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例(3篇)
时间:2025-08-08
时间:2025-08-08
关键词:中风;电针疗法;电子针疗仪;天枢穴;关元穴;便秘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中风患者因长期卧床等原因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导致大便排出不畅,从而引起便秘。便秘(constipation)是中风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临床可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3d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粪质干硬,排便困难,严重时出现肠形和痉挛性腹痛等症状,易诱发高血压危象甚至心脑血管事件,使得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风后保持大便通畅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顺利康复意义重大。我院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治疗中风后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来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科住院部。采用完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头针组(30例)、温针灸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方面资料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1],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病6个月以上、瘫痪不能下地行走(四肢肌力在2级以下)的患者,CT或MRI结果阳性者[2];②符合美国胃肠病委员会研究制订并于2006年5月正式的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者[3];③中风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NIHSS评分在10~30分,意识清楚,可配合检查治疗)的患者;④年龄在35~70岁;⑤住院患者;⑥知情同意者。
1.3排除标准①肠道器质性病变者;②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有消化道手术病史者;④失语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⑤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⑥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⑦不愿接受本治疗者。
1.4方法
1.4.1观察组采用电针双侧足运感区,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0.40mm×50mm针灸针,双侧足运感区针刺时针尖与皮肤成15°角进针,迅速将针推进1寸(同身寸)深度,快速捻转,待患者有重胀感后,留针30min;电针操作的SOP:选用华佗牌SDZ-V电子针疗仪,2个输出极分别连于两侧足运感区针柄上,选择疏密波,频率8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治疗1次/d,21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艾灸取穴:天枢、关元,操作:穴区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5×50mm针灸针,患者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毫针快速破皮,然后缓慢垂直深刺,直至腹膜壁层即止(刺至腹膜壁层的标准:患者针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觉揪痛或较剧烈的刺痛,同时医者自觉针尖抵触感),轻微提插捻转至局部有酸胀感,于针柄上插入2.0cm纯艾条,待艾条燃尽后取针,治疗1次/d,21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2头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足运感区,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0.40mm×50mm针灸针,双侧足运感区针刺时针尖与皮肤成15°角进针,迅速将针推进1寸(同身寸)深度,快速捻转,待患者有重胀感后,留针30min;电针操作的SOP:选用华佗牌SDZ-V电子针疗仪,2个输出极分别连于两侧足运感区针柄上,选择疏密波,频率80~1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治疗1次/d,21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3温针灸组艾灸取穴:天枢、关元,操作:穴区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5×50mm针灸针,患者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毫针快速破皮,然后缓慢垂直深刺,直至腹膜壁层即止(刺至腹膜壁层的标准:患者针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觉揪痛或较剧烈的刺痛,同时医者自觉针尖抵触感),轻微提插捻转至局部有酸胀感,于针柄上插入2.0cm纯艾条,待艾条燃尽后取针,治疗1次/d,21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4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1片3次/d,21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21d时评价两组便秘治疗效果。试验期间不允许使用其他通便药,但是若患者连续3d以上不排便,可应急使用一次开塞露20ml纳肛。筛选和基线评价期间也可应急用药。对中风患者的其他偏瘫症状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相同常规针刺治疗。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均用方差分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疗效观察
1.6.1观察指标
1.6.1.1排便次数:由患者记日记,登记于患者日志表,以周为单位统计排便次数。
1.6.1.2大便性状:按照Bristol大便性状进行分型。1型:分离的硬团;2型:团块;3型:干裂的香肠型;4型:柔软的香肠状;5型:软的团块;6型:泥浆状;7型:水样便。1、2、3及其6、7为异状,4、5型为正常。以周为时间单位统计。
1.6.2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其中无困难记0分;排便费力记1分;非常用力记2分;排便时阻塞感或直肠梗阻,排便不尽感记3分,排便需用手法协助记4分。评价以排便困难程度症状学指标评分进行总和,然后计算每人平均数。
2结果
2.1试验完成情况所有120例病例中,8例脱落,其中头针组2例,温针灸组2例,药物组3例,观察组1例,总脱落率为6.67%。8例脱落患者均可提供参与研究期间的资料数据。
