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例(3篇)
时间:2024-12-20
时间:2024-12-20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
据统计,我国森林蓄积量年均递增2.25亿m3,但同时每年因病虫害减少的林木材积平均达0.17亿m3。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火灾”,实际上因其而造成的损失远超过了森林火灾,我国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的214倍,而且还以年均25%的速率递增。可见,林业病虫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大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当前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树木品种也有很大差别,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广东地区一些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为例进行说明。
1.1虫害
1.1.1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广东每年繁殖3~4代。幼虫以松针叶为食,常蚕食大片松林,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导致林木大量枯死,并且还招引其他害虫入侵,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害虫。
1.1.2桉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行动时身体屈伸如拱桥,休息时身体伸出若树枝,较容易辨识。主要取食桉树叶,大量繁殖时桉树叶被吃光,对桉树危害很大。
1.1.3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蛀害树干和主根,成虫咬食树枝和树叶。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危害苦楝树、柑桔等。
1.1.4松突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由国外传入,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等,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可造成松树枯死。
此外,竹蝗、木蠹蛾、地老虎、云南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萧氏松茎象等害虫危害也很大。
1.2病害
1.2.1桉树青枯病,病原为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中,主要危害巨尾桉、尾叶桉等桉树树种。
1.2.2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松树寄生虫,它以天牛作为传播媒介。受到感染的松树会迅速死亡,而且治理难度较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
此外,叶斑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林业病害。
1.3有害植物
1.3.1薇甘菊为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很快,虽初期生长缓慢,但随苗龄增长生长极为迅速,由于攀附林木并导致林木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死亡,所以对林木生长危害很大。
1.3.2桑寄生害为寄生小灌丛,主要危害阔叶乔木、灌木的生长。
2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与主要技术手段应用
2.1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兼顾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树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态理念。
2.2生态防治技术
以生态学观点,森林、病虫害与天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时,这个生态系统就能维持平衡,不会造成病虫孽生发展。为了达到生态防治效果,就应在营林方式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并应推广混交造林技术,以母树自然繁衍方式实现天然更新。培养优良抗病树种,选择健康、抗病虫害强的树苗造林。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减少人、蓄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预防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最佳时机治理病虫害。
2.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调节有害病虫种群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种生物活体,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适宜营林方式,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环境;通过生物技术选育抗虫品种;病虫害自毁技术,如雄性不育、遗传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3]。下面介绍几种生物防治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桉树尺蠖、地老虎等。在害虫产卵期放蜂,通过在害虫卵块内产卵寄生,使害虫卵无法孵化而死亡。每亩放蜂5~10万头可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繁殖。
管氏肿腿蜂可防治天牛类害虫,如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星天牛等。肿腿蜂为体外寄生蜂,通过取食、产卵于害虫体内而起到防治作用。要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应控制放蜂期和放蜂量,时间以10时~15时较好,放蜂量为20头/株或虫蜂比1:3~6为宜。
白僵菌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一般以4龄前为宜。如菌粉用30℃水浸泡2~3h,再稀释至1~5亿孢子/mL,喷至树冠上即可。防治马尾松毛虫每亩可用菌粉0.5kg。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2.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通过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病虫害。农药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化学防治由于防效高、见效快,是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并遵循对症下药、适时施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农药使用应朝着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方向发展。施药形式主要有树干注射、喷雾、热烟雾等。其中树干注射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延长药效期,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喷雾技术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喷雾机具和动力分,喷雾技术分手动、机动、飞机和果园等方法。常规喷雾技术药剂浪费很大,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所以静电喷雾技术、精确施药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2.5物理防治技术
人工捕杀,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隔离法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由于物理防治技术无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短期突击方式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病虫害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森林、天敌相生相克,只有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通过检疫、监测、预防和治理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才能使林业生产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4-01
1.杨树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1.1杨树黑斑病
杨树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引起早期落叶。此病害的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毫米,黑褐色或褐色。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该病害由半知菌黑盘孢目的盘二孢属病菌引起。我国杨树上的盘二孢菌已报道有2种,且有专化型存在,江苏杨树上为黑杨盘二孢菌,它有2个专化型,即单芽管专化型和多芽管型。黑斑病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溅散传播,长途传播主要靠插穗和苗木。该病害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在我县于6月上旬开始发生,夏秋之间最盛,直到落叶为止。
防治方法:防治杨树黑斑病惟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杨树品种,意大利I-69杨、I-63杨、I-72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而I-214杨等杨则是高度感病的无性系。发病高峰期前,可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还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白涂剂制作方法:按生石灰1份,食盐0.3份,水10份的比例配制。
1.2杨树锈病
春天杨树展叶期,常可见到树上满布黄色粉堆,形状象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这就是杨树锈病。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锈病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联合成大块,且叶背病菌部隆起。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叶片枯死。较冷的早春可在病落叶上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锈病病菌的冬孢子堆。病菌还会危害嫩梢,形成溃疡斑。
