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信息化一体化运营商。
营造良好内部环境,不断优化组织架构,为开拓外部市场提供保证
改制4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夯实管理基础,营造和谐稳定奋进的企业内部环境。建设规范化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工团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建设富有众达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坚持深化改革,制订了符合公司实际、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公司薪酬体系》和有利于降低员工医疗费用负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坚持根据公司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优化完善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和队伍结构,探索新的激励方式,加强队伍培训,提升执行力和战斗力。我们根据开拓外部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扩展内部组织架构,2011年,为了加大研发客户专用软件的力度,还在巩固原有的软件开发部的同时,另外成立了研发中心。我们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更快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适度多元化投资。2010年,在上海石化的统一部署下,公司兼并了“上海新川仪表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开始进军自动化仪表生产领域,现在已经产生投资回报。我们还及时抓住上海出台建设“金融中心”的有关优先政策的机遇,以发起人的身份,联合了9家上海石化改制企业和金山区知名人士等11家股东,合资一亿元成立金山众达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我们守法经营,大胆而谨慎地积极推进业务,一年半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今后的更好发展积累了一些金融业务经验。
研发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资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20年为上海石化提供信息化服务的经验与人才优势,不断增强研发力量,扩大研发规模,陆续开发了近20个拥有独立著作权的软件产品,这些专用软件已经开始在上海石化和中石化许多企业推广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视频预警反系系统、IC卡提货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平台三个核心技术雏形。从2009年起,我们还把战略眼光瞄准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我们发现物联网技术在化工行业独特的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进美国资深专家,组建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已成为上海市物联网协会的理事单位。众达公司把物联网业务列为公司发展核心技术与产品的重点,至今已经投入资金用于物联网一期的研发,二期计划扩大研发和生产,三期将加大投资和引入合作伙伴,建设“化工物联网示范基地”。我们的物联网发展定位是:针对化工行业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特点,以“化工物联网”为特色,重点研发行业智能HSSE(职业健康、安全、保卫、环境)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设备与人员管理、智能应急指挥、智能危险品管理等。我们已经自主研发完成液化气(LPG)、一氧化碳(CO)、氢气(H2)、硫化氢(H2S)、烟感等物联网气体探测器、物联网路由器、物联网协调器等产品,并开发成功物联网气体监测平台软件。我们正在为上海石化建设物联网液化气和一氧化碳监测报警项目,已经为上海石化、澳门南光集团、赛科石化等单位完成了另外4个立项,即将展开新的物联网业务。经过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公司已经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荣获(“蓝十服务”)上海市品牌企业、名牌企业、用户满意服务单位等称号,具备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计算机系统集成(3级)、上海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上海市设备维修企业(1级)、上海市安全生产许可证、中石化HSE证书、国家建设部弱电设计施工一体化(2级)等各类信息化专业资质,已经成为金山区最主要的信息化运营商之一,上海市、中石化有一定知名度的IT信息技术公司。
(一)资源获取型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大宗物资的定价权,加上一些国际公司的垄断,这些年来,世界大宗物质一直呈现出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中国是一个各类资源匮乏,尤其是在石油、铁矿石等领域,资源的匮乏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主要动因,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为首的国有企业纷纷开始开展跨国并购,希望货的价格较低的石油资源,摆脱石油价格过高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一方面是中国各类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另外一方面是各类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这迫使中国企业纷纷到国外寻找资源,宝钢、马钢等中国钢铁巨头也到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并购,这些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获取资源,其目的是降低资源成本。资源的获取依然是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诱因,这种情况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跨国并购的主流。
(二)市场拓展型
海外并购可以使一个企业快速的切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利用被并购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优势来拓展市场。中国制造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服装、钢铁等很多行业都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状态,很大的一部分产能都是通过出口得以消化掉。然而中国制造拓展世界市场时,往往会遭遇各种贸易壁垒,爆发各种贸易抹茶,这从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就可以略窥一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跨国并购的开展,绕过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选择。举例而言,2008年雅戈尔并购美国新马服装公司就是为了开辟美国服装市场。通过海外并购来开拓市场还可以减少企业所面临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每年面临大量的贸易摩擦,通过海外并购就可以绕过一些国家所设置的贸易壁垒,顺利实现海外市场开拓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未来以市场获取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将会成为中国跨国并购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
