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基本要素范例(3篇)
时间:2024-12-28
时间:2024-12-28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所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
作为反映新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循证医学在国内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3,4]。但抛开争论,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或者说一种科学的方法学引入中医临床,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5]。另一方面,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6]。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
1临床中医师的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些都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仍是依靠经验和推论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而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的辨证或方药也不尽相同,治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也不利于医生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医学实践为临床中医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
1.1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接受循证医学指导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检索挑选和评价文献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中医临床要实践循证医学,首要的条件是作为实践循证医学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摒弃循证医学是西医的事,与中医无关的思想,自觉接受循证医学指导。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骤;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特别是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7]。
1.2借助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最佳中医证据按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循证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8]。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这部分证据内容广博,数量繁多,其证据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这些文献所报道的证据,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案医话,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指导着中医临床。临床中医师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应重视第三类证据的质量和运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两种证据。随着中医循证医学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学的改进,今后势必对于已有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以加入到更高级别证据当中去运用。
1.3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临床诊疗决策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益”,而我们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点可能不同于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将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相应调整[9]。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主张,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选择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每个具体的患者服务[10]。其核心思想就是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佳医学证据对每个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的医疗保健决策,进而对每个不同患者的健康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结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医师在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必将为中医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陈可冀院士所断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时候,也是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3]。
【参考文献】
1SackertDL,RosenbergWM,GrayJA,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whatitisandwhatitisn′t.BMJ,1996,312:7172
2张鸣明,刘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3):265
3罗云波.论中医与循证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4
4邢斌,颜乾麟.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87
5胡镜清,谢雁鸣,刘保延,等.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界及其临床应用认识的初步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0):737
6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7
7朱方争.临床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162
8顾锡冬,张勤.浅谈中医循证医学.江苏中医药,2008,40(2):7173
随着临床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菌药,造成了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导致某些疾病无药而医,如目前有些国家发生“超级细菌(NDM-1基因的泛耐药菌)”、曾发生的“非典(耐药菌MRSA)”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尤其我国,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势在必行。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和药师应根据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针对病况选用抗菌类药物,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经济用药。
1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
“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的最好证据制定关于个体患者的诊治方案”,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它提倡医生需要结合当前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患者的选择作出临床决定,主要是使医生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临床治疗结果和生存质量。循证医学的研究理论已经渗透到药学领域,1998年Etmisnan等学者提出了循证药物治疗学,即已证据为基础的临床药物治疗学,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精髓就是寻找证据、评价和分析、运用证据作出科学合理的用药决策。循证药学已经开辟到临床药师的教育与培训、新药研发与准入、药物再评价、基本药物遴选、合理用药评价等方面[1]。