防治方法:在初春病芽出现时期可以利用病芽颜色鲜艳和形状特殊的特点及时发现并摘除。摘除病芽要早,彻底,并随摘随装入塑料袋中,以防夏孢子扬散;也可以在该时期喷洒多菌灵800倍液以消灭病芽,如果辅以摘除病芽或喷药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在发病期间喷洒50%的代森氨1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等,有一定效果。室内试验表明洗衣粉液2000倍对夏孢子萌发有100%的抑制效果。及时清除田间病菌落叶,以减少病菌的可能来源。由于夏孢子大多降落在离其产生处300米范围内,故育苗区应尽可能远离发病菌的大苗区。
2.杨树常见虫害与防治
2.1蝼蛄
杨树蝼蛄虫害多表现在东方蝼蛄方面,其属于杂食性害虫,对许多树木幼苗或一般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通常在土壤中活动的若虫、成虫极易直接咬断幼苗或取食种子,使苗木根部以乱麻状的形态存在。
防治方法:若危害程度较低,可引入毒饵法,将拌和后的毒饵在苗床中进行1.5~2.5公斤的喷撒。若危害性较大便需直接采取药剂喷洒方式,可通过辛硫磷颗粒剂的使用,将其掺入少量细土,在此基础上向地面进行播撒。另外,杨树管理中对于害虫的杀灭也可直接引入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其防治效果也较为明显[4]。
2.2蛴螬
该类型虫害多以腐食性种类为主,通常在杨树中造成为害的多体现在如大黑鳃金龟等,为害性极为严重。其能够在幼苗下对根系或根茎进行咬食,若苗木出现伤口很可能有病菌侵入其中,引起病害现象。通常蛴螬虫害出现后,苗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轻拔便可使苗木拔出,且苗木根部以整齐切口的形式存在。
防治方法:主要以药剂喷洒方式为主,如用25%异丙磷乳油等可直接进行喷洒,或在5月、11月采取开沟灌水的方式,可使蛴螬数量得以减少。
2.3地老虎
杨树地老虎虫害多表现在小地老虎方面,一般在幼苗叶面或叶径中可发现群集的幼虫。而一般在3龄以上幼虫方面,多在夜间对幼苗进行侵害,直接将其拖入土中进行取食,破坏幼苗的健康生长。
防治方法:一是对幼虫采取诱杀的方式,如将敌百虫适量拌入杂草中并在苗圃中放置,能够对幼虫进行诱杀;二是对于成虫,通常需利用拌制好的糖醋液,对于成虫可进行诱杀;三是利用药剂形式。防治中用于杨树地老虎虫害防治的药剂除敌百虫外,也可选择75%辛硫酸乳油1000倍液,既可直接在幼苗周边喷洒,也可在幼苗上进行喷洒,或直接将药剂灌入土中,对幼虫消灭具有良好的效果。
3.加强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对策
3.1明确防治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杨树等主推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把它作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把杨树等主推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签订责任状,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救灾设备设施和物资,确保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和顺利实施。积极配备机动施药器械,储备充足农药,购置防治作业车,力争达到每个林业县(市、区)有一台防治作业车。根据本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的需要,购置并储备必要的药剂药械。
3.3树立服务意识
各级森检机构要把工作重点放到杨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来。一是要积极开展杨树造林专业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切实满足林农和经营大户对森防技术的需求。5万株以上栽植户由省森防局组织培训,1―5万株栽植户由所在设区市森防部门培训,1万株以下栽植户由所在县级森防部门培训。二是要继续与气象局、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开展合作,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生产性病虫情预警,有效指导林农开展防治。三是要大力推广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杨树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
3.4提高防治能力
着力推进防治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防虫专业队的作用,加强专业除治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各专业队必须配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药械4台以上,并针对杨树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防治作业或实地操作演练,同时狠抓制度化建设,使之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充分发挥“三防”协会在开展杨树病虫害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群防联治作用。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开展杨树病虫害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专业公司或防治队。
参考文献
关健词:玉米;粮食作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的主要原产,其用途很多,玉米病虫害的是影响玉米产量和摄影师的主要因互,为了促进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气候原因
降雨量较多的地区玉米苗枯病比较流行,湿润的天气条件对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会导致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大斑病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很容易发生。湿度能显著地影响害虫的成活率,如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常常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发生猖獗。而且长期多雨,日照不足会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会严重泛滥。
1.2栽培制度不合理和品种抗病能力差
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病虫的数量逐渐积累,大多数地区种植水平低,防治不彻底使得田间存在大量的菌源;许多地方宣传密集种植,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1.3玉米病虫害发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加大了后期防治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不重视病虫害的前期预防,在发生病虫害后再进行防治。但是玉米成长的中后期,田间的植株比较高大,田间密度大,加之各地普遍未预留农事作业带,即便有防治器械也难以实施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从而使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危害加重。
土壤是害虫特殊的生态环境,害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据估算大约有95%的害虫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等;有的在某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蛴螬等;有的在土中化蛹;有的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囟取⑹度、酸碱度、土质及有机质含量等,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土壤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1.4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增大病虫害的发生率
人类在喷洒农药时长期喷洒同一种化学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发生病虫害时人类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率低会使虫害加重。害虫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这些天敌会使害虫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类大量的杀害害虫的天敌会造成病虫害的泛滥。
2玉米病虫害常见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2.1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致病菌的变异以及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其次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最后在种植过程中要拨除病株,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2.2主要的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样,对于玉米的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玉米螟和玉米蚜。
(1)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2)春玉米的防治。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1次。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常用的颗粒剂有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1~2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10%或100穗上有幼虫50头时应施药防治。有虫雌穗超过30%时,应在第1次施药后6~8天再施药1次。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2)玉米蚜
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40%氧化乐果乳油200~250倍液。
3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4玉米纹枯病
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喷施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2):62-62
上一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6篇)
下一篇:四年级数学日记字(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