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4-12-21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1

一、目标任务

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为总基调,以防灾减灾为中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为己任,认真履职尽责,落实“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实行政府间、系统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高效完成省下达给我县的2022年度“四率”目标任务: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调查监测覆盖率、无公害防治率、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

二、重点工作

1、加强美国白蛾疫情防控

继续开展2次成虫迷向型性信息素诱捕监测,实施定点、定人、定责布设监控点80处;严格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苗木用于造林、绿化,严禁从疫区调入带土坨苗木和柞木枝桠材。

2、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阻击战

联合住建、城管、交通、水利、邮政、铁路等相关部门开展联防联治,4月10日前完成松材线虫病重大疫情专项调查,筑起防控疫情铜墙铁壁。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春秋2次普查监测任务,对松林实施调查、取样、检测。建立严格的松材线虫病责任追究制度,对调入调出的松木及其制品实施检疫监管和专项执法,确保疫情防线牢固。

3、强化森林鼠(兔)无公害防治

在鼠密度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开展森林和林木被害程度调查,结合防控因鼠而传染的疾病实施无公害防治,做到发生一亩防治一亩,高质量完成省下达给我县的防治任务,有效保护林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造林、绿化成果,确保灾情可防可控,杜绝毁林现象发生。

4、高效应急处置松毛虫特大灾情

继续推进松毛虫特大灾情应急处置工作,努力将红色预警应急处置转化为常规防治。加大赤眼蜂天敌防治所占比重,数量不少于上年度,药剂处置要倡导无公害防治,通过综合防控措施使灾情降到最低,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三、工作举措

1、加强调查监测预警,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严格按调查监测种类制定调查技术方案,开展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监测,提高调查覆盖率和测报准确程度;做好动态趋势预报,及时准确预警;严格疫情和突发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准确性、时效性,为防治提供第一手材料。

2、强化无公害防治力度,做好防治减灾工作

认真分析研判,科学制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下达防治计划和任务,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认真审核、审批防治任务设计书,倡导无公害防治,实行农药准入制度,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和突发灾害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加大防治作业质量和效果督查,力求效果高效,确保我县无大灾。

3、严格检疫检验监管,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重点做好造林、绿化苗木产地检疫工作,从追溯源头开始治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苗木行为,严防带疫带病苗木用于造林和绿化,严把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产地检疫关、调运检疫关和复检验证关“三关”,严格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指导各基层单位、执法部门开展检疫执法工作,查处违反检疫法规案件。

四、工作保障

1、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严肃责任督办追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层层签订政府间、系统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评价结果并予以通报,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按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及《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严格重大灾(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惩,厘清权责关系,严格督办追责。探索全面推行林长制后有害生物防治新思路、新办法,创新森防工作新模式、新机制。

2、加大防治资金投入,保障救灾物资储备充足。按照《省重大林业灾害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将重大灾(疫)情防控所需应急资金纳入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管理体系,提高森林保险返还资金用于有害生物防治比重,本着救灾需要、到位及时的原则予以保障。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绿色通道;食叶害虫;危害情况;做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2-0136-01

植树造林是淮安人民的优良传统。淮安市开发区有林地面积4066.67hm2,植树1500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达41.24万m3,林木绿化覆盖率23%,实现林业产值1.2亿元,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多高温天气,干旱少雨,致使食叶害虫大量孵化繁殖,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局部地块成灾。由于高速公路林带的特殊条件,使防治开展比较困难。

1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危害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绿色通道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黄刺蛾、分月扇舟蛾、杨大嘴瘿螨、杨尺蠖、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柳蓝叶甲10种杨树害虫。其中发生成灾的杨树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杨大嘴瘿螨、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6种杨树害虫。

淮安经济开发区杨树食叶害虫危害呈现出危害种类多,有7个科害虫危害,危害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发生成灾时间在7月初至9月中旬,并且突发性强,常在短时间内就能将树叶食光。

2淮安经济开发区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主要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控制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促进杨树生长,减少灾害损失,保持绿色通道绿化整体形象,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1]。及时召开会议布置防治工作,使各项措施能迅速落到实处。