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不断提出的新药和老药的新适应证,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搜集、评价科研证据(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循证药学的理念是以科学的用药逐步代替传统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药品使用的盲目性,确保患者用药物治疗的恰当(符合适应证)、效果最好、安全性最好、使用最方便。最终使患者的用药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合理。根据我国抗菌药的应用情况,采用循证药学的方法更能科学、有效、规范的使用抗菌药,以避免抗药耐药性的泛滥,这也是规范管理抗菌用药的有效方法之一。
2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g左右(美国仅13g)。据2006年~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某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原是一种常见病菌,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关节感染,最开始,青霉素对之有效,而变异后,它对青霉素、甲氧西林(半合成青霉素)不再敏感,这种难以杀灭的耐药菌称为MRSA。2010年宁夏两名患儿又被检测出带有超级细菌NDM-1,它能抵抗绝大多数抗菌药物。
随着临床使用抗生素的增多,细菌自身的防守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大肠杆菌性感染,原来许多抗菌药物都可以有效治疗,但现在由于大肠杆菌对许多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比如60%的大肠杆菌可以通过产生一种酶破坏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使得这类药物失效,而致使临床可供选择的药物减少,导致临床治疗困难。抗生素泛滥,加快了耐药菌的形成。
2008年1月~2010年6月某院住院患者,治疗上均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明确的与抗生素有关的不良反应67例,其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血清病、药物热、Ⅳ型变态反应、神经系统的毒性、肾脏毒性、肝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2]。由此说明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危害。
3滥用抗菌药的现象
2004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感染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合理选用相关抗菌药物,目的是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但是我国目前抗菌类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的问题,没有必要的预防性用药过多,如术前没有药敏试验支持的经验性用药较普遍,抗生素更换频繁、盲目联合用药、对抗生素追求“进口、新出、价高”,忽视了病原学检查。因为痰液等标本培养需三、四天时间,门诊患者往往等不及,因此,如果患者有黄痰、白细胞高等情况,医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用抗生素药物;对住院患者而言,即使培养结果出来,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医生也会使用效果更强的抗生素。
同时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如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患者对药物的期望值过高,如感冒、发烧即使用抗菌药。对药物依赖产生耐药性致不良反应发生增多,许多基层医院对抗生素在临床使用量的逐年上升,缺乏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相关性研究。
目前多数临床医药工作者还凭经验用药,缺乏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合理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如一家医院骨科抗菌药物的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做药敏的只有16.66%,特别是一线用药,不做药敏的现象可能更加严重。虽然经验用药也是循证药学的基础,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同的地区,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也不同,甚至同一家医院在不同的时期,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耐药菌谱也有较大差异。某医院2001~2003年分离出的317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2种抗菌药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001~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1~2002年对头孢噻肟耐药呈直线上升,2003年稍有下降;2001~2003年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率呈下降趋势;2001~2002年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呈显著下降趋势,2002~2003年稍有上升。这时若凭经验用药可能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因此,为取得及时、有效、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效果,注意细菌培养和药敏,这是循证药学的要求,也是患者药物治疗的需要。
如果严格按照规范用药,很多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临床上建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科学的抗生素使用管理方法,规定正确的抗生素使用范围及程序。增加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循证药学理论指导使用抗生素,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提高临床医生和药师对抗生素的使用水平,熟悉掌握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药活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使抗生素的使用技术不断普及更新。如何普及抗生素合理使用,使其在临床上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其不良反应,需要每一位医药工作者不断地努力。
4循证药学与抗菌药的管理
2007年9月在京召开的第67届世界药学大会,其主题为“循证药学和药品优化使用”,也进一步说明了循证药学在药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循证药学实践的基本过程,首先对所有接受药物治疗或要求药物治疗的患者评价用药需求,确定用药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查找证据和评价证据;在依据证据、患者的期望与选择、临床经验,制定和执行用药方案;最后监测和评价治疗结局与效果,不断改进[1]。作为医药工作者要使用抗菌类药物时,必须结合专业知识使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考虑患者的意愿。当收集到证据,通过评价证据确实真实可靠,并具有临床意义时,还须考虑该证据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具体患者,比较患者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纳人患者的特征相似(考虑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临床特征等),研究中的干预措施在当地可行性如何,是否受到条件限制(技术、经费、观念),如果不治疗患者会有什么后果,治疗又会带来什么副作用,治疗后是否利大于害,患者和家属的态度如何。结合考虑这些信息后再制定出临床使用抗菌类药物品种、用量和疗程决策。例如循证药学资料,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过系统评价,24个临床试验,1660例患者,在改善中耳流脓和消除病原菌方面,抗菌素+耳道冲洗比单纯耳道冲洗有效;局部使用抗生素比全身使用更有效;局部和全身联合使用抗生素并不比局部用药好;局部使用喹啉类药物比非喹啉类药物有效。因此,结论是耳道冲洗和局部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喹啉类药物可有效缓解中耳流脓和消除病原菌。又如通过循证药学研究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毒鼠强有特效解毒作用,在临床推广使用[4]。