2.2排便次数观察组、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治疗2w、3w后患者排便次数均增加。观察组与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相比,基线期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组治疗2w、治疗3w后排便次数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大便性状比较观察组与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比较治疗2w、3w后患者大便性状均改善。观察组与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相比,基线期大便性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组治疗2w、治疗3w后大便性状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比较治疗2w、3w后患者排便困难程度均改善。观察组与头针组、温针灸组及药物组相比,基线期排便困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组治疗2w、治疗3w后排便困难程度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w、治疗3w后排便困难程度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中风后患者便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文献[4-5]表明功能性便秘是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之一。本研究运用针刺双侧头部足运感区,是人体大脑排便控制区,针刺此穴区可有效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排便的中枢调整作用。温针灸选穴上以大肠的募穴天枢和小肠的募穴关元为主穴。取双侧天枢深刺,可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以通腑实,畅利三焦。关元穴有理三焦、通尿便之功效。任脉关元穴有扶助元阳、回阳救逆之功效,取之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之功。同时取之补肾疏肝,健运脾土,针刺可疏通经络。天枢配合关元并加用艾灸,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温通经脉,调畅气血,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胃肠蠕动,促进大肠传导功能的恢复,实现大便畅通。艾灸天枢穴可适用于、虚秘、冷秘、热秘及气秘。针刺深刺指采用长度75mm毫针垂直深刺直至突破腹膜,该手法操作规范简便,易于重复[6-8]。依据研究提示的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因此取枸橼酸莫沙必利作为药物对照组论证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的临床疗效优势性[7]。取观察组、头针组、温针灸组分别与药物组对照以验证观察组疗效为头针配合温针灸的综合疗效。
本研究显示,单独采用头针或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均较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为差,而采用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上与枸橼酸莫沙必利比较疗效相近。故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综合治疗与单独应用头针或温针灸比较具有明显疗效优势。虽然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与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法疗效相近,但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或其它现代医学治法时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存在药物依赖、耐药问题,且为被动刺激肠道运动,经常应用会令自身排便功能下降,造成习惯性便秘,严重者可造成结肠解剖结构改变和神经源性假性梗阻,而头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解决了患者需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问题,有广泛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未涉及头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远期疗效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4]杜元灏,李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378.
[5]黄琴峰.针灸治疗便秘临床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8-369.
[6]王东升.腹部电针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7-9.
[7]个体化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8-19,R246.
关键词:针灸;医疗服务模式;针灸特色技术;人才培养
1制约现代针灸临床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因素
1.1针灸服务模式单一
医疗服务模式是指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以治疗为目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的特定合作关系。现代针灸服务模式,除了涵盖医疗服务模式的一般特点,更要突出针灸治疗手段的应用特色。在如今针灸服务潜能未能很好激发的情况下,如何改革与创新针灸服务模式是现代针灸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医院基本均以“内、外、妇、儿、骨伤、耳鼻喉、眼、皮肤、肛肠”科等来进行临床疾病分科。这种学科分科形式决定了中医院是以“疾病”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患者到医院就诊首先去寻找或分配到相关疾病科室。而“针灸科”是以“治疗方法”分科的科室。如今以“疾病”为核心的单一服务模式,大大缩小了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许多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病症被筛选到其他科室,阻碍了针灸作用的发挥。此外,临床科室多首选药物治疗,这不仅加大药源性损害的风险,长此以往也不符合“控制药品比”的新医改政策[2]。
1.2患者对针灸认知有限
近年来,多项群众针灸认知现状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针灸的认知途径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其次就是从课本或者其他书籍知晓[3]。即便群众对针灸知晓率在逐步提高,大多数群众仍然拒绝针灸治疗。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对针灸适宜病症认知不足,普通人群对针灸认知多限于痛症、中风康复、面瘫等,对于针灸能够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等各科疾病缺乏普遍认识;(2)有怕痛、感觉不安全、担心感染、疗效质疑、环境差等心理顾虑[4-6]。
1.3多种疗法配合应用优势淡化
多种针灸特色疗法配合可提高临床疗效。特别对于部分疑难病症,综合应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可有效解决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长期持续治疗,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因针灸医师工作强度大,治疗患者多,人手不足,部分疗法耗时长,诊疗环境限制如艾灸排烟设备不足,小针刀、长圆针等疗法的无菌操作设施缺乏,刺络放血专用工具较少等原因,导致很多针灸特色疗法临床应用较少,针刺手法受到轻视。而单一针刺治疗制约针灸适应症的扩大和疗效的提高[7]。
1.4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
中医针灸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等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韩国、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都已加入了中医针灸的竞争行列,特别在针灸设备研发上,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走在前面。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针灸床、针灸椅的原始简陋无法满足临床各种针刺体位需求;艾灸烟雾、刺络放血的污血等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艾灸温度无法把控、温针灸艾柱跌落导致皮肤烫伤,以及针具重复使用导致感染等风险;电针仪电流输出不稳定、针灸夹子易脱落等导致患者电针体验不佳,等等。诸如此类的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问题不仅影响针灸功能实现及疗效提高,还影响针灸服务质量的提升。