2.2加强虫情测报

在绿色通道增设绿色通道测报点,配备了10名测报员,规定在7―9月危害较重时每周汇报2次,病虫情报1次。重大病虫情当即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区社会事业局坚持每周到绿色通道调查1次病虫情况,及时病虫情报。

2.3坚持五统一防治

严格实行五统一防治:统一组织专业人员防治,由市、区、乡森防技术人员防治;统一时间防治,在7月中旬、8月中旬开展2次防治;统一药剂品种,以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为主进行防治;统一内侧使用车载高射程喷雾机喷防,外侧用烟雾机、注干机或工农-36喷雾机防治;统一检查验收评比。对杨树失叶率控制在5%以内的乡进行表彰奖励。连片失叶率10%以上达500m以上的予以通报批评。

2.4坚持综合治理

2.4.1复合经营进行生物控灾。在绿色通道推广林草牧、林油等林农复合经营生物控灾技术,通过在林下间种白三叶,利用豆科牧草害虫天敌毛虫追蝇、绒茧蜂、赤眼蜂转迁杨树林,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通过林地间种油菜等蜜源植物,利用油菜害虫天敌赤眼蜂、姬蜂、瓢虫转迁杨树林捕食寄生杨树食叶害虫,以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2-3]。

2.4.2积极开展冬季防治。一是通过清除枯枝落叶、地被物,将落叶中、地被物中的越冬卵、幼虫、蛹等清除,降低春季害虫的虫口密度。二是耕翻土壤,将枯枝落叶或土壤中的食叶害虫翻于土壤下部,使其难以转到树上危害,或使地下越冬害虫暴露于地表,利用气象和天敌等因子令其死亡,降低虫口密度。三是树干涂白,于1月以后,用生石灰对树干部1.5m以下涂白,不利于干部越冬虫害的发育。四是人工捕杀害虫。五是人工设置隔离带防治草履蚧、杨尺蠖等。于1月下旬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阻隔带阻止上树集中捕杀。2012―2013年经过防治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发生率8%,成灾率5%。

3关于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的思考

3.1领导重视是绿色通道防治的组织保障

政府及部门领导对绿色通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促成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区财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近几年每年都安排了绿色通道防治专项经费,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和物质保障。

3.2防治服务队是绿色通道防治的人员保障

由于林业的中长期效益,人们对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特别是杨树食叶害虫,很多人认为不管防治与否杨树都不会枯死。逐户动员难度也较大,时间难以统一,也不能够及时进行防治。通过成立防治专业服务队,随时防治随时出动,能及时控制灾害[4]。

3.3定期测报是绿色通道防治的基础

坚持每周都到宁连路绿色通道调查虫情,及时病虫情报,及时提出防治建议。通过测报确定最佳防治时期,把害虫消灭在成灾之前。

3.4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率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的使用对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绿色通道的统一防治。二是保证了防治效果,由于防治及时、快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防治工作[5]。三是节约了防治成本,采用了高射程车载喷雾机防治,药粒得到充分的雾化,雾粒只有0.7μm以下,显著地减少用药量,工时及用工人员显著减少,比普通喷雾机减少防治投入88%以上。

总之,通过以上防治方法的施行,使害虫天敌转迁杨树林,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同时利用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6]。开展冬季防治可显著降低春天害虫的虫口基数,特别是耕翻土壤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树木生长,增加了经济收入。

4参考文献

[1]李贵明.黑龙江省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1(4):102-104.

[2]谢广军.蒙城县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6):1719-1720,1729.

[3]肖广会,张海林,乔润喜.杨树食叶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313,312.