循证药学改变了以往“根据基础研究结果、动物实验的结果、个人临床经验和零散的研究报告等制订治疗方案”的传统医疗救治模式。抗菌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此类药物的应用缺乏“循证”的观念。如果已经出现了对某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如医生不知道依然使用的话,那么不仅无效,还会加剧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而且现在医药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有可能科研结果已提示,如按现有说明书用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但由于药物使用说明书的修改要经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医生又不能超越说明书用药,这也可能会影响医生更为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循证药学规范管理抗菌药的使用能够解决的问题,一是循证药学使临床医师和药师必须清楚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法的证据,以及证据的力度能否用来指导临床实施治疗。二是使药事管理部门依据循证药学理念来正确监管抗菌药的使用。三是使医生和药学人员共同在尊重证据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既注重两者的普遍性和偶发性,又考虑到患者的个体性和适用性,以此来确定最佳的治疗用药方案,以避免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四是临床医师和药师在深入临床参与给患者治病的同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运用循证药学原理广泛收集证据,为临床设计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及时总结归纳提供给同行共同研究[4]。至此,才能使循证药学起到引导抗菌用药管理的应有作用,同时也可以促使临床选择抗菌用药更趋于安全、有效。
医药工作者要逐步认识到临床疾病,尤其使用抗生素诊治,应在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给药治疗方案,并且也可使抗菌药的应用得到有效的管理,以避免抗菌药的滥用带来的一系列后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全国职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98.
[2]丁武康.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5):137.
[3]胡忠杰,苗佩宏.循证药学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药导报,2008,27(6):721.
1深入理解循证医学证据的含义,将抗生素临床治疗与循证医学证据有机结合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指“慎重、准确、合理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相结合,进而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借鉴循证医学理论,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要求临床医师的医疗决策和措施建立在临床诊疗中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基础上,而不是仅靠经验判断和理论推断,真正从病人的临床需要和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临床医师要检索相关文献,整理、评价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可行性,采用科学有效的证据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由此形成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良性循环,促进临床医师日常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化,从而促进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2将循证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循证实践能力
鉴于目前临床抗生素应用的不合理现象,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临床治疗从经验出发,医师只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未能充分结合抗生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实现合理用药,同时,临床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其有效性尚待真实、科学的证据证实。此外,患者对抗生素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盲目使用抗生素,对抗生素存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等因素都是助长临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主要原因。循证医学的出现开创了医药学界新的发展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医学思维模式和经验模式,循证临床实践的基本理念是从病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出发,作为唯一的也是根本的出发点,有目的地检索证据、发现证据、而后评价证据、运用证据,同时根据临床证据不断调整诊疗思路和方法。循证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师的循证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临床医师的实践思维和行为能力也提出更大挑战。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将循证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循证实践能力,加强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的紧密协作,临床医师在医学实践中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不能仅凭过时的、不完善的医学理论或相对狭隘的临床经验办事,应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积极探索与发现临床最新、最佳证据为己任,转变传统医学行为模式,加强循证思维能力与实践,为杜绝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提供重要保障。
3借鉴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以临床最佳证据为中心,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师的诊疗路径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它要求临床医师从患者的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搜集、整理有关抗菌药物应用的最新的临床研究、临床报告、相关文献、资料等知识,同时,对医务人员评估和利用证据进行临床决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将获取的临床最佳抗菌药物的证据与患者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患者提供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医务人员科学决策与实施诊疗措施,那么,临床滥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等不合理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3.2加强临床医师循证医学教育,将抗生素临床应用实践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往往较多依据个人临床经验和推论,或是权威报告等,并未对临床不断更新的最新及最佳证据给予充分重视,存在较多弊端,远远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应加强循证医学教育,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诊疗思路,积极学习并实践循证医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充实的知识储备。当临床医师树立了循证医学的观念后,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会不断了解患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自觉去搜集、获取和使用临床最新、最佳证据,也将有意识地回顾和比较传统用药模式的有效性,积极寻找证据,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减少药用资源的浪费。在循证医学指导的诊疗过程中,医师与患者会有密切的沟通与有效的合作,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价值观的统一,会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4展望
上一篇:农业工作目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