1.5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及标准的缺乏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缺乏研究数据”是传统医学管理的首要问题[8],导致其可信度的缺乏。近年来,国内外对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因其设计欠规范、小样本重复、研究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导致真正能指导临床,并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的临床研究尚属凤毛麟角,这也是制约针灸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9]。
2现代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考
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应打破“针灸科”为基本单位的单一服务模式的格局,逐步走向“针灸全科化,治疗多元化”的特色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针灸“简、便、易”的优势,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变服务范围局限、疗法单一、装备设施落后等不足,通过优势病种与特色疗法的拓展、医院多学科协作、针灸技术普及社区、针灸分级人才联动、临床科研能力提升、针灸科普、针灸装备设施的优化与研发等多方面提升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创新与优化针灸特色服务模式。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扩大针灸服务范围,走出针灸科
改革以“针灸科”为单位的医疗服务模式,走出针灸科,要针药结合、针灸结合、多种特色疗法结合,采用“针灸全科化”的服务模式,打破针灸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在治疗上各自为战的格局,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范围广、治疗方法多、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努力打造“多学科协同发展,针灸特色技术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拓展中医针灸服务范围,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占比和医疗费用,使更多适合针灸的患者能够早期、有效地得到针灸治疗,使“一针二灸三吃药”的服务理念在解决医改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针灸优势病种的拓展
根据针灸科专科收治患者特点、技术优势、科研方向等,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抓好针灸治疗病种的筛查和梳理,在确定针灸治疗适宜病种和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针灸治疗病种范围。以科研带动临床,以临床促进科研,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体系,采用切合临床实际的临床科研方法对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提升针灸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及服务质量。
2.1.2针灸特色技术的凝练与应用
针灸的疗法包罗万象,每种疗法均有各自的使用范围,然而目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常以“针”为主,其他疗法应用较少,针灸疗法的综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临床验证有效的民间疗法,因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撑而使该类疗法一直处于学科边缘。通过吸纳和引进民间及国内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丰富经验、针灸特色技术等,对针灸特色疗法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与验证交替的临床评价模式,建立针对临床行之有效的针灸特色疗法的疗效评价方法和医师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评估方法,制定适合病症及操作手法的规范及标准等,以提高疗效,扩大针灸特色疗法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1.3与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
选派针灸科业务骨干至各临床科室,通过查房、操作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科医师的针灸临床技术,促进针灸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组织各临床科室的专家对针灸科医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针灸科医师的中西医诊疗能力。
2.1.4促进针灸特色适宜技术下沉基层
下沉优质针灸医疗资源,带动继承针灸特色技术发展,提升基层针灸整体服务水平。开展双向转诊制度、针灸专家下社区、人才进修培养、培训指导、针灸适宜技术普及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通过“针联体”建设,推动优质针灸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现针灸医疗资源、大数据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的资源共享。
2.2加强针灸的科普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针灸科普工作方面,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的实际需求,针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客户、社区、学校等不同受众群体,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下基层等多种途径,采用义诊、科普讲座、印制科普光碟、科普读物等方式,提高群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在科普内容上,注重学术性与科普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10]。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采用简单易懂且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弥补文字过于专业、艰涩难懂的缺陷;注重挖掘民众喜闻乐见的针灸科普内容,如针灸可以治疗什么病、针灸的效果如何、针灸为什么起效、针灸在治未病及健康保健方面的贡献、针灸的起源与发展等,提高民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及接受程度。
2.3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中医针灸装备设施有品种较多、种类繁杂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等特点,但同时该类产品也面临着整体应用科技含量较低和升级换代慢等问题。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针灸装备设施的创新及研发是针灸学科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11]。现代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创新必须根据现代针灸临床服务的现状,立足于临床需求,将现有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渗入到针灸领域,通过开发能将中医学术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的针灸装备设施,制定针灸治疗仪器的技术标准、临床操作技术规范、装备设施的检测指标等[12],引领针灸行业从传统手工操作向针灸用具现代化、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系列化的转变,改变传统针灸模式,提升针灸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针灸治疗的体验,促进针灸传播与推广。