[4]陈保军,崔海霞.浅析杨树食叶害虫的测报与防治[J].生物技术世界,2013(6):42-43.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监测;控制;措施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相关的诸方面因素,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落实在"预防"上,怎样预防灾害?除了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外,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是要在森林病虫害的增殖初期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御大灾形成。要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是关键,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才能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的目的。

1.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要素分析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必须把握时间、空间和人三大要素。

1.1时间要素

把握好监测预报的时间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测报的准确性。按照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才表现出可视症状或前兆特征。如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可行的时间区间在9月至次年5月,而在每年的10月左右于竹林中查找竹下盘枝条受害严重、地上可见到竹蝗尸骸(如头壳、前胸背板、足后腿节等)的地段进行调查,则可以大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过早这些特征尚未出现或不显著,而过晚这些特征又可能自然消失,使之难以分辨。二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暴发性害虫,如松毛虫、竹缕舟蛾等,如果不能根据准确的调查和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时发出预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因此,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

1.2空间要素

从空间上来说病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森林害虫防治中有一个"虫源地"的概念,即每一个发生周期或大多数发生周期都起源于数个相对稳定的小面积地域,这些地域上害虫种群的动态往往是监测预测的重要依据,是预报的敏感地带。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找准"虫源地",设立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观测调查,既能为掌握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现在有人从地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希望找出害虫种群变动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选择观测调查点的科学性和机动性。

1.3人的要素

首先,社会对监测预报工作在预防森林病虫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投入足够的资金,采取严格的组织管理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其次,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测报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调查统计学等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气象学、系统控制论、仿真动力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做到"耳聪目明"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为提高测报技术水平带来了便利,要有跟踪新技术发展并能将之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是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既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第三,林农观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占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就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严密的、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预防灾害的贡献率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转变"灾来救灾"的意识,将防御灾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2.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科]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4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它具有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有松树的“癌症”之称,在国内外均被列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林区的松林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二、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松材线虫病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开展松材线虫病的监测调查,加强检疫工作,严防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局。

2、坚持林业局统一领导,实行划定责任区监测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各林场划定责任区管理,各林场对本辖区的监测预警工作负总责。

3、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除治”的要求,一旦出现松材线虫病病害,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处理。

4、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海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项目负责制,做到领导责任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检查奖惩到位。

三、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局发生的松材线虫病病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松材线虫病防治领导机构与职能

(一)林业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

林业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是林业局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领导机构,由局长谢明东任总指挥,副局长钟育飞任副总指挥。由森检站、林政科、天保办、计资科、人事科、行政办公室、政工科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防控指挥部。

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职责:根据病害预测和变化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我局防治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明确各组成和参加部门的职责与任务;部署和检查本预案执行情况,统一指挥全局的防控工作。

(二)松材线虫病防治办公室

林业局森检站是全局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以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基础,成立松材线虫病防治办公室,由检疫站站长任主任。办公室具体职责是:

1、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指示和传达有关会议精神,承办松材线虫病防治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

2、负责各基层单位之间的联络与沟通,交流有关信息。

3、负责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专业队伍的组建

1、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组织防控专家组,其成员由局森林植物检疫站、林政科、天保办的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的任务是开展防治技术科研工作,并为监测普查、害虫除治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

2、各林场负责组织监测普查队伍。由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普查人员的培训,普查技术指导,带领普查队伍开展日常的普查工作。

3、各林场负责组织专门的防治队伍,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专业队伍的培训,对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三、检疫及审批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全局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审批工作。一是做好监管调查和检疫登记工作,对辖区内生产、使用、经营松木及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登记,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资料。二是加强林区重点部位的检疫监管工作,检疫人员要深入到林区主要交通要道、木材加工企业等开展检疫执法,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场地、仓库等都要严格检疫,确保疫情不扩散。三是重视开展复检工作,从外面调入松木及其制品前必须向我局森林植物检疫部门申报并接受复检,严格控制松木及其制品从松材线虫病疫区调入吊罗林区。

第三章预警、预防和疫情报告

一、局森检站要加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预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监测预警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密切监测松材线虫病疫情。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监测预警工作。

林业局统一部署,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检疫检查工作。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划定疫情监测责任区,设立常年监测点,由护林人员负责其责任区范围内的疫情监测,将疫情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员、山头地块。坚持定期巡查、每月上报监测情况。发现松树枯死,要及时取样分离镜检,查明死亡原因。

