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经济政策范例(3篇)

时间:2025-08-09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

一、从PMI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

1、从地区PMI指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齐头并进良好局面

我国中、西部地区PMI指数率先回升,东部地区回升略显滞后,但回升势头较为稳健,PMI指数已连续四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从最近三月来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从行业PMI指数来看,20个制造业行业呈现较为普遍的复苏势头

从最近三月来看,已有大约15个行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的行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等PMI指数今年以来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

3、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形势呈转好迹象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升,最近两月突破50%临界线。分行业来看,最近两月,20个行业中已有将近10个行业突破50%临界线,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尤为明显,已上升到60%左右。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再加上有国家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作支撑,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止跌企稳,甚或转向缓慢回升。

4、从PMI趋势分析来看,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已经平滑,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我们对PMI历史数据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了剔除不规则性因素影响,观察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今年6月份的PMI数据做了简滑,得到的PMI平均值为53.2%。今年5月和6月的PMI数据分别为53.1%和53.2%,非常接近长期趋势值。这表明,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熨平,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从PMI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筑底过程,回升的基础得到夯实,下半年可望发力由稳转升,预计三、四季度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二、从PMI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两方面问题

1、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通胀预期加重

从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趋势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上升,自今年4月份以来跃上50%临界线,并且继续攀升,6月份达到57.8%。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最近几个月,有15个行业高于50%,部分行业已达到60%以上。

购进价格指数保持上扬,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工率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是经济回暖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上升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又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加重通胀预期。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生产恢复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制造业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56%以上较高水平,而新订单指数虽已回升,但基本保持在53%上下波动,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生产恢复增长相对需求明显超前。目前2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达到60%以上。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形势下,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成为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干扰经济发展。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篇2

近期外汇市场上表现最为“抢眼”的莫过于欧元了。

2008年12月4日,欧元开始了一轮令人匪夷所思的上升,在随后短短11个交易日中,最大升幅多达2200个基点,从1.25的低位直线式地飙升至1.47附近。但之后的大幅度回调更显离奇,直至目前已经下挫到1.31附近,跌幅达1600个基点。

欧元让人“炫目”的走势,最直接的市场推手要数欧洲央行摇摆不定的降息态度。2008年12月初,欧洲央行官员纷纷表态,短期内央行不可能继续降息;12月下旬,又频繁向市场表达降息意愿;2009年1月15日,欧洲央行直接宣布降息50个基点,利率下调至2%。

欧洲央行摇摆不定的降息态度正反映了欧元区经济形势的尴尬。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元区经济也逐步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泥潭之中。德法意等西欧各国经济面步入衰退的境地,而东欧各国经济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下行风险。德国在2008年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幅分别为-0.4%和-0.5%,而整个欧元区则为-0.2%和-0.2%。据欧洲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的GDP增幅为-1%~0,最早也要到2010年才可能有所恢复。

欧元区不仅经济境况在恶化,各国间的增长差异也越来越大,不断有国家的评级被下调。今年1月中旬标准普尔称,西班牙信贷评级有被调降的风险,这也是近期第三个被警告的欧元区国家。

种种迹象都在显示,欧元区经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疲弱,而且由于欧洲经济较美国仍有一定的滞后性,未来两地区间经济的周期差也很明显,这也必然导致欧元的疲软。对于欧洲央行来说,区内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是其急待解决的问题。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或退居次要位置的时候,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欧元区经济,欧洲央行仍有继续下调其利率的可能性,而且未来其降息的空间仍较大。这将使欧元的利差优势不断收窄,同时其高息货币的地位也将动摇,导致结转套利交易的平仓,两个因素都将减少欧元的需求,推动其下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欧洲实际经济而言,欧洲央行还能否继续将利率维持在2%这个它们较为“熟悉、可控”的范围。其货币政策到底是坚持以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还是为了刺激经济继续降息仍摇摆不定。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短期的变化。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欧洲央行将意识到不得不在今年降息到1%的水平,这将使它货币政策上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不断左右汇价关系,最终会让欧元承压。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

先看欧元区。2012年9月,欧央行再度下调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12年负增长0.3%,2013年增长亦将非常缓慢(0.6%),2014年才有望恢复到1.4%。再看失业率,2012年将高达11.2%,2013年会进一步上升到11.4%,2014年才有可能降低到10.8%。

迄今为止,2012年意大利GDP负增长1.1%,全年预计负增长超过2%。西班牙上半年负增长0.4%,早已陷入二次衰退。希腊GDP负增长达到6.2%,近5年累计负增长超过30%。德国是欧元区最重要的经济引擎,近期亦显著减速。而法国已经连续两季零增速,失业率上升超过10%。

与此同时,美联储将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从之前的2.4%下调到1.9%。最近,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开警告:美国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美国和欧元区之外,英国和日本经济亦难有起色,日本今年三季度负增长0.9%,大大超出人们预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皆显著放缓。OECD、IMF、世界银行等许多全球机构,皆大幅度下调2012—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前景相当悲观。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许多人预言全球经济将很快复苏,回归正常增长,此类预言彻底破产。直到2011年,人们才终于被迫面对现实,承认经济放缓和衰退是长期趋势。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举世皆采取多次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仍然无法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难题。我的答案是:全球经济患上了许多根本性顽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难以奏效。

其一、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且日益恶化。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已成为困扰欧元区经济复苏最严重的障碍。奥巴马在任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累计财政赤字接近5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惊人记录。日本国债规模同样持续攀升,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超过240%,举世最高,为人类历史所仅见。英国和其他地区大同小异。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导致各国财政收入锐减;与此同时,财政开支却维持极度刚性,极难削减。

其二、尽管货币政策持续维持“零利率或低利率”,却无法刺激经济快速增长或“重新通胀”。当经济陷入负循环、不确定性笼罩经济活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普遍疲弱之际,货币政策难以奏效。其实日本过去近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经济体系陷入负循环周期之时,货币政策会完全失去效率。

其三、私人消费和投资持续萎靡,个人和家庭“去杠杆化”过程远未结束,个人和家庭对信贷的需求持续下降。经济学者RichardKoo将1930年代世界大萧条、日本1990年之后的大衰退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性衰退,共同概括为“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个人和企业之经济行为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不再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债务最小化。

其四、银行体系和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同样远未完成。银行体系补充资本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贷供给短期内没有可能恢复快速增长。各国政府部门(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则是被迫实施“去杠杆化”,许多政府不得不削减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财政刺激的削减和退出,至少短期内会恶化经济衰退。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