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范例(3篇)
时间:2024-12-30
时间:2024-12-30
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博弈论对策后现代主义在现代表现为提倡人文关怀和自由,注重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的培养,以及对他者的包容和关怀。有一种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享乐和自由,在文化上的体现有:恶搞文化、涂鸦艺术、跑酷运动以及“快闪族”。这些都与现如今社会的提倡多种文化相符合,并且深深受到这个时代的主力军——年轻人的深深喜爱和追捧。然而,这却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冲突,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会消解我们的价值观。把这两者放在一个策略游戏——博弈论中,分析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这两种选择,看受教育者将会做出如何的决策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生于19世纪60年代,最先与产生于建筑艺术,源自现代主义及反叛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后来逐渐发展到社会文化和学领域。以德里达、哈贝马斯、福柯、罗蒂和利奥塔等人为代表,主要在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从本质上是对西方哲学的否定。“所谓‘后现代’就意味着要远离或者反对一点什么现代的事物”。后现代主义批判任何事物,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消解以及解构,“去中心化”“多元化”“反对理性”“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是它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其理论观点和特征如下: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崇尚理性和科学,提倡人道和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是现代主义的特征。然而至工业文明发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各种问题应运而生,、环境污染、核武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核战争的威胁,这种问题不得不让人们对现代哲学的主流思想——理性进行怀疑和挑战。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认为新兴技术不过是政治团体或者社团资本主义强有力的新意识形态工具。从这一点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旨在改善这种状态,对现代主义进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批判”。
2.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有那么一个无法改变的本质存在,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认识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并且反对传统哲学将现象而后本质区分开来。反本质主义就意味着要消解二元独立中的“本质”维度,即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认为本质就是理性的霸权。这种做法被德里达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被利奥塔称为“元叙事”。
3.反中心论,提倡多元化、寻求差异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中心性和一元性,主张多元论。否认任何社会公理和主导价值观及思想,认为一切文化和思想都是平等且相互渗透的。主张这个世界没有统一性和同一性,只有差异性。注重关怀人的差异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手段;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指导,坚持列宁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同时借鉴融合相关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灯人文社会科学和数学、统计学等现代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旨在于培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党性修养高的人才和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如下:
1.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流意识。借鉴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现代方法论的运用,以传统的主导思想为根基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2.教育模式较为传统。教师处于知识、理论的授予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接受者,并且对教育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3.目标为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政治信仰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主流意识为指导,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以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三、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博弈
博弈论由冯·诺伊曼于上个世纪提出,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竞争中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下简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策略是这两者分别对后现代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的偏好。把这两个选择组合起来有四种可能的结果:教育者——后现代主义,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后现代主义,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这两者在这个博弈里各种选择的支付情况:如果教育者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对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流意识会起到很大的消解作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话语权威有很大的冲击,得到-2。但是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批判精神和强调创新以及人文关怀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推进的作用,得到1,因此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最后得到-1。如果受教育者选择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东西都很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包括各种文化,但是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不良侵蚀,所以受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最后收益是3。如果教育者偏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捍卫,但是对于多远文化的冲击也是很难以进行,因此最后得到3。如果受教育者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但是对于当下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似乎不大可能,即使长期来讲对他们是帮助很大,因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好的收益是1。下面用一个表格来分析两者对不同选择所获得的收益。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者有优势策略,无论教育者将做出何种决策,受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收益都是最大的,所以,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偏好后现代主义。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呢,虽然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是收益最大的选择,但他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游戏当中,选择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做决策时,目前看来收益最大的却不是最明智的选择,那么教育者就应该将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一些文化和思想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让后现代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四、决策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倡导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摒弃“唯知识论”的观点,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注意给教育者情感关怀以及每个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提倡以人为本,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抽象理论教育和忽视个人发展和以及社会本位的观念。将人文关怀和感情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理念中来。
第三,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注重多样性、创造性以及实效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生硬单一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将人都培养成同一个模式,因此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要强调多样性,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注重多样性,选择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内容,这样更利于受教育者的接受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培养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种互动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利于自主性的培养。提倡以对话方式的互动过程,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在这个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博弈中,受教育者将偏好后现代主义这种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做出的决策最明智的反应,应该是包容后现代这种文化哲学,但只吸取它的精华,将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方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迎合这个多元的社会并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白波.图说博弈论[M].哈尔滨出版社,2009.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于世明,刘聪.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5]李辽宁.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朱惠娟(1978-),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周口4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8935)和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项目编号:2010-0N-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5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繁荣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全球化和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国外许多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全球化也使得许多西方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并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今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遭到质疑,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为科学的内容。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地带,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在高校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和精髓。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如何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同,把外在的理论内容内化为信仰,最终再落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中去。当前,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脱颖而出,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思想,关键在于增强其凝聚力。这种力量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指引着大学生不断修正错误思想,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近几年来,虽然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现象较多,宣传性研究成果占相当比例,研究视野比较狭隘,缺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学科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都可以研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如何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因此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加强整合现有学术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只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更深刻