如疑为松材线虫病危害的,迅速报送局业务主管部门进行鉴定。凡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必须在24小时内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组织开展除治工作。对于调查监测或者防治不及时,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5

摘要:应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种衣剂对燕麦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研究了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种衣剂对燕麦出苗、生长的影响及防病虫效果和增产效应。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高剂量下对燕麦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防治效果最佳,增产效果显著,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包衣剂量,建议每公斤种子4mL,高剂量6mL时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种子包衣技术防治蚜虫和红叶病是提高燕麦单产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种子包衣;燕麦;蚜虫;红叶病;出苗;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1)03-0060-04

吡虫啉和噻虫嗪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明显内吸传导性,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对刺吸式口器蚜虫、叶蝉和飞虱等害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效、低毒、安全和持效期长的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是近年来新农药创制领域研究的热点[1,2]。燕麦(Avenasativa)是禾本科燕麦属植物,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我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为主,常称裸燕麦[3]。我国是裸燕麦的发源、驯化和传统产地,年播种面积66.7万hm2,产量85万t,现已成为我国第5大粮食作物[4]。裸燕麦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而且种植燕麦还可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5]。蚜虫及其所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导致的红叶病是燕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虫害,是裸燕麦产量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其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蚜虫发生数量,近几年该病间歇流行,个别年份造成很大损

失。对于红叶病的防治首先就是要选育抗蚜品种,其次就是化学防治。燕麦一般在瘠薄、偏远的地区种植,常规的药剂喷雾不仅费时费工,而且成本也较高,很难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新的种子处理技术,在小麦、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飞播牧草等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而且省时省工,与其他施药技术相比污染相对较小,对环境安全,而且易于操作[6]。本研究对自主研发的种衣剂在燕麦上进行了田间试验,探讨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种衣剂对燕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防病虫效果和增产效应,为种衣剂在燕麦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燕麦品种:裸燕麦(白燕4号)。

供试种衣剂:20%吡虫啉悬浮剂(自研,吡虫啉原药由石家庄志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噻虫嗪悬浮剂(自研,噻虫嗪原药由南京盼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谷试验站,于2009年3月27日播种。肥水及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一致。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L120%吡虫啉SC2mL/kg种子;L220%吡虫啉SC4mL/kg种子;L320%吡虫啉SC6mL/kg种子;L420%噻虫嗪SC2mL/kg种子;L520%噻虫嗪SC4mL/kg种子;L6、20%噻虫嗪SC6mL/kg种子;CK未使用药剂,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10m2,随机区组排列。为了准确统计出苗率,试验地旁设定量播种试验:开沟行播,每处理重复3次,每行100粒,随机排列。

1.3调查方法

1.3.1出苗及生长调查播种后记载出苗期,待苗齐后统计出苗率,每行取10株测量株高,观察生长势、整齐度。

1.3.2防治效果和测产蚜虫:分别于燕麦拔节期和扬花期,每小区“Z”字型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调查每株燕麦上的蚜量,统计结果计算防效。

红叶病:在燕麦灌浆期调查,每小区随机3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调查各处理的病情级数,统计结果,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燕麦红叶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参照小麦黄矮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7]。收获时每小区单收单打,对各处理进行产量比较。

燕麦红叶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0级:所有叶片无黄化;

1级:部分叶片尖端黄化;

2级:旗叶下1~2片叶叶尖黄化;

3级: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以下,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以下;

4级: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以上,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以上;

5级:几乎所有叶片完全黄化,植物矮化显著,穗变小甚至不抽穗。

2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包衣处理对燕麦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吡虫啉和噻虫嗪不同剂量包衣燕麦种子后,对燕麦出苗和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1)。从出苗率来看,除L4的出苗率高出CK6.57%,其余处理的株高都比CK有所降低;从株高上来看,除处理L2和L3较CK分别低1.10%和6.59%,处理L1、L4、L5、L6的株高都较CK分别高出1.10%、13.19%、17.58%和15.38%;每个处理的出苗时间也有差异,处理L5、L6的出苗时间与CK相同,而处理L4比CK提前了1d,处理L1、L2、L3均迟于对照。由此可以得知,两种种衣剂对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程度有随剂量加大而明显的趋势,燕麦对吡虫啉较为敏感,在低剂量下较为安全;而噻虫嗪从株高上来看有明显的刺激生长的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出苗率降低较为明显,因此,中高剂量包衣相对较为安全。