(三)战略资产获取型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获得的技术,中国制造虽然依靠价格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但是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也是公认的。技术瓶颈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的难以回避的课题,为了获得核心技术,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希望通过并购来弥补此方面的短板,例如联想并购IBM、上汽并购双龙等都是为了获得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银行业海外拓展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银行业的跨国发展为我国参与全球金融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必须加快经济“走出去”的步伐,努力推进和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学习海外经营知识,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业跨国发展总体上受到阻碍和冲击,但存量仍保持增长态势。我国银行业海外拓展虽然获得不小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我国银行业海外拓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动因
国家战略推动。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占据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主导地位。而面对有限的世界市场资源,各个国家都在努力争取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机会和地位。作为金融业的核心产业,银行业必须走在前面,努力开拓世界市场,为其他产业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和政府都在积极推行一系列的金融和贸易政策,为我国金融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为银行业走出国门创造出必要的条件。
社会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迅速攀升,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投资约6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3642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金融数值代表着跨国经营的客户数量的巨大,海外客户的需求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追随客户的发展步伐,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海外发展需求,为客户在国内外资金流动提供便捷。只有这样,银行才能避免客户的流失,帮助国家相关机构摆脱连带反应,为国际化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
银行发展需求。对比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海外业务市场份额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差距,中国所有国有银行的海外市场份额不到10%,而欧美则超过35%,巨大的现实差距催促着我国银行业加快海外市场拓展的速度和质量。另外,银行业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拓宽服务和业务范围,获得更好的规模经济,节省交易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海外拓展实例分析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作为我国走出国门时间最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到目前已经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1000家分支机构,并且作为香港和澳门的发钞行和人民币唯一清算行,与世界10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服务关系。中国银行一直以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发展作为战略定位,自身特点明显,海外拓展策略以分析机构的设立为主,以海外机构的并购为辅。
回顾中国银行今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日渐稳健和成熟的海外拓展方式与战略视野。自2006年以来,先后开设了英国、巴西、鹿特丹、韩国、印尼、台湾、约翰内斯堡、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行或支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成为中国银行海外拓展最常用的手段,借助恰当的增资提高海外分支的实力,同时进行国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并购战略构,不但有效的节省了国外经营成本,而且降低了跨国经营风险。
工商银行。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传统的扩张模式很难令海外业务相对缺乏的工商银行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份额。于是,工商银行一改之前内生性传统发展模式,开始依靠国内积累的雄厚实力,利用海外并购、收购的方式展开更加快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经过多年来一如既往的决心和努力,工商银行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频繁的使用海外并购、收购手段,已经逐渐缩小了与中国银行的海外发展差距,建立起了全球范围内机构和分支。截至2011年,工商银行已经在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约220个分支和机构,基本完成了全球重点覆盖的目标。
自1998年开始,工商银行完成了对阿根廷标准银行、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华比富通银行等银行的收购和并购工作,成为这些银行的全资或控股股东。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在海外并收购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挖掘一切值得利用的潜在并购机会,尽一切办法缩短并购周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追求稳中求快的海外拓展速度。
三、我国银行业海外拓展的策略和建议
理性看待海外拓展。海外扩展需要理性看待,因为国际化发展道路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更是一种复杂、、长期、系统的发展工程。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考虑和分析本企业在短期内有无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旦决定进军海外,银行必须以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发展战略,以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和资源优化为目的,找出自身能够自足于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提高自身实力。自身实力的打造和提高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出国门的基础,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匮乏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人才资源才是最终的资源,人才的培养、建设和储备关系到商业银行在国外发展的流畅程度。因此,商业银行在海外发展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国际化人才的选用和使用,注重本土化、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打造出强劲的国际化团队。
积极面对国际化监管。金融危机后,我国受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受到非商业力量和不公平待遇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商业银行接受海外监管部门的管控过程中需要提高警惕,在国际化的重压下仍要积极配合当地和国际各机构的监察和管理,规范自身行为,打造国际化规范企业。
参考文献:
[1]沈炳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12,(1).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思路(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