地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存在一种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停留在宣传和理论阶段,势必会演变成空洞的形势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必须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情景,也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真心接受这种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
2以人为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在培养有进步思想、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思维、有爱国主义情感、有基本道德认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正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了解他们思想、心理状况和需求,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学校应关心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兼职服务和减免学费等工作,使学生在获取精神财富的同时免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学校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利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讲座、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观。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鉴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研题目,也可以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在近年来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40%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10%左右,而逃课学生较多的基础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校园环境中,在一些标志性建筑、道路或景点中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板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营造和谐高品位的大学人文氛围,彰显大学精神。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办学,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辩证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缺失的现象,人们开始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前不久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是很好的例证,纲要中指出了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均要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中,能够促进中华民族进步,被社会和广大民众认可、接受,影响至今并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却始终传承不绝,原因在于它有很多精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总是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每个成员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二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并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出了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使整个民族拥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华民族都在不懈奋斗,这种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三是注重和谐思想。“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利,但人和却在两者之上而决定事情的成败。“和为贵,忍为上”的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最重要原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就是社会的和谐,而中华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四是注重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节操。中华传统文化从崇尚伦理道德出发,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实行以德治国;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则要求加强修养,要学会“慎独”,完善自身人格,最终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理想境界。《大学》中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的名句。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内容有: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个体而言,是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1周年之际,明确提出了全国青年应具有的理想信念。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二是科学的“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正确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作为正确世界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向的人生观,则是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它指导并决定着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面貌;从属于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观,则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行为的取向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人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三个主义”教育。“三个主义”教育就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培育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社稷为本”等集体主义精神传统,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集体主义教育,要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了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西方社会和平演变的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紧密相连,而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
1、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主义”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等,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同样蕴涵着这些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无数忧国忧民、为国忘家的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事迹,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缺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崇高人生境界,缺乏厚德载物、宽容大度的包容精神,缺乏淡泊明志、清风亮节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要通过这些丰富的道德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关于道德修养它首先所强调的就是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追求,要有远大的理想,强调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要有建立大同世界的坚定理想,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人人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内容是一致的;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丰富的内容,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传统思想中的乐以忘忧、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困难,要做到勤奋刻苦、积极乐观向上。
2、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示范教育法,要求教育者自身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受教育者;情感教育法,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使受教育主体与教育者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内在自省法,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德性,强调个人的内在自省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因材施教法,在现实中,人与人在能力、情感、性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教育也必须根据人的不同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陶冶教育法,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3、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任何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没有绝对正确的,其自身往往包含着内在矛盾……必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能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即使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往往要给与现代的诠释。”因此,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正视文化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加以创造性地改造,要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自然不是对已有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了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发展和创新所带来的新东西在实际中有很多,如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三爱”教育等等。一言以概之,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会给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机和活力,只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发展和创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永远就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肖圣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年供电个人工作总结(整理28篇)
下一篇:技术的创新性(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