表1种子包衣处理后对燕麦出苗及株高的影响

Table1Theeffectofseedscoatingongerminationandheightofoats

注:+表示比对照增加或出苗提前,-表示比对照减少或出苗推迟

2.2种子包衣处理对燕麦蚜虫的防治和增产效果

燕麦拔节期调查结果表明(表2),不同处理对燕麦蚜虫的防效在72.22%~83.87%,中高剂量的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扬花期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种子包衣后对燕麦蚜虫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L3>L2>L6>L5>L4>L1,其中,L3、L2、L6和L54个处理的防效均大于50%,L3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以达到58.09%。同一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麦蚜的防效存在差异,中高剂量种子包衣处理后对麦蚜的防效较好,低剂量的防效较差;不同药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性,20%吡虫啉悬浮剂的中高剂量对麦蚜的防效均优于20%噻虫嗪悬浮剂的中高剂量。

燕麦灌浆期对红叶病的病情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种子包衣后对燕麦红叶病的防效在35.31%~62.38%,经方差分析表明,处理L3与其他5个不同处理的防效间存在显著差异,防治效果相对最好,达到62.38%,而其他5个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测产结果显示,2种种衣剂包衣燕麦的增产效果明显,在供试剂量下,有随剂量加大而提高产量的趋势,从药剂来看,噻虫嗪种衣剂的增产效果比吡虫啉明显,高剂量下可达到73.43%,这可能与该种衣剂刺激生长的作用有一定关系。

表2种子包衣处理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

Table2Theeffectofdifferentseedcoatingformulationoncontrollingaphidandredleafvirusdisease

注:1拔节期调查;2扬花期调查;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讨论与结论

麦蚜不仅是麦田的重要害虫之一,而且也是病毒的传播者。燕麦红叶病的传毒蚜虫就有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玉米缢管蚜等[8]。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使病症的出现存在一段时间的潜育期。目前,对燕麦红叶病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育种上,由于缺乏免疫抗源,培育免疫品种相当困难。生产上除选用高水平耐性品种外,就是要适期播种[9],而在蚜虫发生盛期,大多数还得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以减少蚜虫数量,达到减轻红叶病的发生程度。已有研究认为,化学杀虫剂在防治虫害的同时能导致次要害虫的暴发及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同时又有可能毁灭天敌和其他有益的或非靶标物种[10],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也有研究将高效低毒的吡虫啉作为生产中喷雾防治蚜虫的首选农药[11,12],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用化学药剂的施用方式也由叶面施用转移到了种子处理上。种子包衣不仅可以提高出芽率,促进齐苗、全苗,调控作物生长,而且药剂有效期长,可以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天敌,提高农业效益。其用途广泛,优点多,已研究报道的含有效成份吡虫啉的种衣剂已用在部分粮食及蔬菜上,用于防治叶蝉、粉虱、飞虱、蚜虫等多种害虫[13]。此次试验中将吡虫啉及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用于裸燕麦,随着供试剂量的加大,对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程度也相应增大,总体表现为燕麦对吡虫啉较为敏感,而噻虫嗪则有明显的刺激生长的作用。从防治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即用药量越大,防效越好,持效期也较长。2种药剂的中高剂量对燕麦出苗和生长相对安全,在此前提下,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在利用这两种种衣剂防治燕麦蚜虫和红叶病时,应严格控制包衣剂量,2种种衣剂以4mL/kg为宜,高剂量使用时,适当增加播种量可以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前提下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通过种子包衣技术防治蚜虫和红叶病是提高燕麦单产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须志平.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作物保护方面的应用[J].世界农药,2009,31(1):18-21.