2.4提高针灸科研能力
在针灸科研方面,近年来国内针灸科研学者利用国际通行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针灸治疗难治性便秘、压力性尿失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全国有30多支中医针灸的临床骨干队伍参加,完成4000多例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其中《电针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和随机对照研究》及《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分别刊登在国际内科第一刊《美国内科年鉴》及国际四大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13-14]。今后应在完成国际针灸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搭建及针灸临床研究在国际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管理中心,实施针灸有效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在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理念指导下,组织开展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研究等,从而提高针灸的临床研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通过高质量临床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进一步提升针灸的临床服务能力。
【关键词】针灸理论教学临床实践问题探讨
Abstract:Itlists3misunderstandingsin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oryandclinicalstudyforstudentsofthemajor:(1)Biasonmanipulationexercise,lessattentionongraspingcombinationofTCMandwesternmedicine;(2)onlypayattentionondimensionalpointsandsides,neglectacupunctureangleanddepth;(3)havemisunderstandingtoacupuncturemoxibustioneffectandnoenoughconfidenceonclinicalacupuncturemoxibustion.
Keywords:teachingof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ory;clinicalpractice;problemdiscussion
针灸疗法作为与药物疗法有着明显区别的独特疗法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有300多种疾病可用针灸治疗,其中针灸治疗有明显疗效的病种有100种左右。综观近年来本人在临床及学校教学之所遇,目前的针灸学习者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偏重手法的练习,轻于中西医综合知识的掌握
针灸疗法的独特就在于其治疗手段与药物的明显不同。针刺手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应。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学习者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重视针刺手法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从目前的现状看,针灸专业和中医专业毕业生的中西医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有的甚至连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存在缺陷。这应当引起我们针灸业界的重视。众所周知,针灸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建立在中医综合理论知识体系之上而发展的。同时,和药物疗法一样,针灸疗法只是一种治疗手段,这一治疗手段要接受中西医理论的指导,只有和中西医知识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疗效并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作为针灸专业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知识、西医综合理论知识以及针灸学知识,缺一不可。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和综合医学知识的掌握,《内经》、《难经》等著作阐述针灸理论为主,而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创导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针灸的“二纲六要”,要会“切脉观神”。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反映辨证论治的基本功就是中医综合知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师,中医经典的理论功底不可少,现代医学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等知识也不可缺,只有这样才能才临床上做到正确的辨证取穴、辨证组方、辨证施法,才能正确处理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针灸取穴只注重“二维”,忽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把握
目前的针灸学教科书及专著所涉及到的有关穴位的定位大多只是停留在“二维”平面的概念,这导致目前部分的针灸学习者在临床学习、进修生只注重穴位点面的定位,而不注重穴位的“三维”特性。临床针刺效应的优劣很大部分取决于穴位的定位准确,并根据具体病种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才能发挥最佳的针刺效应。实际上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也显示了针灸针的针尖到达的位置,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十分重视针刺过程中“针尖”的位置,指出毫针在腧穴空间的动作有上下、左右、轻重、快慢、深浅、方向调节等形式,结合腧穴从外到内的层次和先后程序变化,形成诸多古典针刺手法。同一个穴位不同的针刺方向和深度,其针刺效应和适应症取向是不同的。例如取风池穴治疗颈源性头痛和颈源性眩晕,前者的针刺方向宜朝向颈神经根方向,而治疗颈源性眩晕则宜向寰枢椎之间的椎动脉沟附近进针。同样,目前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成为针灸科的主要病种,针刺在松解粘连、消炎镇痛等已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合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在治疗这一类疾病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刺治疗肌腱炎、腱鞘炎等,同一个穴位,不同的针刺角度和深度,疗效就可能截然不同。这也是目前部分针灸学习者在学习、模仿老师的临床经验时发现针刺疗效远不如其师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穴位的定位特性及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方面看,导致这一原因的根本在于学生只学其师取穴之“表”,而没有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的“里”的奥妙。
上一篇:电算化会计制度(6篇)
下一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