[2]邵旭升,田忠贞,李忠,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及稠环固定的顺式衍生物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8,10(2):117-126.

[3]李润枝,陈晨,张培培,等.我国燕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44-45.

[4]任长忠,胡新中,郭来春,等.国内外燕麦产业技术发展情况报告[J].世界农业,2009(9):62-64.

[5]王显萍,马晓岗,任有成.青海省裸燕麦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5(2):51-52.

[6]刘永刚,吕和平,杜蕙,等.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1999(10):6-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443.6-2007)[S]//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6部分小麦抗黄矮病评价技术规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

王亚南,周锟,王锡锋,等.大麦黄矮病毒-GAV在燕麦植株体内运动规律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39(3):249-253.

[9]郭忠贤,刘英,王秀琴,等.燕麦红叶病发生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5):18-19.

[10]余月书,薛珊,王芳,等.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的研究[J].昆虫知识,2008,45(1):15-20.

[11]夏玉荣,封超年,王正贵,等.小麦抽穗至灌浆期蚜虫防治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543-547.

[12]王继军.小麦蚜虫无害化防治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8(6):56-58.

[13]郑永权,董丰收,陶华为,等.两种吡虫啉种衣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1):177-180.

Effectsofseed-coatingwithaphidscontrollingreagentongrowthandyieldofAvenasativa

LIUYong-gang1,2,ZHANGHai-ying2,ZHAOGui-qin1,GUOJian-guo2,GUOMan-ku2,HUKai-jun1,HEChun-gui1

(1.CollegeofPrataculturalScienc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GrasslandEcosystem,MinistryofEducation,Sino-U.S.CentersforGrazinglandEcosystemSustainability,Lanzhou730070,China;2.InsitituteofPlantProtection,Gan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Lanzhou730070China)

病虫害防治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工程也逐步增多,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降低园林植物的质量,而且影响了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本文就如何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1.加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点措施

1.1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1.2发挥综合防治优点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

1.3构建园林植物保护体系

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生态园林防治体现以防治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1.4建立综合防治系统

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仅应充分展现园林审美、游憩的功能,同时还能满足建立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需要的条件。其关键是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纯,避免选用易感病虫、生态功能脆弱的树种、草种,创造植生长所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道路绿化也应该坚持多树种的原则,各条道路在树种选择上应有侧重,应以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和经过长期栽培驯化、适应本地区的外来树种为主。养护管理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适时的施肥、修剪、浇灌、养护,确保树木苗木茁壮生长。一颗健壮的植株,要比生长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要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地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辅以化学的、生物的措施,建立科学的园林综合防治系统,一定使园林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应作为园林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应用。

1.5完善植物预警预报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控制站和基层测报点,开展疫情监测,不错过、不漏过任何一个疫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布区域、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建立疫情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确保不危害或降低为害。按照部署,新建监测点和进一步充实基层测报点的硬件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以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基层测报点为主题的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预防、控制植保体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每个监测点配备病虫监测设备、检测仪器、数据处理设备及交通工具等。通过区域站和基层测报站的建设,基础建设得到改善,病虫害预报测报、控制和扑灭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对重大有害生物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植保工程、绿卡行动、万灯杀虫、阻截带建设等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升了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有效的控制突发有害生物的为害,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1.6严格园林病虫害植物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断流入本地,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园林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由三个方面:(1)禁止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传入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检疫和由国内输出。(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使区把它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新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地消灭的措施。目前,我国以颁布的与观赏植物有关的进口检疫对象主要是:柑橘溃疡病、桑萎缩病、苹果锈果病、柑橘黄梢病等。经检疫,如果发现由检疫对象应进行检疫处理。凡能用有效消毒方法消灭检疫对象的,经消毒处理后放行。凡能通过控制使用防止检疫对象传播的,按规定控制使用。凡带有尚无有效方法处理的检疫对象的应立即退回或销毁,禁止入境。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作用,采用适合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相互协调,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化学药剂;同时在设计、苗圃地、植物检验、绿地施工、后期养护等方面做好增强防治措施,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